科学鬼才 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

科学鬼才 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Thomas,Petruzzellis 著,赵正 译
图书标签:
  • 传感器
  • 智能硬件
  • 物联网
  • Arduino
  • 树莓派
  • 电子制作
  • STEM教育
  • DIY
  • 科技创新
  • 电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4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1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鬼才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将带您开启关于电子传感器的发现之旅,本书旨在引导爱好电子元器件的儿童、学生、成人探索和发现自然界那些无法被人类器官感觉到的奥秘,例如声音,气味等等。从事电子传感器相关工作的电子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也是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的目标是让大家学会如何利用电路来检测环境中的声,光,电,气体,振动,磁场,电场,无线电波和辐射。本书将带领读者检测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被感知、甚至人体完全无法听到和看到的现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借助本书中的知识实现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独立探索。本书将向大家展现各种传感器、检测器、换能器等能量转换装置。
作者希望本书能激励读者动手创作几个小科学制作,或者引导读者进入用电子传感器检测和研究自然界的领域。
本书内有丰富的照片,原理图、数据表格和图片。附录部分还提供了供应商信息和其他配件获取渠道。

内容简介

《科学鬼才 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介绍运用各种传感器感知和测量光、声、热、气等物理量以及振动、磁场、电场、无线电和辐射等现象的方法,并进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智能探测的尝试。全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54种传感器实验项目的制作过程及方法,并给出了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操作技巧。并通过所提供的实验项目带给大家很多有用的信息以及一些创新的理念。
《科学鬼才 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适用于电子技术从业者和工程师,以及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各年龄段人士。

作者简介

Tom Petruzzellis是一位具有30年丰富经验的电子工程师,他就职于Binghamton的纽约州立大学的地球磁场仪器部门。另外他还是Binghamton的指导员。他有很多行业内的著作,包括Electronics Now,Modern Electronics,QST,Microcomputer Journal, and Nuts & Volts,他还是以下四本经典图书的作者:Build Your Own Electronics Workshop;STAMP 2 Communications and Control Projects;Optoelectronics,Fiber Optics,and Laser Cookbook; Alarm,Sensor,and Security Circuit Cookbook(全部由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目前Petruzzelli居住在纽约州的Vestal。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声能 1
2  1.1 声能
3  1.2 话筒的种类
4  1.3 声音的放大—音频放大器
6  1.4 电子听诊器
8  1.5 水听器
12  1.6 超声波侦听器
14  1.7 次声波
第二章 光的检测与测量 18
19  2.1 光检测设备
21  2.2 倾听闪电—使用光侦听器
23  2.3 测量太阳常数—使用辐射仪
26  2.4 基本辐射计电路
29  2.5 紫外线的检测—使用紫外线辐射计
32  2.6 测量臭氧—使用臭氧计
35  2.7 高灵敏度光学转速计
37  2.8 浊度
第三章 热检测 40
41  3.1 红外火焰传感开关
42  3.2 冰冻温度报警器
44  3.3 过热报警器
45  3.4 模拟数据记录系统
49  3.5 LCD温度计
52  3.6 夜视镜项目
56  3.7 红外移动探测器
第四章 液体检测 63
64  4.1 雨量检测器
65  4.2 液体传感器
68  4.3 湿度监测器
70  4.4 pH计
74  4.5 水流水位测量
第五章 气体检测 79
80  5.1 气体压力开关
82  5.2 电子嗅探器
84  5.3 柱状表压强传感器
88  5.4 催化可燃气体传感器
91  5.5 电子气压计
第六章 振动检测 96
97  6.1 振动时计
98  6.2 地表振动报警器
99  6.3 压电振动检测器
104  6.4 探索地震仪
113  6.5 AS-1性能参数
第七章 磁场检测 114
115  7.1 历史
115  7.2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116  7.3 辐射场和感应场
116  7.4 磁场
116  7.5 电场
117  7.6 磁检测器
120  7.7 巴克豪森效应
121  7.8 直径两英寸的拾取线圈及其应用
123  7.9 ELF辐射计
124  7.10 屏蔽
126  7.11 电子指南针
129  7.12 电离层突发扰动接收机
133  7.13 地磁计
134  7.14 环形磁通门传感器
134  7.15 磁通门传感器
134  7.16 磁通门磁力计
第八章 电场检测 139
140  8.1 静电基础
143  8.2 传统验电器的制作
144  8.3 制作莱顿瓶
145  8.4 制作静电管
145  8.5 简易电子验电器
146  8.6 离子检测器
147  8.7 大气电荷检测器
148  8.8 高级静电计
150  8.9 云电荷监测器
152  8.10 电场扰动监测器
第九章 无线电项目 158
159  9.1 无线电的历史
160  9.2 侦听闪电
161  9.3 闪电检测器
163  9.4 ELF/VLF无线电或自然无线电
167  9.5 短波收音机
170  9.6 频率校准
170  9.7 木星射电接收机
174  9.8 木星射电接收器的天线
第十章 辐射检测 177
178  10.1 太空辐射
178  10.2 地球上的辐射源
178  10.3 在云室中寻找乐趣
180  10.4 低成本离子室
181  10.5 低成本离子室辐射检测器
183  10.6 高级离子室辐射检测器
186  10.7 盖革计数器的相关实验
