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杨式太极拳推手是为提高技击技能的一项文明、高雅的训练形式,兼具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在杨式太极拳中,推手因其独特的形式备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青睐。
长期以来,杨式太极拳推手受以师带徒的传授形式的束缚,其技法在社会上流传不广,规则界定模糊,只能模仿打打轮、转转圈者较多,所以造成形似相扑之顶牛,像似摔跤之搂抱的局面。
杨式太极拳推手的手法和步法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手法分四正和四隅,以四正手“捋”为例,捋不允许抓或握的,握住对方腕部,向上用力为“捌”,向下用力为“采”。杨式太极拳四正推手为“棚、捋、挤、按”四手法,在四正推手比赛中是不能出现四隅推手的手法的。再如,杨式太极拳推手步法分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定步推手为田字步,活步推手为川字步。以活步推手为例,三步半只能在川字步内往返,不能出川字步的界限。若手法、步法、四正、四隅不明确,竞赛规则就无法界定,因此在一些推手比赛中,常出现搂、抱、摔、顶牛现象,致使这种文明、高雅的竞技项目被叫停,直接影响了这一项目的发展。
作者简介
庞大明,生于1957年,山东省潍坊市人。经济师;药剂师;邯郸市太极拳学会会长(法定代表人)。由于其在太极拳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贡献,经邯郸市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被批准为“邯郸市首批专业技术人才”,市管专家,享受政府津贴。武术七段;获得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太极拳教练员执教证;中国武术段位制太极拳指导员、考评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太极文化研修中心(邯郸)副主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太极文化研修中心(邯郸)武术段位制考试点副主任;邯郸广播电视大学特聘专家。
庞大明先生先后担任2013年第1届、2014年第二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太极文化研修中心太极拳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总裁判长,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副秘书长,邯郸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邯郸杨班侯太极拳研究会理事长,北美武(郝)式太极拳总会海外顾问,被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授予“太极大师”称号。由于其在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中贡献突出,被记功表彰。同时,其被《中国太极拳大辞典》等20多种国内外大型辞典收录。
庞大明先生系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先后在《武林》《武魂》《少林与太极》《精武》《武术健身》等省级以上武术杂志发表太极拳论文百余篇,有太极拳专著11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杨式太极拳推手概论
第一节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
一、太和堂药店是杨式太极拳的摇篮
二、杨式太极拳的形成
三、杨式太极拳的发展
第二节 杨式太极拳推手的形成与发展
一、杨式太极拳推手的形成
二、杨式太极拳推手的发展
第二章 学习杨式太极拳推手的目的、误区及竞赛规则的制定
第一节 学习杨式太极拳推手的目的
一、学习杨式太极拳定步推手的目的
二、学习杨式太极拳活步推手的目的
第二节 学习杨式太极拳推手的误区
一、认为杨式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二、认为杨式太极拳推手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武术游戏
第三节 制定切实可行的杨式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
第三章 杨式太极拳推手段位技法图解
第一节 杨式太极拳推手一段技法图解
一、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礼仪
二、杨式太极拳定步推手的礼仪
三、杨式太极拳定步四正推手的基本手法
四、杨式太极拳定步四正推手的基本步法
第二节 杨式太极拳推手二段技法图解
一、定步合步推手左合步定步推手(甲左脚 乙左脚)
二、定步合步推手右合步定步推手(甲右脚 乙右脚)
第三节 杨式太极拳推手三段技法图解
一、定步顺步推手 甲左脚、乙右脚顺步定步推手
二、定步顺步推手 甲右脚、乙左脚顺步定步推手
前言/序言
武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太极拳是国粹中一块耀眼的瑰宝,而太极拳推手则是镶嵌在这块瑰宝上独具魅力的一枝奇葩。太极拳现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五大流派,其中,杨式太极拳在世界上习练者最众、影响面最广、声誉极高。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56年根据杨式太极拳编订《24式简化太极拳》,又于1957年依据杨式太极拳定编了《88式太极拳》,形成了国家统一标准的“太极拳运动”系列健身运动方式。
杨式太极拳推手是为提高技击技能的一项文明、高雅的训练形式,兼具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在杨式太极拳中,推手因其独特的形式备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青睐。
