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第三輯):1894,中國紀行

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第三輯):1894,中國紀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 著,李磊 譯
圖書標籤:
  • 遊記
  • 紀行
  • 曆史
  • 文化
  • 中國
  • 19世紀
  • 西方視角
  • 旅行文學
  • 社會觀察
  • 見聞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 中國旅遊齣版社
ISBN:97875032591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25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第三輯)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字數:2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第三輯):1894,中國紀行》産生於兩個甲子周期即一百二十年前那個爆發甲午海戰的年頭,是描繪當時中國社會現狀和山川風物的一幅獨特畫捲,是一份難得的人文地理敘事。
  《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第三輯):1894,中國紀行》可視為這樣一位近代外國來華重要人士對光緒甲午年中國社會風俗人情的一番獨特考察,其中關於長江木船航運和西南絲綢之路兩大主題的細膩描寫和記錄尤為珍貴精彩。那些生龍活虎的峽江闖灘場景、如夢似幻的驛路客棧風情、彌漫山間的馬幫鈴聲迴響,時時在文字裏復活。
  自上海於1843年、漢口於1861年、宜昌於1877年設立“洋關”(由外國人行使行政管理權的中國近代海關)以來,長江航運進入一個特彆時期。作者記述道,當時通商已實行多年,傳教士紛紛湧人中國內地,然而從上海沿江溯行,機輪船至宜昌而止;宜昌至重慶段的航運則仍由傳統的木船來承擔。一時間,激流險灘上韆帆競渡,為適應不同水流的各色船型爭奇鬥艷,船工憑藉齣神人化的技巧勇鬥凶灘惡浪——這是一幅曇花一現般的壯觀畫捲,長江上遊的航運不久之後也進入輪機時代。然而那幅畫捲正好為作者所見。作者不止一次詳細描繪驚心動魄的衝灘過程,描寫瞭唱著號子的船工、縴夫,如何利用爪鈎、縴藤等工具行船,險情來臨時如何齊心協力、臨危不懼,一次次化險為夷。

目錄

譯者序
第一章 引言:漢口城和傳教士概況
第二章 從漢口到萬縣,略述中國婦女和長江險灘
第三章 萬縣城,以及從萬縣到重慶之旅
第四章 重慶城一中國海關一著名的哈士先生,小議鴉片謬論
第五章 從重慶到敘府之旅一中國旅館
第六章 敘府城一中國內地會,略評在華傳教士
第七章 敘府到昭通,雲南省概觀一中國的腳夫、郵政製度和票號
第八章 昭通城,略論該城的貧睏、殺嬰罪、賣女童為奴酷刑以及中國人的痛感遲鈍
第九章 中國醫生概況
第十章 從昭通到東川之旅
第十一章 東川城,略論殺嬰罪
第十二章 東川到雲南城
第十三章 在雲南城
第十四章 雲南的黃金、票號和電報
第十五章 雲南城的法國傳教會和軍火廠
第十六章 從雲南城到大理府之旅
第十七章 大理城一監牢一鴉片中毒一瘟疫和教會
第十八章 從大理齣發之旅,略論廣東人性格、中國移民、呆小病患者及中國毆妻現象
第十九章 湄公河和薩爾溫江一怎樣在中國旅行
第二十章 騰越城一著名的溫梭詔法一撣族士兵
第二十一章 撣族小鎮盞達,及公使館職員馬嘉理謀殺案發生地芒允
第二十二章 所謂好戰勢力的中國一剋欽人一進入八莫的最後一站
第二十三章 八莫、曼德勒、仰光和加爾各答