《科学鬼才: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传感器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 1.1 什么是传感器? 1.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3 常见传感器的分类与特点 1.3.1 温度传感器 1.3.2 压力传感器 1.3.3 位移传感器 1.3.4 速度传感器 1.3.5 加速度传感器 1.3.6 气体传感器 1.3.7 光学传感器 1.3.8 生物传感器 1.3.9 图像传感器 1.3.10 力传感器 1.4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1.4.1 灵敏度 1.4.2 精度 1.4.3 分辨率 1.4.4 线性度 1.4.5 迟滞 1.4.6 响应时间 1.4.7 工作范围 1.4.8 稳定性 1.5 智能传感器的概念与发展 1.6 传感器信号处理与数据采集 1.6.1 信号调理 1.6.2 模数转换 1.6.3 数据过滤与去噪 1.6.4 数据存储与传输 1.7 传感器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章 智能家居中的传感器应用 2.1 温度与湿度监测与调控 2.1.1 智能恒温器的工作原理 2.1.2 室内环境质量监测 2.1.3 自动化除湿与加湿系统 2.2 智能安防与入侵检测 2.2.1 PIR(被动红外)运动传感器 2.2.2 门窗磁传感器 2.2.3 震动传感器与玻璃破碎传感器 2.2.4 烟雾与燃气泄漏探测器 2.3 智能照明控制 2.3.1 光照传感器与人来灯亮 2.3.2 场景化照明模式 2.4 智能家电联动 2.4.1 语音控制与传感器联动 2.4.2 远程监控与异常报警 2.5 智能水务管理 2.5.1 智能水表与漏水检测 2.5.2 智能灌溉系统 第三章 智能交通与出行中的传感器应用 3.1 车辆状态监测与诊断 3.1.1 发动机参数监测(温度、压力、转速) 3.1.2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 3.1.3 悬挂与减震系统状态监测 3.2 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系统 3.2.1 雷达与激光雷达(LiDAR) 3.2.2 摄像头与图像识别 3.2.3 超声波传感器 3.2.4 GPS与惯性测量单元(IMU) 3.3 交通流量监测与管理 3.3.1 地磁传感器 3.3.2 车辆检测器 3.3.3 摄像头监控与车牌识别 3.4 智能停车系统 3.4.1 停车位占用检测 3.4.2 诱导系统 3.5 智慧充电桩 3.5.1 充电状态监测 3.5.2 功率管理 第四章 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中的传感器应用 4.1 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 4.1.1 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在化工、电力行业的应用 4.1.2 液位传感器在储罐与反应器中的应用 4.1.3 位移与角度传感器在精密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4.2 质量检测与产品追溯 4.2.1 视觉检测系统(图像传感器) 4.2.2 尺寸测量传感器 4.2.3 表面缺陷检测传感器 4.3 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 4.3.1 力传感器与触觉反馈 4.3.2 接近传感器与限位开关 4.3.3 姿态传感器与导航 4.4 预测性维护与设备状态监测 4.4.1 振动传感器与噪声传感器 4.4.2 温度传感器与热成像 4.4.3 油液分析传感器 4.5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4.5.1 RFID与条形码扫描器 4.5.2 GPS追踪器 第五章 智慧农业与环境保护中的传感器应用 5.1 精准农业 5.1.1 土壤传感器(湿度、pH、肥力) 5.1.2 气象站传感器(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 5.1.3 光照传感器与作物生长监测 5.1.4 智能灌溉与施肥系统 5.2 畜牧业管理 5.2.1 动物体温与活动监测 5.2.2 饲喂与饮水自动化 5.3 环境监测 5.3.1 空气质量传感器(PM2.5、O3、CO、SO2、NOx) 5.3.2 水质传感器(pH、溶解氧、浊度、污染物) 5.3.3 噪声传感器 5.3.4 辐射传感器 5.4 灾害预警 5.4.1 地震传感器 5.4.2 洪水监测传感器 5.4.3 山体滑坡监测传感器 第六章 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中的传感器应用 6.1 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 6.1.1 心率传感器 6.1.2 血氧传感器 6.1.3 温度传感器 6.1.4 运动传感器与睡眠监测 6.1.5 ECG(心电图)传感器 6.2 医疗诊断与监测 6.2.1 血糖传感器 6.2.2 血压传感器 6.2.3 呼吸传感器 6.2.4 图像传感器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X光、CT、MRI) 6.3 生物传感器与体外诊断 6.3.1 DNA传感器 6.3.2 蛋白质传感器 6.3.3 疾病标志物检测 6.4 康复与辅助设备 6.4.1 假肢与外骨骼中的传感器 6.4.2 助听器中的声音传感器 第七章 科学研究与探索中的传感器应用 7.1 空间探索 7.1.1 望远镜中的光学传感器 7.1.2 探测器中的粒子探测器 7.1.3 航天器姿态与轨道控制传感器 7.2 地球科学研究 7.2.1 地质勘探传感器 7.2.2 海洋探测传感器 7.2.3 大气科学研究传感器 7.3 物理学实验 7.3.1 高能物理中的粒子探测器 7.3.2 量子光学实验中的光传感器 7.4 材料科学研究 7.4.1 材料形变传感器 7.4.2 表面分析传感器 第八章 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8.1 微型化与纳米化传感器 8.2 无线与低功耗传感器 8.3 柔性与可穿戴传感器 8.4 生物集成传感器 8.5 人工智能与传感器融合 8.6 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IoT) 8.7 新材料与新原理传感器 结语 --- 序言 在一个日益互联和智能化的时代,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是感知、理解和交互的基础。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智能家居,到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探索,传感器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如同我们身体的“感官”,默默地收集着关于环境、状态以及我们自身的信息,为智能系统的决策提供依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安全。 《科学鬼才: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正是这样一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著作。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生动地展示了传感器如何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其“鬼才”般的智慧与力量。本书致力于揭示传感器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探索它们在各个场景下的创新应用,并展望它们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传感器原理,到高度复杂的智能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传感器技术及其广泛应用的全面认知。无论您是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技术从业者,还是希望了解科技发展趋势的普通读者,本书都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 insight。 