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吃出来的

你是你吃出来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萌 著
图书标签:
  • 健康饮食
  • 营养学
  • 膳食疗法
  • 健康生活
  • 食疗
  • 身体健康
  • 饮食习惯
  • 自我保健
  • 健康管理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60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5760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雅致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夏萌总结自身患病经历和10万+临床病例写成。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人群都曾陷入同一个误区——误以为低油低脂保健康,其实多是蛋白质缺乏式营养不良;误以为只能终生服药或手术,忽略了饮食等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真正康复。作者结合实例提出:要预防疾病,先回到史上人类进化突飞猛进阶段的食谱——{植物类食物65%+动物类食物35%},一日三餐才是真正的保健品;针对已患慢病人群,提出“四分法”,讲解冠心病、甲状腺结节、胃炎、心悸、便秘、高血压、痛经、抑郁、老年痴呆14种常见慢病饮食治病方法,帮助患者控制疾病和恢复健康。中国人到底怎样吃才健康?一本书重建健康饮食新认知——吃对少生病,病了这样吃。

作者简介

夏萌,主任医师,曾就职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和营养科,曾任北京安贞医院营养科主任,北京卫视《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等电视节目特约嘉宾。擅长疾病的营养调理和健康管理,在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对大脑疾病的综合治疗颇有心得,摸索出一套西医与营养学结合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录

序言 · X

前言 · XIV

PART 01慢病时代——

饮食革命带来防治新契机 · 001

我们活在快餐当道的世界,身体却困在了石器时代 · 001

防治慢病吃什么:35%动物类食物+ 65%植物类食物 · 012

防治慢病怎么吃:注重结构型营养素和营养密度 · 019

PART 02不生病的奥秘——

七大营养素平衡 · 029

能量平衡:比例合理更重要 · 030

蛋白质平衡:选对优质蛋白,事半功倍 · 038

碳水化合物平衡:体力消耗量是重要参照 · 046

脂类平衡: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总能量的30% · 052

维生素平衡:极容易缺乏,很难过量 · 069

矿物质平衡:四两拨千斤 · 081

膳食纤维平衡:粗粮吃多了会营养不良 · 104

水平衡:不是每天8杯水那么简单 · 108

PART 03中国式平衡膳食 · 116

全世界平衡膳食标杆——地中海式饮食 · 116

人人都该懂点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 119

世上难求的药:早餐、午餐和晚餐 · 134

选对食物是一门技术活儿 · 149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食谱 · 158

PART 04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 · 176

肉蛋奶类:普遍吃得太少而不是过多 · 178

粮食:中国传统饮食过于注重主食 · 195

食用油:闻油色变的我们往往忽视了油的质量 · 204

蔬菜:太多人不清楚什么是菜 · 210

水果:吃得实在太少了 · 221

PART 05病了怎样吃?

知道这四点就够了 · 231

上皮组织:人体80%以上肿瘤的发生地 · 233

结缔组织:不只和美容相关 · 256

肌肉组织:肠胃、心脏等器官动力不足都可以由此入手 · 265

神经组织:容易被饿着的指挥系统 · 269

后记 · 278


精彩书摘

有一种甲状腺结节叫“水土不服”

上面说的甲状腺结节多半是由于摄入的营养素不够,尤其是碘的缺乏所引起的。还有一种结节,是跟营养素摄入过多有关。

记得在5年前,我曾经诊断过一位患者,他74岁,平时居住在内蒙古,一年前突然患了甲亢。

我一开始问诊的时候,详细了解了他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但一直找不到他患甲亢的原因。

我心里困惑,但不想放弃,便又和他深入聊了聊。他无意中提及,去年夏天,他们当地的老干部处带着他们去青岛度假,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几乎天天都在吃海鲜。

我一下豁然开朗。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位患者是内蒙古人,平时很少吃海鲜,胃肠道日常习惯的食物也不包括海鲜,所以对碘的吸收率极高,突然暴饮暴食,顿顿海鲜,摄碘过多才会引起甲亢。

我告诉他,只要他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吃原来的饮食,甲亢也就不治而愈了。

他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吃上了甲亢药,听我这么一说,还有点半信半疑。我叮嘱他要注意观察自己的症状和T3、T4浓度,只要自我感觉正常,同时T3、T4也正常,就把药往下撤。患者回到内蒙古后,严格按照我的建议去做,很快就把治疗甲亢的药给停了,病也好了。

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到,营养学方面的治疗往往从一个人的饮食、从疾病的本源去考虑问题,毕竟药食同源。

在我多年的门诊工作中,一直遵循着这样的流程:先调查,再说话。每个人的营养问题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比如人与人有体质上的差异,疾病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段会需要不同的营养素,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会影响这个人的疾病进程,不同人群祖辈的生活印记也会影响他的营养和健康。另外,地理位置的改变对人的健康也是有影响的,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基因和环境不适应,就是常说的“水土不服”。

所以,关于营养素怎么补充,绝对不是仅仅制定一个食谱那么简单。对于每一个症状都要多思考,医生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轨迹,找出导致生病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强的、安全的指导方案,这样的方案才会科学有效。

胃炎到胃癌之路可以逆转吗?

