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志坚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工程
  • 汽车技术
  • 车辆工程
  • 动力系统
  • 电气工程
  • 电子技术
  • 汽车结构
  • 汽车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8528
版次:2
商品编码:122583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字数:5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适合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 结合实例系统地介绍了电动汽车结构原理、设计开发与使用维修方法,全书内容涵盖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能源系统、电机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充电系统、电动汽车标准化与测试、诊断与维修技术等。内容系统、实用,图文并茂;语言文字浅显易懂,利于学习理解。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增加了更为先进实用的新案例和前瞻性内容。对第1章~第6章,还专门配备了教学课件PPT,只需扫一扫这几章标题后的二维码即可下载观看。

内容简介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在初版的基础上作了改进,结合实例系统地介绍了电动汽车结构原理、设计开发与使用维修方法,增加了更为先进实用的新案例和前瞻性内容。全书内容涵盖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能源系统、电机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充电系统、电动汽车标准化与测试、诊断与维修技术等。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文字浅显通俗,技术资料新颖翔实,有较丰富的实例,信息量大。对第1章~第6章,还专门配备了教学课件PPT,只需扫一扫这几章标题后的二维码即可下载观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电动汽车及应用概述/001
 1.1 电动汽车组成及分类001
  1.1.1 电动汽车主要结构组成001
  1.1.2 电动汽车分类002
 1.2 发展电动汽车的意义005
  1.2.1 发展电动汽车与节约能源005
  1.2.2 发展电动汽车与环境保护005
  1.2.3 发展电动汽车与《中国制造2025》006
第2章 电动汽车能源系统/008
 2.1 动力电池008
  2.1.1 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性能的要求008
  2.1.2 铅酸电池010
  2.1.3 镍氢电池011
  2.1.4 锂离子电池013
  2.1.5 动力电池新技术成果016
 2.2 燃料电池017
  2.2.1 燃料电池及应用概述017
  2.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结构与原理018
  2.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020
  2.2.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及其影响因素021
  2.2.5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021
 2.3 其他能量源022
  2.3.1 超级电容022
  2.3.2 飞轮电池025
 2.4 混合能源系统029
  2.4.1 动力电池+超级电容构成的混合能源系统029
  2.4.2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构成的混合能源系统029
  2.4.3 动力电池+内燃机能源系统029
第3章 电动汽车电机系统/031
 3.1 概述031
  3.1.1 电动机分类031
  3.1.2 电动汽车电动机的要求032
  3.1.3 电动汽车电动机的基本组成033
  3.1.4 电动汽车驱动电动机的发展趋势033
 3.2 直流电动机034
  3.2.1 直流电动机的结构034
  3.2.2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原理036
  3.2.3 直流电动机的励磁方式037
  3.2.4 数学方程038
  3.2.5 直流电动机的特点039
 3.3 感应电动机040
  3.3.1 感应电动机的结构040
  3.3.2 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042
  3.3.3 感应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系统043
  3.3.4 感应电动机的特点045
  3.3.5 电动汽车交流感应电机控制系统设计045
 3.4 永磁电动机048
  3.4.1 永磁电动机的概念和分类048
  3.4.2 磁性转子结构049
  3.4.3 永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050
  3.4.4 永磁电动机的特点050
  3.4.5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051
  3.4.6 永磁同步电动机053
 3.5 开关磁阻电动机053
  3.5.1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工作原理053
  3.5.2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结构054
  3.5.3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特点055
  3.5.4 电动汽车高效率开关磁阻电机系统设计056
 3.6 轮毂电机059
  3.6.1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驱动技术的优点060
  3.6.2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的工作原理060
  3.6.3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控制技术063
 3.7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匹配065
  3.7.1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布置形式065
  3.7.2 电动机的参数匹配067
  3.7.3 传动系参数设计069
  3.7.4 分析计算实例070
第4章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071
 4.1 混合动力驱动概述071
  4.1.1 混合动力系统的分类071
  4.1.2 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072
  4.1.3 混合动力汽车节油机理072
  4.1.4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073
 4.2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074
  4.2.1 运行模式075
  4.2.2 控制策略077
 4.3 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079
  4.3.1 运行模式079
  4.3.2 控制策略080
 4.4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084
  4.4.1 运行模式084
  4.4.2 控制策略085
 4.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方案设计与仿真实例089
  4.5.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方案设计及匹配089