第一章 传感器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 1.1 什么是传感器? 传感器,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感知特定物理量或化学量的装置,并将其转化为可被测量或识别的信号的设备。想象一下,它们就像是机器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只不过它们感知的是温度、压力、光线、声音、化学成分、运动等等。传感器是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以及几乎所有现代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是信息获取的源头,没有传感器,数据就无从谈起,智能也就无从实现。 1.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工作原理也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传感器都遵循一个基本的设计理念:利用某种物理或化学效应,将待测的物理量(如温度、压力、光强)转换成易于检测的电信号(如电压、电流、电阻变化)。常见的物理效应包括: 压电效应: 某些材料在受到机械应力时会产生电荷。 热电效应: 两种不同金属连接处,若两端温度不同,会产生电动势。 电磁感应: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 霍尔效应: 导电材料在磁场和电流作用下,会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产生电势差。 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某些材料上时会激发出电子,产生电流或电压。 电阻变化: 某些材料的电阻会随着温度、压力、湿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化学反应: 某些物质与待测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从而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1.3 常见传感器的分类与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传感器,我们将其按照被测物理量进行分类: 1.3.1 温度传感器: 感知环境的温度。常见的有热电偶、热敏电阻(NTC、PTC)、铂电阻(RTD)以及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它们广泛应用于家电、工业控制、气象观测等领域。 1.3.2 压力传感器: 测量流体(液体或气体)或固体表面的压力。根据测量原理,有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等。在汽车、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中不可或缺。 1.3.3 位移传感器: 用于测量物体的位置或位移。包括直线位移传感器(如 LVDT、磁致伸缩传感器)和角度位移传感器(如编码器、电位计)。在机器人、机床、自动化生产线上应用广泛。 1.3.4 速度传感器: 用于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例如,测速编码器、多普勒雷达测速仪。在交通管理、工业过程控制中有重要作用。 1.3.5 加速度传感器: 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常用于惯性导航、震动监测、跌倒检测等。MEMS 加速度计是目前主流的技术。 1.3.6 气体传感器: 检测空气中特定气体的浓度。例如,二氧化碳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安全防护、智能家居中至关重要。 1.3.7 光学传感器: 感知光线强度、颜色、光谱等。包括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图像传感器等。应用于自动照明、安防监控、工业检测、摄影摄像等。 1.3.8 生物传感器: 利用生物识别元件(如酶、抗体、DNA)来检测特定生物分子或化学物质。在医疗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1.3.9 图像传感器: 将光学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是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安防监控设备的核心。CMOS和CCD是两种主要的图像传感器技术。 1.3.10 力传感器: 测量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例如,称重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医疗器械、机器人领域应用广泛。 1.4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需要考虑其性能指标: 1.4.1 灵敏度: 指传感器输出量相对于输入量的变化率。灵敏度越高,越容易检测到微小的输入变化。 1.4.2 精度: 指传感器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1.4.3 分辨率: 指传感器能够区分的最小输入变化量。 1.4.4 线性度: 指传感器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线性关系的程度。线性度越好,越容易进行校准和数据处理。 1.4.5 迟滞: 指传感器在测量同一值时,随着输入量增加和减小,输出量之间存在的差异。迟滞越小越好。 1.4.6 响应时间: 指传感器对输入量变化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快速变化的信号需要响应时间快的传感器。 1.4.7 工作范围: 指传感器能够正常工作的输入量范围。 1.4.8 稳定性: 指传感器在长时间使用或环境变化后,其性能保持不变的能力。 1.5 智能传感器的概念与发展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功能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信号采集。智能传感器是指集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等功能的传感器,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分析、存储甚至做出简单的决策。它们可以实现自主校准、故障诊断、数据压缩、网络通信等高级功能,极大地扩展了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和智能化水平。 1.6 传感器信号处理与数据采集 传感器输出的原始信号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才能被后续系统使用: 1.6.1 信号调理: 包括放大、滤波、隔离、激励等,目的是将传感器输出的微弱、噪声较大的信号转换为适合模数转换(ADC)的信号。 1.6.2 模数转换(ADC): 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计算机进行处理。ADC 的分辨率和采样率是关键指标。 1.6.3 数据过滤与去噪: 移除信号中的干扰和噪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常用的方法有滑动平均滤波、卡尔曼滤波等。 1.6.4 数据存储与传输: 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起来,或通过有线/无线方式传输到云端或控制中心。 