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自選集

汪曾祺自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曾祺 著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文化
  • 隨筆
  • 經典
  • 名傢
  • 散文集
  • 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09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2811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4
字數:46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1.該書由當代著名作傢汪曾祺先生生前親力親為自行篩選,主要是短篇小說,也包括汪曾祺的少量詩作和散文。汪老平生的精萃,大抵匯於此書。本書既是其本人*滿意的一部自選集,也是對其心血之作的展示*全麵的一部集子。
2.這部汪老的自選集,首次印刷齣版於1987年,時由灕江齣版社推齣。時隔28年,可謂絕版珍本再現。
3.汪曾祺的文風自齣機杼,構築瞭一個與瀋從文的湘西類似的文學世界,但是地域格局更為寬廣,而不局限於一地。他的筆下雖然也有時代,但是不追求文學意義上的崇高,文章裏濃縮的都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寫人活靈活現,寫事栩栩如生,寫民俗如身臨其境,寫飲食令人垂涎。他的語言流暢、口語化、不矯情,如同他的畫,令人遐想的空間遠遠大於觀者所見。他的文章是清澈的,內心是通透的,讀他的文章,能夠看到他對人世的洞察和他的天真有趣,如濯塵於清溪,毛骨清爽。

內容簡介

  本書由當代著名作傢汪曾祺先生生前親力親為自行篩選而成的自選集,也是“老頭兒生前*看重的集子”(其子女語)。書中收錄的主要是短篇小說,也包括少量詩作和散文。汪老平生的精萃,大抵匯於此書,可謂全麵展示瞭作傢本人的心血之作。

作者簡介

  汪曾祺,中國當代作傢、散文傢、戲劇傢、京派作傢的代錶人物,師從瀋從文的文學大師,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賈平凹贊其為“文狐,修煉成老精”。

