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模式与特征入手,详细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建设过程,并通过教改课题申报、精品课程建设、论文教材撰写、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案例,分析了课程建设成果培育与申报的流程及要点。全书最后附有历年获批的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名单等实用资料。
何世松,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任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实验实训中心主任、机电工程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江西省人民政府评标专家、江西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面试考官、江西省交通基本建设评标专家、江西省高等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专家库专家、江西省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专家、江西省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命题专家,担任“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一级项目负责人。
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非常具有现代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类书籍。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仅仅从目录和摘要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课程设计理念上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感觉非常贴合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如何将实际工作场景无缝对接进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分析,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践指导。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清晰,图表的使用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理论概念易于理解和消化。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探讨,更是一本可以手把手教会我们如何落地实践的操作指南。
评分评价三 我是一个刚入职不久的高职教师,对于如何设计一门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能真正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课程感到非常迷茫。因此,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我试着快速翻阅了几个章节,里面的某些术语虽然专业,但作者的解释方式似乎很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感。我特别留意到其中提到了对“隐性知识”在课程中的转化策略,这正是我目前教学中遇到的瓶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评估工具,用以检验新课程模式下学生真实职业能力的提升幅度,毕竟效果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很强,看起来像是一套完整的工具箱而非零散的观点集合。
评分评价五 说实话,我对许多教育理论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停留在宏大叙事,最终难以在日常教学中落地生根。然而,这本书的标题中强调的“实践”二字,让我燃起了希望。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路径图,比如如何将行业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单元,如何设计出能够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项目,以及如何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共建模式。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平衡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工作过程的即时性需求之间的关系。如果书中能够附带一些可以供学习者直接使用的教案模板或评估量规,那无疑会大大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让它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读物。
评分评价二 刚拿到这本厚重的著作,我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从前言的语气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进行调研和文献梳理的,其理论框架的构建非常扎实,显示出深厚的教育学功底。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课程模块化和能力导向型教学法的论述非常感兴趣。在当前高职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种强调“学以致用”的课程建设思路无疑具有前瞻性。我猜测书中肯定会详细论述如何建立一个动态的、能够快速响应产业需求的课程更新机制。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跨专业课程融合的范例,那对于提升高职教育的综合育人质量将大有裨益。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很好,纸张厚实,阅读体验一流,适合作为专业院校图书馆的馆藏。
评分评价四 从一个管理者和课程改革推动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这本书对于制度层面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建议。一门优秀的课程体系绝非单凭几个教师的努力就能建成的,它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资源保障。我推测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院校层面如何构建支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激励机制。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如制造类、服务类)在推行此类课程改革时所遇到的阻力分析及破解之道的案例,那就更具现实指导价值了。这类研究往往理论大于实践,我更看重它在实际操作层面能给出多大程度的“可复制性”蓝图。整体感觉这本书的视野开阔,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设计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