1.7 传感器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成本、功耗、精度、鲁棒性、集成度等。然而,伴随挑战的是巨大的机遇。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对传感器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环境监测等,高性能、低成本、多功能的传感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第二章 智能家居中的传感器应用 智能家居的核心在于通过传感器感知家庭环境的各种信息,并据此进行自动化控制,从而提升舒适度、安全性、便利性及能源效率。 2.1 温度与湿度监测与调控 2.1.1 智能恒温器的工作原理: 智能恒温器内置温度传感器,能够精确监测室内温度,并与预设的温度目标进行比较。通过与空调、地暖等设备联动,自动调节制冷或制热,以维持舒适的室内温度。更进一步,智能恒温器可以学习用户的作息习惯,根据时间、天气预报甚至远程指令进行智能调节,实现节能与舒适的平衡。 2.1.2 室内环境质量监测: 除了温度,湿度也是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因素。湿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室内湿度,配合加湿器或除湿器,维持在一个健康的湿度范围内(通常为 40%-60%)。此外,空气质量传感器(如 CO2、VOCs 传感器)能够监测室内空气的污染物浓度,当浓度超标时,自动开启新风系统或通风设备,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2.1.3 自动化除湿与加湿系统: 在潮湿的季节,湿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到室内过高的湿度,并自动启动除湿器;而在干燥的季节,则能触发加湿器,为室内增加水分,防止皮肤干燥、静电等问题。 2.2 智能安防与入侵检测 2.2.1 PIR(被动红外)运动传感器: PIR 传感器能够探测到人或动物产生的红外辐射变化。当有人或动物经过其探测区域时,传感器会产生信号,触发警报、照明或其他联动操作。它们常被安装在门口、走廊、窗户等关键位置。 2.2.2 门窗磁传感器: 由两部分组成(磁铁和触点),当门窗关闭时,两者靠近,触点闭合;当门窗被打开时,两者分离,触点断开,触发报警。它们是防止非法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2.2.3 震动传感器与玻璃破碎传感器: 震动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物体受到撞击或震动,例如门窗玻璃被撞击。玻璃破碎传感器则能通过分析声音的频率特征,识别玻璃破碎的声音,从而在非法闯入者试图破窗而入时发出警报。 2.2.4 烟雾与燃气泄漏探测器: 集成了烟雾传感器(如光电式、离子式)和燃气传感器(如催化燃烧式、半导体式)。一旦检测到烟雾或可燃气体泄漏,会立即发出声光警报,并可联动启动排风系统、关闭燃气阀门,甚至向消防部门发送求助信息。 2.3 智能照明控制 2.3.1 光照传感器与人来灯亮: 光照传感器能够感知室内自然光强度。当光线不足时,能够自动开启灯光;当光线充足时,则自动关闭或调暗灯光,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配合 PIR 运动传感器,可以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功能,在走廊、卫生间、储藏室等区域尤为实用。 2.3.2 场景化照明模式: 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如阅读、观影、用餐、睡眠)预设不同的灯光亮度和色温,并通过手机 App 或语音指令一键切换,营造不同的氛围。 2.4 智能家电联动 2.4.1 语音控制与传感器联动: 通过语音助手(如小爱同学、天猫精灵、Siri),用户可以发出指令控制家电。例如,对语音助手说“我回来了”,系统可以联动打开灯光、调节空调温度、播放音乐等。这背后是语音识别与各种传感器数据的协同工作。 2.4.2 远程监控与异常报警: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 App 远程查看家中电器的运行状态,例如,冰箱的开合次数、洗衣机的运行进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冰箱门长时间未关闭、热水器水压异常等,系统会及时推送通知到用户手机。 2.5 智能水务管理 2.5.1 智能水表与漏水检测: 智能水表能够远程自动读取用水量,并将其传输到水务公司。同时,一些智能水表集成了漏水检测功能,当家中水管长时间持续流水,或出现异常流量时,会发出警报,用户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漏水问题,避免水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 2.5.2 智能灌溉系统: 在有花园的家庭中,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土壤干湿程度,结合天气预报,自动为植物进行灌溉,确保植物得到充足的水分,同时避免过度浇灌。 --- 第三章 智能交通与出行中的传感器应用 传感器在现代交通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们是实现交通智能化、提升出行安全和效率的关键技术。 3.1 车辆状态监测与诊断 3.1.1 发动机参数监测(温度、压力、转速):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对其各部件的实时监测至关重要。温度传感器监测冷却液温度、机油温度,防止发动机过热;压力传感器监测燃油压力、机油压力,确保润滑和供油正常;转速传感器则监测曲轴转速,是发动机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 3.1.2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 TPMS 内置在轮胎内部,实时监测轮胎的压力和温度。当胎压过低或过高时,会向驾驶员发出警报,避免因轮胎问题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时也能提高燃油经济性。 3.1.3 悬挂与减震系统状态监测: 加速度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可以监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程度,评估悬挂和减震系统的性能。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减震器损坏等问题,保证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3.2 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系统 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系统的核心在于感知周围环境,传感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3.2.1 雷达与激光雷达(LiDAR): 雷达利用无线电波探测障碍物,能够穿透雨雾,探测距离远。LiDAR 使用激光束来测量距离和生成高精度的三维点云图,能够精确识别障碍物的形状和位置。它们是自动驾驶汽车实现“看清”周围环境的关键。 3.2.2 摄像头与图像识别: 车辆上的摄像头采集视觉信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识别车道线、交通标志、行人、车辆等。它们是辅助驾驶系统实现车道保持、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控制等功能的基础。 