精彩書摘

  鄉野更加開闊,到處是種植蔬果的梯田。行程的進展十分令人滿意。當夜幕降臨,我們靠岸停泊,我蜷縮在小窩裏讓自己舒服一些。空間局促,我僅有伸伸腿的餘地。我的小艙有五英尺六英寸見方,四英尺高,後麵敞開,但前麵有兩道小門,可容我從桅杆一側擠過去。甲闆上鋪著棕墊,上麵是一張中國式厚棉被(鋪蓋),再上麵是一條吉朗製造的蘇格蘭彩格呢。枕頭是中國式的,是床上最硬的部分;我的旅行箱放在身邊充當書桌;一支蠟少燈芯多的中國式蠟燭插在蘿蔔上給我提供照明。
  就這樣,第一天的行程把我們帶到一個地方,遠遠就聽見聲音,那是長江上最凶惡的險灘,名叫新灘,奔流的咆哮聲徹夜在耳際轟鳴。
  次日一大早,我們離開新灘鎮,來到對麵河岸下的險灘附近。景象令人激動。鏇轉的急流,聲如雷鳴,泡沫噴湧。在上麵一點,一列橫跨江流的岩石像一道江堰一樣排開,在它後麵攔截齣平靜的深潭。岸邊鋪滿瞭鵝卵石。岸上的幾群縴夫蹲在岩石上,看洋鬼子和他的小船。還有一些中國人,站在大鵝卵石使溪流分岔的地方巧妙地捕魚,用兜形的網把魚從水中舀起來。
  我們在一個避風塘係纜休息,三個小夥子跳上岸抓緊纜繩,另一人手持鈎頭篙站在船頭,老闆掌著舵,我被睏在棚子下麵的小坑裏派不上用場。當我們衝進大浪時,夥計們開始拉扯。船顫抖著,水湧進船頭,好像要把我們捲走,三名夥計明顯人手不足。小船在急流中晃蕩。纜繩卡在岩石上,被纏住瞭,甲闆上的夥計們發齣激烈的尖叫,然而拉縴的聽不見他們的聲音。縴夫們還是猛力拉扯,最後一個人總算看見繩子被纏住,就跑迴去要把它解開,可是來不及瞭,因為船已經徑直衝嚮急流。船老大瘋狂地比畫著示意放手,我們立刻被整體拋進瞭奔流之中。船身忽然間傾斜到船舷邊沿以下,但是頭槳手雙腳站穩,仿佛布隆丁一樣,放下鈎頭篙,跳起來解開桅杆索。一個大浪淹沒瞭船頭,也吞沒瞭我的小窩。我的心髒停止跳動,驚慌失措。我開始脫下被打濕的衣褲,但是還沒脫到一半,狀況安定下來。兩名夥計奇跡般地使小船避開岩石,隻要有片刻猶豫,我們就會被撞成碎片,或葬身於岩石下漩渦形成的翻滾波榖。通過另一番鋌而走險的努力,我們的船脫離險境,滑嚮平緩的水域。我的夥計們盡情地歡笑起來。事情是怎麼搞定的,我不知道,但我由衷地欽佩使事情得以搞定的那種冷靜和敏捷。
  我們把船裏的水舀齣去,鬆開瞭一根次等纜繩(這一根從船頭拉齣去使船尾處於控製之下,其餘纜繩則緊縛在桅杆上),然後搭載瞭一名有執照的引水員。花瞭幾文錢雇來的幾名臨時縴
  ……

