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大量实例,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常用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技术。
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系统导论,计算机中的数制和编码,80x86微处理器,80x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半导体存储器,输入/输出与中断,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应用等。每章开始给出本章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本章内容在整个课程中所处的地位,每章后给出本章小结和习题。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和自学,本书配有多媒体CAI教学光盘和实验指导书。
本书结构合理,实例丰富,深入浅出,文笔流畅,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材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也可供广大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的各个核心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本书力求覆盖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帮助读者掌握构建高效、可靠、创新的嵌入式解决方案所需的关键技能。 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基础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嵌入式系统基础。 第一章 嵌入式系统概述: 定义与特点: 详细阐述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区分其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根本差异。深入分析嵌入式系统的典型特点,如专用性、实时性、集成度高、功耗低、体积小、可靠性强等,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举例说明。 发展历程与趋势: 回顾嵌入式系统从早期发展到如今的演变过程,介绍关键技术突破和里程碑事件。探讨当前嵌入式系统领域的发展趋势,如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边缘计算、低功耗设计、安全性增强等,预测未来发展方向。 典型应用领域: 全面介绍嵌入式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消费电子(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工业自动化(PLC、机器人、传感器网络)、汽车电子(ECU、ADAS、信息娱乐系统)、医疗设备(监护仪、诊断设备)、航空航航天、通信设备等。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嵌入式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系统架构与构成: 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硬件架构,包括微处理器(CPU)或微控制器(MCU)、存储器(RAM、ROM、Flash)、输入/输出(I/O)接口、外围设备(传感器、执行器、显示器、通信模块)等。详细讲解各组成部分的协同工作原理。 第二章 微控制器(MCU)与微处理器(MPU)详解: MCU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深入剖析微控制器(MCU)的内部结构,包括CPU核、存储器、定时器/计数器、中断控制器、ADC/DAC、PWM发生器、通信接口(UART, SPI, I2C, USB, CAN等)等。讲解CPU的工作流程、指令集、寻址方式以及中断处理机制。 MPU的特点与应用: 介绍微处理器(MPU)与MCU在性能、功能、成本、功耗等方面的差异。重点讲解MPU在复杂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其与操作系统、高性能外设的配合。 选择与评估: 提供选择合适MCU或MPU的指导原则,包括性能需求、功耗预算、成本考量、开发生态、外设支持、开发工具链等。介绍常用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典型MCU/MPU系列介绍: 简要介绍当前主流的MCU/MPU系列,如ARM Cortex-M系列、Cortex-A系列、RISC-V架构、AVR、PIC等,并分析其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第三章 嵌入式存储器技术: 存储器类型与分类: 详细介绍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存储器类型,包括RAM(SRAM, DRAM)、ROM(Mask ROM, PROM, EPROM, EEPROM)、Flash存储器(NOR Flash, NAND Flash)。 存储器特性与选择: 分析各种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存取时间、功耗、成本、容量、可靠性等关键特性。指导读者根据应用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存储器。 存储器接口与时序: 讲解存储器与CPU之间的接口方式,如并行接口、串行接口。深入分析存储器访问的时序图,理解数据读写过程中的时序要求。 非易失性存储技术: 重点介绍Flash存储器的擦写机制、寿命限制、坏块管理等关键技术。探讨NOR Flash和NAND Flash在性能和成本上的权衡。 第四章 嵌入式系统常用接口与通信: 串行通信接口: 详细讲解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SPI(串行外设接口)、I2C(集成电路总线)的工作原理、通信协议、硬件实现及应用场景。 并行通信接口: 介绍并行接口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数据传输中的优势和局限。 总线技术: 探讨USB(通用串行总线)、CAN(控制器局域网)、Ethernet(以太网)等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其通信协议、物理层特性和性能特点。 无线通信接口: 介绍Wi-Fi、Bluetooth、Zigbee、LoRa等无线通信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集成和应用。 接口选型与匹配: 提供接口选型的指导,包括数据速率、通信距离、功耗、成本、协议兼容性等因素的考虑。 第二部分:嵌入式软件开发 本部分聚焦于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过程,涵盖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开发工具和调试技术。 