如果说腺体的立方上皮像魔方,那么柱状上皮(另外一种上皮细胞)就像高高的水杯,主要分布在胃、肠道、子宫腔内,具有强大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正常情况下,上皮细胞会不断地老化和死亡,基底层细胞则会不断地分裂和补充,按理讲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应该是平衡的,但当修复的速度低于损伤的速度时,就会出现我们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比如,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这样得的。

由于胃镜的普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持续升高。面对大夫的诊断,很多患者都非常苦恼,因为目前还没有哪种药能明确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我们最常听到有关病理报告:胃黏膜细胞萎缩;出现了息肉;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这是将来会有癌变可能的信号。

听到这里,很多人的直观感受是:天哪,这该怎么办?

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似乎我们只能看着病情往坏的方向发展,除了给点对症的药和定期做胃镜外无所适从。大夫们的建议大多局限于吃东西时要小心,不要吃太刺激的食物,不要吃太多油腻性食物等,除此之外,似乎无计可施。

我们真的无计可施吗?

有一位患者,找到我的时候刚满34岁。她在4年前一次吃东西不慎,出现恶心呕吐,很长时间没有恢复胃功能,经常腹胀,没有食欲,稍微多吃一点儿上腹部就会不舒服,经常反酸、嗳气,于是每天都在喝粥,不敢吃任何油腻的食物。可是病情还是越来越糟,全身疲乏,睡眠不好,下肢无力,甚至出现了闭经。

胃镜检查除了发现胃黏膜萎缩外没有其他异常,因此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她吃过一些中药,还吃了一些抑制胃酸的西药,但一直不见好转。

从哪里下手来逆转呢?

方法总比问题多,关键在于思路——启动人体与生俱来的修复机制。这位患者必须补充胃黏膜所需要的营养素,全面并且足量,满足胃黏膜柱状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需求。如果仅仅喝粥,碳水化合物最多只能提供能量,无法补充磷脂、蛋白质、胆固醇和维生素。

可是我也遇到了一个难题,患者的胃功能太弱,很多东西都消化不了。

于是,我开始按照自己常规的流程来处理这位患者的疾病治疗。

第一步,了解病史。

除了前面生活习惯和病史的了解,还需要一些化验和辅助检查。血常规结果显示她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生化显示白蛋白轻度降低,其余均正常。

第二步,调查她现在的饮食结构。

她每天喝两次粥,中午吃1两(50克)主食,一周能够吃50~100克肉和1个鸡蛋,不喝牛奶和酸奶,因为喝牛奶胀肚,喝酸奶怕凉。鱼一周吃1~ 2次,每次吃 50克。不吃内脏。蔬菜每天吃 100~ 150克。不吃水果,因为吃了水果后胃不舒服。

第三步,设置营养目标。

计算该患者所需的总能量:身高 161厘米,体重 39千克,目前的BMI=15,BMI正常值为 18.5~23.9,所以,眼前这个患者属于低体重者。

那么她的能量目标设为 35千卡 ×标准体重,也就是说,她要摄入的总能量 [1]是35 ×(161-105)=1960千卡。

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主食,占总能量的55%。 1960×55%=1078千卡,由于每克碳水化合物产生 4千卡能量,因此 1078÷4=270克。

蛋白质:我们前面提过,应该占总能量的 15%,也就是 1960×15%=294千卡,由于每克蛋白质产生 4千卡能量,因此 294÷4=73.5克。平均每千克标准体重 1.3克,但这是非病人的设定,患者设定目标值要比一般人多一些,这位患者我给了 1.5克。(161-105)×1.5=84克,其中一半应该是动物蛋白,因此每天应该摄入的动物蛋白是 42克。

脂肪:总能量-碳水化合物的能量-蛋白质能量 =脂肪能量,计算结果为 1960-1078-84×4=546千卡,相当于占总能量的 27.8%。1克脂肪产生 9千卡能量, 546÷9=60克,也就是说,她每天应摄入脂肪 60克。但是这位患者不能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因为她目前的消化能力太差了。

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她长期每天仅吃100~150克蔬菜,不吃水果,不吃内脏,肉类也很少吃,因此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均缺乏,矿物质也比较缺。

第四步,实施方法。

这位患者可以自己吃饭,有积极主动的意识,这是最重要的。

她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那就是她不拒绝鸡蛋和肉,这就好办了。

我们吃东西的目的是为了让身体获得营养素,她的营养目标和消化能力之间差距较大,胃肠道不争气,消化能力不够,那我们就要灵活变通,变换方法将营养素给够。

胃有两个功能,第一是容纳食物,第二是消化食物。容纳能力不够,那我们就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一天不吃三顿饭,改吃六顿饭;消化能力不够,我们就在加工食物上下功夫,把不好消化的食物变成好消化的食物,把每一碗饭都做得很精细。

可是我们怎样才能把每顿饭做精细,变得容易消化?这似乎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难题,因为这么多年来,大家都已经只习惯熬粥了。

可就算是熬粥,小米粥里还可以加一些瘦肉和猪肝;就算是吃鸡蛋,也可以选择鸡蛋羹。这样不但营养密度增加了,同时也更利于消化吸收。

我们刚才设定的目标是42克动物蛋白,怎么才能保证足量摄取呢?

