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西部世界》的反乌托邦式寓言
华丽呈现虚拟现实营造的诡谲幻境
深度剖析未来人类社会的精神困境
全面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性底线
遥远的某个时代,工程师洛奇与名叫爱丽丝的虚拟爱人生活在一起,长时间沉溺于虚拟现实营造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当他重新走入外部的真实世界后,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变化出现了。最终,当事件的发展看似峰回路转、趋于完美时,一个巨大的危险忽然出现在他眼前……
第一章 觉醒
第二章 麻烦
第三章 出逃
第四章 重生
第五章 暗影
第一章 觉醒
1
洛奇在微光中醒来,不知此刻究竟是白天还是黑夜。
室内温度适宜,窗幕闭合,亮度默认为3级幽暗,适合睡眠。
虚拟时钟显示6:05。
那么,是早晨喽。
进入本次睡眠前,洛奇已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
他在房屋中央那张简洁宽大的桌子上,面对屏幕完成了公司分拆过来的项目包。根据项目要求,分布在城市各处的像洛奇这样的SOHO设计员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工作。
当最后一张图纸传到云平台,屏幕上弹出“感谢您的辛勤工作”字样。
收工。
无须坐班。事实上洛奇去公司的次数屈指可数,依赖强大的虚拟实境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网络,他时刻感觉到身处庞大的集体团队中,并对身边同事的一切了如指掌。
作为项目小组负责人,57岁的工程师叶海山在犹豫很久后,终于公开跟一个真实而非虚拟的异性共同生活。这意味着他告别了时下大家最看重的普遍价值观——自由,这真是个勇敢的决定;30出头的孔目又不出所料地更换了虚拟女友,他总是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入职一年的瓦丽最近有些反常,这个27岁的时髦女孩一改往日勤奋的形象,不知为何变得有些懒散。
比较而言,还是我的生活稳定有序。洛奇想。
作为较早的一代“新人类”,他过着标准的幸福而平凡的生活。
住在一间离地300米、面积120平方米的公寓里,除了卫生间,整个房间几乎没有什么隔断,家具简单实用。一套名为X的智能系统管理着整栋大厦和每个房间,业主的日常生活都交由它打理。家里储藏着品种丰富、营养美味的速食和符合健康标准的饮品,X系统会定期进行补充。唯一那扇不能开启的窗户下方有个对外开放的独立空间,专门接收无人机送来的商品。房间内常年恒温恒湿,有无限多的虚拟实境模式供业主选择,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天下万物。这个年代,仿真一词早已被淘汰,虚拟现实强大到可以完全覆盖人类的所有感官,从视觉、触觉到味觉、嗅觉,无一例外,你根本分辨不出真实与虚幻,某种程度上说,虚幻甚至比真实还要真实。
一切,只需按下控制器按钮就能实现。
洛奇很少外出,因为在科技的帮助下,人们的生活效率已实现最大化,历史上那些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都被极大简化。比如旅行,现在完全无须离开家门去经历舟车劳顿,因为旅行的最终目的是参观景点,感受那种独特的现场体验。如果虚拟现实可以把金字塔搬到你眼前,甚至比在现场更真实,你又何须外出奔波呢?
