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扎染艺术,站在艺术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传统的手工印染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传承与弘扬,这不仅是因为传统手工印染反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纺织印染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作用与地位,而且重要的是它迎合了目前人类回归自然、重视环境保护的愿望。
扎染作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染色工艺,是“扎花”和“染色”两道工艺的合称,主要通过在织物染色的过程中将部分织物扎结起来,扎结部分不能很好地与染料接触,最终形成固定图案。扎染的载体多样,棉、绫、绮等。在扎染过程中,由于织物的扎结方式、扎结的松紧程度、染料在织物的渗透率的不同,扎染图案形成了色彩深浅不一的色晕层,使得织物层次丰富、色彩柔和,给人一种朦胧、神秘之感,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朱茹洁 杨浦区少年宫主任,杨浦区拔尖人才、上海市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园丁奖获得者。自2007年担任少年宫主任以来,她以“让每个老师享受职业的幸福,为每个孩子打下亮丽的生命底色”为理念,带领少年宫连续荣获杨浦区教育系统办学先进单位、杨浦区文明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电影百年行”主题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等50余项集体荣誉。主持编写了《为孩子的发展打下亮丽的底色——中小幼学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小巴腊子炫动大舞台——上海本土文化艺术综合课程》、《中小学生场馆探究活动指导手册》等书。策划组织了国际、全国、上海市区各类大型的活动21项,均获得教育部和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荣获各组委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她是一位对校外教育有着前瞻性理解和有效性实践的新时代教育管理者。
美育可以让教育真正回归“人”的本原,回归人的自身发展, 让“人”
成为教育的目的。美感是无国界的,美育真实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发展美、欣赏美、理解美,进而能够创造美。
——尹后庆(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怎么行动?该做哪些工作?当今的“非遗”保护,是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时就必须创造性地重建文化系统。“非遗”教材建设就是当下非遗保护活动中的一项创造性的成果,希望“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系列教材的出版,能推动校外课外的“非遗”文化传承,更新校内的“非遗”文化课程体系,增强当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促使青少年进行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我们更希望这些教材走进
家庭生活,让家庭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集体与空间,因为只有修身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希望教材面世后,通过实践,不断修订,创出一条中国“非遗”传承的教材编写之路。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民俗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系列教材是为3-5 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所编写的。学习目标清晰,内容充实,由《剪出万千世界》(刻绘技艺)、《与众不同的盘扣》(编织技艺)、《上海灯彩真神奇》(扎制技艺)、《奇妙草木扎染》(织染技艺)、《好吃又好看的面塑》(雕塑技艺)五个板块组成。每一册教材包括微课程、课程教材和手工材料包,涉及“非遗”历史文脉、艺术特色、技艺工序与体验、创新设计方法、创意衍生品等内容,涵盖工艺制作、鉴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模块。值得推荐。
——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前言
专家寄语
湛染千年
扎染鉴赏
丝绸之路
扎染纹样
扎染一色
靛蓝之源
染缬之法
赏奇析疑
创新设计
创意扎染
扎染艺创
扎染学习单
学习评价表
艺术语录
后记
这一系列教材凸显以下特征:
1. 立足上海地域的“非遗”技艺与作品,突出工匠精神。
2. 涉及“非遗”鉴赏方法及“非遗”创意设计方法。
3. 设计项目式的开放问题,创造亲子互动时刻。
4. 每一册教材选用一种传统色,力求让每一个细节都有“温度”。
我一直相信,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源于生活、回归自然的事物。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智慧中华:奇妙草木扎染》时,我的目光便被它深深吸引。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老艺人,用他那布满沟壑的双手,熟练地将一块洁白的布料,通过巧妙的捆扎和折叠,赋予它即将蕴含的生命。然后,是那承载着千年智慧的草木染料,它们来自山间的野花,或是田间的绿叶,被精心熬煮,释放出最原始、最纯粹的色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了解到各种草木染料的特性,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染色的时间,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同时,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扎染图案的解读,那些看似随意的纹样,背后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或是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热爱。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让我重新认识到,在物质日益丰盈的今天,那些最朴实、最自然的东西,才最能滋养我们的灵魂。
评分对于“扎染”这个词,我一直怀揣着一种既好奇又亲切的感觉。它让我想起童年时,奶奶手中那双巧手,虽然不是扎染,但那种手工制作的温度,总是让我心生暖意。当我知道有《智慧中华:奇妙草木扎染》这本书时,我立刻觉得它会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我设想,书中不会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叙述。或许会讲述一些扎染艺人的故事,他们如何从孩童时代就接触这门技艺,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领悟其中的奥妙。书中也可能穿插一些关于草木的知识,那些生长在我们身边的平凡植物,在古人的手中,如何变成了绚丽的色彩。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各种天然染料的提取和使用方法,比如靛蓝的古老制作工艺,或是茜草带来的红褐色。而扎染的“扎”,更是充满想象的空间,那些将布料缠绕、折叠、缝合的细节,如何才能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美丽图案,这其中一定蕴含着不少学问。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门手艺,更是关于一种传承,一种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我能够触摸到中华民族朴实而又充满创造力的灵魂。
评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常常感到一种疏离感,渴望与自然重新建立连接。当我看到《智慧中华:奇妙草木扎染》这本书时,内心深处仿佛被触动了。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一个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中提取出的天然染料所构筑的世界。那些曾经被遗忘在山野间的草木,在这本书中将重新焕发光彩,讲述它们的故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识别和采集这些植物的信息,了解它们各自蕴含的染料成分,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激发它们最原始、最迷人的色彩。这本书或许还会引导我学习如何设计扎染图案,如何通过巧妙的捆扎、折叠和缝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花纹。我憧憬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动手实践,用天然染料为布匹染上独特的色彩,感受那份亲手创造的喜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种技艺,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回归自然、崇尚环保的理念。它让我相信,即使在喧嚣的都市中,我们依然可以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用最纯粹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近来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动心灵的书籍,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当《智慧中华:奇妙草木扎染》映入眼帘时,我立刻被它那充满诗意的标题所吸引。我理解的“草木扎染”,绝不仅仅是将布染上颜色那么简单,它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古人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秘密。我想象着,书中的文字会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淌,讲述那些世代相传的染布故事。从选材开始,如何识别那些具有天然染料的植物,它们的生长习性,以及在不同季节如何采集才能获得最佳的染料效果。接着,是那些繁复而精巧的扎染技法,那些巧妙的捆扎、缝合,是如何在染液中变幻出千奇百怪的花纹,又如何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精美的图例,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的扎染作品,它们将是最好的语言,诉说着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草木扎染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它更是古人对自然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评分偶然翻到这本书,封面那淡雅的蓝白印花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传统手工艺有着莫名的情愫,尤其是那些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技艺。这本书的标题“智慧中华:奇妙草木扎染”瞬间点燃了我探索的兴趣。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古朴的画面:农家妇女坐在门前,竹签细细地卷起布匹,用棉线一圈圈缠绕,再将染料小心地浸润,最后揭开谜底的那一刻,惊喜与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扎染本身,更是关于那份蕴含在其中的东方智慧,是古人如何在平凡的草木中寻找到绚烂色彩,又如何将这份自然馈赠融入日常生活的哲学。我期待着书中能细致地描绘出各种草木染料的来源,它们神奇的色彩变化过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扎染技艺上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或许,书中还会讲述一些关于扎染的传说故事,那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智慧,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更加生动有趣。我尤其好奇,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份古老的技艺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又有哪些新的可能性被发掘出来,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创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