我让这位患者每天吃100克瘦肉,分成4次吃,一次只吃25克。瘦肉不一定是猪肉,可以是鸡、鸭、鱼肉。一周吃两次猪肝或者其他内脏。由于她喝牛奶胀肚,我让她喝酸奶,怕凉,就放在温水里温一温,或者在室温下放置几个小时之后再喝,每次 100毫升,一天喝 4次,这样从酸奶里又摄入了 12克蛋白质。

还剩下 10克蛋白质,由鸡蛋提供。她每天应该吃两个鸡蛋,可以一个做鸡蛋炒西红柿,另一个做鸡蛋羹。

平时还可以增加一些奶酪,这样蛋白质的摄入会更有保证。

至此,这位患者的蛋白质摄入目标已经完成,脂肪和糖类的摄入方法也都大同小异,倒是维生素要好好说说。面对一个能吃蔬菜,但是消化能力差的人,怎样吃才能让她获得充足的维生素呢?

其实也不难,多吃叶菜,少吃根茎类蔬菜。尽量把菜切得细一些,别喝汤,别吃咸菜。

还可以买一些营养品,比如维生素类营养补充剂或者全营养素类营养品等,定时补充,但还是要以食物为主。

一年后,这位患者再次来到医院时,身体已经完全恢复,胃黏膜萎缩消失,月经也正常了。她的体重增长到了 49千克,比一年前增长了 10千克。 

你看,人体的自愈能力其实很强,只要你给对了食物,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你惊喜。

一定要警惕缺水导致的脑血栓

当人体中缺水量达到人体体重的2%时,会感到口渴;到10%时,会烦躁无力,体温升高,血压下降;达到20%就会有生命危险。

有的人会问:“水喝多了,会不会中毒?”其实大家都有经验,水喝多了会怎么样?往厕所跑呗。

只有在某些特殊疾病情况下,才要注意水的摄入。比如肾功能不全的人、心功能不好的人要注意水是否摄入过多,因为体内水多了会加重心、肾的负担;而脑缺血、运动中出汗多的人,要注意水是否摄入过少,因为他们正是最需要水的人群。

有一位50多岁的男性,平时身体还好,血压正常,血糖正常。他不吸烟,很少饮酒,吃饭小心谨慎,少油少盐,平时一周散步两三次,每次大约30分钟,身材保持得还不错。

有一年7月,他去南方出差,和几位同事一起爬山。争强好胜的他不肯落后,出了很多汗,气喘吁吁,仍然保持在队伍的前列。

当时为了赶时间,他虽然已经很渴,但依然不肯停下来喝水,想着到了山顶再喝水也不迟。

可就在离山顶还有300米的时候,他的左腿开始变得无力,紧接着左胳膊也抬不起来了。他感到头晕目眩,被同事扶着坐到地上,随后立即被用担架抬到附近医院,一检查是脑血栓。

后来我看了他的CT和核磁片子,在右侧大脑中动脉与前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额顶部皮层)有个明显的缺血灶。

这个部位是全身最高处,也就是说当时由于气温高、运动量大、出汗多,造成了他血容量不足,血管内压力比较低,人体最高处处于缺血状态。

一个正常人血管里的血液大概有5升左右,其中将近一半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剩下的是血浆。血浆中90%是水,如果缺水,血浆总量首先会减少,从而引起血容量减少和血液黏度增加。

试想一下,人体血管中,如果液体量减少,压力减低,黏度增大,细小的血管肯定灌注不良。人运动时,如果血管中液体量少,压力达不到顶部,黏度又高,大脑的两个血管交界区是两个大血管之间的小血管集中部位,就很容易发生缺血。

他问我是不是要输液,是不是要吃活血药,等等。

我告诉他,病因很清楚,只是缺水,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缺水的情况就可以了。注意补水,补营养,经常运动,他就不会出现类似的症状。后来随诊发现果然没有再出现这种症状。

那一天到底喝多少水合适呢?8杯水还是12杯水?

正常情况下,普通人每天应该饮水1200~1500毫升,但是天热时要注意多喝水,排汗多或者运动较多的人也要多喝水。中国人喜欢喝粥、喝汤、吃热汤面,这样能在饮食中摄入较多的水分,那么单纯从饮水中获得的水可以相应减少。

怎么判断自己一天的饮水量是否合适呢?