3.2.3 超声波传感器: 主要用于近距离探测,例如泊车辅助系统。它们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根据回波时间计算障碍物与车辆的距离,帮助驾驶员进行精确泊车。 3.2.4 GPS与惯性测量单元(IMU): GPS 模块提供车辆的精确位置信息,而 IMU(通常包含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则测量车辆的姿态和运动变化。两者结合,能够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导航信息。 3.3 交通流量监测与管理 3.3.1 地磁传感器: 埋设在路面下,可以感应到车辆经过时引起的磁场变化,从而实现车辆的检测和计数,用于交通流量统计。 3.3.2 车辆检测器: 除了地磁传感器,还有感应线圈、雷达、红外线等多种类型的车辆检测器,用于监测车道上的车辆通行情况。 3.3.3 摄像头监控与车牌识别: 交通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道路交通状况,并结合车牌识别技术,实现对交通违规行为的抓拍、交通流量的分析以及车辆的轨迹追踪。 3.4 智能停车系统 3.4.1 停车位占用检测: 在停车场入口或车位上方安装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或地磁传感器,实时检测停车位的占用情况。 3.4.2 诱导系统: 将停车位状态信息通过显示屏或手机 App 呈现给驾驶员,引导他们快速找到空余车位,减少无效的寻找时间,缓解交通拥堵。 3.5 智慧充电桩 3.5.1 充电状态监测: 充电桩集成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动汽车的电池状态、充电电流、电压等参数,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高效。 3.5.2 功率管理: 智慧充电桩可以根据电网负荷和用户需求,动态调整充电功率,实现削峰填谷,优化电网资源配置。 --- 第四章 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中的传感器应用 在工业领域,传感器是实现生产自动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关键。 4.1 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 4.1.1 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在化工、电力行业的应用: 在化工厂中,温度、压力和流量传感器被广泛用于监测反应釜的温度和压力、管道中的介质流量,确保化学反应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并防止事故发生。在发电厂,这些传感器则用于监测锅炉温度、蒸汽压力、冷却水流量等,保证发电过程的安全稳定。 4.1.2 液位传感器在储罐与反应器中的应用: 液位传感器用于测量储罐、反应器、锅炉等容器中液体的液位高度。根据测量原理,有浮球式、电容式、超声波式、雷达式等。它们可以实现液体的自动进料、出料控制,防止溢出或干烧。 4.1.3 位移与角度传感器在精密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在数控机床、自动化装配线上,位移和角度传感器用于精确控制工具或工件的位置,实现高精度的加工和装配。例如,编码器用于测量电机的旋转角度,LVDT 用于测量直线位移。 4.2 质量检测与产品追溯 4.2.1 视觉检测系统(图像传感器): 视觉检测系统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质量检测手段之一。通过工业相机(图像传感器),可以对产品的外观、尺寸、缺陷、颜色等进行实时检测。例如,在电子产品生产线上,用于检查焊接点是否合格;在食品包装线上,用于检测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清晰。 4.2.2 尺寸测量传感器: 除了视觉检测,还可以使用激光测距传感器、接触式探头等,对产品的尺寸进行高精度测量,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 4.2.3 表面缺陷检测传感器: 针对特定材料或产品,开发专门的表面缺陷检测传感器,例如,用于检测金属表面的裂纹,或布匹的瑕疵。 4.3 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 4.3.1 力传感器与触觉反馈: 机器人手臂末端的力传感器可以感知机器人与物体接触时的力大小,使得机器人能够进行精密的抓取、装配,甚至实现“温柔”的操作。触觉传感器则赋予机器人模拟人类触觉的能力,使其能够感知物体的纹理、温度等。 4.3.2 接近传感器与限位开关: 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物体是否靠近,当物体进入其感应范围时触发信号,常用于机器人手臂的运动限制或物体的到位检测。限位开关则用于限制机械部件的运动行程,防止过位损坏。 4.3.3 姿态传感器与导航: 机器人自身的姿态(倾斜角度、旋转速度)信息可以通过 IMU 等姿态传感器获取,这对于机器人的平衡、导航和精确运动至关重要。 4.4 预测性维护与设备状态监测 4.4.1 振动传感器与噪声传感器: 旋转设备(如电机、泵、风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和噪声。通过安装振动和噪声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当出现异常的振动或噪声模式时,预示着设备可能存在故障,可以提前进行维护,避免突发停机。 4.4.2 温度传感器与热成像: 设备运行发热是常见的现象。通过温度传感器和热成像仪,可以监测设备关键部件的温度。异常高温可能预示着轴承磨损、润滑不良或电气连接问题。 4.4.3 油液分析传感器: 在润滑系统中,油液分析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油液的粘度、颗粒物含量、金属磨损程度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设备的磨损情况,从而为预测性维护提供依据。 4.5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4.5.1 RFID 与条形码扫描器: 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条形码扫描器在仓储管理、货物追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记录货物的信息,实现高效的入库、出库和盘点。 4.5.2 GPS 追踪器: GPS 追踪器被安装在运输车辆或贵重货物上,可以实时追踪其位置信息,便于调度管理和货物安全。 --- 第五章 智慧农业与环境保护中的传感器应用 传感器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环境监测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1 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因苗施策”,而传感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5.1.1 土壤传感器(湿度、pH、肥力): 土壤湿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含量,指导农民精准灌溉,避免水资源浪费或作物缺水。土壤 pH 传感器可以测量土壤的酸碱度,影响养分的有效吸收。土壤肥力传感器则能够检测土壤中氮、磷、钾等关键元素的含量,指导农民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1.2 气象站传感器(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 微型气象站能够实时监测农田小气候,包括空气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光照强度等。