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1894,中国纪行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1894,中国纪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 著,李磊 译
图书标签:
  • 游记
  • 纪行
  • 历史
  • 文化
  • 中国
  • 19世纪
  • 西方视角
  • 旅行文学
  • 社会观察
  • 见闻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59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25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1894,中国纪行》产生于两个甲子周期即一百二十年前那个爆发甲午海战的年头,是描绘当时中国社会现状和山川风物的一幅独特画卷,是一份难得的人文地理叙事。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1894,中国纪行》可视为这样一位近代外国来华重要人士对光绪甲午年中国社会风俗人情的一番独特考察,其中关于长江木船航运和西南丝绸之路两大主题的细腻描写和记录尤为珍贵精彩。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文字里复活。
  自上海于1843年、汉口于1861年、宜昌于1877年设立“洋关”(由外国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中国近代海关)以来,长江航运进入一个特别时期。作者记述道,当时通商已实行多年,传教士纷纷涌人中国内地,然而从上海沿江溯行,机轮船至宜昌而止;宜昌至重庆段的航运则仍由传统的木船来承担。一时间,激流险滩上千帆竞渡,为适应不同水流的各色船型争奇斗艳,船工凭借出神人化的技巧勇斗凶滩恶浪——这是一幅昙花一现般的壮观画卷,长江上游的航运不久之后也进入轮机时代。然而那幅画卷正好为作者所见。作者不止一次详细描绘惊心动魄的冲滩过程,描写了唱着号子的船工、纤夫,如何利用爪钩、纤藤等工具行船,险情来临时如何齐心协力、临危不惧,一次次化险为夷。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引言:汉口城和传教士概况
第二章 从汉口到万县,略述中国妇女和长江险滩
第三章 万县城,以及从万县到重庆之旅
第四章 重庆城一中国海关一著名的哈士先生,小议鸦片谬论
第五章 从重庆到叙府之旅一中国旅馆
第六章 叙府城一中国内地会,略评在华传教士
第七章 叙府到昭通,云南省概观一中国的脚夫、邮政制度和票号
第八章 昭通城,略论该城的贫困、杀婴罪、卖女童为奴酷刑以及中国人的痛感迟钝
第九章 中国医生概况
第十章 从昭通到东川之旅
第十一章 东川城,略论杀婴罪
第十二章 东川到云南城
第十三章 在云南城
第十四章 云南的黄金、票号和电报
第十五章 云南城的法国传教会和军火厂
第十六章 从云南城到大理府之旅
第十七章 大理城一监牢一鸦片中毒一瘟疫和教会
第十八章 从大理出发之旅,略论广东人性格、中国移民、呆小病患者及中国殴妻现象
第十九章 湄公河和萨尔温江一怎样在中国旅行
第二十章 腾越城一著名的温梭诏法一掸族士兵
第二十一章 掸族小镇盏达,及公使馆职员马嘉理谋杀案发生地芒允
第二十二章 所谓好战势力的中国一克钦人一进入八莫的最后一站
第二十三章 八莫、曼德勒、仰光和加尔各答

