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戏曲文化研究者 王鹏运是晚清词人,与况周颐、朱彊村、郑文焯并称为“清季四大家”,其中王为领袖,对中国词学的后续发展具有突出的贡献。王鹏运著述丰厚,曾精校精刻唐宋金元词籍数十家成《四印斋所刻词》,开创了中国词籍校勘之学。这部专著根据王鹏运各刻印本、手抄本、稿本择其善者为底本,对全部759首词作进行详尽校勘,对其中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文物掌故、难字、僻典和化用前人成句等进行详略得当的注释和笺疏。此书对文献的原始遗存搜求全面,校对精审,考证详明,注释得体,是迄今为止较为完备的王鹏运词作集成,填补晚清、近代词籍整理和词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王鹏运的全部词作进行搜集、考订、校勘和笺注。搜集到王鹏运词作共759首,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收录王鹏运词较全者。作者根据王鹏运各个刻印本、手抄本、稿本等择其善者作为底本,对全部词作进行详尽校勘,对其中人名、地名、历史事件、京都文物掌故、难字、僻典和化用前人成句等词句进行详略得当的注释和笺疏。作者词学功底深厚,古籍整理水平较扎实,全书校对精审,笺疏得当,尤其引证文献总体上较为准确严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作者简介
沈家庄,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诗词专家,长期致力于词学研究,出版专著有《宋词的文化定位》、《宋词文化与文学新视野》、《竹窗簃词学论稿》等,其学术专著三次获“夏承焘词学奖”二等奖。
朱存红,文学博士,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博士论文为《王鹏运研究》。
目录
前言1
凡例1
四印斋词卷
袖墨词
点绦唇(帘卷黄昏)3
满江红(十载旗亭)3
临江仙(丽景潜收日脚)4
忆少年(一垆烟篆)5
踏莎行(十日愁霖)6
解语花(天开霁色)6
解语花(云低凤阙)8
齐天乐(离人心上愁初到)10
前调(梧桐庭院苔痕浅)10
前调(呢喃花下闻长叹)11
前调(游仙一梦匆匆醒)12
前调(新霜一夜秋魂醒)13
前调(碧华冉冉蘅皋暮)14
前调(纷纷群动逌然息)15
前调(楼高不放珠帘卷)16
扫花游(弯环十八)17
翠楼吟(磬落风圆)18
高阳台(扑帽风轻)20
浣溪沙(天外晴云一晌留)21
摸鱼子(镇无聊)22
前调(对燕台)24
金缕曲(芳草城南地)25
大江东去(熙丰而後)27
一萼红(短墙隈)29
一萼红(礼浮图)30
唐多令(宫树晓烟笼)32
齐天乐(人间水月寻常有)33
浪淘沙(春殢小梅梢)35
南浦(廿四数花风)36
声声慢(寻芳策短)37
淡黄柳(东风巷陌)38
探春慢(柳擘绵轻)39
喜迁莺(楚天凝望)40
宴清都(欢意随春减)41
疏影(几番游屐)43
贺新凉(一叶空蒙里)44
水调歌头(把酒看天语)45
摸鱼子(莽天涯)46
满庭芳(风露高寒)47
沁园春(秋色佳哉)48
长亭怨慢(乍吹起)50
齐天乐(西风吹醒槐花梦)51
浪淘沙(未办买山钱)52
梁苑集
满江红(梦里曾游)54
三姝媚(浮屠空外现)55
浣溪沙(汴水微茫绕郭流)56
前调(拥鼻孤吟不自支)57
前调(画里家山苦未真)57
前调(未赋登楼已不堪)58
前调(珠履三千説信陵)58
前调(旧日梁王尚有台)59
前调(图画清明记上河)60
前调(一卷新词托瓣香)60
前调(往事宣房忆塞河)61
前调(浪蕊浮花竞弄姿)61
前调(吏隐宣南梦未差)62
前调(愁里天涯梦里身)62
水龙吟(银笺偷谱秋声)63
一萼红(泛箐笭)64
声声慢(新荷卓壁)66
百字令(剡溪云懒)66
鹧鸪天(寒食郊原淑气新)68
法曲献仙音(黄叶声乾)68
金缕曲(尘世浮鸥耳)70
金缕曲(那得年长少)71
金缕曲(爽气横嵩少)72
绮罗香(埋玉香深)74
露华(绮云婀娜)75
高阳台(静里秋清)76
踏莎行(秋叶吟商)77
祝英台近(伫清樽)78
磨驴集
齐天乐(片帆催入春明梦)80
金缕曲(塞草青青里)81
鹧鸪天(日丽云辉淑景新)82
徵招(槐街芳事唐花过)83
探芳信(正芳昼)84
齐天乐(小长干里长干寺)85
前调(丁年记作东园客)86
前调(卜居穷巷东西住)88
前调(郁葱乔木韦平第)89
齐天乐(虚堂夜气寒生粟)89
百字令(铜铃六角)90
百字令(软红如海)91
齐天乐(素心相对浑忘倦)93