目錄

自 序

早春(五首)-002

旅途(八首)-008


散文

國子監-019

下水道和孩子-027

果園雜記-030

葡萄月令-033

翠湖心影-039

昆明的雨-045

跑警報-049

天山行色-057

湘行二記-077

隨筆兩篇-085

故鄉的食物-095

瀋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109


短篇小說

復仇-119

落魄-129

雞鴨名傢-141

羊捨一夕-159

看水-190

王全-202

黃油烙餅-218

異秉-227

受戒-239

歲寒三友-260

天鵝之死-280

大淖記事-287

七裏茶坊-308

雞毛-325

故裏雜記-335

徙-352

晚飯花-375

皮鳳三楦房子-388

釣人的孩子-406

鑒賞傢-411

職業-419

八韆歲-424

小說三篇-441

尾巴-455

故裏三陳-457

雲緻鞦行狀-469

星期天-495

曇花·鶴和鬼火-510

金鼕心-520

講用-527

擬故事兩篇-536

日規-542

故人往事-551

橋邊小說三篇-566

虐貓-584

八月驕陽-586

安樂居-596


精彩書摘

  承灕江齣版社的好意,約我齣一個自選集。我略加考慮,欣然同意瞭。因為,一則我齣過的書市麵上已經售缺,好些讀者來信問哪裏可以買到,有一個新的選集,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二則,把不同體裁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對想要較全麵地瞭解我的讀者和研究者方便一些,省得到處去搜羅。
  自選集包括少量的詩,不多的散文,主要的還是短篇小說。評論文章未收入,因為前些時剛剛編瞭一本《晚翠文談》,交給瞭浙江齣版社,手裏沒有存稿。
  我年輕時寫過詩,後來很長時間沒有寫。我對於詩隻有一點很簡單的想法。一個是希望能吸收中國傳統詩歌的影響(新詩本是外來形式,自然要吸收外國的,——西方的影響)。一個是最好要講一點韻律。詩的語言總要有一點音樂性,這樣纔便於記誦,不能和散文完全一樣。
  我的散文大都是記敘文。間發議論,也是夾敘夾議。我寫不瞭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著智慧的論著,也寫不瞭濛田那樣淵博而優美的談論人生哲理的長篇散文。我也很少寫純粹的抒情散文。我覺得散文的感情要適當剋製。感情過於洋溢,就像老年人寫情書一樣,自己有點不好意思。我讀瞭一些散文,覺得有點感傷主義。我的散文大概繼承瞭一點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傳統。有些篇可以看齣張岱和龔定庵的痕跡。
  我隻寫短篇小說,因為我隻會寫短篇小說。或者說,我隻熟悉這樣一種對生活的思維方式。我沒有寫過長篇,因為我不知道長篇小說為何物。長篇小說當然不是篇幅很長的小說,也不是說它有繁復的人和事,有縱深感,是一個具有曆史性的長捲……這些等等。我覺得長篇小說是另外一種東西。什麼時候我摸得著長篇小說是什麼東西,我也許會試試,我沒有寫過中篇(外國沒有“中篇”這個概念)。我的小說最長的一篇大約是一萬七韆字。有人說,我的某些小說,比如《大淖記事》,稍為抻一抻就是一個中篇。我很奇怪:為什麼要抻一抻呢?抻一抻,就會失去原來的完整,原來的勻稱,就不是原來那個東西瞭。我以為一篇小說未産生前,即已有此小說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說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我以為一篇小說是不能隨便抻長或縮短的。就像一個蘋果,既不能把它壓小一點,也不能把它泡得更大一點。壓小瞭,泡大瞭,都不成其為一個蘋果。宋玉說東鄰之處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硃則太赤,敷粉則太白,說的雖然絕對瞭一些,但是每個作者都應當希望自己的作品修短相宜,濃淡適度。當他寫齣瞭一個作品,自己覺得:嘿,這正是我希望寫成的那樣,他就可以覺得無憾。一個作傢能得到的最大的快感,無非是這點無憾,如莊子所說:“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躇躊滿誌”。否則,一個作傢當作傢,當個什麼勁兒呢?
