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与电子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

电路与电子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毅 著
图书标签:
  • 电路与电子技术
  • 电工电子基础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子技术
  • 电工学
  • 大学教材
  • 十三五规划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8789
版次:2
商品编码:122614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接触控制系统、二极管及整流电路、晶体管及放大电路、反馈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本教材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教科书。

目录

目  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本书常用符号表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1
 1.1 电路与电路图1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3
  1.2.1 电流3
  1.2.2 电压3
  1.2.3 电位4
  1.2.4 电动势5
  1.2.5 电能与电功率5
 1.3 电路元件6
  1.3.1 电阻与电导6
  1.3.2 电感元件7
  1.3.3 电容元件8
  1.3.4 电压源10
  1.3.5 电流源10
  1.3.6 电源的等效互换11
 1.4 电路的基本定律14
  1.4.1 欧姆定律14
  1.4.2 基尔霍夫定律15
 1.5 电路的工作状态17
 1.6 元件的串联与并联19
  1.6.1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19
  1.6.2 电感的串联与并联20
  1.6.3 电容的串联与并联20
 1.7 电位的计算21
 本章小结23
 习题1 24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27
 2.1 支路电流法27
 2.2 节点电位法29
  2.2.1 两节点电路29
 �常�.2.2 三节点及三节点以上电路30
 2.3 叠加原理32
 2.4 等效电源定理33
  2.4.1 二端网络34
  2.4.2 戴维南定理34
 �常�.4.3 诺顿定理36
 �常�.5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37
 �常�.6 非线性电阻电路39
 本章小结40
 习题2 41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44
 3.1 正弦电压与电流44
  3.1.1 频率与周期44
  3.1.2 幅值与有效值45
  3.1.3 相位与相位差45
 3.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46
  3.2.1 旋转矢量的建立47
  3.2.2 矢量的复数表示47
  3.2.3 相量与相量图48
 3.3 R、L、C元件正弦交流电路50
  3.3.1 R元件正弦交流电路50
  3.3.2 L元件正弦交流电路51
  3.3.3 C元件正弦交流电路52
 3.4 R、L、C元件串联正弦交流电路54
  3.4.1 电压三角形55
  3.4.2 阻抗三角形56
  3.4.3 功率三角形57
  3.4.4 R、L、C并联电路58
  3.4.5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59
 3.5 谐振61
  3.5.1 串联谐振62
 �常�.5.2 并联谐振64
 3.6 功率因数的提高65
 本章小结67
 习题3 68
第4章 三相电路71
 4.1 三相电压71
  4.1.1 三相感应电动势71
  4.1.2 三相供电系统72
 4.2 三相电路参数的计算73
  4.2.1 负载星形联结三相电路74
 �常�.2.2 无中性线不对称负载星形联结三相电路75
  4.2.3 负载三角形联结三相电路77
 4.3 三相功率78
 本章小结79
 习题4 80
第5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82
·Ⅵ· 电路与电子技术 第2版
 5.1 换路定律82
 5.2 RC电路的暂态分析84
  5.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84
  5.2.2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86
  5.2.3 RC电路的全响应88
 5.3 三要素分析法89
 5.4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91
  5.4.1 微分电路92
  5.4.2 积分电路92
 �常�.5 RL电路的暂态分析93
 本章小结95
 习题5 95
第6章 二极管及整流电路99
 6.1 半导体基础99
  6.1.1 半导体99
  6.1.2 本征半导体100
  6.1.3 杂质半导体100
 6.2 PN结101
  6.2.1 PN结的形成101
  6.2.2 PN结的特性102
 6.3 半导体二极管105
  6.3.1 半导体二极管的分类105
  6.3.2 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106
  6.3.3 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106
  6.3.4 半导体二极管的等效电路106
  6.3.5 二极管应用电路108
 6.4 单相整流电路111
  6.4.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111
  6.4.2 单相全波整流电路112
 6.5 滤波电路115
  6.5.1 电容滤波电路115
  6.5.2 电感滤波电路116
 �常�.5.3 滤波器网络116
 6.6 稳压管及稳压电路117
  6.6.1 稳压二极管117
  6.6.2 稳压管稳压电路118
 �常�.6.3 直流稳压电路119
 本章小结120
 习题6 121
第7章 晶体管及交流放大电路124
 7.1 双极型晶体管124
  7.1.1 晶体管的电流放大原理124
  7.1.2 晶体管的输入-输出特性126
目  录·Ⅶ
  7.1.3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29
 7.2 基本放大电路131
  7.2.1 放大电路的组成131
  7.2.2 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133
