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誌堅 著
圖書標籤:
  • 電動汽車
  • 新能源汽車
  • 汽車工程
  • 汽車技術
  • 車輛工程
  • 動力係統
  • 電氣工程
  • 電子技術
  • 汽車結構
  • 汽車原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8528
版次:2
商品編碼:1225831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1
字數:53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車輛工程、交通運輸等專業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參考書,也適閤相關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 結閤實例係統地介紹瞭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設計開發與使用維修方法,全書內容涵蓋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和混閤動力汽車能源係統、電機係統、驅動係統、控製係統、充電係統、電動汽車標準化與測試、診斷與維修技術等。內容係統、實用,圖文並茂;語言文字淺顯易懂,利於學習理解。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增加瞭更為先進實用的新案例和前瞻性內容。對第1章~第6章,還專門配備瞭教學課件PPT,隻需掃一掃這幾章標題後的二維碼即可下載觀看。

內容簡介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在初版的基礎上作瞭改進,結閤實例係統地介紹瞭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設計開發與使用維修方法,增加瞭更為先進實用的新案例和前瞻性內容。全書內容涵蓋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和混閤動力汽車能源係統、電機係統、驅動係統、控製係統、充電係統、電動汽車標準化與測試、診斷與維修技術等。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文字淺顯通俗,技術資料新穎翔實,有較豐富的實例,信息量大。對第1章~第6章,還專門配備瞭教學課件PPT,隻需掃一掃這幾章標題後的二維碼即可下載觀看。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電動汽車及應用概述/001
 1.1 電動汽車組成及分類001
  1.1.1 電動汽車主要結構組成001
  1.1.2 電動汽車分類002
 1.2 發展電動汽車的意義005
  1.2.1 發展電動汽車與節約能源005
  1.2.2 發展電動汽車與環境保護005
  1.2.3 發展電動汽車與《中國製造2025》006
第2章 電動汽車能源係統/008
 2.1 動力電池008
  2.1.1 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性能的要求008
  2.1.2 鉛酸電池010
  2.1.3 鎳氫電池011
  2.1.4 鋰離子電池013
  2.1.5 動力電池新技術成果016
 2.2 燃料電池017
  2.2.1 燃料電池及應用概述017
  2.2.2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結構與原理018
  2.2.3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係統020
  2.2.4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性能及其影響因素021
  2.2.5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技術創新021
 2.3 其他能量源022
  2.3.1 超級電容022
  2.3.2 飛輪電池025
 2.4 混閤能源係統029
  2.4.1 動力電池+超級電容構成的混閤能源係統029
  2.4.2 動力電池+燃料電池構成的混閤能源係統029
  2.4.3 動力電池+內燃機能源係統029
第3章 電動汽車電機係統/031
 3.1 概述031
  3.1.1 電動機分類031
  3.1.2 電動汽車電動機的要求032
  3.1.3 電動汽車電動機的基本組成033
  3.1.4 電動汽車驅動電動機的發展趨勢033
 3.2 直流電動機034
  3.2.1 直流電動機的結構034
  3.2.2 直流電動機的基本原理036
  3.2.3 直流電動機的勵磁方式037
  3.2.4 數學方程038
  3.2.5 直流電動機的特點039
 3.3 感應電動機040
  3.3.1 感應電動機的結構040
  3.3.2 感應電動機的工作原理042
  3.3.3 感應電動機的矢量控製係統043
  3.3.4 感應電動機的特點045
  3.3.5 電動汽車交流感應電機控製係統設計045
 3.4 永磁電動機048
  3.4.1 永磁電動機的概念和分類048
  3.4.2 磁性轉子結構049
  3.4.3 永磁電動機的工作原理050
  3.4.4 永磁電動機的特點050
  3.4.5 永磁無刷直流電動機051
  3.4.6 永磁同步電動機053
 3.5 開關磁阻電動機053
  3.5.1 開關磁阻電動機的工作原理053
  3.5.2 開關磁阻電動機的結構054
  3.5.3 開關磁阻電動機的特點055
  3.5.4 電動汽車高效率開關磁阻電機係統設計056
 3.6 輪轂電機059
  3.6.1 電動汽車輪轂電機驅動技術的優點060
  3.6.2 電動汽車輪轂電機的工作原理060
  3.6.3 電動汽車輪轂電機控製技術063
 3.7 電動汽車動力係統的匹配065
  3.7.1 電動汽車驅動係統的布置形式065
  3.7.2 電動機的參數匹配067
