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婚姻、婚俗与性爱

中国人的婚姻、婚俗与性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尚会鹏 著
图书标签:
  • 婚姻
  • 婚俗
  • 性爱
  • 中国文化
  • 民俗学
  • 社会学
  • 家庭关系
  • 性文化
  • 传统文化
  • 爱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8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7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理文化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372
字数:3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中部一个村落西村为考察对象,对乡村社会中中国人婚姻缔结的全过程以及围绕婚姻产生的一系列习俗、仪式和观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对中国人婚姻的缔结过程的描述和对婚俗、爱情与性文化的剖析;下编是对“闹房”这一特殊习俗的专题研究。书中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人的婚姻、婚俗及性爱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人的心理、行为方式以及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变化。

作者简介

尚会鹏,男,1953年12月生于河南省开封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1981年北京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北大任教至今。主要从事日本、印度社会文化、心理文化学、比较文化研究以及文化与国际关系研究。

目录

上 编 婚姻、婚俗与性爱
第一章 婚姻的缔结1:从“说媒”到“相媒”/3
  一 “说媒”:婚姻的提起/3
  二 “打听媒”:对媒人提供的信息做暗地调查/8
  三 “相媒”:对婚姻对象的“面试”和实地考察/10
  四 媒人及其在婚姻缔结过程中的作用/15
第二章 婚姻的缔结2:从“见面”到“登记”/24
  一 “见面”:当事人的会晤/24
  二 “换帖”:确立婚约关系的仪式/28
  三 “登记”:法律程序的履行/32
  四 传统婚姻缔结的特点及变化/36
第三章 择偶观/43
  一 传统婚姻中理想的配偶条件/43
  二 择偶观的变化及其原因/48
  三 个案考察/52
第四章 婚前交往/56
  一 婚前交往的变化及其原因/56
  二 婚前交往的形式/60
  三 婚前交往的进步与问题/64
第五章 婚礼的特点:嬉闹/69
  一 嬉闹气氛的营造/69
  二 “迎亲”之“闹”/73
  三 “拜天地”之“闹”/78
  四 “磕头”之“闹”/81
  五 婚礼为什么有“闹”的特点/82
第六章 婚礼上的随礼/86
  一 随礼的种类和性质/86
  二 对4份礼单的分析/92
  三 变化及其意义/95
第七章 彩礼、嫁妆与婚事费用/98
  一 文献记录与乡村社会的现实/99
  二 婚事费用:对3个结婚个案的考察/102
  三 一个跨文化的比较:“彩礼婚”与“嫁妆婚”/108
第八章 性、爱情与婚姻/112
  一 一个关于性与感情模式的假设/112
  二 问卷调查法的验证/115
  三 访谈与观察法的验证/118
  四 几点看法/125
第九章 婚姻与生育/128
  一 “无子恐惧”、“生育崇拜”与“生育理想”/128
  二 “立门事”:多生男性后代的目的/135
  三 计划生育问题/138
第十章 离婚/140
  一 文献、口头记录与西村离婚的实际/140
  二 乡村社会制约离婚的诸因素/146
  三 变化及其原因分析/149
第十一章 再婚/155
  一 传统社会中的再婚与守寡制度/155
  二 男子再娶/159
  三 女子再嫁/162
第十二章 招婿婚/166
  一 传统婚居模式下的招婿婚/166
  二 对几个入赘个案的考察/171
  三 讨论和建议/175
第十三章 换亲、转亲与“领媳妇”/179
  一 换亲与转亲/179
  二 “领媳妇”/184
  三 换亲、转亲和“领媳妇”的特点、差异及影响/188
  四 三种特殊婚姻形式存在的原因及变化趋势/191
第十四章 婚姻与社会/193
  一 两则中原神话传达的传统婚姻信息/193
  二 传统婚姻的特点/200
  三 心理、行为与婚姻传统/203
  四 乡村社会婚俗的变化及其趋势/208