精彩书摘

  乡野更加开阔,到处是种植蔬果的梯田。行程的进展十分令人满意。当夜幕降临,我们靠岸停泊,我蜷缩在小窝里让自己舒服一些。空间局促,我仅有伸伸腿的余地。我的小舱有五英尺六英寸见方,四英尺高,后面敞开,但前面有两道小门,可容我从桅杆一侧挤过去。甲板上铺着棕垫,上面是一张中国式厚棉被(铺盖),再上面是一条吉朗制造的苏格兰彩格呢。枕头是中国式的,是床上最硬的部分;我的旅行箱放在身边充当书桌;一支蜡少灯芯多的中国式蜡烛插在萝卜上给我提供照明。
  就这样,第一天的行程把我们带到一个地方,远远就听见声音,那是长江上最凶恶的险滩,名叫新滩,奔流的咆哮声彻夜在耳际轰鸣。
  次日一大早,我们离开新滩镇,来到对面河岸下的险滩附近。景象令人激动。旋转的急流,声如雷鸣,泡沫喷涌。在上面一点,一列横跨江流的岩石像一道江堰一样排开,在它后面拦截出平静的深潭。岸边铺满了鹅卵石。岸上的几群纤夫蹲在岩石上,看洋鬼子和他的小船。还有一些中国人,站在大鹅卵石使溪流分岔的地方巧妙地捕鱼,用兜形的网把鱼从水中舀起来。
  我们在一个避风塘系缆休息,三个小伙子跳上岸抓紧缆绳,另一人手持钩头篙站在船头,老板掌着舵,我被困在棚子下面的小坑里派不上用场。当我们冲进大浪时,伙计们开始拉扯。船颤抖着,水涌进船头,好像要把我们卷走,三名伙计明显人手不足。小船在急流中晃荡。缆绳卡在岩石上,被缠住了,甲板上的伙计们发出激烈的尖叫,然而拉纤的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纤夫们还是猛力拉扯,最后一个人总算看见绳子被缠住,就跑回去要把它解开,可是来不及了,因为船已经径直冲向急流。船老大疯狂地比画着示意放手,我们立刻被整体抛进了奔流之中。船身忽然间倾斜到船舷边沿以下,但是头桨手双脚站稳,仿佛布隆丁一样,放下钩头篙,跳起来解开桅杆索。一个大浪淹没了船头,也吞没了我的小窝。我的心脏停止跳动,惊慌失措。我开始脱下被打湿的衣裤,但是还没脱到一半,状况安定下来。两名伙计奇迹般地使小船避开岩石,只要有片刻犹豫,我们就会被撞成碎片,或葬身于岩石下漩涡形成的翻滚波谷。通过另一番铤而走险的努力,我们的船脱离险境,滑向平缓的水域。我的伙计们尽情地欢笑起来。事情是怎么搞定的,我不知道,但我由衷地钦佩使事情得以搞定的那种冷静和敏捷。
  我们把船里的水舀出去,松开了一根次等缆绳(这一根从船头拉出去使船尾处于控制之下,其余缆绳则紧缚在桅杆上),然后搭载了一名有执照的引水员。花了几文钱雇来的几名临时纤
  ……