主要观察两项指标:

一个是看自己渴不渴,渴了才喝水是不对的。饮水量合适的情况下,人是不应该感觉口渴的。

另一个是观察尿液的颜色和排尿量。正常情况下尿液是淡黄色的,一天的排尿量是1500毫升左右,一般3~4小时排尿一次。如果半天不想上厕所,或者排出的尿液是深黄色的,那就说明饮水量不足了;反之,如果频频如厕,且尿液像水一样清,那就喝得有些过多了。

有一次,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前来咨询,问了许多问题,最后问到应该喝多少水时,特意问我每天喝8杯水到底够不够?使用什么样的杯子喝?多长时间喝一次?

她问得这么仔细,可见对自己的健康非常在意。可是到底是8杯水还是12杯水,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量。还是参照我前面说到的两项指标。


前言/序言

01

成为一名临床营养医生,对我来说,纯属偶然。

1983年从医学院毕业后,我进入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3年后,因为路途太远加上体力不支,我调到了离家较近的安贞医院,依然从事神经内科工作,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写病历、开处方、查房、与患者沟通、关注患者的预后??尽管工作繁忙,常常感到精疲力竭,但做的是我喜欢的神经内科,每天都是快乐而又自信的。

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想到2000年冬天,一切都变了。

在一次感冒持续半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血尿了。以前感冒发烧一直都是绕着我走,可从那次开始,别人感冒我发烧,一发烧就血尿。

为了搞清楚病因,我做了肾穿,病理结果显示:35个肾小球有7个是硬化的。肾内科大夫说:这叫隐匿性肾炎,目前肾功能还可以,但是除了好好休息,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别感冒,别太累,估计10年不会有大事。

10年?难道10年之后我就要走上透析的道路吗?我才刚刚40岁出头。

西医没办法,我把希望转向医,找到擅长治疗肾脏疾病方面的中医大夫,吃了一年中药,煮坏了5个中药罐子,但是尿蛋白一直保持2?3个+,尿潜血一直是3个+。人变得越来越虚弱,走路走不快,上楼上不动。神经内科门诊和病房的工作已不能胜任,只能勉强一周出三次专家门诊。

祸不单行,接下来的身体检查又发现我血脂高、血压高,还有脂肪肝。

肾内科大夫建议我吃ACEI类降压药[ACEI类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是一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化合物。],结果吃了才知道,这种药会带来嗓子痒、干咳不止的不良反应;为了降血脂,我又开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最终浑身肌肉疼痛不已的副作用让我不得不停药。

一连串的打击让我终于明白什么叫作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明白了医生和药物不能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当前的医学对疾病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02

当我灰心丧气、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契机给我的身体带来了转机。2004年夏天,一位好朋友在报纸上看到我们医院附近有一个营养学习班,劝我去学学,说也许对我的身体恢复有帮助。我半信半疑,去了。

刚开始,我以为我们医生学习营养应该会很容易,毕竟读医学院的时候学过一点儿营养基础知识,再说我在病房还给患者下过鼻饲管,开过营养液,有时还给患者开静脉点滴脂肪乳、氨基酸,多少也和营养沾点儿边,怎么说也算是有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半专业人士。但是真正学起营养来,我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所有的内容都似曾相识,可就是联想不起来,更谈不上说出来。

我靠死记硬背终于考试过了关。带着对营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围绕自己的肾病,我把当时所有能找到的营养学书籍都看遍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开始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每天认真地吃三顿饭,认真补充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和矿物质等保健品。

万万没想到,经过3个月的营养调整,尿蛋白消失了!潜血变成了1个+!又过了一段时间,潜血也消失了。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想一想,我自己身为一个医生,医学方面的知识、人脉、资源比起一般人要多多了,可全力以赴治疗了三年多,西医中医都无效,用营养学的方法居然3个月就康复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一定会认为是天方夜谭,难听一点叫胡说八道。

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奇迹会发生?营养素到底在我体内起了什么作用?肾炎的种类很多,我的疾病的治愈是运气使然还是有什么规律可循?

继续翻书、上网查资料、看营养研究方面的视频,那段时间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习营养上。半年后,我慢慢地觉悟了,有种破茧成蝶的感觉。营养素好像在我眼前跳舞,个个都有着丰富的表情。我对营养知识的应用变得得心应手,身体也越来越好,从此不再请病假,门诊、病房所有的工作量我都能与别人一样完成。不仅如此,我撤掉了降压药,血压、血脂、血糖完全恢复正常,脂肪肝也消失了。

03

恢复健康以后,我给患者看病的思路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不再只是给患者做检查和开药,更关注疾病的源头。每一次我都会向患者询问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平时怎么吃饭是我必问的内容。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开始尝试按照看病的思路理解营养和应用营养学知识,将疾病临床传统思路和临床营养学思路结合起来进行诊疗。

2005—2014年底,由此判断整整10年,我用这种西医与营养学结合诊疗的方式诊治了约十万患者,包括患有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癫痫,以及伴有冠心病、肾病的患者,还有一些重症患者,这些病例为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运用这种综合方式进行诊疗增添了不少底气和信心。

2009年,卫生部下发文件要求,全国三甲医院必须成立临床营养科,并且要求科主任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生。我毛遂自荐,成为一名营养科医生,在我们医院组建了临床营养科。在我们科室里,营养科医生、营养师和营养科护士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每天在一起工作、学习、讨论病例,与不同科室临床医生一起解决问题。

营养科医生和营养师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临床营养科主任为什么要强调有临床背景呢?