长期以来,杨式太极拳推手受以师带徒的传授形式的束缚,其技法在社会上流传不广,规则界定模糊,只能模仿打打轮、转转圈者较多,所以造成形似相扑之顶牛,像似摔跤之搂抱的局面。
杨式太极拳推手的手法和步法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手法分四正和四隅,以四正手“捋”为例,捋不允许抓或握的,握住对方腕部,向上用力为“捌”,向下用力为“采”。杨式太极拳四正推手为“棚、捋、挤、按”四手法,在四正推手比赛中是不能出现四隅推手的手法的。再如,杨式太极拳推手步法分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定步推手为田字步,活步推手为川字步。以活步推手为例,三步半只能在川字步内往返,不能出川字步的界限。若手法、步法、四正、四隅不明确,竞赛规则就无法界定,因此在一些推手比赛中,常出现搂、抱、摔、顶牛现象,致使这种文明、高雅的竞技项目被叫停,直接影响了这一优秀项目的发展。
目前,跆拳道、拳击、摔跤、散打、相扑等项目都进入了国际性的武术大赛中,甚至进入了亚运会、奥运会中。这是因为这些项目的技法清楚、规则明确。比如,跆拳道只许用脚,不许用手;拳击只许用拳,不许用脚。这样练起来目标明确,裁判法也简洁明了。而太极拳推手因四正与四隅不分,步法也没有限定,不能清楚断定谁输谁赢,致使太极拳这一影响较大的拳种,一直未能列入国际性大赛中,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杨式太极拳之魂是练“知觉运动”,杨式太极拳之核心是“四星八线”“两准四平”“中定”。失去了“知觉运动”,就失去了杨式太极拳之魂;失去了“四星八线”“两准四平”“中定”,就失去了杨式太极拳之核心,也就无法制定规则,更无依据进行裁判,所以就造成了现在的尴尬局面。
杨式太极拳推手有单手推挽、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撮四种。推手分四正、四隅两种。单手推挽、定步推手、活步推手为四正,大撮为四隅。
沉潜八年,窥探太极之奥妙——《八卦掌:技击之道》 在中国武术的璀璨星河中,八卦掌以其独特的“走转”步法、变幻莫测的掌法,以及刚柔相济的技击理念,独树一帜。它仿佛一道神秘的迷雾,吸引着无数武术爱好者驻足探寻。本书,历时八年精心打磨,倾注了作者对八卦掌近乎虔诚的研究与实践,旨在带领读者走进这门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拳种,揭示其内在的技击精髓,领略其独特的武学魅力。 何谓八卦掌? 在深入探讨技击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八卦掌的源流和基本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八卦掌,又称八卦掌,据传由董海川老先生在清朝道光年间创立。其名称来源于《易经》中的八卦,而其套路则以“行八卦”的绕圈走转为主要运动形式。不同于许多强调固定桩架的拳种,八卦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盘根错节”的步法,如同游龙一般在地面上盘旋,进退自如,转折灵活。这种走转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意识与劲力的导引,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与协调。 八卦掌的掌法,同样以其多变著称。没有固定的固定招式,更多的是以“八母掌”为基础,演化出“八八六十四掌”。这些掌法,或如狸猫扑食,迅猛直接;或如燕子穿柳,轻灵飘逸;或如猛虎下山,刚猛霸道;或如老猿挂印,暗藏杀机。它们的核心在于“意念”与“劲力”的结合,强调“内劲”的运用,而非单纯的肌肉力量。掌法之间,衔接流畅,如行云流水,又暗藏杀机,一触即发。 本书为何命名为《八卦掌:技击之道》? 本书的名称并非偶然,它凝练了作者的创作初衷与核心关注点。我们深知,任何一种武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技击”。而八卦掌,作为一种以实战为导向的拳种,其技击之道更是其生命之所在。市面上关于八卦掌的著作汗牛充栋,许多侧重于套路演练、养生保健,或是历史沿革。然而,真正深入剖析其技击原理,揭示其内在的攻防含义,并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地呈现给读者的,却相对较少。 本书的“技击之道”四个字,是作者希望传递的核心信息。它意味着我们将超越单纯的动作模仿,深入探究八卦掌在实战中的运用逻辑。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步法、掌法开始,逐步剖析其如何形成有效的攻击与防御,如何在这种变幻莫测的运动中寻找到制敌先机。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招式大全,而是一部引导读者理解八卦掌“用”的智慧的书籍。 八年沉潜,只为精益求精 “沉潜八年”,这四个字代表了本书作者对八卦掌学习与研究的态度。在过去的八年里,作者并非仅仅在书本上钻研,而是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实际的体悟和实践中。这八年,是体悟“走转”的八年,是感受“螺旋劲”的八年,是体会“不丢不顶”的八年,更是无数次在跌倒与爬起中,不断接近八卦掌真谛的八年。 八年,足以让一个初学者从对门外汉到渐窥堂奥;八年,足以让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八年,足以让作者积累起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刻的理论认识。本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经过了八年的沉淀和打磨,力求做到精准、深入、实用。 本书内容框架概览: 本书的内容设计,力求系统化、循序渐进,能够带领不同层次的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八卦掌的技击之道。 