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看了下,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评分
三、笔读。就是要借助手中的笔辅助读书。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常理解为作读书笔记,我还理解为写心得体会、读后感、随笔等。我认为,读书是吸收,写作是消化,我在第一次执笔写公文、起草大会讲话时,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要么写的内容干巴巴,平铺直叙,意识到自己的阅读量太少,脑子里记下的东西太少,这才刻意去多读书,把好的语句、好的典故摘记笔下,并坚持写一些读书心得,不怕写不好,只要坚持,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会留在脑海,动笔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见于笔下。我在看电视节目时也在作笔记,准备了一个专门的电视笔记本,收益还是有的。这便是勤动手的好处,我叫做笔读。
评分略简单,我是大学生耶
评分一、精读。精读的一个方面是精选。世上的书籍数以亿计,要读的书难计其多。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去读,更重要的是会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选择几本好书,不要见书就买。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赵树理也说过这样的话:“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说的就是选好书、读好书的道理。另一方面是把书读到真懂。一本好书,读一遍两遍是不行的,要反复的去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多少专家研究《红楼梦》,还成立了专门的红学研究会,现在还在研究她,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不能只求一只半解,要完全理解,尽可能全部消化,这才叫读书,叫精读。
评分这本书开启了数学中折纸的问题,图文并茂直观。
评分评分
李秉彝,男,1938年12月生,现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1959年12月新加坡南洋大学第一届毕业生,1965年9月英国北爱尔兰女皇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1971年回返新加坡任教至今。曾任国立教育学院数学与数学教育系主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东南亚数学学会会长等职。专长实分析和序列空间理论,已出版中英文专著数部,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人。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当佛教的和尚从中国经过朝鲜东渡去日本时,带去了许多纸.由于当时纸张是很昂贵的,所以人们用时格外小心,而折纸就成了一些礼仪的完整的一部分.折纸的艺术就是从那时起一代代传了下来. 动物、花、船和人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折纸一词是源于“折的”“游戏”.)几个世纪来,人们对折纸的热情有增无减.事实上,今天在英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秘鲁、西班牙和美国(①原注:美国折纸中心联谊会位于纽约西第77街15号
评分这本书不错。只是没那么有趣,但也还是可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