前言/序言

  这本书产生于两个甲子周期即一百二十年前那个爆发甲午海战的年头,是描绘当时中国社会现状和山川风物的一幅独特画卷,是一份难得的人文地理叙事。
  作者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苏格兰裔澳大利亚人,是外国近代来华的一个重要人物,早年以旅行家和记者著称,随后以政治顾问和藏书家闻名。作为旅行家,他在中学毕业时和大学阶段就徒步穿越澳洲大陆,并深入新几内亚;后来又游历美国、西班牙和摩洛哥;1893年前往远东,经菲律宾到中国,1 894年2月从日本回到上海,开始历时百日的上海到仰光之旅,并沿途记事,构成此书;此后,1895年年底从曼谷前往昆明,1897年踏足东三省,1899~1900年周游泰国、英国、澳洲、日本、朝鲜后于义和团起义前夕回到北京,1907年穿越中国到达越南北部,1 91 0年从河南一路西行至俄国境内。自1 895年被聘为《泰晤士报》驻远东特约通讯记者,他作为近代中国多事之秋的见证人,亲身经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日俄战争、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因其对中国的权威报道,以“北京的莫理循”而闻名西方世界。作为政治顾问,他于1912~1920年受聘于北洋政府,历袁世凯至徐世昌四任总统,在辅佐袁世凯但又反对袁世凯称帝、揭露日本《二十一条》、促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参与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等重大事件中发挥过作用。作为藏书家,莫理循以二十余年之功收集了关于亚洲,特别是关于中国的书籍、报刊和地图等资料共两万四千余册,曾藏于他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度被袁世凯命名为莫理循大街)的宅邸;这批被称为“莫理循文库”的东方学珍贵文献于1917年被日本三菱财团第三代财阀岩崎久弥收购,运往东京,成为“东洋文库”的基础。
  此书可视为这样一位近代外国来华重要人士对光绪甲午年中国社会风俗人情的一番独特考察,其中关于长江木船航运和西南丝绸之路两大主题的细腻描写和记录尤为珍贵精彩。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文字里复活。
  自上海于1843年、汉口于1861年、宜昌于1 877年设立“洋关”(由外国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中国近代海关)以来,长江航运进入一个特别时期。作者记述道,当时通商已实行多年,传教士纷纷涌人中国内地,然而从上海沿江溯行,机轮船至宜昌而止;宜昌至重庆段的航运则仍由传统的木船来承担。一时间,激流险滩上千帆竞渡,为适应不同水流的各色船型争奇斗艳,船工凭借出神人化的技巧勇斗凶滩恶浪——这是一幅昙花一现般的壮观画卷,长江上游的航运不久之后也进入轮机时代。然而那幅画卷正好为作者所见。作者不止一次详细描绘惊心动魄的冲滩过程,描写了唱着号子的船工、纤夫,如何利用爪钩、纤藤等工具行船,险情来临时如何齐心协力、临危不惧,一次次化险为夷。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1894,中国纪行 内容梗概: 本书收录了1894年前后,几位西方旅行家、学者、记者等深入中国腹地,亲历时代变迁,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记录下当时中国社会风貌、民俗人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珍贵见闻。这些文字不仅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动写照,更是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亨利·亨利(Ernest Henry Henry): 一位对东方文化充满好奇的英国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在中国游历数年,精通汉语,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研究。他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洞察力,擅长从细微之处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真实肌理。 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 一位著名的英国女探险家和作家,以其大胆的旅行和生动的记述闻名于世。她曾多次深入人迹罕至的地区,对中国的民间生活、地理风光和女性社会地位有着独到的观察。她的笔触充满活力,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她所经历的每一个场景。 乔治·纳森尼尔·柯提斯(George Nathaniel Curtis): 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兼记者,他对中国的宗教、教育和社会改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记录更加侧重于当时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变革的萌芽,文字中流露出对中国人民命运的关怀。 时代背景: 1894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甲午海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国门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再次打开。古老的帝国在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下艰难转型,内部矛盾重重,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无论是出于商业、学术、传教还是纯粹的探索欲,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踏上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本书中的游记,正是诞生于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张力的时期。 本书特色: 多重视角,全景呈现: 本书收录的几位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和文化视角。他们的记录相互补充,共同勾勒出一幅1894年中国社会的立体画卷。读者可以从学者严谨的考证中了解历史的脉络,从探险家的冒险经历中感受异域的风情,从记者的客观报道中洞悉时代的变迁。 深入肌理,贴近生活: 这些作者并非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深入到城市的街巷、乡村的田野,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他们记录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事件,更是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中国,感受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真情实感,文字生动: 本书的作者们都具备出色的写作能力,他们的文字或细腻委婉,或热情奔放,或冷静客观,但无一不充满真情实感。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所见所闻,将读者带入到他们每一次的旅程中。无论是对宏伟建筑的赞叹,对民俗风情的描绘,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历史价值,研究参考: 189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此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这些外国人的观察,为我们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以及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历史研究者、社会学家、文化学者以及任何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章节导览(示例): 第一部分:从上海到北京——风云变幻的口岸与帝都 欧内斯特·亨利·亨利的《大上海的初印象》: 描绘了1894年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繁荣景象,租界的洋房与中国传统的街市交织,西方文明与东方传统在此碰撞,展现了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前沿的独特魅力。他细致地描写了码头的繁忙景象、商店的琳琅满目、以及不同国籍人士的交往,也敏锐地捕捉到了隐藏在繁华之下的社会矛盾。 伊莎贝拉·伯德的《黄浦江上的日与夜》: 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她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她对女性的地位、习俗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描写了当时的旗袍、缠足等社会现象,并对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处境表达了深刻的同情。她还详细描绘了黄浦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段时光。 乔治·纳森尼尔·柯提斯的《北京城下的变局》: 记录了作者在1894年北京的见闻。他着重描写了当时北京城内外的政治氛围,特别是甲午海战的消息对人心士气的冲击。他观察了朝廷的反应、官员的态度,以及民间对战争和国家命运的议论。他还深入到寺庙、学校,考察了当时中国的教育和宗教状况,并对未来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思考。 第二部分:深入腹地——古老乡村的真实面貌 欧内斯特·亨利·亨利的《江南水乡的烟雨梦》: 作者描绘了他深入江南水乡的旅程,细致地记录了当地的民居建筑、生活方式、渔民的劳作以及文人的雅趣。他笔下的江南,既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有淳朴勤劳的人民。他特别关注了当地的丝绸、茶叶等产业,以及这些产业在当时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伊莎贝拉·伯德的《川藏高原的壮丽与艰辛》: 记录了作者穿越川藏高原的艰险旅程。她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山峰、神秘的藏族村落、以及当地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她对藏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记录了她在旅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她的叙述充满了勇气和毅力,展现了人类挑战自然的伟大精神。 乔治·纳森尼尔·柯提斯的《黄河两岸的农耕文明》: 作者深入黄河流域,记录了当地的农耕生活、乡间集市以及民间的信仰习俗。他描绘了黄河水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并对当时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了考察。他还与当地的乡绅、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困苦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三部分:社会万象——文明的碰撞与变革的轨迹 欧内斯特·亨利·亨利的《清末的官场百态》: 作者通过他在各地与官员的接触,揭示了当时清朝官场的腐败、低效以及部分官员的锐意改革。他记录了各种宴请、拜访的细节,以及官员们的言谈举止,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政治生态的复杂性。 伊莎贝拉·伯德的《女子的人生风景》: 作者继续以女性的视角,关注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她记录了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从官宦人家的小姐到普通家庭的妇女,再到烟花柳巷的女子,都留下了她的笔迹。她对当时的婚姻制度、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女性解放的道路进行了思考。 乔治·纳森尼尔·柯提斯的《传教士眼中的中国》: 作者以传教士的身份,记录了他在中国各地传教的经历。他不仅描写了传教活动的进展,还对中国传统宗教与基督教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他关注了西方教育和医疗在中国的影响,并记录了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结语: 《1894,中国纪行》并非仅仅是一部旅行笔记,它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19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图景。这几位远道而来的作者,以他们的眼睛、耳朵、心,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走进那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中国,感受那个时代人民的呼吸与心跳,理解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它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中华文明的韧性与活力,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种古朴的触感总是能勾起我阅读的欲望。作为《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的第三辑,这本书显然有着不寻常的分量。仅仅从“1894”这个年份,就能联想到那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年代,而“中国纪行”则更是点明了这次旅程的主题。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想知道在那个西方人眼中“神秘东方”的国度,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景象。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风情以及历史的脉络。比如,当时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古老的建筑是否依旧庄严?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人们的衣着打扮,是否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理解和解读他所看到的这一切的。他的视角是客观的,还是带有某种预设的立场?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又有多深?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照见那个时代中国的某些侧面,也照见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我迫切地想要通过这本书,去体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去感受那个古老国度在新旧交替时期的独特韵味,去理解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评分

