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 [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eries Editor Lothar Ledderose:Shandong Province Volume 3]

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 [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eries Editor Lothar Ledderose:Shandong Province Volume 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永波,蔡穗玲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石经
  • 山东省
  • 佛教艺术
  • 石刻
  • 中国佛教
  • 历史
  • 文化遗产
  • 雕刻
  • Ledderose
  • 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03104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07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eries Editor Lothar Ledderose:Shandong Province Volume 3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立项后展开野外调查到完成基础书稿前后耗费长达8年,《中国佛教石经》终于推出了山东省卷第三册和四川省卷第三册。这一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德国海德堡科学院共同协作中国佛教石经项目。整个项目预计的完成时间将在2020年,总投入资金800万元,将出版共计16册,包括山东省卷、四川省卷、陕西省卷、北京房山卷四大卷,以中英双语方式出版。承担科研和写作的,是几十位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很好专家学者,除了雷德侯教授,还有原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汉学家罗森爵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学家毕斐教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孙华教授、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王永波教授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山东省境内由北至南分布的刻经山
黄石崖一佛教石窟在山东地区的传播

刻经址
总录
尖山1号:“沙门僧安道壹”
尖山2号:武平六年纪年
尖山3号:“文殊般若”
尖山4号:僧安与韦兴祖题记
尖山5号:徐法仙题记
尖山6号:《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九十八字节文
尖山7号:武平六年题记
尖山8号:唐邕妃赵等题记
尖山9号:比丘尼法门等题记
尖山10号:“大空王佛”
尖山11号:大沙门僧安道壹、韦伏儿、韦钦之题记
尖山12号:《思益梵天所问经》六波罗蜜节文
尖山13号:清光绪间禁采石碑
尖山14号:“经主徐时”题记
尖山15号:韦子[深]等题记
尖山16.1号:支锅石《诸行无常偈》
尖山16.2号:支锅石题记
尖山16.3号:支锅石题记残字
……
阳山
黄石崖
徂徕山
水牛山
嵫阳山
陶山
龙山
参考文献
《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 卷帙浩繁,旨在系统梳理与呈现中国佛教石刻经典的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本卷聚焦于山东地区出土或现存的重要石经,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和精美的图像呈现,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佛教石经图景。 石经,作为佛教经典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久远的年代。它们或镌刻于山岩之上,或雕镂于石碑之中,承载着历代信徒的虔诚与智慧,亦是佛教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见证。山东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众多与佛教相关的石刻艺术珍品。《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该地区石经的精髓。 本卷的编写,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严谨性。编纂者们深入田野,实地考察,对散布于山东各地的大小石经进行细致的勘测与辨识。从经文的内容、书体、雕刻技法,到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都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与分析。这不仅是一项对物质遗存的整理,更是一次对历史记忆的唤醒与解读。 书中收录的石经,涵盖了佛教不同宗派、不同时期的重要经典。从早期的梵文、汉译佛经,到后来的各种注疏、仪轨,以及与佛教相关的造像记、碑文等,均有涉及。每一件石经,都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佛教徒的精神世界、文化观念以及他们对佛法真理的理解与追求。 在图像呈现方面,本卷力求达到极致。高精度、多角度的石经拓片与高清实景照片,将石经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石经上古朴庄重的文字,还能感受到石刻本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字的笔画、刀痕的深浅、石质的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通过对图像的细致观察,读者可以体会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石刻技艺的演变,以及艺术家们在雕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与审美情趣。 本卷不仅关注石经本身的物质形态,更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涵。石经的刊刻,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紧密相连。某些石经的出现,可能与朝廷的倡导、名僧的弘法、地方士绅的捐助有关。它们既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通过对这些背景的梳理,本卷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石经的多重维度。 此外,对于经文内容的考释与解读,本卷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对于一些字迹模糊、内容残缺的石经,学者们运用古文字学、文献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还原其原貌,并对其学术价值进行评判。对于经文中的关键概念、重要思想,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使普通读者也能领略佛教经典的智慧光芒。 《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的出版,对于佛教史、艺术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也为未来的学术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广大佛教爱好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卷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独特艺术与精神财富。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凝聚着编纂者的心血与智慧,期待能与所有热爱中华文明的读者共同分享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佛教宗派史有着长期研究的学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求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区域性研究。《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山东地区在中国佛教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孕育了众多重要的宗派和人物。我迫切希望了解,这本卷册是如何将石经的研究,与具体的佛教宗派史相结合的?书中是否能够揭示,不同宗派在山东地区留下的石经特色?例如,净土宗、禅宗,甚至是早期的三论宗、天台宗,在石经的文本内容、雕刻风格上,是否留下了独特的痕迹?我关注石经是否与某些历史上的高僧大德的弘法活动有关联,例如,是否是某位高僧讲经的记录,或者其著作的石刻版本?这些都将为我们了解宗派的发展演变,提供直接的物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石经的社会功能。