因为临床医生要在医学院校学习五年临床基础知识,工作后几乎天天都要与患者打交道,用最短的时间去收集病史、判断疾病、鉴别诊断、开出处方,凭借严格的临床工作能力训练和临床上的摸爬滚打养成标准的临床思维模式。对临床医生来说,患者的病史、既往史,化验的变化,辅助检查的改变,每一样都很重要,由此判断哪项治疗方案影响了病程的走向,分析化验及辅助检查的变化原因。临床医生不但看重结果,更关心是否有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营养科要用营养来解决临床问题,而不是仅仅只做配餐工作,因此必须具备临床诊疗思路,才能够面对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对来营养科就诊的每个患者,我都要仔细询问他的生活习惯。随着临床上积累的病例越来越多,慢慢地我意识到自己罹患肾病、随后好转的过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不同患者的致病原因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问题最为集中的是饮食习惯不良。

我一次一次地问,一遍一遍地辅导,患者们通过实践后告诉我:效果棒极了!

例如,大家熟悉的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大多偏爱的食物有两种:面条和咸菜。当我让他们把面条和咸菜都戒掉之后,血压开始明显下降。为什么叫作“戒掉”?因为患者对这类食物像成瘾一样不愿意舍弃,我每次都要费很大功夫向患者解释。好在每个月患者都要取药,复诊时我会再次强调这项医嘱。慢慢地,患者血压开始往下走,降压药也逐渐减少,多数患者能从原来的每天吃3种药减到一天吃1种药,感觉越来越舒服。我甚至不得不让一些患者把降压药完全停掉,为什么?因为血压太正常了,哪怕吃半片降压药,患者的血压都显示有点偏低。

再如糖尿病。

在很多糖尿病患者身上,我发现他们太喜欢喝粥、吃米和面了,满脑子都是“没有主食就不叫吃饭”。我让患者把粥戒掉,教患者吃饭怎样吃得杂、吃得健康。患者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化验结果告诉我,饮食调整确实有效,血糖平稳下降,降糖药也在逐渐减少。

还有现在日渐高发的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西医对帕金森病的传统治疗除了几种常用药以外没有其他办法。患者在这几种西药中换来换去,剂量越来越大,行动却越来越困难。几十年来,我们神经内科的大夫对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因为全世界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都一样,一直没有什么突破。但是近十年来,我把临床营养带入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经过观察证实,依从性好的患者一旦按照我说的办法去做,吃好三顿饭,用食物给大脑补充营养,病情大多都十分稳定,有的患者甚至患病十年都可以做到不增加药量,生活能力和身体状态不走下坡路。

04

对医生来讲,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我特别感谢我的患者们。

有时候我也会遇到解释不了的问题,就去看书、找资料,在患者复诊时再把新的营养知识传授给他们,他们会毫无保留地信任我,告诉我他们自己的问题、感受,按时去做检查和化验,又会按照新的营养方案去调整。在治病这条路上,我和患者更像并肩战斗的战友,共同面对疾病,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看到患者的面色好转,精神变好,化验单上那上上下下的箭头一个一个在消失,说明他们的身体里细胞在修复,代谢在改变,我越来越坚信除了药物以外,还有营养治疗这条路可以把患者从泥潭中拉出来。

记得有一位51岁的患者,因为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动脉内膜局部撕裂、剥离,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在我们医院做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患者的状况却越来越不好,先后发烧、肺部感染、无尿,在ICU里迟迟出不来。

心外科医生找到我去会诊的时候,患者已经在ICU住了20天,昏迷,气管被切开,胸骨前面切开的伤口还没有愈合。由于无尿,已经上了透析机。

我扒开患者的眼睛:患者的双眼巩膜黄染,肝功问题严重。

一抽患者的胃管,抽出很多胃液,说明胃已经不能蠕动。

更可怕的是,患者血压已经下降,用了两种升压药,血压才勉强维持正常。

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这个患者危在旦夕,如果最后这一招升压药再不管用,就没救了。

这种情况,我过去在神经内科的时候常常遇到,那时我和大多数医生一样,把可以想到的方法都用遍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一遍一遍地下病危通知。

但现在的我认为,这一刻还可以有所作为——给生命最基本的营养支持。

在给方案之前我们除了要仔细了解治疗过程以外,还要了解患者平时的习惯。一问患者家属,他夫人告诉我:他吃素,从来不吸烟,不饮酒,每天都运动。

我明白了,他由于长年缺乏蛋白质导致大血管变得很脆弱,手术前已经营养不良,经过大手术的打击,体内营养储备已被全部掏空。

于是,我立即在会诊单上写了静脉里给什么,鼻饲里给什么,出发点全是如何把患者身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尽快补上去。

按照这样的方式治疗了3天后,主治医生告诉我,血压不用升压药也能稳定住了。这是第一步,成功了!