  4.5.2 混合动力系统主要机构Simulink建模090
  4.5.3 CYC_ UDDS 循环工况下整车性能仿真分析091
  4.5.4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经济指标094
  4.5.5 荣威750混合动力系统开发实例094
第5章 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098
 5.1 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的组成098
 5.2 电动汽车的控制策略100
  5.2.1 开环控制100
  5.2.2 闭环控制101
  5.2.3 自适应控制102
  5.2.4 模糊控制102
  5.2.5 神经元网络ANN 控制104
  5.2.6 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的ECU105
  5.2.7 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优化106
 5.3 电动汽车总线CAN通信网络111
  5.3.1 概述111
  5.3.2 汽车CAN总线的特征114
  5.3.3 CAN总线数据链控制115
 5.4 电动汽车电气系统的控制116
  5.4.1 电动汽车电气系统概述116
  5.4.2 电动汽车的用电安全技术117
  5.4.3 车联网环境中电动汽车高压安全监控123
  5.4.4 电动汽车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127
  5.4.5 电动汽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129
  5.4.6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电磁兼容测试132
  5.4.7 容错控制136
第6章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138
 6.1 概述138
  6.1.1 充电技术概况138
  6.1.2 有关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现状140
  6.1.3 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142
  6.1.4 效益分析142
  6.1.5 发展趋势143
 6.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144
  6.2.1 充电设施概述144
  6.2.2 发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若干问题145
  6.2.3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系统149
  6.2.4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152
  6.2.5 新型智能电动汽车充电器的设计155
  6.2.6 家用电动汽车充电体系的建设159
  6.2.7 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策略及其在充放电管理中的应用161
  6.2.8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协调规划170
  6.2.9 基于车联网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模式176
 6.3 电动汽车充电站和电池更换站监控技术180
  6.3.1 监控系统特点180
  6.3.2 监控系统功能181
  6.3.3 监控系统架构182
  6.3.4 监控系统设计实例184
 6.4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186
  6.4.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及应用186
  6.4.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原理与方法190
  6.4.3 电动汽车无线反馈非接触充电电路193
第7章 电动汽车标准化与测试技术/196
 7.1 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196
  7.1.1 电动汽车标准化概述196
  7.1.2 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进展197
  7.1.3 电动汽车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204
  7.1.4 电动汽车锂电池标准与测试205
  7.1.5 充电设施国内外标准概况209
  7.1.6 电动汽车运营标准化210
 7.2 电动汽车测试技术211
  7.2.1 国外电动汽车测试评价现状211
  7.2.2 国内电动汽车测试评价现状212
  7.2.3 电动汽车绝缘检测方法215
  7.2.4 电动汽车蓄电池组系统的检测218
  7.2.5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的检测223
  7.2.6 电动汽车电动机及控制器性能测试系统228
第8章 电动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231
 8.1 电动汽车维修技术231
  8.1.1 电动汽车故障及维修概述231
  8.1.2 培养维修人才与建立管理制度235
 8.2 电动汽车故障诊断与监测应用实例235
  8.2.1 纯电动汽车高压电故障诊断与安全管理235
  8.2.2 电动汽车锂电池系统故障的诊断241
  8.2.3 混合动力车镍氢电池系统故障诊断与分析246
  8.2.4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故障与失效模式250
  8.2.5 基于噪声分析电动汽车电动机故障诊断254
  8.2.6 电动汽车高压电连接电阻故障的测试256
  8.2.7 车用燃料电池在线故障诊断及处理261
  8.2.8 燃料电池发动机故障树分析266
  8.2.9 电动汽车远程实时监控269
  8.2.10 基于远程监控的电动汽车故障诊断273
第9章 电动汽车技术前瞻/277
 9.1 电动轮技术的应用277
  9.1.1 电动轮的结构与关键技术277
  9.1.2 电动轮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79
  9.1.3 电动汽车电动轮综合性能试验技术280
 9.2 线控技术的应用283
  9.2.1 汽车线控技术应用概况283
  9.2.2 线控技术在电动汽车的应用288
  9.2.3 线控转向电动汽车运动控制系统291
 9.3 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的融合295
  9.3.1 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的电源295
  9.3.2 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的融合的效益297
  9.3.3 电动汽车规模化与智能电网建设298
 9.4 车联网的应用299
  9.4.1 车联网的概念及在电动汽车的应用299
  9.4.2 车联网的作用与组成300
  9.4.3 车联网技术体系301
  9.4.4 车联网产业链304
  9.4.5 车联网对电动汽车共享服务的支持306
参考文献/310

前言/序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减少汽车对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发展电动交通工具,特别是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进入21世纪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汽车业“十三五”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汽车电动化和动力混合化两大技术结合为标志,进行产品换代与产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从制造强国看,汽车产业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被列为国家的战略性竞争产业。