下 编 “闹洞房”研究
第十五章 婚俗研究/213
  一 “闹洞房”的概念和定义/213
  二 研究闹洞房习俗的意义/214
  三 中国婚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17
  四 闹洞房研究使用的材料及方法/220
第十六章 对新娘的戏谑活动/225
  一 “闹洞房”发生的条件/225
  二 闹洞房活动的种类及特点/228
  三 个案考察/236
第十七章 对新郎和其他人的戏谑/241
  一 “戏郎”与“戏妇”的差异:以西村为例/241
  二 “戏郎”的种类及特点:对更广范围的考察/245
  三 对新郎父母和其他人的戏谑/250
  四 戏新郎的起源和意义探讨/253
第十八章 闹房习俗的社会功能/256
  一 婚俗与社会/256
  二 闹房的社会功能之一:密切新娘与新郎的关系/259
  三 闹房的社会功能之二:加快新娘角色转换和适应新环境/261
  四 闹洞房与“雅文化”传统/266
第十九章 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和“调侃关系”的闹房/269
  一 作为一种娱乐活动的闹房/269
  二 作为一种“调侃关系”的闹房/273
  三 个案考察:一次闹客自闹的闹房活动/281
第二十章 闹房习俗的巫术功能/284
  一 巫术功能之一:祈求家族兴旺发达/285
  二 巫术功能之二:祛凶辟邪/292
  三 对西村一个铺床仪式的考察/297
第二十一章 闹洞房与性文化传统/300
  一 闹房活动中的各种性意象/300
  二 闹房活动中的性意象与性文化传统/303
  三 几个听房个案/309
第二十二章 闹房习俗的变化与当代中国婚俗的整合问题/314
  一 闹房习俗的变化/314
  二 闹房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317
  三 当前城市婚礼的特点/319
  四 当前中国婚俗的整合问题/323
第二十三章 闹洞房习俗的历史沿革与起源/327
  一 历史上的闹洞房习俗/327
  二 乱婚、掠夺婚与闹房习俗的起源问题/336

附 录
附录1 HYG与MCB离婚文件/345
附录2 婚姻、爱情、家庭七问:从人为什么结婚到剩女问题/351

精彩书摘

  《中国人的婚姻、婚俗与性爱》:
  必须指出,这是文献中记载的程序,而文献记载与村落实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贫富阶层不同,实行的方式也有差异。《礼记》上规定的“六礼”实际上主要是社会的中上层实行的。西村村民们说,过去大户人家结婚,“礼”比较严,穷人没有那么讲究。第二,“六礼”中没有“打听媒”和“相媒”等调查程序,文献中记载的完全是一种“君子风度”,即完全信赖媒人所言,不做任何调查。而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较少,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父母也要做一些调查工作,婚姻缔结有“打听媒”和“相媒”的程序。1998年7月,西村的老人SD向调查者提供了新中国成立前西村婚姻缔结情况。
  SD,住在西村主村西门里,80岁,读过私塾。新中国成立前SD是西村的司仪,婚丧嫁娶礼仪工作都由他指挥,并负责为人书写订婚帖子和文书,对新中国成立前西村婚姻缔结的情况十分了解。SD指出:“过去说媒。也有相媒的,不全听媒人的。特别是女方的父母,总要打听打听。媒情事儿,是儿女一辈子的大事,不能马虎。从前结婚,人们看得比较重,隆重得很。订婚得写帖子,帖子叫‘庚帖’。帖子用大红纸折为九幅,第一幅上写‘某某姻兄’,‘眷姻弟某某顿首再拜’,第二幅写‘大德望某某亲家先生大人阁下’,第三幅写‘付乞右请’,第四幅到第八幅每幅各写一字,男家写‘敬求金诺’,女家写‘天作地合’,第九幅写‘谷旦’。”
  ……