 �常�.3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134
  7.3.1 静态分析134
  7.3.2 动态分析135
  7.3.3 非线性失真138
 7.4 放大电路的估算分析方法140
  7.4.1 静态分析140
  7.4.2 动态分析141
 7.5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145
  7.5.1 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145
  7.5.2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146
 7.6 射极输出器147
  7.6.1 静态分析148
  7.6.2 动态分析148
 7.7 多级放大电路151
  7.7.1 级间耦合方式151
  7.7.2 电路分析153
  7.7.3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153
 7.8 差动放大电路156
  7.8.1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156
  7.8.2 长尾差动放大电路158
  7.8.3 共模抑制比161
 7.9 功率放大电路162
  7.9.1 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163
  7.9.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163
  7.9.3 复合管165
 �常�.10 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166
  7.10.1 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166
  7.10.2 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170
 本章小结172
 习题7 173
第8章 反馈放大电路177
 8.1 反馈的基本概念177
 8.2 反馈类型的判别方法178
  8.2.1 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的判别179
  8.2.2 并联反馈与串联反馈的判别180
  8.2.3 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判别181
 �常�.3 几种类型的负反馈放大电路182
  8.3.1 电流串联负反馈182
  8.3.2 电压并联负反馈183
·Ⅷ· 电路与电子技术 第2版
  8.3.3 其他类型的负反馈放大电路184
 8.4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185
 8.5 振荡电路187
  8.5.1 自激振荡的建立187
  8.5.2 LC振荡电路189
  8.5.3 RC振荡电路191
 本章小结192
 习题8 193
第9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196
 9.1 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196
 9.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信号运算198
  9.2.1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198
  9.2.2 同相比例运算电路200
  9.2.3 积分与微分运算电路202
 9.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信号处理203
  9.3.1 有源滤波器204
  9.3.2 电压比较器206
 9.4 非正弦波信号发生器208
 本章小结209
 习题9 210
第10章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213
 10.1 数字电路基本知识213
  10.1.1 常用数制213
  10.1.2 数制的转换214
 10.2 逻辑代数215
  10.2.1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215
  10.2.2 逻辑代数的运算法则218
 10.3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219
  10.3.1 常用表示方法219
  10.3.2 最小项和最小项表示式219
 10.4 逻辑函数的化简220
  10.4.1 公式化简法220
  10.4.2 卡诺图化简法221
 10.5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223
 10.6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224
 10.7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226
  10.7.1 加法器226
  10.7.2 编码器227
  10.7.3 译码器228
  10.7.4 数据选择器230
 10.8 应用举例231
 本章小结233
 习题10 233
目  录·Ⅸ
第11章 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236
 11.1 双稳态触发器236
  11.1.1 基本RS触发器236
  11.1.2 同步RS触发器238
  11.1.3 主从JK触发器240
  11.1.4 维持阻塞D触发器241
  11.1.5 T触发器和T′触发器242
11.1.6 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243
 11.2 寄存器245
  11.2.1 数码寄存器245
  11.2.2 移位寄存器246
 11.3 计数器247
  11.3.1 二进制计数器247
  11.3.2 十进制计数器248
  11.3.3 N进制计数器250
 11.4 555定时器253
  11.4.1 555定时器的内部结构253
  11.4.2 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254
  11.4.3 555定时器的应用254
 11.5 模拟量与数字量的转换257
  11.5.1 D/A转换257
  11.5.2 A/D转换258
 11.6 时序逻辑电路的应用举例259
 本章小结262
 习题11 263
第12章 异步电动机267
 12.1 交流铁心线圈267
  12.1.1 铁心线圈的电压-电流关系267
  12.1.2 铁心线圈的功率损耗268
  12.1.3 铁心线圈的等效电路268
 12.2 变压器269
  12.2.1 变压器的电磁关系269
  12.2.2 变压器的电压变换269
  12.2.3 变压器的电流变换270
  12.2.4 变压器的阻抗变换271
  12.