电动汽车是指全部或部分用电能驱动电动机并作为直接驱动力的汽车。常见的电动汽车有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纯电动汽车、以燃料电池为能源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亦称复合动力)电动汽车。无论是设计、研究和开发,还是实际应用,了解和掌握电动汽车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
本书结合实例系统介绍了电动汽车结构原理、设计开发与使用维修方法。全书共分9章。第1章是概述。第2章至第6章是基本内容,分别介绍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能源系统、电机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充电系统。第7、第8章介绍电动汽车标准化与测试、诊断与维修技术。第9章介绍了本领域的技术前瞻。
电动汽车技术涉及面广,内容繁多。本书技术资料新颖翔实,有较丰富的实例,信息量大。同时文字浅显通俗,有利读者阅读。
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在不断进步。本书于2014年出版第一版,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增加了更为先进实用的新案例。另外,应部分读者要求,以及考虑到本书大部分内容也适合教学培训使用,因此本次修订过程中,对第1章至第6章,还专门配备了教学课件PPT,有需要的读者可与责任编辑联系,联系电话:010-64519275。
本书可作为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适合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编著者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洞悉未来出行新纪元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电动汽车(EV)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概念,而是深刻改变着我们出行方式的现实力量。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电动汽车的技术演进与市场渗透速度令人瞩目。面对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应运而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助您全方位理解这一颠覆性交通工具的内在逻辑与广阔前景。 本书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起点,系统地剖析了电动汽车的核心构成要素。您将深入了解驱动系统,包括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等不同类型电机的设计原理、工作特性以及它们的优劣势对比。我们将详细阐述电机控制器的作用,揭示如何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实现对电机精确、高效的驱动与制动。对于为电动汽车提供能量的“心脏”——电池系统,本书将深入探讨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主流及前沿电池技术,解析其化学组成、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以及热管理策略,帮助您理解电池性能如何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与安全性。 除了驱动和储能两大核心,本书还将目光聚焦于电动汽车的整车集成技术。您将学习到电动汽车的底盘设计理念,包括电池包的集成方式、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以及对车身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我们还将深入探讨车辆能量管理系统(BMS),理解其在监控电池状态、优化充放电过程、保障安全运行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此外,转向、制动、悬架等传统汽车的关键系统在电动化背景下的适应性与创新,也将得到详尽的阐述,让您看到传统汽车技术与电动汽车的融合与发展。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不仅关注“是什么”,更着力于“为什么”和“怎么样”。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电动汽车的各项工作原理,例如能量回收制动如何将减速时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从而提升续航里程;先进的整车控制器(VCU)如何协同管理各个子系统,实现平稳、高效的驾驶体验;热管理系统如何巧妙地调节电池、电机和电控的温度,确保它们在最佳工作区间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并保证安全。您将透过这些原理,领略到电动汽车工程师们在实现高效、环保、智能出行过程中所付出的智慧与努力。 更进一步,本书将视野拓展至电动汽车的实际应用层面。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交流充电、直流快充等不同充电方式的原理、技术标准和发展现状,并探讨智能充电、V2G(Vehicle-to-Grid)等新兴技术如何构建一个更完善、更智能的充电生态。在实际使用体验方面,您将了解电动汽车在操控性、静谧性、加速性能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与传统燃油车在驾驶感受上的差异。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电动汽车在未来发展中的关键挑战与机遇。我们将分析当前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因素,如成本、续航里程焦虑、充电便利性等,并介绍行业内正在探索的解决方案,包括新材料的应用、电池技术的突破、充电网络的建设等。同时,本书将展望电动汽车与其他前沿技术的融合,如自动驾驶、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描绘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美好蓝图。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并非一本孤立的技术手册,它更是一扇窗,带领您窥探汽车工业的深刻变革,理解驱动技术发展的宏观趋势,并为迎接绿色、智能的未来出行做好充分准备。无论您是汽车工程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还是希望深入了解电动汽车的爱好者,抑或是行业从业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关于电动汽车的深度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在介绍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方面,也给了我很多新的认识。书中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充电方式,包括慢充(交流充电)和快充(直流充电),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充电速度和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我了解到,直流快充虽然方便快捷,但对电池的损耗相对较大,而交流慢充则更温和,有利于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书中还对充电桩的通信协议、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智能充电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这让我明白了一个安全、高效的充电网络是如何构建起来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探讨感到兴奋,它描绘了一个未来更加便捷的充电场景,车辆可以在停车时自动完成充电,而无需连接线缆。这部分内容不仅让我对现有的充电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未来电动汽车的能源补充方式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关注了电动汽车本身,还将目光投向了与其相关的配套设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视角。