这些数据对于预测病虫害发生、指导农事活动(如播种、施肥、喷药)至关重要。 5.1.3 光照传感器与作物生长监测: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光照传感器可以帮助农民了解作物接受到的光照量,并根据需要调整种植密度或采光条件。此外,一些光学传感器还可以通过分析作物的颜色和反射光谱,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程度。 5.1.4 智能灌溉与施肥系统: 结合土壤传感器、气象传感器和作物生长模型,智能灌溉与施肥系统能够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自动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量,实现精细化管理,最大化作物产量,同时节约水肥资源。 5.2 畜牧业管理 5.2.1 动物体温与活动监测: 通过给牲畜佩戴集成温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项圈或耳标,可以实时监测它们的体温和活动量。体温异常可能预示着疾病,活动量异常则可能表明动物不安、发情或受到惊吓。 5.2.2 饲喂与饮水自动化: 结合传感器数据,可以实现自动化饲喂和饮水系统。例如,当动物进入饲喂区域时,自动分配饲料;当饮水槽水位过低时,自动补水。 5.3 环境监测 传感器是环境监测的“前哨”,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环境质量的真实数据。 5.3.1 空气质量传感器(PM2.5、O3、CO、SO2、NOx): 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浓度。通过布设在城市各处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形成空气质量监测地图,为公众提供实时空气质量信息,并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提供依据。 5.3.2 水质传感器(pH、溶解氧、浊度、污染物): 在河流、湖泊、海洋以及饮用水源地,安装水质传感器可以监测 pH 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以及氨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浓度。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水体健康状况、预警水污染事故、保障饮用水安全至关重要。 5.3.3 噪声传感器: 噪声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噪声水平,例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通过对噪声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噪声污染状况,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5.3.4 辐射传感器: 用于监测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水平,例如在核电站周边或特定工业区域。 5.4 灾害预警 传感器在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4.1 地震传感器: 地震仪能够探测到地壳的微小震动,为地震研究和预警提供数据。 5.4.2 洪水监测传感器: 在河流、水库等地点安装水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当水位接近警戒线时,及时发出预警,帮助人们提前做好防洪准备。 5.4.3 山体滑坡监测传感器: 在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区,部署位移传感器、裂缝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监测地表变形、岩体活动以及降雨量。一旦出现异常迹象,可以提前发出预警,疏散危险区域的居民。 --- 第六章 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中的传感器应用 传感器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以及个人健康管理的发展。 6.1 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 可穿戴设备通过集成各种传感器,让个人健康监测变得更加便捷和普及。 6.1.1 心率传感器: 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心率传感器是智能手表和手环的标配,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帮助用户了解心血管健康状况,并在运动时提供心率区间的指导。 6.1.2 血氧传感器: 测量血液中氧气的饱和度,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高海拔活动者尤为重要。 6.1.3 温度传感器: 实时监测体温,有助于早期发现发烧等健康异常。 6.1.4 运动传感器与睡眠监测: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可以追踪用户的日常活动,计算步数、消耗卡路里,并分析睡眠模式(如浅睡眠、深睡眠、REM 睡眠),帮助用户改善睡眠质量。 6.1.5 ECG(心电图)传感器: 一些高端可穿戴设备集成了单导联 ECG 传感器,能够测量心电信号,帮助用户筛查心律失常,如房颤。 6.2 医疗诊断与监测 6.2.1 血糖传感器: 持续血糖监测(CGM)设备通过微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无需频繁采血,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血糖管理方案,并能及时预警低血糖或高血糖。 6.2.2 血压传感器: 便携式血压计使用压力传感器来测量血压。一些智能血压计可以与手机 App 连接,方便记录和分析血压数据。 6.2.3 呼吸传感器: 用于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模式,在重症监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等方面发挥作用。 6.2.4 图像传感器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X光、CT、MRI): 在医学影像领域,高分辨率的图像传感器是 X光机、CT扫描仪、MRI 设备的核心部件。它们将人体内部的结构信息转换成数字图像,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6.3 生物传感器与体外诊断 生物传感器结合了生物识别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用于检测生物分子或化学物质。 6.3.1 DNA传感器: 用于检测特定的 DNA 序列,在基因诊断、法医鉴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6.3.2 蛋白质传感器: 用于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特定蛋白质,例如肿瘤标志物,用于癌症的早期筛查。 