  我的小說的背景是:我的傢鄉高郵,昆明、上海、北京、張傢口。因為我在這幾個地方住過。我在傢鄉生活到十九歲,在昆明住瞭七年,上海住瞭一年多,以後一直住在北京,——當中到張傢口沙嶺子勞動瞭四個年頭。我們以這些不同地方為背景的小說,大都受瞭一些這些地方的影響,風土人情、語言——包括敘述語言,都有一點這些地方的特點。但我不專用這一地方的語言寫這一地方的人事。我不太同意“鄉土文學”的提法。我不認為我寫的是鄉土文學。有些同誌所主張的鄉土文學,他們心目中的對立麵實際上是現代主義,我不排斥現代主義。
  我寫的人物大都有原型。移花接木,把一個人的特點安在另一個人的身上,這種情況是有的。也偶爾“雜取種種人”,把幾個人的特點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但多以一個人為主。當然不是照搬原型。把生活裏的某個人原封不動地寫到紙上,這種情況是很少的。對於我所寫的人,會有我的看法,我的角度,為瞭錶達我的一點什麼“意思”,會有所誇大,有所削減,有所改變,會加入我的假設,我的想象,這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主體意識。但我的主體意識總還是和某一活人的影子相黏附的。完全從理念齣發,虛構齣一個或幾個人物來,我還沒有這樣乾過。
  重看我的作品時,我有一點奇怪的感覺:一個人為什麼要成為一個作傢呢?這多半是偶然的,不是自己選擇的。不像是木匠或醫生,一個人拜師學木匠手藝,後來就當木匠;讀瞭醫科大學,畢業瞭就當醫生。木匠打傢具,蓋房子;醫生給人看病。這都是實實在在的事。作傢算乾什麼的呢?我乾瞭這一行,最初隻是對文學有一點愛好,愛讀讀文學作品,——這種人多瞭去瞭!後來學著寫瞭一點作品,發錶瞭,但是我很長時期並不意識到我是一個“作傢”。現在我已經得到社會承認,再說我不是作傢,就顯得矯情瞭。這樣我就不得不慎重地考慮考慮:作傢在社會分工裏是乾什麼的?我覺得作傢就是要不斷地拿齣自己對生活的看法,拿齣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彆是感情的那麼一種人。作傢是感情的生産者。那麼,檢查一下,我的作品所包涵的是什麼樣的感情?我自己覺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憂傷,比如《職業》、《幽冥鍾》;一部分作品則有一種內在的歡樂,比如《受戒》、《大淖記事》;一部分作品則由於對命運的無可奈何轉化齣一種常有苦味的嘲謔,比如《雲緻鞦行狀》、《異秉》。在有些作品裏這三者是混閤在一起的,比較復雜。但是總起來說,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對於生活,我的樸素的信念是: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我自覺地想要對讀者産生一點影響的,也正是這點樸素的信念。我的作品不是悲劇。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壯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這是一個作傢的氣質所決定的,不能勉強。
  重看舊作,常常會覺得:我怎麼會寫齣這樣一篇作品來的?——現在叫我來寫,寫不齣來瞭。我的女兒曾經問我:“你還能寫齣一篇《受戒》嗎?”我說:“寫不齣來瞭。”一個人寫齣某一篇作品,是外在的、內在的各種原因造成的。我是相信創作是有內部規律的。我們的評論界過去很不重視創作的內部規律,創作被看作是單純的社會現象,其結果是導緻創作缺乏個性。有人把政治的、社會的因素都看成是內部規律,那麼,還有什麼是外部規律呢?這實際上是抹煞內部規律。一個人寫成一篇作品,是有一定的機緣的。過瞭這個村,沒有這個店。為瞭讓人看齣我的創作的思想脈絡,各輯的作品的編排,大體仍以寫作(發錶)的時間先後為序。
  嚴格地說,這個集子很難說是“自選集”。“自選集”應該是從大量的作品裏選齣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我不能做到這一點。一則是我的作品數量本來就少,挑得嚴瞭,就更會所剩無幾;二則,我對自己的作品無偏愛。有一位外國的漢學傢發給我一張調查錶,其中一欄是:“你認為自己最具有代錶性的作品是哪幾篇”,我實在不知道如何填。我的自選集不是選齣瞭多少篇,而是從我的作品裏剔除瞭一些篇。這不像農民田間選種,倒有點像老太太擇菜。老太太擇菜是很寬容的,往往把擇掉的黃葉、枯梗拿起來再看看,覺得湊閤著還能吃,於是又擱迴到好菜的一堆裏。常言說:揀到籃裏的都是菜,我的自選集就有一點是這樣。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序於北京蒲黃榆路寓居
  ……

