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story。”
金色布拉格,一个乘着书籍飞升天堂的故事
他被米兰·昆德拉称为“我们这个时代了不起的作家”
曾获194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用充满诗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善意地倾听这个世界的边缘人
本书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
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集工人、酒鬼、书迷三位一体的诗人汉嘉,后来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捷克人说,米兰·昆德拉的文章过于深邃,读起来有沉重感;而赫拉巴尔则像是啤酒馆里坐在你桌子旁的熟人,将无数奇特的故事娓娓道来,幽默而富有哲理,这才是纯正的捷克味道。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Hrabal,1914~1997)
20世纪捷克伟大的作家。
这位法学博士为自己设计的一生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服兵役,做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
四十九岁时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而此后获得奖项有三十多个。
他一生创作实绩丰厚,身后结集成19卷合集,在捷克畅销不衰。
他的77种书,迄今以27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的33个国家发行。
他的作品多数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与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同名的电影于1966年获奥斯卡外语片奖。
根据另一部小说《售屋广告:我已不愿居住的房子》改编的电影《失翼灵雀》获1990年柏林影展影片金熊奖。
1997年2月3日,这位原本即将病愈出院的作家从医院五楼窗口坠落身亡。
这确实是卡夫卡笔下的布拉格……这本书在边缘、欢闹的叙事方式下,自有其趣味。随着主角汉嘉不停地阅读、牛饮着啤酒,加上贯穿全书的语调既尖刺又让人微醺,压力机碾磨压缩着废纸,醉醺醺的汉嘉在文明的破布堆里翻找搜寻,读者会以为自己也身陷在那地下室的空间。
——《纽约书评》双周刊
赫拉巴尔,他是乡愁的作家,他属于闪亮慧黠的布拉格,他是日常生活的诗人。
——克里斯多夫·基雅 法国《观点周刊》
我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我的学识是在无意中获得的,实际上我很难分辨哪些思想属于我本人,来自我自己的大脑,哪些来自书本,因此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母亲去世后,我心里在哭泣,但没有掉一滴眼泪。走出火葬场时,我看见烟囱里冒出的烟在升上天空,我的母亲美丽地升天了。在废纸收购站地下室工作已有十年之久的我,走下火葬场的地下室,自我介绍说,我是一个以同样方式处理书本的人。
全世界的柯尼阿什们焚书是白费力气,如果书上记载的言之有理,那么焚烧的时候便只会听到书在窃笑,因为一本地道的好书总是指着别处而溜之大吉。
三十五年来我处理废纸和书籍,而我生活在一个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的国土上,居住在过去曾经是王国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习惯,一种执著:耐心地把一些思想和形象压进自己的头脑,这给他们带来难以描述的欢乐,也带来更多的痛苦,我生活在这样的人民中间,他们为了一包挤压严实的思想甘愿献出生命。
我,一个生活在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的国土上的人,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使我得了颤抖症,因为我同黑格尔的观点是一致的:高贵的人不一定是贵族,罪犯不一定是凶手。
珍贵的书籍经过我的手在我的压力机中毁灭,我无力阻挡这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巨流。我只不过是一个软心肠的屠夫而已。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被遗忘已久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旧皮革混合的独特气味,每一次翻页都能听到时间的低语。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考究,他似乎并不急于将故事推向前进,而是沉溺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剖析。你不得不佩服他笔下那些人物的复杂性,他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团纠缠不清的毛线,外表看似平静,内里却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他对场景描绘的功力,那些描绘的画面感极强,仿佛我能触摸到故事中潮湿的石墙,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凉意。这本书的节奏很慢,但这种慢并非拖沓,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呼吸感,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每一个象征,去揣摩那些潜藏在对话之下的潜台词。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反而抛出更多耐人寻味的问题,迫使读者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中去寻找回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内在旅程,那种酣畅淋漓的满足感,不是来自情节的高潮迭起,而是源于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入理解与共鸣。
评分读罢此作,我感到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震撼。它不像是一部传统的叙事作品,更像是一系列精妙的思绪碎片,被某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编织在了一起。文字的密度高得惊人,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的锤炼和打磨,少一分则意犹未尽,多一字则略显累赘。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措辞大胆、结构新颖的段落,试图捕捉其间蕴含的深层意涵。叙事视角在不同的时空与意识层面间自由穿梭,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一走神,便可能错失一个至关重要的逻辑跳跃。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处理,它在这里不再是线性的河流,而更像是一个可以被折叠、扭曲、甚至停滞的立体结构。整本书读下来,像是在与一个极其聪明、但又带着一丝疏离感的智者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对话,虽然过程略显疲惫,但最终获得的洞见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作者的目光如同显微镜下的探针,探入到日常生活中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微小瞬间:光线如何折射在积水的路面上,某个人在犹豫时手指不自觉的轻微颤动,甚至是一段旋律中某个不和谐音符带来的瞬间情绪波动。这些细枝末节被赋予了巨大的象征意义,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异常真实又略显扭曲的世界观。读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强行拉入了一个极其私密的内心空间,目睹着角色最脆弱、最不设防的时刻。书中的对话简洁有力,却充满了张力,很多时候,角色们看似在谈论天气或琐事,但实际上,他们围绕着一些无法言说的巨大痛苦进行着心照不宣的角力。这种不动声色的戏剧性,比任何声嘶力竭的冲突都更具穿透力,让人在掩卷之后,仍能清晰地听到那些未说出口的话语在耳边回响。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冷峻”的。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存在本身的荒谬与疏离感,没有提供任何安慰剂。作者采取了一种极其冷静、近乎科学记录般的笔触来描述人类情感的迷宫,这使得情绪的爆发点往往来得突然且令人措手不及。我欣赏这种不加粉饰的诚实,尽管阅读过程中不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沉重,但这恰恰说明了作者成功地触及了某些普遍却又难以名状的现代困境。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巧,看似是松散的片段集合,实则内部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线索,需要读者去主动挖掘和连接。它像是一张巨大的、由无数个微小碎片构成的马赛克拼图,每读完一章,你才能将更多碎片归位,最终看到那个令人不安的全貌。对于追求阅读快感的人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但对于渴望深度思考和自我审视的读者而言,它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古典的现代性”。它拥有着老派小说家对词汇的精准把控和对句法结构的复杂运用,读起来有一种阅读经典文学的庄重感,然而其探讨的主题和人物的精神困境却又无比当代。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极具个人特色,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精确、最不落俗套的词来描述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而不是依赖陈旧的比喻。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翻阅都会在语言的层面上带来新的启发。更妙的是,作者对留白的处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敢于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把最需要情绪释放的场景留给读者的想象力去完成,这种“不完型”的表达反而制造出更持久的感染力。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感知和存在状态的实验性作品,需要读者放下既有的阅读习惯,用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体验其构建的独特世界。
评分收到货了。书还不错。
评分一本好书,丰富我的生活!
评分 捷克人说,米兰·昆德拉的文章过于深邃,读起来有沉重感;而赫拉巴尔则像是啤酒馆里坐在你桌子旁的熟人,将无数奇特的故事娓娓道来,幽默而富有哲理,这才是纯正的捷克味道。
评分书很好,活动价很便宜就入了,值得购买,一直都很信赖京东。
评分京东正品,质量保证,618太给力了。?
评分一次性买了三本,还没看书,纸质不错,最期待的是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哈哈哈哈
评分618大促,五折选购,划算
评分装帧漂亮,排版舒服,书的内容也很好,翻译的比较流畅。
评分送货快 价格还算实惠 以后只会越来越贵了 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