前言/序言

序言 西村与心理文化学
——写在《中国人的婚姻、婚俗与性爱》出版与西村书院成立之际

本书是在对西村进行长期调查基础上写成的研究中国人婚姻、婚俗和性爱的著作,也是我“伦人的生命轨迹”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我认为中国人的生命轨迹分为三个阶段——出生,成年、青壮年,老年,“谈婚论嫁”属于第二个阶段。我原打算从第一个阶段着手研究,但中途计划被打断了。1997年,我答应当时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周星教授,为“中国民俗丛书”写一部关于“闹洞房”的书,于是便集中精力研究“闹洞房”这一特定婚俗,并于2000年4月以《闹洞房》为名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出版后,我并没有放下对西村婚姻和婚俗的研究,大约在2008年,完成了西村的婚姻与婚俗研究的写作,但一直没有出版,同时我也开始了原计划中对“伦人的生命轨迹”第一阶段的研究,打算在第一阶段的研究完成后一起出版。2016年,情况有些变化,我改变了主意,决定先出版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便把《闹洞房》一书的主要内容和西村的婚姻与婚俗研究合并在一起,分为上编和下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就是读者眼前的这本书。
西村位于开封市东南32.5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业村落,我在这里出生并在这里长大。西村也是我长期研究中国人心理、行为模式的实验室,我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认识主要基于对这个村子的研究。我在学术道路上一直是个“跨界”者:我长年在国际关系学界,但我的文化、文明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界始终不是主流,而我对西村的研究,应属于人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他者,是外部世界,其视野完全是世界性的;而西村研究关注的是自身,是本土,其视野是局域性的。我对这两方面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这种在学术上的“跨界”探索有时会给我带来困惑和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但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自由探索学问的乐趣。心理文化学就是在这样的跨界探索中产生的学问:它的视野是人类的文明社会,是国际性的,而它的一些观点的提出和验证(尤其是关于中国的部分)又有田野调查的基础。
西村是养育我的地方,可以说没有西村,就没有心理文化学,也没有我的学问。长期以来,我对西村只是索取,没有回报。2016年5月,我与华侨大学游国龙副教授到西村调查,萌生了为西村做些什么的想法。经过考虑,决定在西村建立“西村书院”。西村书院既是为西村小学师生和村民服务的小型图书馆,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和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的调研基地,是一个将乡村图书馆、乡村社会调研基地和小型数据库结合在一起的设施。在筹建过程中,我的家人、朋友、学生都积极支持,热情捐书并提出建议。书院的建立也得到了西村村委会、西村小学、西村当地的县、乡政府以及华侨大学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支持与帮助。2018年1月6日,西村书院正式成立,而此时我将作为特聘教授转任到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工作,我这部基于西村调查的《中国人的婚姻、婚俗与性爱》在此时出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我以西村书院和这部凝聚着自己心血的著作回报西村对我的哺育和西村父老在我和我的学生多次回村调查时给予的帮助。作为一个一辈子读书、教书、写书的读书人,书或许是我回报西村的最好礼物。
心理文化学研究所成立之际,经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商,决定以丛书的方式出版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丛书名定为“心理文化学研究丛书”。这本原属于“伦人的生命轨迹”计划的第二部研究成果,作为这套丛书的第一部出版。此书亦是我到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工作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心理文化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伦人的生命轨迹”计划中的第一部著作尚未完成;第三部著作尚未开始写作;将西村的资料全部数据化,把西村建成一个世界认识中国的小小窗口;等等。所以,今后我还会多次回到西村,也会向致力于心理文化学研究的同道以及其他虔心向学的青年学者推荐西村,鼓励他们到这块田野开展自己的研究。这里不仅是心理文化学的调研基地,还是我们这代学者的根,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人的根。我的好友、原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画家柴山林先生,多年前专门为本书绘制了插图,为本书增色。由于书一直没有出版,我对他的愧疚之感也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表达。现在书终于出版了,我在这里特向他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歉意。
本书的责任编辑郭红婷女士,是一位认真、敬业的好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她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这里谨向她表达谢意。
是为序。