前言/序言

  無緣親炙汪曾祺先生,梁某引為畢生憾事。他的作品,是我的至愛。讀汪三十餘年,兀自興味盎然,愛不釋手。深感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在文學市場急劇萎縮的時代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卻是個難得的異數,各種新舊選本層齣不窮,汪粉越來越多。在平淡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沾溉一點真誠樸素的優雅、詩意和美感,大約是心靈的內在需求罷。
  2012年仲鞦,經陳徒手兄居間介紹,結識汪老哲嗣汪朗兄。此後,逐一尋訪瞭汪傢在北京的幾處舊居,拜謁瞭汪曾祺施鬆卿墓地,對其人其文,有瞭更深入、更親切的瞭解和感悟。現在,又有機會主持齣版汪老的著作,真是何幸如之,感慨係之。
  汪氏的復齣與爆發,尤其是《異秉》、《受戒》、《大淖記事》、《徙》……等短篇名作橫空齣世,奠定瞭他在當代中國文學史的地位,也復活瞭現代漢語的生鮮和靈氣。至於散文,多隨手寫來,“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緻。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度親切,不矜持作態。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雲流水。春初新韭,鞦末晚菘,滋味近似。”夫子自道,十分到位。汪曾祺早年寫過一點現代詩,纔情洋溢,富於畫麵感和音樂性。
  汪老的各種著述,尤其是其生前自編文集,包括相當罕見不易羅緻的處女集《邂逅集》和第二本書《羊捨的夜晚》,我均已搜羅齊備。平心而論,編得最好、分量最重的,當數《汪曾祺自選集》。
  該書1987年10月由灕江齣版社齣版,以後加印過多次,是一本典型的長銷書(藉此,我要嚮當年的責任編輯彭匈先生和灕江社緻謝、緻敬)。有幸買到初版,朝夕翻閱,常讀常新。實在喜歡那種清新俊逸獨具一格的筆墨和韻緻。二十多年來,一直帶在身邊,已經舊得不成樣子。後來,機緣巧閤,藉助孔夫子舊書網,齣瞭高價,分彆購得品相好的初版平裝本和精裝本(僅印450冊),予以珍藏。人生苦短,貴在適意,
  對心愛的事物,自當特彆上心。在諸種自編文集中,《汪曾祺自選集》文體多樣,內容精粹,時空跨度大,篇幅厚重。據汪朗兄說,它也是老頭兒生前最看重的一本集子。三方會商,當即
  敲定,推齣此書的商務印書館精裝新版。叢曉眉女士和她的團隊,為此做瞭精細的準備。汪老的兒女汪朗、汪明、汪朝,為新版提供瞭許多幫助。毋庸諱言,作為一個選本,《自選集》亦自有其欠缺。在我看來,主要有兩點:一是此書1987年齣版,作者於十年後的1997年5月16日去世,最後十年的文字,未及選入;二是汪氏的書信,信手拈來文采飛揚自如豐滿妙趣橫生,居然一篇沒收,委實是一個不小的遺憾。我反復考慮,又與曉眉、汪朗一再商量,最後決定:除注明一處硬傷、校正舊版若乾誤植外,隻由汪傢兄妹精選幾幀老頭兒的照片和字畫,我負責寫篇新版
  說明,置於捲首;其餘原封不動,一仍其舊。原因是:既然是《自選集》,除瞭作者,他人就不要且不必擅改;任何選本都會有缺憾,這個本子的不足之處,日後盡可用其他方式予以彌補。我們相信,獨一無二名副其實的《汪曾祺自選集》,自有其價值和生命力。
  汪老為舊版寫過一篇“自序”,就《自選集》的文體(詩、散文、短篇小說)、小說背景、人物原型、創作思想脈絡、編選方法等,作瞭剴切精當的說明,是一篇上佳的隨筆式文論。我曾將之選入《夢想與路徑:1911—2011百年文萃》。這次照錄原文,可充導讀。臨近收梢,忽然想起,無巧不成書:汪曾祺和遲子建,我偏愛的兩位當代作傢,生辰相隔44年,同在農曆元宵節。汪老生於1920年3月5日,歲次庚申,肖猴。今天,正值乙未元宵,適逢汪老95歲冥壽。霸業原如春夢短,文章常共大江流。很多人都死瞭。很多歌消失瞭。商務版《汪曾祺自選集》麵世在即。上元深宵,我在燈下敲這篇“前記”,一種難以言喻的追懷和溫愛在心中激蕩。
  2015年3月5日,夏曆乙未羊年元宵節深夜初稿。3月8日晚改定。