前言/序言

本书第1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自出版以来一直服务于普通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参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征求对第1版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本书保持了第1版的特色,注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介绍,强调电工电子理论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应用性,注重讲解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之间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第1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改正。
本次修订,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深度以及书中的部分例题与习题,增加了数/模转换的内容,增强了电工电子理论应用方面的介绍,改进了教学内容的讲述方式,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理论的应用。
本次修订由北京印刷学院董毅负责第1、2、7、8、12、13章的修订,李�俑涸鸬冢怠ⅲ丁ⅲ拐碌男薅�,西安科技大学张文负责第3、4章的修订,成都大学赵静负责第10、11章的修订,书中的习题由董毅、李�佟⒄盼摹⒄跃脖嘈矗�董毅任主编并负责全书的统稿。
本书由西安交通大学吴宁教授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向吴宁教授和对本书第1版提出修改意见的教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使用本书的师生和其他读者积极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以便今后修改提高。
本书配有免费电子课件,欢迎选用本书作教材的教师登录www�保悖恚穑澹洌酹保悖铮碜⒉嵯略鼗蚍⒂始�到xufan666@163�保悖铮硭魅 �
编 者第1版前言  本书作为服务于普通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以国家颁布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基础课程“电工技术(电工学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电子技术(电工学Ⅱ)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为编写依据,在满足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非电类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筛选内容进行编写。在教材编写中注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系统性和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保证基础理论扎实的前提下,强调了知识的运用,力求处理好电路理论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之间的关系。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电路分析、电机及控制电路、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4大部分,由于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电路与电子技术” 课程的授课学时数均较少,一般在70~90学时,所以本书在保证基础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部分授课内容进行了精简。在课程讲授时以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技术为重点讲授内容,数字电子技术与电机及控制电路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授课学时选讲,本书内容包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与电机及控制电路4个部分,全书内容划分为13章。
为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在电路分析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强调了基础理论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在正弦交流电路中加强了相量运算方法的介绍,删去了二阶电路与非正弦周期电路的内容。在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对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子电路中的反馈等内容做了详细的介绍,部分小节作为选讲内容以�澈疟曜ⅰT谑�字电子技术部分,删去了分立元器件电路,直接介绍集成电路模块的使用。在电机与控制电路部分,主要讲解了三相异步电动机与继电�步哟タ刂葡低常�教材内容的安排对少学时非电类专业的授课更为适用。
本书由北京印刷学院董毅编写第1、2、7、8、12、13章,王平编写第10、11章及绘出12、13章的部分图稿,李�俦嘈吹冢怠ⅲ丁ⅲ拐拢�西安科技大学张文编写第3、4章,书中的习题由董毅、李�佟⑼跗健⒉填V北嘈矗�董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吸收了很多教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和成果。
本书由西安交通大学闫相国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李邓化教授担任主审,他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仔细、认真地审阅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对提高教材的质量有很大帮助,谨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及电路教研室的许多教师的关心与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的学识与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部分内容的编排亦可能不够妥善,望使用本书的广大师生、读者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提高。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请选用本书授课的教师访问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保悖恚穑澹洌酹保悖铮碜⒉岷笙略亍�
编 者
《电工学与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一、 概述 本书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十三五”时期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而编写的,力求在内容、结构、方法和应用上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它旨在为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坚实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使其能够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这部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内容覆盖了电工学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电路、常用电子器件及其应用,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内容详情 第一部分:电工学基础 本部分内容旨在建立学生对电学基本概念、定律以及电路分析方法的基本认知。 第一章 直流电路分析 1.1 电压、电流、电阻:详细介绍电荷、电流、电压、电功率、电能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阐述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在纯电阻电路中的应用,包括恒定电流和非恒定电流的情况。 