前言/序言

  這本書産生於兩個甲子周期即一百二十年前那個爆發甲午海戰的年頭,是描繪當時中國社會現狀和山川風物的一幅獨特畫捲,是一份難得的人文地理敘事。
  作者喬治·歐內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是外國近代來華的一個重要人物,早年以旅行傢和記者著稱,隨後以政治顧問和藏書傢聞名。作為旅行傢,他在中學畢業時和大學階段就徒步穿越澳洲大陸,並深入新幾內亞;後來又遊曆美國、西班牙和摩洛哥;1893年前往遠東,經菲律賓到中國,1 894年2月從日本迴到上海,開始曆時百日的上海到仰光之旅,並沿途記事,構成此書;此後,1895年年底從曼榖前往昆明,1897年踏足東三省,1899~1900年周遊泰國、英國、澳洲、日本、朝鮮後於義和團起義前夕迴到北京,1907年穿越中國到達越南北部,1 91 0年從河南一路西行至俄國境內。自1 895年被聘為《泰晤士報》駐遠東特約通訊記者,他作為近代中國多事之鞦的見證人,親身經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日俄戰爭、辛亥革命、袁世凱復闢等重大曆史事件,因其對中國的權威報道,以“北京的莫理循”而聞名西方世界。作為政治顧問,他於1912~1920年受聘於北洋政府,曆袁世凱至徐世昌四任總統,在輔佐袁世凱但又反對袁世凱稱帝、揭露日本《二十一條》、促成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參與巴黎和會中國代錶團等重大事件中發揮過作用。作為藏書傢,莫理循以二十餘年之功收集瞭關於亞洲,特彆是關於中國的書籍、報刊和地圖等資料共兩萬四韆餘冊,曾藏於他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度被袁世凱命名為莫理循大街)的宅邸;這批被稱為“莫理循文庫”的東方學珍貴文獻於1917年被日本三菱財團第三代財閥岩崎久彌收購,運往東京,成為“東洋文庫”的基礎。
  此書可視為這樣一位近代外國來華重要人士對光緒甲午年中國社會風俗人情的一番獨特考察,其中關於長江木船航運和西南絲綢之路兩大主題的細膩描寫和記錄尤為珍貴精彩。那些生龍活虎的峽江闖灘場景、如夢似幻的驛路客棧風情、彌漫山間的馬幫鈴聲迴響,時時在文字裏復活。
  自上海於1843年、漢口於1861年、宜昌於1 877年設立“洋關”(由外國人行使行政管理權的中國近代海關)以來,長江航運進入一個特彆時期。作者記述道,當時通商已實行多年,傳教士紛紛湧人中國內地,然而從上海沿江溯行,機輪船至宜昌而止;宜昌至重慶段的航運則仍由傳統的木船來承擔。一時間,激流險灘上韆帆競渡,為適應不同水流的各色船型爭奇鬥艷,船工憑藉齣神人化的技巧勇鬥凶灘惡浪——這是一幅曇花一現般的壯觀畫捲,長江上遊的航運不久之後也進入輪機時代。然而那幅畫捲正好為作者所見。作者不止一次詳細描繪驚心動魄的衝灘過程,描寫瞭唱著號子的船工、縴夫,如何利用爪鈎、縴藤等工具行船,險情來臨時如何齊心協力、臨危不懼,一次次化險為夷。
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第三輯):1894,中國紀行 內容梗概: 本書收錄瞭1894年前後,幾位西方旅行傢、學者、記者等深入中國腹地,親曆時代變遷,以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記錄下當時中國社會風貌、民俗人情、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方麵麵的珍貴見聞。這些文字不僅是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的生動寫照,更是研究近代中國社會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獻。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亨利·亨利(Ernest Henry Henry): 一位對東方文化充滿好奇的英國學者,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中國遊曆數年,精通漢語,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曆史有著深入研究。他的文字樸實而富有洞察力,擅長從細微之處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社會的真實肌理。 伊莎貝拉·伯德(Isabella Bird): 一位著名的英國女探險傢和作傢,以其大膽的旅行和生動的記述聞名於世。她曾多次深入人跡罕至的地區,對中國的民間生活、地理風光和女性社會地位有著獨到的觀察。她的筆觸充滿活力,將讀者的思緒帶入到她所經曆的每一個場景。 喬治·納森尼爾·柯提斯(George Nathaniel Curtis): 一位來自美國的傳教士兼記者,他對中國的宗教、教育和社會改革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記錄更加側重於當時社會麵臨的挑戰和變革的萌芽,文字中流露齣對中國人民命運的關懷。 時代背景: 1894年,中國正處於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甲午海戰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去,國門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再次打開。古老的帝國在傳統與現代的衝擊下艱難轉型,內部矛盾重重,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與此同時,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興趣日益濃厚,無論是齣於商業、學術、傳教還是純粹的探索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踏上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本書中的遊記,正是誕生於這樣一個充滿曆史張力的時期。 本書特色: 多重視角,全景呈現: 本書收錄的幾位作者來自不同的國傢,擁有不同的職業背景和文化視角。他們的記錄相互補充,共同勾勒齣一幅1894年中國社會的立體畫捲。讀者可以從學者嚴謹的考證中瞭解曆史的脈絡,從探險傢的冒險經曆中感受異域的風情,從記者的客觀報道中洞悉時代的變遷。 深入肌理,貼近生活: 這些作者並非走馬觀花的遊客,而是深入到城市的街巷、鄉村的田野,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流,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他們記錄的不僅僅是宏大的曆史事件,更是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讓讀者仿佛置身於當時的中國,感受撲麵而來的生活氣息。 真情實感,文字生動: 本書的作者們都具備齣色的寫作能力,他們的文字或細膩委婉,或熱情奔放,或冷靜客觀,但無一不充滿真情實感。他們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齣所見所聞,將讀者帶入到他們每一次的旅程中。無論是對宏偉建築的贊嘆,對民俗風情的描繪,還是對社會問題的探討,都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曆史價值,研究參考: 1894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此時的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內外壓力。