绮罗香(雨断云流)94
百字令(因循万里)95
水调歌头(三五正良夜)95
摸鱼子(爱新晴)96
大江东去(玉梅花下)97
庆清朝(杏酪初分)98
买陂塘(认新居)100
买陂塘(认新图)101
忆旧游(记开帘命酒)102
扬州慢(天末程遥)103
长亭怨慢(自湖上)104
淡黄柳(疏棂画箔)105
石湖仙(玉隆烟雨)106
暗香(玉壶圆月)108
疏影(砖顽似铁)109
惜红衣(雁路催寒)111
角招(认襟袖)111
徵招(周情柳思凭谁契)113
秋宵吟(冷云低)115
凄凉犯(怀人永夕)115
翠楼吟(月朗澎湖)117
湘月(冷官趣别)118
百字令(天乎难问)119
贺新凉(寂寞闲门闭)120
齐天乐(西风自入姜郎笔)121
金缕曲(问讯南湖柳)122
扁舟寻旧约(霁日烘窗)123
步月(宝镜开奁)125
摸鱼子(黯销凝)125
百字令(心香焫处)127
中年听雨词
百字令(华生银海)129
清平乐(凤城东畔)130
高阳台(客去堂虚)130
齐天乐(雨余浣出天容浄)132
前言/序言
王鹏运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成就的卓越人物,世间公认爲词史上“晚清四大家”中的首席。他的这个“首席”,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在词学史上做了许多先前和同辈学者没有做过的词学贡献。如他曾精校精刻唐宋金元人词籍数十家成《四印斋所刻词》。龙榆生认爲“自鹏运以大词人从事於此,而後词家有校勘之学,而後词集有可读之本”
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48页。
。他宽厚包容,广泛结交词学界先贤与同辈,乐於奖掖词坛後进,且指导有方,故而在他身旁聚集起大批词人,一同唱和,造成清代後期词人社集之风大盛。他精研词律词法,而且行之於自己的创作实践,平生留下七百多首风格各异的词作;他的词学理论独树一帜,标榜“重拙大”的评论宋词原则和批评历代词作的准绳,这是一个伦理价值与诗歌艺术审美价值并重的新的词学批评理论纲领,既爲後继者况周颐在词学理论上的突破并自成一家导夫先路,又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践行着这一全新的词学理论审美观念。
所以康有爲称许王鹏运“填词爲光绪朝第一”
此语出自康有爲光绪二十二年(1896)《寄赠王幼霞侍御》诗附注。康诗云:“修罗龙战几何时,王母重开善见池。金翅食龙四海水,女床栖凤万年枝。焰摩欢乐非非想,博望幽忧故故疑。大醉钧天无一语,王郎拔剑我兴悲。”附注云:“幼霞名鹏运,临桂人,清直能文章,填词爲光绪朝第一。时欲修圆明园,幼霞抗疏争,几被戮,幸翁常熟爲请,得免。然後爲荣禄所卖,误劾常熟。常熟以救幼霞语我,吾告幼霞,卒劾荣禄引去。附注於此。”时王在北京,康有爲从广州函寄。。
叶恭绰称许他:“半塘气势宏阔,笼罩一切,蔚爲词宗。”
叶恭绰《广箧中词》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蔡嵩云则首肯王鹏运爲清词第三期的“创始人”,爲“桂派”领袖,并强调“此派最晚出,以立意爲体,故词格颇高;以守律爲用,故词法颇严。今世词学正宗,惟有此派。余皆少所树立,不能成派”
蔡嵩云撰《柯亭词论》“清词三期”条,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08页。。
然而我们读早年各种文学史的版本,除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专家阿英曾将王鹏运等唱和的《庚子秋词》编入《近代反侵略文学》丛书之《庚子事变文学集》外,其他对於王鹏运的介绍甚是寥寥——这种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的成就及时人评价与文学史对其评价反差之大,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其一,王鹏运生逢清代末造,早年做文学史者,于近代文学研究有所忽略;其二,王鹏运词流行版本爲其自删七稿九集仅存139首的《半塘定稿》,由朱祖谋刻印於广州,虽然朱祖谋以刊落太甚,又取《袖墨》、
《虫秋》、
《校梦龛》、
《南潜》四集选録55阕爲《半塘剩稿》,但仍有四分之三强的王鹏运作品未能与广大读者谋面;其三,王鹏运父亲王必达入广西巡抚邹锺泉幕,因与太平军相抗有功而进入仕途,出於当时政治倾向的考量,故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鲜有学者关注王鹏运其人、其作,更未能对其家世、生平进行研究或做出中肯评价。