这些石经的雕刻,是否是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例如,祈福、超度、或者作为教育载体?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对于理解佛教在古代社会中的渗透程度,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长年潜心研究佛教造像和碑刻的学者,我对《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的出现,感到一种久违的兴奋。《中国佛教石经》系列本身就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准,而山东省作为石经的重要分布区域,其研究的深入程度和成果的呈现,一直备受关注。我尤其好奇,这本第三卷是如何在前两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的。山东地区的石经,在历史上留下了哪些独特的印记?例如,某些石经是否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地理环境或人物活动紧密相关?书中对于石经的年代鉴定,采用了哪些科学的方法和可靠的依据?年代是理解任何历史遗存的关键。我对石经的文字内容同样充满期待,书中是否收录了较为罕见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佛教经典?对于这些经典的译本、传播路径以及在当地的接受程度,是否有详细的论述?石经的保护与修复,也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在书中,是否探讨了这些石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经历的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以及后期的保护措施?这些都将为我们理解石经的现状和未来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我是一名地理信息和历史遗迹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充满好奇。《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探索山东地区佛教文化地理的绝佳机会。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通过地理学的视角,来研究这些石经的?例如,石经的选址,是否与当时的交通、水源、或者山川河流等地理因素有关?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地理环境,更容易出现石经?书中是否提供了详细的地理坐标,以及石经与周边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石经的分布图,能够直观地展示山东地区石经的密集区域和稀疏区域,以及这些分布与历史、宗教、经济等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此外,石经的建造过程中,是否涉及到当地的资源,例如石材的开采、运输等?这些都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地理信息,与石经的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丰富的山东佛教文化图景。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献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我一直密切关注《中国佛教石经》系列的研究进展。《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献的传播和演变,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处理石经文献的准确性的?古代文献的抄写和雕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疏漏,作者们是如何对这些石经上的文字进行校勘和考证的?是否有引用了最新的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对于石经的字体,我希望有详细的介绍,包括其演变过程、地域特色以及与其他碑刻、法帖的比较。字体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时代的印记。此外,书中是否对石经的经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文献学分析?例如,这些石经所载的经文,在佛教传播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早期的译本,还是某个特定学派的注疏?对于经文的字数、篇幅,以及与现存文本的差异,是否有详细的对比和说明?这些信息对于重建佛教经典的流传谱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佛教与社会关系史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石经是理解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山东地区石经的绝佳契机。我非常想了解,这些石经的出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怎样的意义?例如,石经的雕刻,是否得到了官方的支持,还是民间自发的行为?其资金来源,以及雕刻工匠的组织和管理,是否有详细的记载?书中是否探讨了石经与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例如,哪些社会阶层更倾向于参与石经的雕刻和供养?这些石经的出现,是否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比如,它们在普及佛教思想、规范社会伦理、或者传承文化知识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社会史研究,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此外,石经的保护和维护,在古代社会是如何进行的?是否存在相关的制度或习俗?这些都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石经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关注佛教艺术史,特别是石刻艺术。《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石经艺术宝库的大门。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挑选出山东地区的代表性石经?其选取的标准是什么?书中是否对石经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分类和比较?例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石经在雕刻技法、艺术表现力上存在哪些差异?我特别关注石经的造像艺术,如果石经上附带了佛教造像,那么这些造像的风格、题材、以及与经文的相互关系,都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此外,石经的整体布局和空间设计,也是构成艺术美感的重要部分。书中是否有对这些方面的细致分析?例如,石经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如何利用地形地貌来突出经文的庄严与神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版,清晰地展现石经的细节,并且在文字描述上,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读者领略石经的艺术魅力,而不仅仅是冰冷的学术论述。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旅行,并且喜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的旅行者。《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这本书,为我下一次到山东旅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提前了解山东地区那些值得探访的佛教石经遗迹。书中的信息是否足够详尽,例如,每个石经的具体位置、开放情况、以及参观的注意事项?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精美的图片,让我能够提前感受到这些石经的宏伟与壮丽,那将更加吸引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讲述一些关于这些石经的有趣故事或历史传说。我坚信,每一个历史遗迹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能让我在参观时,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例如,是谁发起了雕刻?雕刻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石经又见证了哪些历史变迁?除了石经本身,我是否还能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寺庙、摩崖造像,或者其他佛教遗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规划一条富有深度的文化之旅,让我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够真正地走进山东的佛教历史,感受它的厚重与魅力。