故鄉的炊煙與田野的歌聲 有人說,汪曾祺的文字是一種“不緊不慢”的生活哲學,它如同午後一杯溫潤的茶,入口醇厚,迴味悠長。他的作品,從來不曾試圖去描繪轟轟烈烈的大時代,也鮮少刻畫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然而,正是這些看似樸素尋常的筆觸,卻勾勒齣瞭一幅幅令人心生嚮往的鄉村畫捲,一段段觸動人心的生活片段,以及一種被時光淘洗後沉澱下來的,最純粹的生活智慧。 “汪曾祺自選集”,並非一部簡單的文集,它更像是一扇打開的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看見一個被現代都市生活漸漸遺忘的角落,看見那片承載著無數迴憶的土地,看見那些在時光裏緩緩流淌的,質樸而溫暖的情感。這裏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齣人意錶的轉摺,隻有淡淡的鄉愁,淡淡的溫情,淡淡的對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戀。 打開這本書,你不會遇見那些刻意營造的戲劇性,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如同呼吸般自然的存在。比如,那一口傢常的食物。汪曾祺對食物有著近乎虔誠的熱愛,他的筆下,每一道菜肴都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蘊含著一方水土的風情,一傢人的記憶,以及一個時代的印記。他會細緻地描繪一道風乾雞的製作過程,從選材、晾曬到烹飪,每一個步驟都充滿瞭對食材的尊重和對味道的考究。那風乾雞的香氣,仿佛能穿透紙張,彌漫在空氣中,勾起你內心深處對傢常味道的思念。他寫過蒸小魚,寫過醃苤藍,寫過傢常的炒菜,那些看似平凡的食物,在他的筆下卻散發齣耀眼的光芒,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你仿佛能聽到竈膛裏柴火劈啪作響的聲音,聞到油鹽醬醋在鍋中翻騰的香氣,感受到一傢人圍坐桌前,共享天倫的溫暖。 不僅僅是食物,汪曾祺的作品更是對生活細節的極緻捕捉。他筆下的人物,那些淳樸的村民,那些偶爾在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都顯得那麼真實而鮮活。他們沒有偉大的理想,也沒有宏圖大業,他們隻是認認真真地過著自己的日子,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小小的堅持和煩惱。比如,他在《受戒》裏描繪的那個小和尚,純真善良,對世間充滿瞭好奇,他的情感世界乾淨得像山泉水。還有《復仇》裏那位沉默寡言的老人,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一份尊嚴和記憶。這些人物,沒有被刻意塑造,也沒有被賦予過多的象徵意義,他們隻是那麼自然地存在著,他們的生活,就是最生動的文學。 汪曾祺的文字,有一種化繁為簡的力量。他擅長用最簡潔、最樸實的語言,勾勒齣最動人的畫麵。他的句子不冗長,不堆砌,字字珠璣,卻又能觸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他仿佛能看到彆人看不到的細節,捕捉到彆人忽略的美好。在閱讀他的作品時,你會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放鬆,仿佛卸下瞭所有沉重的負擔,隻是靜靜地感受文字帶來的寜靜和溫暖。 他寫故鄉,寫那片滋養瞭他的土地,寫那裏的山水,那裏的人情。故鄉,在他的筆下,從來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生動鮮活的所在。他會細緻地描繪故鄉的春天,那些油菜花開得漫山遍野,金黃一片,與藍天白雲相互映襯。他會描繪故鄉的夏天,荷葉田田,蟬聲陣陣,孩童們在溪邊嬉戲。他會描繪故鄉的鞦天,稻榖金黃,瓜果飄香,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喜悅。他會描繪故鄉的鼕天,白雪皚皚,爐火熊熊,一傢人圍坐在一起,說著傢長裏短。這些關於故鄉的描繪,不僅僅是風景的再現,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對根脈的追尋。 除瞭對故鄉的眷戀,汪曾祺的作品也充滿瞭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贊美。他筆下的花鳥魚蟲,每一處都充滿瞭生機與靈動。他會細緻地描繪一朵花的姿態,一片葉的紋理,一隻鳥的鳴叫,一條魚的遊弋。他仿佛能夠與自然對話,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在他的文字裏,我們能感受到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 更重要的是,汪曾祺的作品傳遞瞭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他經曆過人生的風雨,卻始終保持著一份平和與樂觀。他從不抱怨,也從不憤世嫉俗,他隻是用一種溫和的目光審視著這個世界,用一種從容的態度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他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滌蕩著我們浮躁的心靈,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美好。 “汪曾祺自選集”,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翻開,你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或許不能給你帶來轟轟烈烈的震撼,卻能給你帶來心靈的慰藉,讓你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寜靜,讓你重新發現生活中那些被遺忘的詩意。它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鄉愁,關於美好的書,它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雕刻齣瞭最動人心魄的文學景象。它是一份珍貴的饋贈,送給每一個渴望找迴內心寜靜的人。 閱讀汪曾祺,不是為瞭從他那裏獲取什麼“答案”,而是為瞭在他平和的筆觸中,找到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找迴一種被現代生活磨損的,對生命最本真的感受。他讓我們明白,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點滴之中,藏在每一縷炊煙裏,藏在每一聲鳥鳴裏,藏在每一頓傢常菜裏,藏在每一個真誠的眼神裏。這本《汪曾祺自選集》,就是一本讓你重新學會感受生活,學會愛生活,學會欣賞生活的人文讀物。它將帶領你走進一個由文字構建的,充滿溫情與智慧的,屬於我們自己的精神傢園。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把這本書讀完,不是因為它篇幅多大,而是因為我習慣性地放慢瞭速度,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錯過瞭某一句妙語。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留白”藝術,作者常常是在描繪完一個場景或敘述完一件事後,戛然而止,把後來的聯想和解讀空間完全交給瞭讀者。這種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避免瞭說教,也避免瞭過度渲染,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找到與文字共振的部分。很多看似簡單的敘述,其實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他對某些特定物品的描繪,往往承載瞭超越其實際價值的情感重量,成瞭一種精神符號。這本書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角度也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更願意去關注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微小細節,這大概就是一本優秀的作品能夠帶來的最深遠的啓示吧。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些許舊時光味道的紙張觸感,搭配上字體選擇和排版布局,都透露齣一種沉靜而雅緻的氣質。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些罕見的早期手稿影印件,雖然字跡潦草,但那種創作的原始衝動和文人的風骨躍然紙上,讓人忍不住想去探尋文字背後的故事。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不同篇章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仿佛是作者在與你娓娓道來,沒有刻意的雕琢,隻有水到渠成的敘事節奏。尤其是那些關於飲食和風土人情的描寫,簡直是活靈活現,仿佛能聞到食物的香氣,感受到不同地方的空氣濕度和光影變化。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讓我想起那些老先生們在巷子裏泡茶閑談的場景,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但又帶著一種超脫的詩意。整體閱讀體驗下來,感覺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慢生活”之旅,讓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瞭一片可以駐足、沉思的淨土。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給我的感覺非常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園丁在精心打理自己的花園。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株獨立的植物,有著自己獨特的形態和生長軌跡,但整體組閤在一起,又構成瞭一個和諧統一的審美體係。篇章之間的跳躍感很強,有時寫的是南方的濕潤與細膩,下一篇可能就跳到瞭北方的蒼茫與厚重,這種地域和時空的切換,展現瞭作者廣闊的閱曆和不拘一格的思維。更令人稱奇的是,即便主題和地域不同,你總能感受到一種貫穿始終的“定海神針”——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個體尊嚴的維護。即便是寫到落魄的境遇或不幸的遭遇,文字中也鮮有怨懟,更多的是一種淡然的接受和對殘存美好的捕捉。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透過紙麵傳遞齣來,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一種被溫柔堅定的力量所擁抱。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初讀可能覺得平淡如水,但細品之下,卻發現其中蘊含著極高的文字密度和精妙的煉字技巧。他似乎總能找到那個最恰當、最不容置疑的動詞或形容詞,讓整個場景瞬間豐滿起來,躍齣紙麵。我尤其欣賞他那種近乎散文化的敘事張力,在娓娓道來中,筆鋒一轉,又帶齣瞭對曆史變遷的沉思,或者對人情冷暖的洞察。這種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處處精心布局的寫作方式,極大地考驗讀者的耐心和體會力。如果隻是走馬觀花地讀,可能會錯過很多寶貴的“味道”。我嘗試著模仿其中一兩句話的句式結構來寫點東西,結果發現,那種看似簡單的結構背後,藏著的是長年纍月對漢語韻律的深刻理解。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樸素”二字的真正含義——那是曆經韆帆後的返璞歸真。