尚会鹏
2017年11月24日于京郊白求村
《岁月斑驳:东方情史密码》 一、 源起:时光深处的凝望 世间万象,皆有其源。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情感与繁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星辰大海的如今,婚姻、婚俗与性爱,这三者如同文明的三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爱、对家、对传承的理解与实践。 《岁月斑驳:东方情史密码》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社会学论著,也非拘泥于某段特定历史的史料汇编。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一次对东方古老文明中,关于爱、婚姻与亲密关系的脉络梳理与解读。我们选取东方文明作为视角,并非有意排斥其他地域的璀璨文化,而是希望借由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社会结构,去探索那些深埋于历史肌理中的情感密码,尝试理解古人如何构筑家庭,如何维系情感,又如何看待并处理最原始、最本真的生理需求。 本书的写作动机,源于对“情”之永恒的思考。为何古往今来,人们对婚姻、对伴侣的选择,对爱情的表达,始终有着相似的渴望与困惑?为何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相同的仪式和习俗,却蕴含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我们相信,在东方古老的土地上,一定留存着一些独特的智慧,一些能够启示当下的洞见。这些洞见,或许藏匿于朝代更迭的史书 footnotes 中,或许流传于民间朴素的歌谣里,或许潜藏在古老建筑的雕梁画栋间,又或许,仅仅是静默在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中。 本书的目标,便是拨开历史的迷雾,搜寻这些散落的碎片,将它们重新拼接,勾勒出一幅关于东方情史的立体画卷。我们不追求事无巨细的罗列,而是力图捕捉那些具有代表性、能够揭示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侧重点。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情”的重新思考,对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社会功能的新认识,以及对性在人类文明中地位的多元解读。 二、 脉络:从“合卺”到“七夕”的流转 本书的叙事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力图展现东方情史的宏大图景。我们从最为核心的“婚姻”入手,探寻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演变。 第一篇:制度的根基——婚姻的架构与演变 神话的起源与婚姻的早期形态: 从蒙昧时代的氏族结合,到部落间的联盟,婚姻最初可能并非基于个体的情感,而是社会生存与繁衍的需要。我们尝试追溯古代神话传说中关于婚姻的蛛丝马迹,如“女娲造人,人始婚配”之类的叙事,去理解早期人类对婚姻的朴素认知。 宗法制的羁绊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尤其是在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下的东方社会,婚姻逐渐演变为一种家族事务。我们将深入探讨宗法制度如何塑造婚姻的本质,分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个体情感的制约与规导。这种婚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基于爱情的自由结合,而是为了延续血脉、巩固家族势力、平衡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礼制的约束与仪式化的进程: 东方婚姻,尤其是中国传统婚姻,极其注重礼仪。本书将梳理不同朝代在婚姻礼仪上的演变,从“三书六礼”的繁复,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差异化实践。这些礼仪,既是社会秩序的体现,也是对新人关系的界定和祝福。例如,“合卺”之礼,象征着夫妻一体;“却扇”之习,则暗示着新婚之夜的神秘与期待。 聘娶、嫁妆与经济的考量: 婚姻从来不是纯粹的情感交易,经济因素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分析古代不同时期,聘娶的彩礼、嫁妆的构成及其背后的经济学意义。这些物质的交换,不仅关乎家族的体面,也体现了对新家庭未来稳定生活的期许。 “门当户对”的社会逻辑: “门当户对”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分层、家族利益与社会稳定性等多重考量。本书将剖析这一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 第二篇:文化的印记——婚俗的流变与民间的智慧 节庆与婚姻的交织: 许多重要的婚俗都与特定的节庆紧密相连。我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东方节庆,如七夕、元宵等,探讨它们如何与婚姻、爱情产生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丰富了人们的情感生活。例如,七夕节从牛郎织女的传说,逐渐演变为祈求美好姻缘的节日,体现了民间对爱情的向往与祝福。 地域的色彩与习俗的多样性: 东方地域辽阔,文化多元。本书将着重展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婚俗上的独特之处。从江南水乡的“抢亲”,到北方草原的“马奶酒祝福”,这些习俗不仅充满了地方特色,也折射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生殖崇拜与吉祥寓意: 许多婚俗都包含着对子嗣繁衍的期盼和对美好未来的祝福。我们将探讨一些带有生殖崇拜色彩的习俗,以及那些象征着多子多福、夫妻恩爱的吉祥图案、歌谣与物件,如“连生贵子”、“早生贵子”等,它们如何渗透到婚嫁的每一个环节。 “丧礼”的另一面——守孝与婚姻: 传统东方社会对孝道的推崇,也深刻影响了婚姻。我们将探讨在父母去世期间,婚姻习俗的特殊规定,如“守孝三年”对婚嫁的影响,以及在这种约束下,情感的表达与维系方式。 女性在婚俗中的地位与角色: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婚俗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本书将尝试勾勒出女性在婚前、婚后的一些特定仪式与她们所承担的责任,并探讨在某些场合下,女性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与追求。 第三篇:本能的表达——性爱的观念与禁忌 “情”与“欲”的辩证: 在东方传统思想中,“情”与“欲”的关系并非总是泾渭分明。本书将尝试解析在儒家、道家等不同思想体系下,人们对性爱的不同看法。从道家养生中对性爱的积极态度,到儒家对“男女授受不亲”的强调,体现了观念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性知识的传承与避讳: 在缺乏公开性教育的年代,性知识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家庭、长辈的传授,或是一些隐晦的文学作品。我们将探究古代性知识的传播方式,以及其中存在的避讳与禁忌。例如,古代的“压箱底”物件,往往包含着性爱的象征意义,却又被小心翼翼地收藏。 “房中术”的流变与养生观念: 某些古代的文献,如《素女经》、《玉房指要》等,记载了关于性爱技巧与养生的论述。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房中术”的流传,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命延续与身心健康的追求。 性与艺术、文学的关联: 性爱作为人类最本能的冲动,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艺术与文学创作中。我们将选取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绘画、雕塑等,解析其中对性爱的隐晦表达、象征意义以及艺术化的呈现。 婚姻中的性与情感的互动: 即使在严格的礼教约束下,性爱在婚姻中的角色依然重要。本书将尝试探讨,在东方传统婚姻中,性爱如何与情感、责任、繁衍等因素相互作用,并分析其在维系夫妻关系中的作用。 三、 视角:历史的深度与当代的启示 《岁月斑驳:东方情史密码》并非旨在复古,更非倡导某种落后的观念。我们相信,历史的厚重感,来自于它对现实的映照与启示。 历史的反思: 通过回溯婚姻制度的演变,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婚姻制度的形成,以及它所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那些曾经的婚姻困境与情感纠葛,也为我们今天的关系处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东方文明在婚姻、婚俗与性爱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婚姻与情感模式,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对“情”的再定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情感需求并未减弱,反而可能更加强烈。本书希望通过对历史深处情感密码的解读,帮助读者重新审视“情”的本质,理解情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以更成熟、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情感生活。 多元的理解: 东方情史的复杂性,恰恰在于其内部的多元性。本书力求呈现这种多元,避免单一的、脸谱化的解读,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与婚姻实践。 四、 结语:回响在岁月中的低语 《岁月斑驳:东方情史密码》希望为您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您在那些已经远去的岁月里,听到关于爱、关于家、关于生命传承的低语。这些低语,或许古老,或许陌生,但它们都曾是构成我们文明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密码”的解读,我们期待能为您带来一份对当下情感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人际关系的积极启迪。 这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共同的探索。我们邀请您,一同在这斑驳的岁月里,寻觅属于我们自己的东方情史密码。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它没有给我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感。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轶事和民间故事作为佐证,让那些看似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变得生动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嫁妆”与“彩礼”的章节,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观念,展示了物质交换在婚姻契约中的微妙作用。它没有将这些视为简单的买卖,而是将其置于家庭财富传承和维护社会地位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婚姻制度功用的认知。当然,文字的深度也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它不适合那种追求快餐式知识的读者。但对于热衷于文化人类学和历史社会学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提供的细节之丰富,足以让人在阅读时反复停下来思考,这些习俗的残余影响在今天的都市生活中是否依然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