不仅他很少外出,如果以他34岁的年龄划界,比他年轻的人都同样如此。决定这种生活方式的除了技术原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他们都是属于非母体生育的“新人类”,在人造胚胎里诞生,在高度协作化的环境下成长。他们从出生起就摆脱了家庭的束缚,获得完全意义上的个人自由,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人。
比较而言,“新人类”普遍喜欢生活在封闭空间里,并且懂得享受虚拟现实带来的万花筒般的精神生活。对他们来说,即便户外空气不错,可依然不如封闭空间提供的人造氧气那么纯净。娇嫩的肺部习惯了新鲜的纯氧气,空气中稍有杂质都会让人感觉不适。
不过,洛奇跟他们稍有不同。他之所以最近一年足不出户的原因完全是因为——恋爱。
没错,一个名叫爱丽丝的虚拟爱人一度完全占据了他的内心,在性与爱分离的时代,她扮演精神慰藉师的重要角色。当洛奇感到空虚时,她会根据实际情况帮他填补那些心灵漏洞。
实际上,她一直做得不错,直到最近才开始出现一些小小的状况。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新奇得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没有落入那种宏大叙事、试图一笔勾勒出“世界真相”的俗套,反而将焦点聚焦在那些微小、似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失误”与“偏差”之上。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惯性视为“常态”或“必然”的结果。它挑战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线性思维,让我意识到,正是那些精妙的、看似随机的“走样”,才真正塑造了我们所见证的复杂现实。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历史转折点时,作者没有去渲染英雄主义的光环,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几个关键人物在特定时刻的犹豫、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一个微不足道的技术失误是如何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连锁反应。这种对“偶然性”的深度挖掘,使得整本书充满了辩证的张力,让人在读完之后,对任何声称“一切尽在掌握”的论断都抱持起一份审慎的怀疑。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更能容纳不确定性的理解框架,非常适合那些厌倦了非黑即白论断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预期管理”的颠覆性阐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确定性”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本书则像一盆冷水,浇灭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案例的梳理,有力地证明了在任何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中,任何声称“完全预测未来”的尝试都是一种自欺欺人。它不是在鼓吹宿命论,恰恰相反,它是在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坚实的基础去规划未来:即承认并量化不确定性,而不是试图消除它。这种“承认缺陷即是力量”的哲学,在处理长期战略规划时尤其重要。读完后,我对于那些快速增长、号称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的初创企业和宏伟蓝图,有了一种更健康、更具批判性的审视态度。它教会我,真正的进步往往发生在你不再试图追求那个虚无缥缈的“完美终点”之后。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一开始有些挑战性,它更像是学术论文与个人沉思录的混合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连贯故事。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非线性的、跳跃式的思维跳跃,它提供的回报是巨大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个体经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近乎诗意的语言风格,这与他冷静的理论分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他对某个失败项目负责人心境的刻画,那种面对既定错误却又无力回天的无助感,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这种文学性的细腻处理,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结构分析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不再仅仅是关于世界的计算,更是关于身处这个计算世界中的人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成功地在冰冷的逻辑与温暖的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读来既有智力的激荡,也有情感的共鸣。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我被其密集的论证结构和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熔炉所震撼。它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思想上的马拉松。作者在探讨认知科学、社会动力学和复杂系统理论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令人叹服。他巧妙地搭建起一个复杂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为何人类社会在追求“效率”与“最优解”的过程中,反而会周期性地陷入低效甚至灾难性的境地。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从早期工业革命的资源分配偏差,到近现代金融市场的波动模型失灵,都紧密地服务于他的核心论点——即“完美”的理论模型在面对“活的”现实系统时,其预测力和指导性必然会打折扣。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一领域的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系统性限制”的深刻哲学探讨。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回顾某些章节,以确保自己完全吸收了其中复杂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导,它的深度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沉溺于批判性的解构,而是提供了一种令人振奋的建设性路径。它深刻地剖析了在追求“完美”目标时,我们是如何系统性地错失了“次优解”甚至“可行解”的价值。作者似乎在对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过度优化”倾向发出一记警钟。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排斥在“标准流程”之外的创新火花,正是这些火花——这些“次要产物”——往往孕育着真正的变革。阅读体验就像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去魅”过程,它剥离了那些被过度神化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外衣,让我们看到其底层运作的脆弱性。这种对“残余”和“边角料”价值的重新发现,极大地激发了我在日常工作和思考中的创造力,它鼓励我们拥抱那些看似不够整洁、不够效率的实践,因为它们可能内含着应对未来未知挑战的韧性。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质量有保证,价格也实惠,有活动的时候更是惊喜,关键是物流非常快。
评分故事性强很喜欢
评分不错,京东特价,满一百省五十,收藏了。
评分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发人之未发,说人之想说,收获多多,满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很喜欢这本书,物流也很快,包装也很好
评分买书还是得买孩子喜欢的书,这本他就喜欢
评分新星出版社的幻象文库系列我一定要收全。
评分这本书挺好的,值得购买,适合阅读,挺不错的。送货也挺快的,十分迅速及时,特别迅速及时满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