這些外國人的觀察,為我們理解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政治格局、經濟發展以及文化麵貌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對於曆史研究者、社會學傢、文化學者以及任何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本書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章節導覽(示例): 第一部分:從上海到北京——風雲變幻的口岸與帝都 歐內斯特·亨利·亨利的《大上海的初印象》: 描繪瞭1894年上海作為遠東第一大都市的繁榮景象,租界的洋房與中國傳統的街市交織,西方文明與東方傳統在此碰撞,展現瞭上海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前沿的獨特魅力。他細緻地描寫瞭碼頭的繁忙景象、商店的琳琅滿目、以及不同國籍人士的交往,也敏銳地捕捉到瞭隱藏在繁華之下的社會矛盾。 伊莎貝拉·伯德的《黃浦江上的日與夜》: 以女性獨特的視角,記錄瞭她在上海的所見所聞。她對女性的地位、習俗進行瞭深入的觀察,描寫瞭當時的旗袍、纏足等社會現象,並對女性在社會變遷中的處境錶達瞭深刻的同情。她還詳細描繪瞭黃浦江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段時光。 喬治·納森尼爾·柯提斯的《北京城下的變局》: 記錄瞭作者在1894年北京的見聞。他著重描寫瞭當時北京城內外的政治氛圍,特彆是甲午海戰的消息對人心士氣的衝擊。他觀察瞭朝廷的反應、官員的態度,以及民間對戰爭和國傢命運的議論。他還深入到寺廟、學校,考察瞭當時中國的教育和宗教狀況,並對未來的改革方嚮進行瞭思考。 第二部分:深入腹地——古老鄉村的真實麵貌 歐內斯特·亨利·亨利的《江南水鄉的煙雨夢》: 作者描繪瞭他深入江南水鄉的旅程,細緻地記錄瞭當地的民居建築、生活方式、漁民的勞作以及文人的雅趣。他筆下的江南,既有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也有淳樸勤勞的人民。他特彆關注瞭當地的絲綢、茶葉等産業,以及這些産業在當時中國經濟中的地位。 伊莎貝拉·伯德的《川藏高原的壯麗與艱辛》: 記錄瞭作者穿越川藏高原的艱險旅程。她描繪瞭高聳入雲的山峰、神秘的藏族村落、以及當地人民頑強的生命力。她對藏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進行瞭細緻的考察,並記錄瞭她在旅途中遇到的種種睏難和挑戰。她的敘述充滿瞭勇氣和毅力,展現瞭人類挑戰自然的偉大精神。 喬治·納森尼爾·柯提斯的《黃河兩岸的農耕文明》: 作者深入黃河流域,記錄瞭當地的農耕生活、鄉間集市以及民間的信仰習俗。他描繪瞭黃河水患對當地人民生活的影響,並對當時的農業技術和生産方式進行瞭考察。他還與當地的鄉紳、農民交流,瞭解他們的生活睏苦和對未來的期望。 第三部分:社會萬象——文明的碰撞與變革的軌跡 歐內斯特·亨利·亨利的《清末的官場百態》: 作者通過他在各地與官員的接觸,揭示瞭當時清朝官場的腐敗、低效以及部分官員的銳意改革。他記錄瞭各種宴請、拜訪的細節,以及官員們的言談舉止,從側麵反映齣當時政治生態的復雜性。 伊莎貝拉·伯德的《女子的人生風景》: 作者繼續以女性的視角,關注中國婦女的生存狀態。她記錄瞭不同階層女性的生活,從官宦人傢的小姐到普通傢庭的婦女,再到煙花柳巷的女子,都留下瞭她的筆跡。她對當時的婚姻製度、教育狀況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對女性解放的道路進行瞭思考。 喬治·納森尼爾·柯提斯的《傳教士眼中的中國》: 作者以傳教士的身份,記錄瞭他在中國各地傳教的經曆。他不僅描寫瞭傳教活動的進展,還對中國傳統宗教與基督教的差異進行瞭比較。他關注瞭西方教育和醫療在中國的影響,並記錄瞭中國民眾對西方文明的態度。 結語: 《1894,中國紀行》並非僅僅是一部旅行筆記,它更是一麵鏡子,摺射齣19世紀末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復雜圖景。這幾位遠道而來的作者,以他們的眼睛、耳朵、心,為我們留下瞭珍貴的曆史印記。通過他們的文字,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走進那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中國,感受那個時代人民的呼吸與心跳,理解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它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中華文明的韌性與活力,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收藏價值,復古的色調和精美的插畫,瞬間將我拉迴到那個遙遠的年代。作為《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的第三輯,《1894,中國紀行》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故事的吸引力。十八世紀末的中國,是一個充滿著變革與挑戰的時代,而作者作為一位遠道而來的觀察者,他的視角和記錄,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那個時期中國社會的窗口。我非常好奇,在那個信息並不發達的年代,一位西方旅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國的?他關注的焦點是什麼?是政治經濟,還是風土人情?是城市的麵貌,還是鄉村的風景?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大量生動真實的細節描寫,能夠勾勒齣當時社會最真實的麵貌。例如,他是否記錄瞭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是否記錄瞭當時的街頭巷尾,那些細微的街景和市井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較為客觀和開放的心態去觀察和記錄,避免刻闆印象和偏見,從而能夠更全麵地呈現那個時代中國的復雜性。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曆史的旅程,我渴望從中汲取知識,拓展視野。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著一幅充滿時代氣息的插畫,仿佛能瞬間將人拉迴到那個遙遠的年代。拿到手裏,分量感十足,厚厚的書頁預示著裏麵一定承載瞭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深刻的見聞。我一直對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充滿好奇,那個時期,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瞭解還相對模糊,充滿瞭各種想象與誤解。而這本書,僅僅是從書名《1894,中國紀行》就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探索欲和記錄的使命感。我會期待作者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遊覽,而是能夠深入到當時的社會肌理之中,去觀察、去體會、去記錄下那些不為外人所熟知的細節。比如,當時的社會風貌如何?人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城市與鄉村的對比又有多麼鮮明?當時的政治局勢對普通人的生活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點。我希望作者的筆觸能夠細膩而真實,不僅僅是對景色的描摹,更要捕捉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那種既有古老文明的底蘊,又麵臨著變革衝擊的復雜情感。我相信,這本書會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逝去的時代,並從中獲得寶貴的啓示。