评分

这本名为《中国人的婚姻、婚俗与性爱》的书籍,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它似乎深入挖掘了中国社会中关于家庭结合、传统仪式以及亲密关系演变脉络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文献和地方志的细致梳理,这使得书中的论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察基础之上。比如,书中对“合八字”这类婚前仪式背后所蕴含的宗族权力结构和女性地位变迁的剖析,就非常精辟。它不仅仅是罗列习俗,更是尝试解读这些习俗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适应或抵御社会变革的压力。我感觉作者在处理敏感的性爱话题时,也保持了一种审慎而又不失坦诚的笔触,这在中国当代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它没有一味地用西方理论去套用中国现实,而是努力构建一套基于本土经验的解释框架。读完后,我对理解过去几代中国人在建立家庭、维系关系时所承受的文化张力和个人情感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时中国人内心世界的窗户,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无奈的妥协,跃然纸上。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不错,字体适中,注释清晰,这对于阅读这种需要频繁查阅引文和参考资料的学术性著作来说至关重要。不过,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在比较研究方面的努力。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中国”的情况,他时不时地会将某些婚俗与周边文化圈(如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其他国家)进行对照,这使得中国传统婚俗的独特性和共性得以凸显。比如,关于夫妻关系中“孝道”与“爱恋”的张力处理,书中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平衡点,令人深思。这种跨文化的视野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视野,也为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家庭模式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历史参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内容翔实、论证周密、且富有洞察力的作品,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人情感生活史的坚实框架。

评分

我发现作者在处理“性爱”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时,采取了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他没有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古人的道德标准,而是试图理解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生育压力下,性规范是如何被制定和执行的。书中对“贞洁观”的起源和维护机制的分析尤其精彩,它清晰地展示了父权制如何通过对女性身体的控制,来确保血缘的纯正性,进而巩固家族的既得利益。这种冷静的、去道德化的分析,帮助我剥离了许多被后世意识形态过度美化或扭曲的部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承认,婚姻和亲密关系从来都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选择,而是承载了巨大的社会责任、经济考量和政治博弈的复合体。它对传统观念的解构是温和而有力的,像一把精细的手术刀,切开了历史的肌理,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和隐秘的运作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细腻。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的婚俗场景时,仿佛是一位在现场观察的记录者,充满了人文关怀。举例来说,书中描绘的“闹洞房”习俗,并未简单地将其归类为粗俗的娱乐,而是深入探究了这种集体行为背后的社会功能——如何打破新娘初入陌生家庭时的隔阂感,以及它在宗法社会中对个体隐私的消解与重塑。这种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理性”阐释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书中对不同阶层和城乡差异的关注也十分到位,避免了“一刀切”的泛化论断,使得整体分析更具层次感和真实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视野的审视之间切换,这种思维上的碰撞感,正是阅读一本优秀非虚构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