  3.7.3 傳動係參數設計069
  3.7.4 分析計算實例070
第4章 混閤動力驅動係統/071
 4.1 混閤動力驅動概述071
  4.1.1 混閤動力係統的分類071
  4.1.2 混閤動力係統關鍵技術072
  4.1.3 混閤動力汽車節油機理072
  4.1.4 混閤動力汽車技術發展現狀與前景073
 4.2 串聯式混閤動力電驅動係統074
  4.2.1 運行模式075
  4.2.2 控製策略077
 4.3 並聯式混閤動力驅動係統079
  4.3.1 運行模式079
  4.3.2 控製策略080
 4.4 混聯式混閤動力電動汽車084
  4.4.1 運行模式084
  4.4.2 控製策略085
 4.5 混閤動力電動汽車方案設計與仿真實例089
  4.5.1 混閤動力電動汽車方案設計及匹配089
  4.5.2 混閤動力係統主要機構Simulink建模090
  4.5.3 CYC_ UDDS 循環工況下整車性能仿真分析091
  4.5.4 混閤動力汽車技術經濟指標094
  4.5.5 榮威750混閤動力係統開發實例094
第5章 電動汽車的控製係統/098
 5.1 電動汽車控製係統的組成098
 5.2 電動汽車的控製策略100
  5.2.1 開環控製100
  5.2.2 閉環控製101
  5.2.3 自適應控製102
  5.2.4 模糊控製102
  5.2.5 神經元網絡ANN 控製104
  5.2.6 電動汽車控製係統的ECU105
  5.2.7 增程式電動汽車控製策略的優化106
 5.3 電動汽車總綫CAN通信網絡111
  5.3.1 概述111
  5.3.2 汽車CAN總綫的特徵114
  5.3.3 CAN總綫數據鏈控製115
 5.4 電動汽車電氣係統的控製116
  5.4.1 電動汽車電氣係統概述116
  5.4.2 電動汽車的用電安全技術117
  5.4.3 車聯網環境中電動汽車高壓安全監控123
  5.4.4 電動汽車電氣係統的電磁兼容性127
  5.4.5 電動汽車用電機驅動係統的電磁兼容技術129
  5.4.6 電動汽車交流充電樁的電磁兼容測試132
  5.4.7 容錯控製136
第6章 電動汽車充電技術/138
 6.1 概述138
  6.1.1 充電技術概況138
  6.1.2 有關國傢和地區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現狀140
  6.1.3 電動汽車充電對電力係統的影響142
  6.1.4 效益分析142
  6.1.5 發展趨勢143
 6.2 電動汽車充電設施144
  6.2.1 充電設施概述144
  6.2.2 發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若乾問題145
  6.2.3 電動汽車交流充電樁係統149
  6.2.4 電動汽車智能充電樁152
  6.2.5 新型智能電動汽車充電器的設計155
  6.2.6 傢用電動汽車充電體係的建設159
  6.2.7 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策略及其在充放電管理中的應用161
  6.2.8 基於多智能體係統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協調規劃170
  6.2.9 基於車聯網的電動汽車充電服務模式176
 6.3 電動汽車充電站和電池更換站監控技術180
  6.3.1 監控係統特點180
  6.3.2 監控係統功能181
  6.3.3 監控係統架構182
  6.3.4 監控係統設計實例184
 6.4 電動汽車無綫充電技術186
  6.4.1 電動汽車無綫充電技術及應用186
  6.4.2 電動汽車無綫充電技術原理與方法190
  6.4.3 電動汽車無綫反饋非接觸充電電路193
第7章 電動汽車標準化與測試技術/196
 7.1 電動汽車標準化技術196
  7.1.1 電動汽車標準化概述196
  7.1.2 電動汽車標準化工作進展197
  7.1.3 電動汽車國內外標準對比分析204
  7.1.4 電動汽車鋰電池標準與測試205
  7.1.5 充電設施國內外標準概況209
  7.1.6 電動汽車運營標準化210
 7.2 電動汽車測試技術211
  7.2.1 國外電動汽車測試評價現狀211
  7.2.2 國內電動汽車測試評價現狀212
  7.2.3 電動汽車絕緣檢測方法215
  7.2.4 電動汽車蓄電池組係統的檢測218
  7.2.5 電動汽車用電機及其控製器的檢測223
  7.2.6 電動汽車電動機及控製器性能測試係統228
第8章 電動汽車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231
 8.1 電動汽車維修技術231
  8.1.1 電動汽車故障及維修概述231
  8.1.2 培養維修人纔與建立管理製度235
 8.2 電動汽車故障診斷與監測應用實例235
  8.2.1 純電動汽車高壓電故障診斷與安全管理235
  8.2.2 電動汽車鋰電池係統故障的診斷241
  8.2.3 混閤動力車鎳氫電池係統故障診斷與分析246
  8.2.4 電動汽車電機驅動係統故障與失效模式250
  8.2.5 基於噪聲分析電動汽車電動機故障診斷254
  8.2.6 電動汽車高壓電連接電阻故障的測試256
  8.2.7 車用燃料電池在綫故障診斷及處理261
  8.2.8 燃料電池發動機故障樹分析266
  8.2.9 電動汽車遠程實時監控269
  8.2.10 基於遠程監控的電動汽車故障診斷273
第9章 電動汽車技術前瞻/277
 9.1 電動輪技術的應用277
  9.1.1 電動輪的結構與關鍵技術277
  9.1.2 電動輪驅動係統的發展現狀與趨勢279
  9.1.3 電動汽車電動輪綜閤性能試驗技術280
 9.2 綫控技術的應用283
  9.2.1 汽車綫控技術應用概況283
  9.2.2 綫控技術在電動汽車的應用288
  9.2.3 綫控轉嚮電動汽車運動控製係統291
 9.3 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的融閤295
  9.3.1 智能電網與電動汽車的電源295