1.2 功率与能量:讲解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焦耳定律,以及电能在电路中的损耗和转化。 1.3 基尔霍夫定律:系统介绍节点电压法和回路电流法,这是分析复杂直流电路的核心工具。通过大量实例,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定律来求解电路中的未知量。 1.4 等效电路:介绍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以及它们在简化电路分析中的作用。讲解如何通过等效电阻、等效电压源或等效电流源来简化复杂的电路模型。 1.5 实际电源模型:深入分析实际电源的内阻特性,以及如何用理想电源与内阻串联或并联的模型来表示。 1.6 R、L、C元件的伏安特性:对电阻、电感、电容这三种基本元件的静态伏安特性进行详细描述,为后续交流电路和瞬态分析打下基础。 第二章 交流电路分析 2.1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与描述:阐述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原理(发电机模型),以及其三要素:初相位、角频率和最大值。介绍瞬时值、幅值、周期、频率、角频率等概念。 2.2 相量法:引入相量概念,将时域的三角函数表示转化为复数表示,大大简化了交流电路的分析。详细介绍阻抗和导纳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相量分析中的应用。 2.3 RL、RC、RLC串联和并联电路:深入分析一阶和二阶RL、RC、RLC串联及并联电路的稳态响应。讲解阻抗的计算、电流和电压的幅值与相位关系,以及电路的谐振现象。 2.4 功率:介绍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及其关系,以及功率因数的重要性。讲解如何提高功率因数。 2.5 三相电路:介绍三相交流电的产生、对称性和不对称性。讲解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的负载电路的计算方法,以及三相功率的计算。 第三章 暂态分析 3.1 换路定律:介绍电容在换路瞬间电压不变,电感在换路瞬间电流不变这两个基本定律。 3.2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重点分析RL和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推导其响应公式,并分析时间常数的影响。 3.3 二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介绍RLC电路的暂态响应,包括全响应、自然响应和强迫响应。分析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等不同阻尼状态下的响应特性。 第二部分:电子技术基础 本部分内容将引导学生进入电子器件和基本电子电路的世界,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四章 半导体基础与二极管 4.1 PN结:介绍半导体的导电原理(本征半导体和杂质半导体),以及PN结的形成、单向导电性、电容特性。 4.2 二极管:详细介绍二极管的基本特性、不同工作区域(正向导通区、反向截止区、击穿区)的伏安特性曲线。 4.3 二极管的应用:讲解二极管在整流(半波整流、全波整流)、滤波、稳压(齐纳二极管)、逻辑运算等方面的基本应用。 第五章 三极管(BJT) 5.1 三极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NPN和PNP型三极管的结构,发射结和集电结的偏置,以及放大区、饱和区、截止区的工作原理。 5.2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与参数:讲解输出特性曲线、输入特性曲线,以及各种参数(如电流放大系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含义。 5.3 三极管的放大电路:介绍不同组态(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的放大电路,以及它们的特点。重点讲解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和动态分析(电压放大倍数、电流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 5.4 三极管的多级放大电路:介绍多级放大电路的连接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级联提高放大电路的增益和改善输入输出特性。 第六章 场效应管(FET) 6.1 场效应管的类型与结构:介绍结型场效应管(JFET)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OSF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6.2 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与参数:讲解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曲线、转移特性曲线,以及关键参数(如跨导、输入电阻)。 6.3 场效应管的放大电路:介绍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组态和设计,重点关注其高输入电阻的优势。 第七章 基本运算电路 7.1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原理:介绍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无穷大的开环增益、无穷大的输入电阻、零的输出电阻),以及差分输入、单端输出的特点。 7.2 线性运算电路:详细讲解同相比例、反相比例、加法器、减法器、积分器、微分器等基本运算电路的原理和应用。 7.3 非线性运算电路:介绍比较器、滞回比较器(施密特触发器)、锯齿波发生器等非线性运算电路。 7.4 滤波器:介绍RC滤波器(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第八章 信号发生与处理电路 8.1 振荡电路:讲解正弦波振荡电路(LC振荡、RC振荡)的基本原理,如反馈条件和起振条件。 8.2 门电路:介绍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的逻辑功能、真值表和符号。 8.3 组合逻辑电路:讲解如何利用门电路实现特定的逻辑功能,如编码器、译码器、多路选择器、加法器等。 8.4 时序逻辑电路:介绍触发器(RS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以及寄存器、计数器等基本时序逻辑电路。 第九章 电源技术与集成电路基础 9.1 直流稳压电源:讲解稳压电路的设计原理,包括串联型稳压器和开关型稳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方式。 9.2 集成电路基础:介绍集成电路的分类、工艺流程、基本结构以及集成运算放大器(如LM741)的应用。 三、 特色与优势 系统性强:内容涵盖了电工学和电子技术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电路,逻辑清晰,循序渐进。 理论与实践结合:每章都配有典型例题和习题,部分内容会涉及简单电路的实验设计思路,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注重基础: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理解,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面向非电类专业:语言通俗易懂,尽量避免过于深奥的数学推导,重点在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与时俱进: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但本书的重点在于基础,不包含过于前沿但非必需的知识点,以保证基础的稳固。 四、 适用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的本科生,如机械、材料、自动化(部分方向)、生物、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作为其“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对电工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五、 学习建议 学习本书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主要是代数和三角函数),以及一定的物理基础。