接下来,我要让肾脏工作,于是照着这个方向调整了一下方案。

按照新方案治疗了3天,患者开始有尿,之后是多尿期,再后来,完全可以正常排尿。

两周之后,患者已经可以坐在病床上吃饭。

四周之后,患者出院。

出院后,患者家属一直向我咨询怎样调养身体,根据我给出的方案,6个月后,患者已经可以上班。

大家听完这个病例,是不是觉得很神奇?

其实在重症抢救方面,营养支持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治疗手段。经济发达国家医院里的ICU工作人员中必定有营养科医生,咱们国家一些大医院的抢救室里也已经有了营养科医生的身影。临床营养学能够发挥的作用完全超出大众一般认为的食品营养和大众营养范畴。

05

不仅如此,临床营养在慢病防治方面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曾是神经内科医生,又是在以心血管疾病专业著称的安贞医院工作,所以有机会见到大量心脑血管病患者,他们中很多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在学习营养学之前,我只会用药物去帮助患者,但是,现在不同了。

曾经有一个46岁的患者,体检时发现血糖高,查了两次都是16毫摩尔/升,医生让他服用两种降糖药来缓解。他自己也开始注意生活方式的管理,每天运动,控制喝酒。一周之后,他的血糖逐渐降到了8毫摩尔/升。经人介绍,他来到我的门诊咨询平时吃饭需要注意什么。我询问病情后,第一感觉是他要发生低血糖了,因为这一周血糖降得太快了。药物在一周后达到平衡浓度,所以他的血糖很有可能还会往下走,而且现在我若不对他的饮食进行调整,血糖下降的速度还会加快。

我给他做了饮食调查,发现他平时会吃很多米面,尤其爱吃面条,每天晚上如果不吃面条就很担心夜里会饿醒。

大家可能不知道,面条这种食物,吸收得太快,很容易升血糖,也很容易饿。他选了这种食物做晚餐,除了痛快痛快嘴,百害而无一利。我让他把晚饭的面条换成一根老玉米,平时多吃些瘦肉,每天必须喝牛奶。我一说增加肉类,这个患者的眼睛瞪得老大,惊讶地说:“我都糖尿病了,还能吃肉吗?”

当然可以吃,混合性食物中如果有肉类,会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

我详细给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后,他表示接受,决定按照我说的方法进行调整 。

临出门前我又叮嘱他一件事:“你现在必须停掉一种药,每天测血糖,如果血糖正常了,一定要把另外一种药也停了。”

他很疑惑:“不是吃了降糖药就不能停了吗?”

我耐心地解释:“因为你已经开始运动,并且控制了饮酒,现在又开始从饮食上努力调整,这些都是降血糖的有效方法,此时如果加上药物降血糖的力量,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轻则昏迷,重则死亡。”

后来这个患者靠营养和运动相结合的方法,真的把两种降糖药全部停掉了,到现在已经四年了,血糖一直正常,腰部的游泳圈没有了,人也变得很干练。

所谓慢病,就是慢慢养成的病,康复起来也需要慢慢调整,这些能够康复的患者不过是把人人都能听懂的道理落到实处,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坚持。

06

十多年来,我把学来的营养知识教给我的患者,发现那些经过调理的患者药吃得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好,真正体会到咱们老祖宗常说的:食物是千金难买的良药。也真正明白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大俗话所言不虚。

我看病时,习惯一边用西医的方法治疗,一边为患者做生活方式管理,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他们中很多人还会介绍亲朋好友来找我看病,我的专家门诊患者也因此越来越多。我常常想,在诊室里我能够帮助的患者是有限的,如果能够走出诊室做科普,让知识传播得更远,也许能够帮助到更多人防患于未然,帮助更多患者找到新的康复之路。

抱着让更多人保持健康、从营养学中受益的初衷,这些年我到处讲课,写科普文章,在电视节目上讲解临床营养的魅力。现在我写出这本书,把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果说这本书与其他营养书有什么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这本书不是讲食品营养,也不属于大众营养,而是一本临床营养实践方面的经验分享,针对的是慢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的营养问题,分析原因,从临床医学角度提出营养调理思路和方案。

第二,分享真实的典型病例,从常见误区以及常见疾病入手,让枯燥的医学知识因生动的案例变得通俗易懂。相信很多读者看完都会忍不住对号入座,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原来只需要这样做”。

第三,书里没有具体的食谱,而是告诉大家怎样吃才对,给大家健康饮食的原则和标准,帮助大家举一反三。

感谢17年前的那场病,让我改变思路,从一个纯西医大夫成长为一个营养科医生;也感谢每一位信任我的患者,正是他们的亲身实践颠覆了我的传统治疗思维,让我在 专业上能够不断成长;更感谢安贞医院给我临床营养科这个平台,让我锻炼提高,并在临床营养学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医生如果学会了营养学,将如虎添翼;普通人如果学会了营养学,将受益终身。