  9.3.2 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的融閤的效益297
  9.3.3 電動汽車規模化與智能電網建設298
 9.4 車聯網的應用299
  9.4.1 車聯網的概念及在電動汽車的應用299
  9.4.2 車聯網的作用與組成300
  9.4.3 車聯網技術體係301
  9.4.4 車聯網産業鏈304
  9.4.5 車聯網對電動汽車共享服務的支持306
參考文獻/310

前言/序言

隨著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突齣問題,減少汽車對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的依賴,發展電動交通工具,特彆是發展電動汽車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進入21世紀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産銷國。汽車業“十三五”規劃將新能源汽車列為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以汽車電動化和動力混閤化兩大技術結閤為標誌,進行産品換代與産業升級。《中國製造2025》提齣,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從製造強國看,汽車産業以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對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被列為國傢的戰略性競爭産業。
電動汽車是指全部或部分用電能驅動電動機並作為直接驅動力的汽車。常見的電動汽車有以蓄電池為能源的純電動汽車、以燃料電池為能源的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和混閤動力(亦稱復閤動力)電動汽車。無論是設計、研究和開發,還是實際應用,瞭解和掌握電動汽車技術的需求與日俱增。
本書結閤實例係統介紹瞭電動汽車結構原理、設計開發與使用維修方法。全書共分9章。第1章是概述。第2章至第6章是基本內容,分彆介紹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和混閤動力汽車能源係統、電機係統、驅動係統、控製係統、充電係統。第7、第8章介紹電動汽車標準化與測試、診斷與維修技術。第9章介紹瞭本領域的技術前瞻。
電動汽車技術涉及麵廣,內容繁多。本書技術資料新穎翔實,有較豐富的實例,信息量大。同時文字淺顯通俗,有利讀者閱讀。
電動汽車相關技術在不斷進步。本書於2014年齣版第一版,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作瞭改進,增加瞭更為先進實用的新案例。另外,應部分讀者要求,以及考慮到本書大部分內容也適閤教學培訓使用,因此本次修訂過程中,對第1章至第6章,還專門配備瞭教學課件PPT,有需要的讀者可與責任編輯聯係,聯係電話:010-64519275。
本書可作為車輛工程、交通運輸等專業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參考書,也適閤相關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編著者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洞悉未來齣行新紀元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關注,電動汽車(EV)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概念,而是深刻改變著我們齣行方式的現實力量。從最初的蹣跚起步到如今的百花齊放,電動汽車的技術演進與市場滲透速度令人矚目。麵對這一日新月異的領域,《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應運而生,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知識體係,助您全方位理解這一顛覆性交通工具的內在邏輯與廣闊前景。 本書以紮實的理論基礎為起點,係統地剖析瞭電動汽車的核心構成要素。您將深入瞭解驅動係統,包括永磁同步電機、交流異步電機等不同類型電機的設計原理、工作特性以及它們的優劣勢對比。我們將詳細闡述電機控製器的作用,揭示如何通過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實現對電機精確、高效的驅動與製動。對於為電動汽車提供能量的“心髒”——電池係統,本書將深入探討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主流及前沿電池技術,解析其化學組成、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以及熱管理策略,幫助您理解電池性能如何影響電動汽車的續航裏程、充電速度與安全性。 除瞭驅動和儲能兩大核心,本書還將目光聚焦於電動汽車的整車集成技術。您將學習到電動汽車的底盤設計理念,包括電池包的集成方式、輕量化材料的應用以及對車身結構穩定性的影響。我們還將深入探討車輛能量管理係統(BMS),理解其在監控電池狀態、優化充放電過程、保障安全運行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此外,轉嚮、製動、懸架等傳統汽車的關鍵係統在電動化背景下的適應性與創新,也將得到詳盡的闡述,讓您看到傳統汽車技術與電動汽車的融閤與發展。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不僅關注“是什麼”,更著力於“為什麼”和“怎麼樣”。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講解電動汽車的各項工作原理,例如能量迴收製動如何將減速時的動能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從而提升續航裏程;先進的整車控製器(VCU)如何協同管理各個子係統,實現平穩、高效的駕駛體驗;熱管理係統如何巧妙地調節電池、電機和電控的溫度,確保它們在最佳工作區間運行,延長使用壽命並保證安全。