第一部分:八卦掌的根基——步法与身法 桩功与基本功: 任何高深的武术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我们将从八卦掌特有的桩功谈起,强调如何通过桩功培养腰马合一的力量,以及如何初步感知和运用八卦掌的“缠丝劲”。 “走转”步法详解: 这是八卦掌的灵魂所在。我们将详细解析“走转”的原理,包括“顺步”“拗步”“独立步”等基本步法,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方向和节奏下进行灵活的转换。我们将强调“脚下生根,随遇而安”的步法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步法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寻觅攻防的有利位置。 螺旋劲与腰胯的运用: 八卦掌的劲力来自于全身的协调运动,而腰胯的转动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将深入讲解如何通过腰胯的螺旋运动,带动全身形成连绵不断的螺旋劲,并将这种劲力传递到掌上。 身体的放松与含拔: 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肌肉的紧绷,而是来自于全身的协调与放松。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做到身体的放松,同时又能在需要时形成“含拔”之力,使劲力做到“随曲就伸,遇曲而强”。 第二部分:八卦掌的灵魂——掌法与劲力 八母掌与基本掌法: 八卦掌的掌法变化无穷,但其根源在于“八母掌”。我们将逐一讲解“推”“拔”“带”“领”“穿”“劈”“挑”“截”等基本母掌的含义、发力方式以及在攻防中的初步应用。 掌法与步法的结合: 掌法与步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发挥出八卦掌的真正威力。我们将演示如何在走转中运用掌法,以及如何通过步法的变化来增强掌法的攻击力与防御力。 “穿掌”“劈掌”等实战应用: 我们将深入解析如何在实战中运用各种掌法,例如如何在近距离用“穿掌”进行贴身攻击,如何在对方向你发力时用“劈掌”化解并反击。 劲力的种类与运用: 八卦掌的劲力种类繁多,本书将重点讲解“听劲”、“粘劲”、“化劲”、“抖劲”等在实战中至关重要的劲力,并指导读者如何感知、运用和传递这些劲力。 第三部分:八卦掌的实战——攻防之道 攻防转换的艺术: 八卦掌的精髓在于攻防一体,不分彼此。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在攻防转换中保持主动,如何在对方的攻击中找到破绽,如何利用自己的攻击来化解对方的防御。 “进退缠绕”的技击理念: 在八卦掌的技击中,“进退缠绕”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战略。我们将阐述如何在这种进退缠绕中保持身体的中心,如何在混乱的攻防中寻找到自己的节奏,以及如何通过缠绕来控制对手。 破解与反击: 面对各种攻击,八卦掌如何进行有效的破解与反击?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讲解如何运用掌法、步法和身法的配合,来破解对手的攻击,并抓住时机进行有力的反击。 “不丢不顶”的哲学: “不丢不顶”是八卦掌技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含义,以及如何在实战中做到不丢弃对手的连接,又不盲目迎合对手的力道,从而保持身体的独立与主动。 第四部分:进阶体悟与常见误区 “懂劲”的奥秘: 何为“懂劲”?本书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去阐述“懂劲”的内涵,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长期的练习去体会和感知。 常见练习误区与纠正: 很多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容易走入误区,本书将点出一些常见的误区,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帮助读者少走弯路。 日积月累,方成大道: 武术的修行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本书将强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逐渐领悟八卦掌的精髓。 本书的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深刻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动作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图文演示,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模仿。 注重“用”的智慧: 本书的核心在于传授八卦掌的“用”,即如何将其技击之道运用到实战中,而非仅仅停留在套路演练的层面。 深入浅出的讲解: 尽管八卦掌技击理论深奥,但本书力求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而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作者八年心血的结晶: 本书凝聚了作者八年的沉潜与钻研,饱含着作者对八卦掌的热爱与执着,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份真诚、有料的武学心得。 结语: 八卦掌,是一门充满智慧与魅力的武术。它的技击之道,更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和体会。《八卦掌:技击之道》,便是您开启这段探索之旅的钥匙。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有志之士,走进八卦掌的武学殿堂,领略其独特的风采,并从中获得身心上的提升。让我们一同沉潜,一同探索,一同在技击之道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