此次对王鹏运的全部词作进行搜集、考订、校勘和笺注。搜求到王鹏运词集计有:乙稿(甲稿王鹏运自编时阙如,我们另有专文详论)《袖墨词》《虫秋集》,丙稿《味梨集》,丁稿《鹜翁集》,戊稿《蜩知集》,己稿《校梦龛集》,庚稿《庚子秋词》《春蛰吟》,辛稿《南潜集》(已佚。仅见《半塘定稿》及朱祖谋所辑《半塘剩稿》)。其中乙稿《袖墨词》有《薇省同声集》本,《虫秋集》有家刻本(已佚),丙稿《味梨集》、丁稿《鹜翁集》、戊稿《蜩知集》、庚稿《庚子秋词》《春蛰吟》有家刻本。己稿《校梦龛集》初未刻,後广西北流陈柱借得龙榆生所藏稿本刻入《粤西词四种》。半塘客扬州时,将七稿九集删存139首爲《半塘定稿》,交朱祖谋刻印於广州,半塘去世一年後刻成。朱祖谋以刊落太甚,又取《袖墨》、
《虫秋》、
《校梦龛》、
《南潜》四集选録55阕爲《半塘剩稿》。除此之外,我们分别从北京、上海、南宁、桂林等地求得国家图书馆所藏《四印斋词卷》稿本,上海图书馆所藏《袖墨词》稿本、《梁苑集》稿本、半塘乙稿《袖墨集》一卷、《虫秋集》一卷稿本(有郑文焯校)、半塘己稿《校梦龛集》初定稿本(有郑文焯校),广西区图书馆所藏龙榆生捐赠的《王龙唱和词》手稿(録半塘词九首)以及朱祖谋旧藏《校梦龛集》手稿(即陈柱刻本所据)。今多方搜罗,去其重复,共得王鹏运词759首(包含半塘词集中所收与他人联句之作14首)。这是迄今爲止海内外收録王鹏运词最全者。
一
王鹏运(1849—1904),字幼霞(一作佑遐),中年自号半塘老人,一号半僧,晚号鹜翁、半塘僧鹜,因有室名“吟湘”,也曾自署吟湘病叟。先世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高祖王云飞,以乾隆戊子举人大挑知县出宰江西星子县,数转官至广西昭平,卒於任上,家人贫不能归,遂居临桂(今广西桂林市)。父王必达,累官至甘肃安肃道,有《养拙斋诗》十四卷。半塘家在临桂盐道街燕怀堂。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次年建号太平天国。王必达入广西巡抚邹锺泉幕,与太平军相抗。後必达以军功荐赴部铨叙,得江西建昌县令。约於同治元年(1862)王必达任饶州知府前後,半塘始至江西与父亲团聚。此前半塘在临桂家塾读书,塾师爲灌阳唐懋功。自此半塘随宦江西十余年。同治四年(1865),半塘与曹氏成亲。
同治九年(1870),半塘回乡应乡试中举,翌年入京应进士试不第,後曾长期滞留京师。同治十三年(1874),半塘以内阁中书分发到阁行走,旋补授内阁中书,寓所在北京宣武门外校场头条胡同(即四印斋)。同年,祖父诚立卒。光绪七年(1881)冬,半塘父王必达从甘肃安肃道移任广东惠潮嘉道,行抵平凉卒。翌年春,半塘扶柩南归,第三年冬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省兄王维翰。在大梁期间半塘与当地诗友多有诗词酬唱。半塘无子,以兄维翰之第三子瑞周爲嗣,改名爲郮。在大梁,半塘与朱祖谋订交。光绪十年(1884),半塘服阕回京。
半塘在京时,常在同乡龙继栋(字松琴,号槐庐)的觅句堂爲文酒之会。参加者除龙氏外,有永福韦业祥(字伯谦),桂林谢元麒(字子石),灌阳唐懋功之子唐景崧(字薇卿)、唐景崇(字春卿)、唐景崶(字禹卿)三兄弟等,半塘与他们非亲即故。觅句堂成员以广西人爲主,亦有外省文友;觅句堂文会以作词爲主,亦作诗、古文。作词以半塘最专且久。光绪八年(1882),龙继栋因云南报销案解任候质,觅句堂之会遂散,词人又常在四印斋聚会。光绪十四年(1888),临桂况周颐至京,与半塘在四印斋以词相切磋。两人成名以後,共称王况。人称他们创立临桂词派,以半塘爲首领。而觅句堂之会,实开其端。半塘开始学填词时受江宁(今南京市)端木埰影响最大。端木埰任内阁中书,在词坛年岁最长,填词以常州派张惠言爲宗,与半塘在师友之间。端木埰曾手书宋词十九首与半塘。
半塘於光绪十一年(1885)任内阁侍读,值实録馆。光绪十三年(1887),慈禧太后下令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巨款作修园之用,致使海军停购军舰;并以海军成员督修颐和园。同年慈禧下旨,爲光绪帝筹办大婚典礼,半塘得预其事。光绪十四年(1888)四月,夫人曹氏卒,後半塘终身未续娶。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光绪帝完婚,慈禧归政,光绪帝亲政。光绪帝完婚叙劳,半塘得赐三品衔。光绪十七年(1891),颐和园初步竣工,慈禧入住主殿乐寿堂,光绪帝奉皇太后驻跸颐和园自此始。