6.3.3 疾病标志物检测: 生物传感器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血液、唾液、尿液等样本中的疾病标志物,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 6.4 康复与辅助设备 6.4.1 假肢与外骨骼中的传感器: 在智能假肢和外骨骼中,集成压力传感器、力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可以感知用户意图,使假肢和外骨骼的动作更加自然和协调。 6.4.2 助听器中的声音传感器: 现代助听器使用高度集成的微型麦克风(声音传感器),能够捕捉环境声音,并对其进行处理,以改善听障人士的听力。 --- 第七章 科学研究与探索中的传感器应用 传感器是科学家们探索未知世界、验证科学理论的“眼睛”和“耳朵”,在各个科学研究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1 空间探索 7.1.1 望远镜中的光学传感器: 从地面到太空的各类望远镜,都依赖于先进的光学传感器(如 CCD、CMOS 探测器)来捕捉遥远天体的光线,并将其转换成可分析的数据,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7.1.2 探测器中的粒子探测器: 探测器(如太空探测器、粒子加速器中的探测器)使用各种粒子探测器来识别和测量宇宙射线、高能粒子等,了解宇宙物质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7.1.3 航天器姿态与轨道控制传感器: 航天器需要精确的姿态和轨道控制才能完成任务。星敏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等传感器协同工作,为航天器提供姿态和位置信息,确保其稳定飞行。 7.2 地球科学研究 7.2.1 地质勘探传感器: 地震仪、重力仪、磁力仪等传感器用于探测地下的地质结构、矿产资源和地下水,为地质勘探提供关键数据。 7.2.2 海洋探测传感器: 水下声纳、深度计、 salinity 传感器(盐度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等,用于探测海底地形、水文特征、海洋生物以及水体化学成分,研究海洋的奥秘。 7.2.3 大气科学研究传感器: 高空气象探测仪、臭氧探测器、温室气体传感器等,用于监测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成分变化,研究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7.3 物理学实验 7.3.1 高能物理中的粒子探测器: 在粒子加速器中,各种精密的粒子探测器(如硅径迹探测器、闪烁探测器、量热器)用于探测和分析高能粒子碰撞产生的各种次级粒子,揭示物质的基本构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7.3.2 量子光学实验中的光传感器: 在量子光学实验中,需要非常灵敏的光传感器(如单光子探测器)来探测极微弱的光信号,研究光子的量子特性,以及量子纠缠、量子叠加等现象。 7.4 材料科学研究 7.4.1 材料形变传感器: 用于测量材料在受力或受热时产生的形变,如应变片、激光干涉仪等,帮助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 7.4.2 表面分析传感器: 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能够探测材料表面的原子尺度结构,了解材料的微观性质。 --- 第八章 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传感器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集成化、智能化、低功耗化和应用多样化。 8.1 微型化与纳米化传感器 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将变得越来越小巧,甚至达到纳米级别。这使得它们能够集成到更小的设备中,或者实现前所未有的高密度部署,例如植入人体的生物传感器,或者用于超精细成像的传感器阵列。 8.2 无线与低功耗传感器 为了实现大规模部署和延长电池寿命,未来的传感器将更加注重无线通信能力和极低的功耗。能量收集技术(如太阳能、振动能收集)也将与传感器结合,使其在无需更换电池的情况下长期运行。 8.3 柔性与可穿戴传感器 将传感器制作在柔性基底上,可以实现传感器在不规则表面上的应用,例如服装、皮肤贴片等。这将极大地拓展可穿戴设备的应用范围,例如能够舒适地贴合身体的健康监测贴片,或者能够感知触觉的柔性电子皮肤。 8.4 生物集成传感器 将传感器与生物体直接集成,例如植入体内的生物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体内的生理生化参数,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确的信息。这涉及到生物相容性、微流控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的结合。 8.5 人工智能与传感器融合 传感器不再仅仅是数据采集的工具,而是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AI 将赋能传感器进行更智能的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预测。传感器网络将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更高级别的自主决策和控制。 8.6 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IoT) 未来的传感器将构成庞大的传感器网络,连接到物联网。这些网络将能够实时监测和管理各种环境、设备和系统,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化社会。 8.7 新材料与新原理传感器 对新型材料(如二维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和新物理原理的探索,将催生出具有更高灵敏度、更广检测范围、更强鲁棒性的新型传感器。例如,能够感知更广泛气体种类、具有更高选择性的化学传感器;或者能够直接感知生物电信号的传感器。 结语 《科学鬼才: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的探索之旅即将结束,但传感器技术所开启的智慧世界的大门,才刚刚被推开。从细微到宏大,从日常到前沿,传感器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地刷新着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它们默默地工作,却为我们描绘出更加清晰、智能、便捷的未来图景。 本书所呈现的54个应用实例,仅仅是冰山一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将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传感器,就是理解智能时代的脉搏。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您对传感器技术的好奇心,鼓励您去发现更多隐藏在身边的“科学鬼才”,并一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智能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科学鬼才 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就被它的分量和厚实感所吸引。虽然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工程师,但我对那些能够感知世界、做出智能反应的“小玩意儿”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智能产品,都觉得它们是“黑科技”,但这本书的名字和“图例版”的标注,让我看到了揭开这层神秘面纱的希望。我希望它能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传感器原理,化为易于理解的图示和实际操作。