評分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經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尤其是那些描寫日常瑣事的片段,那種細微的情感波動,真是寫到我心裏去瞭。比如他寫到在某個地方吃到的一碗麵,那種對味道的精準捕捉和情感投射,讓人覺得他寫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關於記憶、關於時間、關於失落與重逢的復雜情愫。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總能從最不起眼的小物件、最日常的對話中,提煉齣深刻的哲理或者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功力,是許多作傢窮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讀到一些感人的地方,我甚至會放下書本,靜靜地迴味剛纔讀到的句子,思考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平淡的素材,打磨成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的文字的。這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觀察生活、如何體味人生的“教科書”,盡管它一點也不說教。

評分

孩子寫作老師推薦閱讀就買瞭,書的質量挺好的

評分

既是自選集,必然反映瞭作者的價值判斷和偏好。

評分

民國大傢的作品自選集,買來慢慢看,喜歡他的作品。

評分

輕型紙,還不算太糙,內容好

評分

好好享受生活享受著自己喜歡的東西

評分

女兒一直都在這裏買東西

評分

特彆好,質量很好的一本書,雖然很厚,但是很輕。

評分

作者的自選集,非常值得收藏

評分

京東的配送很是快捷,隻要圖書做活動基本都會買一批迴來。大愛汪曾祺文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