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翌年初,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三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光绪十九年(1893)七月,半塘入都察院,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升礼科给事中,转礼科掌印给事中。半塘既在谏垣,目睹中日甲午之战中清廷的腐败,导致战事节节失败,而投降派畏战言和,丧权辱国,曾上疏弹劾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等大员,以爲和议不可行,请罢奸邪以坚战局。但中日战争中清廷终归惨败。光绪二十一年(1895),半塘屡次替康有爲上书谈变法等事。七月,半塘参加强学会。半年後强学会被查封。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半塘爲使光绪帝免於事事受慈禧牵制,使之自主图强,上疏谏驻跸颐和园。疏入,光绪帝软弱,深恐慈禧怪罪,遂引太监寇连材上书请慈禧勿干政被杀一案欲加严谴,幸有恭亲王奕欣、吏部大臣李鸿藻(一説军机大臣翁同龢)据理力争得免。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半塘上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宣布变法。五月五日诏立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前身)。八月六日慈禧发动政变,囚光绪帝於瀛台,再出训政,旋杀“六君子”,变法失败。之後,半塘上书“请端学説以正人心”,以图自保。
光绪二十二年(1896),朱祖谋重到京师,半塘邀其入咫村词社。朱祖谋填词,实出半塘诱导,半塘嘱以专看两宋词,有所得,然後可看明以後词。词社中又有张次珊、郑文焯、王以敏、易顺豫等人,一时从游者甚衆。光绪二十五年(1899),半塘与朱祖谋一起校勘梦窗词,并举校梦龛词社。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烧杀淫掠。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九月慈禧逃至西安。其时半塘身陷危城,与朱祖谋、刘福姚共集四印斋填词以抒悲慨。宋育仁住所相近,亦时往填词。九月,宋氏离京,三人仍填词不已,共成《庚子秋词》。後又与朱祖谋、郑文焯等十余辈迭相唱和,共成《春蛰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半塘得请南归,经朱仙镇至金陵,过上海,游苏州,与朱祖谋、郑文焯相酬答,後寓於扬州。至上海时,曾讲学於南洋公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主讲扬州之仪董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况周颐过江相访。五月,过江访郑文焯,相会於吴皋。六月,往山阴省墓道经苏州,两江总督端方约半塘夜宴於苏州八旗会馆(拙政园旧址),翌晨即病,二十三日夜卒於两广会馆。初寄榇沧浪亭侧结草庵中,後归葬临桂城东半塘尾村祖墓之侧(今桂林市育才小学内)。
二
半塘长期致力於校刻词集。自1881年至1904年,前後二十五年,努力搜求前人词集,创校词五例:一曰正误,二曰校异,三曰补脱,四曰存疑,五曰删复。其将校勘之学用於刻词,所刻词最爲精审。如《四印斋所刻词》,搜罗有《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白石道人词集》等二十四种词籍(其中《漱玉词》、《樵歌》爲辑佚)。又刻有《宋元三十一家词》四册二十五种。其校刻《梦窗甲乙丙丁稿》,前後凡五年,三易其板,可见其校词态度的精严。
《半塘定稿》所收