评分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局限于介绍当下已经成熟的技术,而是对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预判。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现有的主流技术,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下一代电池技术,比如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其潜在的优势(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充电速度更快)以及面临的挑战。我了解到,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将是电动汽车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理解这场变革所需的基础知识。此外,书中还对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与纯电动汽车(BEV)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它们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可能地位,这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对书中关于车辆能源管理策略的深入探讨也印象深刻,它解释了如何通过智能算法来优化能量的利用,例如在不同驾驶场景下的动能回收策略,以及如何与电网进行互动(V2G,Vehicle-to-Grid)来提供电网服务,这不仅能为车主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关于电动汽车行业未来的清晰图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技术路线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评分

如果你曾经对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感到好奇,那么《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绝对是你不可错过的读物。这本书在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与电动汽车的结合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这些概念,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前沿技术如何改变电动汽车的运行方式和用户体验。书中详细讲解了车辆域控制器(VCU)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它如何接收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并做出决策以控制车辆的加速、制动和转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V2X(车与万物互联)技术的介绍感到兴奋,它描绘了一个未来交通的蓝图,在这个蓝图中,电动汽车能够与其他车辆、基础设施甚至行人进行信息交互,从而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书中还涉及了OTA(空中下载)技术在电动汽车软件更新中的应用,这使得电动汽车能够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网络进行固件升级和功能拓展,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的可玩性和生命周期价值。对于我这样对未来科技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个集成了先进科技的移动智能终端。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技术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通过丰富的图例和实例来辅助理解。《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在讲解高压系统和安全设计方面,做到了这一点。我之前一直对电动汽车的高压系统感到有些担忧,但读完书中关于高压线束的绝缘设计、连接器的可靠性、以及在碰撞发生时如何切断高压电路以确保乘员安全的详细介绍后,我的疑虑打消了不少。书中还介绍了碰撞传感器、安全断电模块等关键安全组件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保护车内人员。此外,书中还对电池包的防火、防水、防爆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了解到,为了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制造商在设计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安全标准,而是深入地解释了这些标准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电动汽车的先进技术,更让我们对其安全性有了充分的信心,这对于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了解”电动汽车,它更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动汽车设计与工程的大门。《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在结构设计方面的内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详细分析了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比如电池包的集成方式、电机和变速器(如果适用)的布局、高压线束的走线等等。书中通过大量的剖面图和三维模型,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组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轻量化设计的内容,这对于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操控性能至关重要。它探讨了如何利用新型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来减轻车身重量,以及这些材料的应用对结构强度和碰撞安全性的影响。而且,书中还介绍了电动汽车在安全设计方面的独到之处,比如碰撞吸能结构的设计,电池包在碰撞中的保护措施,以及防火、防水等方面的考虑。这些细节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书中对于热管理系统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阐述了如何通过液冷、风冷等多种方式来控制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温度,以保证其最佳工作状态和延长使用寿命。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既有宏观的整体介绍,也有微观的细节分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事物,必须从它的“心脏”开始。《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在讲解动力电池系统这一电动汽车的“心脏”时,做得非常出色。