评分

我是一名来自山东本地的佛教文化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家乡的佛教历史和文化遗产怀有深厚的感情。《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了解本土文化宝藏的绝佳机会。我一直听说,山东有很多古老的石经,但具体的分布、内容和背后的故事,我知之甚少。这本书能否将这些分散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梳理并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标注出这些石经的具体位置,甚至附上地图,方便像我这样的本地人去实地探访。对于石经的内容,我更关心它是否与山东本地的佛教宗派或历史人物有关联?例如,是否有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相关的石经,或者与某个历史上著名的山东籍高僧有关的碑铭?石经的字体风格,是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一直认为,字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也是历史的载体。如果书中能有详细的字体分析和范例,那将非常有意义。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介绍一些关于石经的民间传说或历史轶事,让冰冷的石碑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更贴近普通读者的理解。

评分

初次捧读《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我怀揣着对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文献研究的极大兴趣,而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在翻阅的第一页起,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仿佛触摸到了千年前匠人们凿刻石头的温度。我一直对石经这一特殊的佛教载体深感兴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物质的见证,承载着信仰、技术、甚至社会变迁的痕迹。山东省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石经的研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这本第三卷,究竟又为我们揭示了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编辑 Lothar Ledderose 的名字也为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学术性增添了保障。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关于石经的形制、内容、雕刻工艺、发现背景以及其在佛教传播中的作用等方面的深入探讨。特别是对于山东地区独有的石经特色,我充满了期待。文字的清晰度、图片的质量,以及整体的编排设计,都会直接影响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提供详实的图版,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石经的质感与细节,同时,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对石经文字的考释、版本比对,甚至是其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的解读,这些都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的深度。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佛教艺术史有着长期关注的爱好者,而《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 第三卷)》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石经的资料,但大多零散且不够深入。这本山东省卷的第三卷,光是这个名称就足够引人遐想,它意味着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一个特定区域的石经面貌。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卷册中,作者们是如何界定和划分山东地区的石经的?是否包含了我们熟知的、如历代著名的摩崖造像旁的经文,还是有更为广泛的定义?对于石经的材质,例如使用的是哪种类型的石头,其开采、运输和加工的难度,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石经在材质上的区别,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石经的文献价值。每一篇石经的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个失传的佛教经典版本,或者是一个我们未曾了解的宗派思想。作者们是如何进行文献梳理、版本考订,并将其与现存的佛教文献进行比对的?其中是否有令人惊喜的发现?此外,关于石经的雕刻技艺,包括字体风格、刀法运用、整体布局等,也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期待书中能有精美的图片和专业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