您將透過這些原理,領略到電動汽車工程師們在實現高效、環保、智能齣行過程中所付齣的智慧與努力。 更進一步,本書將視野拓展至電動汽車的實際應用層麵。在充電基礎設施方麵,我們將詳細介紹交流充電、直流快充等不同充電方式的原理、技術標準和發展現狀,並探討智能充電、V2G(Vehicle-to-Grid)等新興技術如何構建一個更完善、更智能的充電生態。在實際使用體驗方麵,您將瞭解電動汽車在操控性、靜謐性、加速性能等方麵的獨特優勢,以及與傳統燃油車在駕駛感受上的差異。 本書還深入探討瞭電動汽車在未來發展中的關鍵挑戰與機遇。我們將分析當前製約電動汽車普及的因素,如成本、續航裏程焦慮、充電便利性等,並介紹行業內正在探索的解決方案,包括新材料的應用、電池技術的突破、充電網絡的建設等。同時,本書將展望電動汽車與其他前沿技術的融閤,如自動駕駛、車聯網、人工智能等,描繪未來智能交通係統的美好藍圖。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並非一本孤立的技術手冊,它更是一扇窗,帶領您窺探汽車工業的深刻變革,理解驅動技術發展的宏觀趨勢,並為迎接綠色、智能的未來齣行做好充分準備。無論您是汽車工程領域的學生、研究人員,還是希望深入瞭解電動汽車的愛好者,抑或是行業從業者,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讓我們一同開啓這場關於電動汽車的深度探索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在講解電動汽車的能量管理方麵,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性和前瞻性。書中對製動能量迴收係統的詳細闡述,讓我明白瞭一個高效的能量迴收係統是如何顯著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裏程的。它解釋瞭在車輛減速或下坡時,電機如何反嚮工作,將動能轉化為電能並存儲迴電池中,從而減少能量的損耗。我瞭解到,不同的迴收策略,如強度可調的能量迴收,能夠根據駕駛者的偏好和路況進行優化,以提供更舒適的駕駛體驗和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此外,書中還對整車能量管理策略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它解釋瞭車輛控製單元(VCU)如何協調動力電池、電驅動係統、空調係統、車載電子設備等各個部分的能量需求和供給,以實現整車的最高效率運行。這部分內容讓我認識到,電動汽車的“智能”不僅僅體現在駕駛輔助和人機交互上,更體現在其對能量的精細化管理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幫助讀者理解電動汽車是如何在行駛過程中不斷地優化能量的利用,從而實現更長的續航和更高的經濟性。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在於它能夠將復雜的技術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並且通過豐富的圖例和實例來輔助理解。《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在講解高壓係統和安全設計方麵,做到瞭這一點。我之前一直對電動汽車的高壓係統感到有些擔憂,但讀完書中關於高壓綫束的絕緣設計、連接器的可靠性、以及在碰撞發生時如何切斷高壓電路以確保乘員安全的詳細介紹後,我的疑慮打消瞭不少。書中還介紹瞭碰撞傳感器、安全斷電模塊等關鍵安全組件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來保護車內人員。此外,書中還對電池包的防火、防水、防爆設計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讓我瞭解到,為瞭確保電動汽車的安全性,製造商在設計過程中付齣瞭多少努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安全標準,而是深入地解釋瞭這些標準背後的技術原理和實現方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讓我們瞭解瞭電動汽車的先進技術,更讓我們對其安全性有瞭充分的信心,這對於推動電動汽車的普及至關重要。

評分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在介紹電動汽車的充電基礎設施方麵,也給瞭我很多新的認識。書中詳細講解瞭不同類型的充電方式,包括慢充(交流充電)和快充(直流充電),以及它們的工作原理、充電速度和對電池壽命的影響。我瞭解到,直流快充雖然方便快捷,但對電池的損耗相對較大,而交流慢充則更溫和,有利於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書中還對充電樁的通信協議、安全防護措施以及智能充電管理係統進行瞭介紹,這讓我明白瞭一個安全、高效的充電網絡是如何構建起來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無綫充電技術的探討感到興奮,它描繪瞭一個未來更加便捷的充電場景,車輛可以在停車時自動完成充電,而無需連接綫纜。這部分內容不僅讓我對現有的充電技術有瞭深入的瞭解,也讓我對未來電動汽車的能源補充方式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關注瞭電動汽車本身,還將目光投嚮瞭與其相關的配套設施,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更完整的電動汽車生態係統的視角。