第五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RTOS) RTOS核心概念: 深入讲解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核心概念,包括任务(Task)、任务状态(就绪、运行、阻塞、挂起)、任务调度(优先级、轮转、时间片)、任务同步与通信(信号量、互斥锁、消息队列、事件标志组)、中断处理、内存管理等。 RTOS架构与设计: 分析RTOS的内核结构、中断服务程序(ISR)与任务的关系、系统调用机制。 常用RTOS介绍: 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RTOS,如FreeRTOS、RT-Thread、uC/OS-III、Zephyr等,并对其特点、优势、适用场景进行比较分析。 RTOS应用: 讲解如何在实际嵌入式项目中移植、配置和使用RTOS,以及如何通过RTOS实现复杂系统的多任务并发和实时性。 第六章 嵌入式C/C++编程 嵌入式C语言特性: 重点讲解C语言在嵌入式开发中的特殊性,如指针、内存管理、位操作、宏定义、预处理器指令的应用。 嵌入式C++语言特性: 介绍C++在嵌入式系统中的优势,如面向对象编程、模板、STL等,以及其在复杂项目中的应用。 硬件抽象层(HAL): 讲解HAL层的概念和作用,如何通过HAL层屏蔽底层硬件差异,提高代码的可移植性。 嵌入式代码风格与优化: 强调嵌入式代码的编写规范,包括命名约定、注释、模块化设计。介绍代码优化技术,如编译优化、算法优化、内存优化、功耗优化。 第七章 嵌入式开发工具链 集成开发环境(IDE): 介绍常用的嵌入式IDE,如Keil MDK, IAR Embedded Workbench, SEGGER Embedded Studio, VS Code (配合插件) 等,讲解IDE的功能,包括代码编辑、项目管理、编译、链接、调试等。 交叉编译与链接: 详细讲解交叉编译的概念,以及如何配置交叉编译器(如GCC for ARM)和链接器脚本,实现目标代码的生成。 代码调试技术: 深入探讨嵌入式系统的调试方法,包括仿真器(Emulator)、在线仿真器(JTAG/SWD)、逻辑分析仪、示波器等硬件调试工具的使用。讲解断点、单步执行、查看内存/寄存器、性能分析等调试技巧。 静态分析与代码质量保证: 介绍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如PC-Lint, Cppcheck)在发现潜在bug、提高代码质量方面的作用。 第八章 嵌入式软件设计模式与架构 模块化设计: 强调将复杂系统分解为独立的、可重用的模块,降低耦合度,提高可维护性。 状态机(State Machine): 讲解状态机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嵌入式系统中设计和实现状态机,用于处理事件驱动的逻辑。 事件驱动(Event-Driven)架构: 介绍事件驱动编程模型,以及如何利用中断和消息队列构建响应式的嵌入式系统。 驱动程序设计: 讲解编写设备驱动程序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硬件初始化、数据读写、中断处理等。 中间件与驱动层: 介绍中间件(如通信协议栈、文件系统、图形库)在嵌入式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其与驱动层的关系。 第三部分:嵌入式系统实践与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开发实践,涵盖项目开发流程、硬件设计基础、系统集成与测试以及前沿技术。 第九章 嵌入式项目开发流程 需求分析与规格定义: 强调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技术规格的制定,为项目开发奠定基础。 系统设计与架构: 讲解如何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包括硬件选型、软件架构设计、接口定义等。 原型开发与验证: 介绍原型开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快速搭建原型进行功能验证。 硬件/软件协同开发: 强调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之间的紧密协作,如何有效沟通和解决集成问题。 测试与验证: 详细介绍不同阶段的测试方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部署与维护: 讨论嵌入式系统的部署策略,以及后期维护和升级的考虑。 第十章 嵌入式硬件设计基础 电路原理图设计: 讲解如何使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绘制清晰、规范的电路原理图。 PCB布局与布线: 介绍PCB(印刷电路板)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器件布局、走线规则、电源/地线处理、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EMC)考虑。 电源管理与低功耗设计: 探讨嵌入式系统中电源设计的重要性,包括稳压、滤波、低功耗模式的设计。 信号完整性与EMC/EMI: 深入分析高速信号传输中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PCB设计和元器件选择来满足EMC/EMI要求。 硬件调试与故障排除: 介绍常用的硬件调试工具(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万用表)的使用,以及常见的硬件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 第十一章 系统集成与调试 硬件与软件集成: 讲解如何将编写好的嵌入式软件烧录到目标硬件中,并进行初步的集成测试。 联合调试: 介绍硬件和软件工程师如何协同进行联合调试,解决集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性能优化与稳定性提升: 针对已集成的系统,进行性能瓶颈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错误处理与异常管理: 强调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健壮的错误处理和异常管理机制。 第十二章 前沿技术与发展 物联网(IoT)应用开发: 介绍构建物联网节点、网关以及与云平台通信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通信协议(MQTT, CoAP)、安全通信等。 人工智能(AI)与嵌入式系统: 探讨边缘AI的概念,介绍在嵌入式设备上部署机器学习模型的方法,如TensorFlow Lite, PyTorch Mobile等,以及相关的硬件加速技术。 嵌入式安全(Embedded Security): 关注嵌入式系统的安全问题,包括固件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访问控制等,介绍相关的安全设计和防护技术。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 深入介绍嵌入式Linux的构建、移植、驱动开发、应用开发等关键技术,包括Bootloader、Kernel、Root Filesystem等。 新型嵌入式硬件平台: 介绍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以及RISC-V架构的兴起及其带来的机遇。 结论 本书通过对嵌入式系统各个层面的深入剖析,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实用的开发技巧,旨在帮助读者成为一名优秀的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能够独立设计、开发和调试复杂的嵌入式产品,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