愿我在本书中写到的这些深切体会,能抛砖引玉,帮助你我他,幸福千万家。

夏萌

2017年5月5日



《餐桌上的“你”:一部关于食物与自我的深度探索》 我们常常谈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忽略了另一场同样深刻的旅程,那就是“吃万味食,塑万般我”。食物,远不止果腹之物,它是大地馈赠的精华,是岁月沉淀的智慧,更是构建我们身体、影响我们心智的无形力量。这本书,正是试图拨开食物的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复杂联系,揭示我们与所食之物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以及这份羁绊如何悄然塑造了“你”。 《餐桌上的“你”》并非一本简单的食谱,也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健康指南。它是一次跨越生物学、营养学、心理学、文化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深度对话,旨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餐桌,进而理解构成自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思想,甚至每一个情绪,都与我们日复一日的选择息息相关。 第一章:身体的语言——我们如何被“吃”成现在这个样子? 本章将从最基础的生物学层面切入,解析食物进入我们身体后所经历的奇妙转化。我们不再满足于“吃了什么”,而是要追问“吃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从宏观的消化系统如何运转,到微观的细胞如何吸收养分,再到更深层次的分子如何影响基因表达,本书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食物在我们体内编织的生命交响曲。 消化系统:身体的“化学工厂”。我们将详细介绍从口腔到肠道的每一个环节,食物如何被分解、吸收、转化。不仅仅是科普,更会探讨不同食物类型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以及长期饮食习惯如何塑造消化道的健康状况。例如,高油高盐的饮食如何给肠道带来负担,而膳食纤维又如何成为肠道健康的“清道夫”。 细胞的“能量密码”。食物提供的能量不仅仅是卡路里,更是构成我们身体最基本单位——细胞的原材料。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蛋白质如何构建肌肉和修复组织,脂肪如何储存能量和保护器官,碳水化合物如何提供即时动力,维生素和矿物质又如何扮演着生命活动的“催化剂”角色。我们会发现,身体的每一个功能,从心跳到思维,都依赖于食物提供的精妙“指令”。 微观世界的影响:肠道菌群的“另一半自我”。近年来,肠道菌群被誉为我们的“第二基因组”,它们在我们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揭示,我们所吃的食物,不仅滋养了我们自身,更直接影响着这数以万亿计的“共生伙伴”。不同的食物会孕育出不同的菌群生态,而这些菌群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消化、免疫,甚至情绪和行为。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饮食来调控肠道微生态,从而改善整体健康。 第二章:心灵的滋味——食物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与思维? 食物与情绪,看似不搭界的两个领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深入探讨食物如何通过神经递质、激素以及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心情、认知能力、甚至是长期的心理健康。 “快乐荷尔蒙”的厨房源泉。我们将探究,哪些食物富含合成血清素、多巴胺等“快乐荷尔蒙”的原料,以及它们如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例如,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坚果,如何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睡眠和情绪稳定。 压力下的“慰藉食物”与“情绪性进食”。当压力袭来,我们为何会不自觉地转向某些食物?本书将解析“情绪性进食”的心理机制,以及食物本身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连接。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并管理情绪性进食,找到更健康的应对压力的方式。 大脑的“燃料”与“毒药”。高度加工的食品、过多的糖分,是否在悄悄地“喂养”我们的焦虑和抑郁?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富含抗氧化物的蔬菜,又如何成为我们大脑的“营养师”?本书将基于科学研究,探讨不同食物对大脑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学习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文化的印记——餐桌上的“你”是谁? 食物不仅仅是生理的需求,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的饮食习惯,往往打上了家族、地域、甚至历史的烙印。本书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社会习俗、以及集体记忆之间的深刻联系。 家族餐桌上的“传承密码”。那些代代相传的菜肴,那些特定节日的饮食习俗,都蕴含着家族的情感和历史。本书将引导读者回溯自己的饮食根源,理解家庭饮食习惯如何塑造了我们对食物的偏好和理解。 地域风味与身份认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塑造了一方的味蕾。南方人爱清淡,北方人偏豪放,这些地域性的饮食差异,不仅仅是口味的选择,更是地理环境、物产、以及迁徙历史的反映。本书将探讨,我们的地域性饮食如何成为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中的“饮食部落”。从素食主义到生酮饮食,从健康餐到网红食品,现代社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饮食部落”。本书将分析这些饮食潮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环保、道德等议题的关注。 第四章:选择的力量——重塑“你”的餐桌,重塑“你”的人生。 理解了食物与“你”之间的深层联系,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读者,让他们成为自己餐桌的“主厨”,成为身体和心灵的“管理者”。这不是一场严苛的“戒律”,而是一次充满觉知和乐趣的探索。 “慢食”的艺术与“觉知”的品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是“狼吞虎咽”,错过了食物的细微之处。本书将倡导“慢食”的理念,鼓励读者放慢节奏,用心去感受食物的色、香、味、形,体会每一口带来的满足和愉悦。 “食物足迹”的思考与可持续的选择。我们的每一餐,都与地球的资源和环境息息相关。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食物的“足迹”,从种植、生产到运输,了解不同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鼓励做出更具可持续性的饮食选择。 个体化的“营养地图”。没有一种饮食方式适合所有人。本书将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结合科学的营养知识,绘制属于自己的“营养地图”,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健康选择。 从“吃”到“活”的哲学。最终,《餐桌上的“你”》希望引导读者认识到,饮食的选择,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它关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通过每一次认真的咀嚼,每一次有意识的选择,我们都在一点一滴地重塑着“你”,重塑着我们的生活。 本书将是一次充满启发、温暖和实践性的阅读体验。它将邀请你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重新认识你每天所接触的食物,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你自己。准备好,让你的餐桌,成为你通往更健康、更充实、更觉知的人生之路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你是你吃出来的》,简直就像一道神秘的符咒,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设置悬念,却以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命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清晨厨房里弥漫的早餐香气,午后阳光下匆忙解决的一餐,或是与家人朋友共享的丰盛晚餐。这些点点滴滴的“吃”的瞬间,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石,但它们真的在“造就”着我们吗?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深入探究食物的本质,不仅仅是其营养成分,更包含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维度。它可能会揭示,我们选择吃什么,如何吃,在什么时候吃,这些看似琐碎的选择,其实都在一点一滴地刻画着我们的身体、思维,甚至性格。这种将个体命运与日常饮食紧密联系的视角,让我感到既新奇又亲切,仿佛它能为我解答那些关于“为什么我就是我”的模糊疑问。