評分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它引導我一步步地深入理解電動汽車的運行機製。在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對電驅動係統的詳細闡述深深吸引。書中從最基礎的電磁學原理齣發,解釋瞭電機是如何産生鏇轉動力的,並且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電機,如永磁同步電機、交流異步電機等,它們的結構特點、工作方式以及各自的優劣勢。我瞭解到,選擇閤適的電機類型對於電動汽車的性能錶現和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此外,書中對電控單元(MCU)的講解也讓我大開眼界。MCU就像是電驅動係統的“大腦”,它負責接收來自車輛控製單元(VCU)的指令,然後通過精確的控製算法來調節電機的轉速、扭矩和方嚮,從而實現車輛的加速、減速和倒車。書中對各種控製策略的介紹,比如矢量控製、直接轉矩控製等,都讓我對電動汽車的動力輸齣如此平順和響應如此迅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理解電動汽車最核心的動力源是如何工作的,以及為什麼它們能夠帶來如此獨特的駕駛體驗。

評分

老實說,當我拿起《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充斥著各種我看不懂的公式和圖錶。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娓娓道來。書中並沒有迴避復雜的技術細節,但它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方式來解釋它們。比如,在講解電動汽車的底盤設計時,它不僅僅是列齣各種組件,而是會分析不同設計理念對車輛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適性的影響。書中還對整車集成與協同控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電動汽車的整體性能錶現至關重要。它解釋瞭為什麼電動汽車的加速如此迅猛,為什麼它們的靜謐性如此齣色,以及為什麼它們能夠實現如此精細的能量管理。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電控係統(VCU)的部分,它詳細闡述瞭VCU如何作為電動汽車的“大腦”,協調各個子係統的工作,實現對車輛的智能化控製。它還涉及瞭高壓係統的安全設計和防護措施,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是瞭解電動汽車安全性的重要環節。此外,書中還對未來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包括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技術與電動汽車的深度融閤,這讓我對電動汽車的未來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讀者理解電動汽車是如何從概念走嚮現實,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瞭解”電動汽車,它更像是為你打開瞭一扇通往電動汽車設計與工程的大門。《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在結構設計方麵的內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詳細分析瞭電動汽車與傳統燃油汽車在結構上的根本區彆,比如電池包的集成方式、電機和變速器(如果適用)的布局、高壓綫束的走綫等等。書中通過大量的剖麵圖和三維模型,清晰地展示瞭這些組件是如何協同工作的。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輕量化設計的內容,這對於提高電動汽車的續航裏程和操控性能至關重要。它探討瞭如何利用新型材料(如鋁閤金、碳縴維復閤材料)來減輕車身重量,以及這些材料的應用對結構強度和碰撞安全性的影響。而且,書中還介紹瞭電動汽車在安全設計方麵的獨到之處,比如碰撞吸能結構的設計,電池包在碰撞中的保護措施,以及防火、防水等方麵的考慮。這些細節讓我對電動汽車的安全性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書中對於熱管理係統的講解也十分到位,它闡述瞭如何通過液冷、風冷等多種方式來控製電池、電機和電控係統的溫度,以保證其最佳工作狀態和延長使用壽命。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既有宏觀的整體介紹,也有微觀的細節分析,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電動汽車領域的百科全書!我之前對電動汽車的瞭解僅限於“環保”、“新能源”,但讀完《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之後,我對這個行業的認識可以說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它非常係統地介紹瞭電動汽車的各個子係統,從最核心的動力電池係統,到電驅動係統,再到整車控製係統,每一個部分都講解得深入淺齣。特彆是對於動力電池,書中不僅講解瞭不同類型電池(如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的工作原理、優缺點,還涉及瞭電池管理係統(BMS)的功能和重要性,包括熱管理、均衡、安全保護等,這對於理解電動汽車的續航裏程、壽命以及安全性至關重要。而且,它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案例和技術圖解,讓原本晦澀的物理和化學原理變得生動易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電驅動係統的分析,它詳細闡述瞭電機(永磁同步電機、異步電機等)的類型、工作方式,以及與之配套的電控單元(MCU)如何實現精確的扭矩和速度控製。此外,車輛能量迴收製動係統的原理和實現方式也講解得非常透徹,這對於提高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有著直接的幫助。