书中详细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到隔膜,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功能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正负极材料(如三元锂、磷酸铁锂)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一个优质的BMS对于保障电池的安全和延长使用寿命是多么关键。它详细阐述了BMS如何进行电池状态的估算(SOC、SOH),如何实现电池的均衡管理,以及如何在过充、过放、过温等情况下提供有效的保护。这些技术细节对于理解电动汽车的日常使用和维护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严谨性和专业性体现在它对每一个技术点都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呈现,即使是对物理化学不太熟悉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它引导我一步步地深入理解电动汽车的运行机制。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电驱动系统的详细阐述深深吸引。书中从最基础的电磁学原理出发,解释了电机是如何产生旋转动力的,并且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等,它们的结构特点、工作方式以及各自的优劣势。我了解到,选择合适的电机类型对于电动汽车的性能表现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书中对电控单元(MCU)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MCU就像是电驱动系统的“大脑”,它负责接收来自车辆控制单元(VCU)的指令,然后通过精确的控制算法来调节电机的转速、扭矩和方向,从而实现车辆的加速、减速和倒车。书中对各种控制策略的介绍,比如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都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动力输出如此平顺和响应如此迅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电动汽车最核心的动力源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为什么它们能够带来如此独特的驾驶体验。

评分

老实说,当我拿起《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各种我看不懂的公式和图表。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娓娓道来。书中并没有回避复杂的技术细节,但它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来解释它们。比如,在讲解电动汽车的底盘设计时,它不仅仅是列出各种组件,而是会分析不同设计理念对车辆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书中还对整车集成与协同控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表现至关重要。它解释了为什么电动汽车的加速如此迅猛,为什么它们的静谧性如此出色,以及为什么它们能够实现如此精细的能量管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电控系统(VCU)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VCU如何作为电动汽车的“大脑”,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实现对车辆的智能化控制。它还涉及了高压系统的安全设计和防护措施,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了解电动汽车安全性的重要环节。此外,书中还对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技术与电动汽车的深度融合,这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电动汽车是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在讲解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方面,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书中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详细阐述,让我明白了一个高效的能量回收系统是如何显著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的。它解释了在车辆减速或下坡时,电机如何反向工作,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回电池中,从而减少能量的损耗。我了解到,不同的回收策略,如强度可调的能量回收,能够根据驾驶者的偏好和路况进行优化,以提供更舒适的驾驶体验和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此外,书中还对整车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解释了车辆控制单元(VCU)如何协调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空调系统、车载电子设备等各个部分的能量需求和供给,以实现整车的最高效率运行。这部分内容让我认识到,电动汽车的“智能”不仅仅体现在驾驶辅助和人机交互上,更体现在其对能量的精细化管理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读者理解电动汽车是如何在行驶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能量的利用,从而实现更长的续航和更高的经济性。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电动汽车领域的百科全书!我之前对电动汽车的了解仅限于“环保”、“新能源”,但读完《电动汽车结构·原理·应用(第二版)》之后,我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它非常系统地介绍了电动汽车的各个子系统,从最核心的动力电池系统,到电驱动系统,再到整车控制系统,每一个部分都讲解得深入浅出。特别是对于动力电池,书中不仅讲解了不同类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的工作原理、优缺点,还涉及了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功能和重要性,包括热管理、均衡、安全保护等,这对于理解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寿命以及安全性至关重要。而且,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技术图解,让原本晦涩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电驱动系统的分析,它详细阐述了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等)的类型、工作方式,以及与之配套的电控单元(MCU)如何实现精确的扭矩和速度控制。此外,车辆能量回收制动系统的原理和实现方式也讲解得非常透彻,这对于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有着直接的帮助。整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循序渐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同时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书中提供的深度分析和前沿技术探讨也极具价值。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电动汽车感兴趣的朋友,无论是学生、工程师还是普通消费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