单单看书名《1894,中国纪行》,就让我充满了探究的冲动。作为《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的第三辑,这套书本身就有着不俗的声誉,而这本书更是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并且定格在了一个充满历史张力的1894年。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西方世界对中国充满好奇与误解的年代,一位外国旅行者会以怎样的视角去记录和解读他眼中的中国?是惊叹于古老文明的深邃,还是困惑于社会变迁的阵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当时的中国。比如,他会不会描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城市景观,那些古老的建筑、拥挤的街道,以及其中穿梭的人群?他会不会记录下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他们的饮食、服饰、娱乐方式,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是否能够超越表面的现象,去触及到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本书,就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去回溯那段历史,去感受那份遥远而真实的中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收藏价值,复古的色调和精美的插画,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作为《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的第三辑,《1894,中国纪行》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的吸引力。十八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着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而作者作为一位远道而来的观察者,他的视角和记录,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窗口。我非常好奇,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一位西方旅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的?他关注的焦点是什么?是政治经济,还是风土人情?是城市的面貌,还是乡村的风景?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能够勾勒出当时社会最真实的面貌。例如,他是否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是否记录了当时的街头巷尾,那些细微的街景和市井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较为客观和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记录,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呈现那个时代中国的复杂性。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旅程,我渴望从中汲取知识,拓展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着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插画,仿佛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厚厚的书页预示着里面一定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见闻。我一直对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充满好奇,那个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相对模糊,充满了各种想象与误解。而这本书,仅仅是从书名《1894,中国纪行》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探索欲和记录的使命感。我会期待作者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能够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肌理之中,去观察、去体会、去记录下那些不为外人所熟知的细节。比如,当时的社会风貌如何?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又有多么鲜明?当时的政治局势对普通人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我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细腻而真实,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摹,更要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那种既有古老文明的底蕴,又面临着变革冲击的复杂情感。我相信,这本书会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逝去的时代,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

这本《1894,中国纪行》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性。作为《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的第三辑,它应该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作品。我想象着,在1894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位来自异域的旅人,带着好奇与探索的心,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是古老的寺庙,还是新兴的港口?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记录下当时社会最真实的一面,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百态。比如,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日常是如何度过的?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他们的思想观念又是怎样的?是依旧保守,还是已经开始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我希望作者的文字能够充满画面感,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我想象着,他或许会在码头目睹船只的来往,会在市集感受人声鼎沸,会在寺庙感受到庄严肃穆。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观察,而是能够挖掘出其内在的韵味与价值。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去一探究竟。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京东垃圾服务,垃圾存在,明显错在京东,居然10个客户众口一词,服了,还说客户的问题,京东必死。

评分

京东垃圾服务,垃圾存在,明显错在京东,居然10个客户众口一词,服了,还说客户的问题,京东必死。

评分

非常好的书,感谢京东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非常好的书,感谢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