《王鹏运词集校笺》(套装共2册) 一、 时代背景与王鹏运的学术地位 清代乾嘉学术,学界素称“朴学”,尤以考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重。其学术风气,追求严谨、求实、务本,对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校订、阐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鹏运,字振之,号薇香老人,又号薇香词客,晚号薇香老人。生于嘉庆五年,卒于光绪二十四年,享年七十九岁。他是晚清时期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朴学大师,其学术成就涵盖了金石、目录、文字、音韵、训诂等诸多领域。尤其在词学研究方面,王鹏运继承了乾嘉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与发展,被誉为“晚清词学巨擘”。 王鹏运的生活年代,正值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使得传统的士人阶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鹏运将治学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潜心于学术研究,以期在乱世中守护中华文化的根脉。他的学术研究,不仅是对知识的纯粹追求,更蕴含着一种文化自觉与民族担当。 二、 《王鹏运词集校笺》的学术价值 《王鹏运词集校笺》是一部集王鹏运生平著作、学术思想、以及对前代词学经典研究成果于一体的学术巨著。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王鹏运词学思想的系统呈现: 本书汇集了王鹏运一生中创作的词作,并对其进行了精心的校勘与笺释。这些词作不仅展现了王鹏运作为词人的艺术才华,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了他对词体、词韵、词旨、词境等方面的深刻见解。通过对这些词作的阅读和理解,读者可以窥探王鹏运如何将自己对词学的理论思考融入创作实践,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词学体系。 2. 词学经典的权威校订与深入阐释: 王鹏运不仅是词人,更是杰出的词学评论家和整理者。他在《王鹏运词集校笺》中,将前代重要的词学经典,如《词学概论》、《词源》、《词林正韵》等,进行了细致的校订,纠正了前人讹误,并撰写了详尽的笺注。这些笺注,不是简单的文字释义,而是结合了历代文献、史料,对词学理论进行深入的剖析,对词体演变、词家风格、词作鉴赏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论述。例如,他在阐释某位词人的作品时,会追溯其师承渊源,分析其用典的准确性,考证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甚至对其用韵的得失进行评判,展现了其扎实的文献功底和高超的鉴赏能力。 3. 朴学治学精神的典范: 《王鹏运词集校笺》充分体现了朴学“求真务实”、“证据确凿”、“字斟句酌”的治学精神。王鹏运在校勘词作时,往往穷搜善本,对比异同,力求还原文字的本真面貌。他的笺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每一句话都建立在可靠的史料和文献依据之上。这种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学术研究的榜样。 4. 晚清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晚清时期,词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也有新的探索。王鹏运的词学研究,在承袭乾嘉朴学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变化,并在词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中有所回应。因此,《王鹏运词集校笺》不仅是研究王鹏运本人词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更是理解晚清词学发展脉络、把握晚清学术转型的一份珍贵文献。 三、 《王鹏运词集校笺》的内容构成(套装共2册) 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编者对王鹏运学术思想和词学贡献的全面梳理与呈现。 第一册: 王鹏运词作汇编: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系统收录了王鹏运一生创作的词作。这些词作按照一定的体例进行编排,例如按朝代、按作者、按主题等,方便读者查阅。每一首词,都经过严谨的校订,力求版本之准确。 