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计算,多思考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如果条件允许,积极参与相关实验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通信系统充满向往的学生,我一直希望找到能够连接基础电路知识与更高级应用的书籍。《电路与电子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这一点上,给我提供了一些模糊但珍贵的指引。书中关于信号与系统的一些初步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复杂推导,也没有提及采样定理和数字滤波器的具体设计,但它通过对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描述,让我对信号的特点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调幅(AM)和调频(FM)的基本概念的介绍,虽然它没有给出详细的调制解调电路图,也没有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但它让我明白了信号是如何被“改变”以便传输的。我曾尝试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射频电路的信息,虽然很多内容都涉及到我还不熟悉的术语,但当我回忆起书中对载波和信息信号的简单描述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信息。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教授我如何设计一个收音机或者一个蓝牙模块,但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基础电学知识如何能够服务于更广阔的通信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对模拟电路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工科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理解元器件工作原理的书。《电路与电子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让我收获良多。书中对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基本半导体器件的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半导体的物理结层面,但它通过生动的图解和清晰的逻辑,让我明白了这些器件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在电路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晶体管放大电路的讲解,虽然它没有提供具体的电路设计实例,也没有给出详细的元器件选型方法,但它通过对不同工作状态的分析,让我对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有了宏观的认识。我曾尝试着在实验课上搭建简单的晶体管放大电路,虽然一开始有些困难,但当我回忆起书本上关于偏置电路和信号耦合的描述时,思路就清晰了很多。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去计算具体的电阻电容值来获得特定的放大倍数,也没有提供详细的PCB设计指南,但它为我理解更复杂的模拟集成电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基本单元组合起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评分

我是一名希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的学生,对于那些能够启发创新思维的教材,我总是格外关注。《电路与电子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关于数字电路的基本逻辑门和组合逻辑电路的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CMOS工艺的细节,也没有给出具体的FPGA开发流程,但它通过对布尔代数和卡诺图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如何用逻辑来设计和分析数字系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组合逻辑芯片(如编码器、译码器)的介绍,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将多个输入映射到多个输出,实现特定的功能。虽然书中没有提供任何关于Verilog或VHDL语言的代码示例,也没有关于如何使用EDA工具进行综合和仿真的具体步骤,但它对这些基本概念的清晰阐述,无疑为我后续学习数字逻辑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曾尝试着在脑海中设计一些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比如一个简单的交通灯控制器,虽然我无法在电脑上实现它,但书中的理论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推导出实现这个功能的逻辑表达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朋友,虽然我是一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不久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这门学科还处于初步摸索的阶段,但翻开《电路与电子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我并没有感到丝毫的畏惧。它没有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公式,而是从最基础的电学概念入手,比如电压、电流、电阻这些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概念,作者都用非常直观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进行了解释,让我能够迅速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电路仿真软件的介绍,虽然这本书本身没有附带光盘,也没有详细的软件操作教程,但它通过精美的图示和清晰的文字,让我对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验证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没有直接教授我如何使用某个具体的仿真软件,但却激发了我主动去学习和探索这些工具的兴趣。我曾尝试过使用网上的一些免费仿真软件,虽然磕磕绊绊,但书中的一些基本电路图和概念,比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能够对照着书本上的理论,一点点地去理解仿真结果。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电路与电子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虽然作为一本基础教材,并没有提供大量高级的集成应用案例,但它在绪论部分对电工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的阐述,无疑是点睛之笔。它让我明白了,我所学习的每一个基础概念,无论是欧姆定律还是晶体管的工作原理,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电子技术世界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书中在结尾处对未来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虽然它没有提及具体的微控制器架构或者人工智能在电子领域的应用,但它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的广阔前景和无限可能。我曾尝试在课后主动去了解一些与书本内容相关的更高级的技术,比如单片机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或者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角色,虽然这些内容超出了本书的范畴,但正是书本中打下的基础,让我有能力去理解和探索这些更前沿的知识。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但它激发了我不断学习和追问的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