整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從基礎理論到具體應用,循序漸進,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上手,同時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書中提供的深度分析和前沿技術探討也極具價值。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電動汽車感興趣的朋友,無論是學生、工程師還是普通消費者,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從它的“心髒”開始。《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在講解動力電池係統這一電動汽車的“心髒”時,做得非常齣色。書中詳細介紹瞭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從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到隔膜,每一個組成部分的功能都解釋得清清楚楚。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正負極材料(如三元鋰、磷酸鐵鋰)的對比分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這部分內容讓我對電動汽車的續航裏程和性能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書中對電池管理係統(BMS)的講解,讓我明白瞭一個優質的BMS對於保障電池的安全和延長使用壽命是多麼關鍵。它詳細闡述瞭BMS如何進行電池狀態的估算(SOC、SOH),如何實現電池的均衡管理,以及如何在過充、過放、過溫等情況下提供有效的保護。這些技術細節對於理解電動汽車的日常使用和維護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嚴謹性和專業性體現在它對每一個技術點都進行瞭深入剖析,並且用清晰易懂的語言來呈現,即使是對物理化學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從中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評分

如果你曾經對電動汽車的“智能化”感到好奇,那麼《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絕對是你不可錯過的讀物。這本書在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技術與電動汽車的結閤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啓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提及這些概念,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前沿技術如何改變電動汽車的運行方式和用戶體驗。書中詳細講解瞭車輛域控製器(VCU)在智能駕駛係統中的核心作用,它如何接收來自傳感器的數據,並做齣決策以控製車輛的加速、製動和轉嚮。我尤其對書中關於V2X(車與萬物互聯)技術的介紹感到興奮,它描繪瞭一個未來交通的藍圖,在這個藍圖中,電動汽車能夠與其他車輛、基礎設施甚至行人進行信息交互,從而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書中還涉及瞭OTA(空中下載)技術在電動汽車軟件更新中的應用,這使得電動汽車能夠像智能手機一樣,通過網絡進行固件升級和功能拓展,極大地提升瞭車輛的可玩性和生命周期價值。對於我這樣對未來科技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電動汽車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個集成瞭先進科技的移動智能終端。

評分

《電動汽車結構·原理·應用(第二版)》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並沒有局限於介紹當下已經成熟的技術,而是對未來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進行瞭深刻的洞察和預判。書中不僅詳細講解瞭現有的主流技術,還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下一代電池技術,比如固態電池的研發進展、其潛在的優勢(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充電速度更快)以及麵臨的挑戰。我瞭解到,固態電池的商業化將是電動汽車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而這本書為我提供瞭理解這場變革所需的基礎知識。此外,書中還對氫燃料電池汽車(FCEV)與純電動汽車(BEV)進行瞭對比分析,闡述瞭它們各自的優劣勢以及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可能地位,這讓我對新能源汽車的多元化發展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對書中關於車輛能源管理策略的深入探討也印象深刻,它解釋瞭如何通過智能算法來優化能量的利用,例如在不同駕駛場景下的動能迴收策略,以及如何與電網進行互動(V2G,Vehicle-to-Grid)來提供電網服務,這不僅能為車主帶來經濟效益,也能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消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幫助我構建瞭一個關於電動汽車行業未來的清晰圖景,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前的技術路綫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