词作笺注: 针对每一首词,都附有详尽的笺注。笺注的内容包括: 字词疏解: 对词中出现的生僻字、古字、异体字进行解释,以及对一些古语词汇进行训诂。 典故考证: 对词中用到的典故、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考证,阐释其来源与含义。 意境分析: 深入解读词作所描绘的意境,分析词人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词作的艺术特色。 用韵考究: 对词作的用韵进行分析,辨析其是否符合词韵的格律,并指出其得失。 版本比较: 如果同一首词存在多个版本,会进行版本比较,说明不同版本的差异,并考证出较优的版本。 王鹏运词学论著选辑: 这一部分收录了王鹏运撰写的关于词学理论的论著,如《词学四论》、《词学辨疑》等。这些论著是他系统阐述词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涵盖了他对词的起源、发展、体式、创作方法、鉴赏等方面的精辟见解。 第二册: 前代词学经典校笺: 这是本书的另一大重要组成部分。王鹏运对前代重要的词学著作进行了校订和笺释。这些著作可能是:《词源》、《乐府古题》、《词林正韵》、《词律》、《词选》等。 校订: 王鹏运以其深厚的学养,对这些经典文献进行校勘,通过对比各种古籍版本,辨析字句之误,订正讹谬,力求恢复文献的原貌。 笺释: 针对这些经典著作中的理论观点、例证、注释等,王鹏运撰写了详细的笺释。他的笺释,不仅是对原文的解释,更是一种学术上的回应和发展。例如,他对《词源》的笺释,可能会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词源的说法进行补充或修正;他对《词律》的笺释,会进一步阐发词的格律,并结合实际词例进行说明。 王鹏运学术年谱: 这一部分是对王鹏运一生学术活动和生平事迹的梳理。年谱以时间为线索,记载了他的重要著作、学术交往、治学经历、生活轨迹等,为研究王鹏运的生平和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关评论与研究: 收集整理了历代对王鹏运及其词学研究的评论文章、学术研究成果等。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读者了解王鹏运的学术地位和后世对其研究的概况。 四、 阅读价值与意义 《王鹏运词集校笺》不仅是词学研究者、古籍整理工作者、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对于广大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而言,亦是一部极具阅读价值的著作。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王鹏运的词作及其笺注,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词的艺术魅力,学习如何品味词的意境、情感和技巧。 学习严谨治学方法: 王鹏运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是后学学习的典范,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治学启示。 了解中国词学发展脉络: 本书不仅呈现了王鹏运个人的词学成就,更通过对前代词学经典的整理,勾勒出中国词学发展的轨迹,有助于读者对词学史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沉浸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传统之中,感受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艺术情趣。 《王鹏运词集校笺》(套装共2册)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术巨著。它不仅是对王鹏运词学成就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中国传统词学文化的一次深刻梳理与传承。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王鹏运这位晚清词学巨擘的思想与艺术,得以在当下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