例如,我一直想了解,家里的智能门锁是如何通过传感器来识别我身份的?或者,那些能够检测你运动状态的手环,又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的54个应用案例,听起来就非常丰富,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 DIY 创意的点子。如果能有一些关于成本控制、材料选择方面的建议,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能培养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真正地“玩转”传感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让生活变得更便捷、更智能的技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传感器,无疑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拿到这本《科学鬼才 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的时候,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够用一种易于理解、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复杂的传感器技术。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大量的图例和具体的案例,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传感器应用的奇妙世界。54个应用,这数量听起来就很可观,我猜测其中肯定会有不少能够触及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创意。我尤其期待能够学习到如何利用传感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如何在家中搭建一个更环保的照明系统,或者如何制作一个能够监测宠物状态的智能装置。如果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入门级的项目,并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所需的材料清单,那么它将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一直对物联网和智能设备充满好奇,但苦于缺乏系统的入门知识,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看客”的层面。这本《科学鬼才 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科学鬼才”暗示了其内容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传感器智能应用”则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核心,“54例”则意味着丰富的实践内容,而“图例版”更是解决了我在理解抽象概念上的最大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直观的图示,将传感器复杂的工作原理变得浅显易懂,让即使是像我这样没有深厚电子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掌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智能应用案例,例如如何利用传感器来改善居住环境,或者如何制作一些简单但实用的智能小工具。如果书中还能引导读者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性和选择依据,甚至提供一些基本的电路设计和编程指导,那将是锦上添花,让我能够真正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的动力。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科学鬼才 传感器智能应用54例 图例版》,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充满惊喜的盒子。我一直觉得,现代科技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那些默默工作的传感器。它们就像是机器的“眼睛”和“耳朵”,让冰冷的电子设备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本书的“图例版”标签,对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那些清晰、直观的图解,能够一步步地展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集成到各种智能应用中的。那54个案例,听起来就非常诱人,我好奇它们会涵盖哪些领域?是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还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业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项目,让我能够在家中或者实验室里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创造。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传感器选型、数据处理以及与微控制器(如 Arduino 或 Raspberry Pi)结合的教程,那就再好不过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用一种既神秘又充满科技感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科学鬼才”这个名字所蕴含的智慧与创意。那些精细的图例,仿佛是解开传感器世界奥秘的钥匙,光是翻看目录,就对那些“54例”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智能家居和物联网领域很感兴趣,但很多书籍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么就是代码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从“图例版”这个标签来看,应该会用大量直观的图示来讲解,这一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理解传感器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想象一下,能够亲手搭建一个能够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的智能设备,或者制作一个根据光线自动调节亮度的台灯,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或许在这本书的帮助下,真的能够变成现实。我尤其期待那些“智能应用”的具体案例,它们是否能激发我更多的灵感,让我看到传感器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无限潜力。希望这本书不会让我失望,能够成为我通往科技世界的一扇明亮之窗。

评分

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专业书籍,正在学习,满减加优惠券,价格很给力。

评分

专业书籍,正在学习,满减加优惠券,价格很给力。

评分

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