評分

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這種古樸的觸感總是能勾起我閱讀的欲望。作為《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的第三輯,這本書顯然有著不尋常的分量。僅僅從“1894”這個年份,就能聯想到那個動蕩而充滿變革的年代,而“中國紀行”則更是點明瞭這次旅程的主題。我對那個時期的中國充滿瞭探究的興趣,想知道在那個西方人眼中“神秘東方”的國度,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景象。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敏銳地捕捉到當時的社會風貌、人文風情以及曆史的脈絡。比如,當時的城市是什麼樣子的?古老的建築是否依舊莊嚴?街頭巷尾的叫賣聲、人們的衣著打扮,是否能勾勒齣一幅生動的時代畫捲?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作者是如何理解和解讀他所看到的這一切的。他的視角是客觀的,還是帶有某種預設的立場?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又有多深?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麵鏡子,照見那個時代中國的某些側麵,也照見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我迫切地想要通過這本書,去體驗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去感受那個古老國度在新舊交替時期的獨特韻味,去理解那些曾經在這裏發生過的故事。

評分

單單看書名《1894,中國紀行》,就讓我充滿瞭探究的衝動。作為《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的第三輯,這套書本身就有著不俗的聲譽,而這本書更是將目光聚焦在中國這個充滿魅力的國度,並且定格在瞭一個充滿曆史張力的1894年。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個西方世界對中國充滿好奇與誤解的年代,一位外國旅行者會以怎樣的視角去記錄和解讀他眼中的中國?是驚嘆於古老文明的深邃,還是睏惑於社會變遷的陣痛?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齣現那些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形象的描繪,能夠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目睹當時的中國。比如,他會不會描繪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城市景觀,那些古老的建築、擁擠的街道,以及其中穿梭的人群?他會不會記錄下當地人的生活習俗,他們的飲食、服飾、娛樂方式,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展現齣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他是否能夠超越錶麵的現象,去觸及到中國文化的精髓?這本書,就像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承載著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它,去迴溯那段曆史,去感受那份遙遠而真實的中國。

評分

這本《1894,中國紀行》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故事性。作為《世界著名遊記叢書》的第三輯,它應該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作品。我想象著,在1894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一位來自異域的旅人,帶著好奇與探索的心,踏上瞭中國的土地。他會看到怎樣的景象?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寜靜的鄉村?是古老的寺廟,還是新興的港口?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記錄下當時社會最真實的一麵,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百態。比如,在那個時候,人們的日常是如何度過的?他們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他們的思想觀念又是怎樣的?是依舊保守,還是已經開始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我希望作者的文字能夠充滿畫麵感,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我想象著,他或許會在碼頭目睹船隻的來往,會在市集感受人聲鼎沸,會在寺廟感受到莊嚴肅穆。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浮於錶麵的觀察,而是能夠挖掘齣其內在的韻味與價值。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推開它,去一探究竟。

評分

京東垃圾服務,垃圾存在,明顯錯在京東,居然10個客戶眾口一詞,服瞭,還說客戶的問題,京東必死。

評分

好書,最近天氣好正好看書

評分

京東垃圾服務,垃圾存在,明顯錯在京東,居然10個客戶眾口一詞,服瞭,還說客戶的問題,京東必死。

評分

非常好的書,感謝京東

評分

好書,最近天氣好正好看書

評分

京東垃圾服務,垃圾存在,明顯錯在京東,居然10個客戶眾口一詞,服瞭,還說客戶的問題,京東必死。

評分

京東垃圾服務,垃圾存在,明顯錯在京東,居然10個客戶眾口一詞,服瞭,還說客戶的問題,京東必死。

評分

非常好的書,感謝京東

評分

好書,最近天氣好正好看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