评分

这本书名真是让人过目不忘,带着一种哲学意味,又充满生活气息。“你”是谁?“吃”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给我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解构“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我一直认为,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承载着文化、情感,甚至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切入呢?是科学的解析,是人文的关怀,还是生活经验的分享?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将“你”和“吃”这两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宏大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我们自身形成的奥秘。或许,它会引领我重新审视餐桌上的每一口食物,思考它们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将如何影响我未来的模样。这种对自我认知的好奇,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启迪和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那个“我”是如何在“吃”的过程中被一步步塑造出来的。

评分

《你是你吃出来的》这个书名,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它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直指我们生命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吃”,并将其与“你”的身份认同直接挂钩。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个温和的向导,引导读者去重新认识食物与自身的关系,不再仅仅将其视为能量的来源,而是更深层次地理解其对我们身体、心灵乃至生活方式的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温度的笔触,讲述那些关于食物与人的故事,可能是历史的印记,可能是文化的传承,也可能是个人化的体验。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打破一些陈旧的饮食观念,学会以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式去对待每一餐,去感受食物带来的滋养,并从中发现自我成长的线索。这种将日常饮食提升到认识自我的高度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

评分

不得不说,《你是我吃出来的》这个书名,真的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些“成功学”、“励志文”惯用的浮夸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点出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思考过却又无比贴近生活的主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那些因为饮食不当而带来的困扰,那些因为享受美食而获得的快乐,这些点滴汇聚在一起,不就是构成“我”的一部分吗?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深刻洞察的人,他/她能够将看似平凡的“吃”这件事,上升到“自我认知”的高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关注食物的口味和价格,而是去思考食物背后的意义,去理解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的健康、情绪,乃至我的人生轨迹。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以及对日常细节的关注,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它能够为我开启一扇通往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大门。

评分

“你是你吃出来的”,这个书名,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过去常常忽略的生活维度。我常常在思考人生的大道理,却很少真正审视自己每天的饮食习惯是如何塑造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知,让我明白,我所承受的健康问题,我的情绪波动,甚至我的某些性格特质,都可能与我多年来“吃”的“轨迹”息息相关。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既科学又易懂的方式,解释食物与我们身体、心灵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许,它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肠道菌群、营养学、甚至是心理学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调整饮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甚至改变自己?这本书的标题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鼓励我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饮食方式,并从中寻找改变的可能性,让我相信,通过“吃”的智慧,我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评分

配送服务查询

评分

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以前连饭都没吃对

评分

京东购物很愉快,快递小哥送货上门,书收到了拆开来也很满意,值得好好学习,关爱健康,

评分

非常好,京东行货正品,值得购买

评分

书写的非常好

评分

配送费收取标准

评分

书籍很快送达,学习了很有收获!

评分

养生党必读啊,的确吃的不少垃圾食品,为了口感牺牲健康还是极划不来的,不管日后能否管束自己,读读总是有个自我警戒的。希望大家都健康。

评分

正版图书,质量很好。一次买了好多,要慢慢看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顺商祺!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omer service is also very good, to solve customer suffering,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Give us a very good shopping experience。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