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

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Charles,R.,Farrar 等 著,单德山 等 译
图书标签:
  • 结构健康监测
  • 机器学习
  • 数据分析
  • 传感器
  • 损伤检测
  • 预测性维护
  • 桥梁监测
  • 土木工程
  • 模式识别
  • 信号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9595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780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432
字数:6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针对结构健康监测的特点,将统计模式识别引入健康监测问题中,从而建立该类问题的有效解决框架。内容包括结构响应信号的传感和采集、损伤敏感特征分析、结构异常诊断、基于统计模式识别方法的损伤诊断、结构状态评估。《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的编写力求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大量的应用范例供参考。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工程师与科学家如何研究损伤 2
1.2 发展SHM技术的原因 3
1.3 损伤定义 4
1.4 SHM统计模式识别范例 6
1.4.1 运营评估 9
1.4.2 数据采集 9
1.4.3 数据归一化 9
1.4.4 数据净化 10
1.4.5 数据压缩 10
1.4.6 数据融合 10
1.4.7 特征提取 10
1.4.8 特征判别的统计建模 11
1.5 局部与整体损伤诊断 11
1.6 结构健康监测的基本公理 12
1.7 本书采用的方法 13
参考文献 13
第2章 研究历史回顾 15
2.1 旋转机械应用 15
2.1.1 旋转机械的运营评估 16
2.1.2 旋转机械的数据采集 16
2.1.3 旋转机械特征值的提取 17
2.1.4 旋转机械损伤诊断的统计建模 18
2.1.5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的结论意见 18
2.2 海洋石油平台 19
2.2.1 海洋平台运营评估 20
2.2.2 海洋平台数据采集 21
2.2.3 海洋平台特征值提取 21
2.2.4 海洋平台统计学建模 22
2.2.5 海洋石油平台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的经验教训 22
2.3 航空航天结构 22
2.3.1 航空航天结构的运营评估 25
2.3.2 航空航天结构的数据采集 26
2.3.3 航空航天结构的特征提取和统计建模 27
2.3.4 用于航空航天SHM应用的统计模型 28
2.3.5 关于航空航天SHM应用的结论性意见 28
2.4 土木工程基础设施 29
2.4.1 桥梁结构的运营评价 30
2.4.2 桥梁结构的数据采集 31
2.4.3 以模态属性为基础的特征 32
2.4.4 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的特征统计分类 32
2.4.5 桥梁结构应用 33
2.5 小结 33
参考文献 34
第3章 运营评估 42
3.1 结构健康监测的经济和寿命安全理由 42
3.2 定义待检测的损伤 43
3.3 运营和环境条件 44
3.4 数据采集限制 44
3.5 运营评估实例:桥梁监测 45
3.6 运营评估实例:风力发电机 47
3.7 运营评估总结 48
参考文献 48
第4章 传感与数据采集 49
4.1 简介 49
4.2 SHM的传感与数据采集系统策略 49
4.2.1 策略Ⅰ 50
4.2.2 策略Ⅱ 50
4.3 传感和数据采集的概念挑战 51
4.4 应采集什么类型的数据? 52
4.4.1 动态输入和响应量 52
4.4.2 其他损伤敏感物理量 54
4.4.3 环境量 54
4.4.4 运营量 55
4.5 目前的SHM传感系统 55
4.5.1 有线系统 55
4.5.2 无线系统 56
4.6 传感器网络范例 58
4.6.1 直接连接到中央处理设备的传感器阵列 59
4.6.2 跳频连接的分布式处理 59
4.6.3 混合连接的分布式处理 60
4.7 未来的传感网络范例 61
4.8 定义传感器系统特性 63
4.8.1 所需灵敏度及量程 64
4.8.2 所需带宽及频率分辨率 64
4.8.3 传感器数量和位置 64
4.8.4 传感器标定、稳定性和可靠性 65
4.9 定义数据采样参数 67
4.10 定义数据采集系统 67
4.11 主动与被动传感 68
4.12 多尺度传感 69
4.13 传感器系统的供电 69
4.14 信号调理 70
4.15 传感器和作动器优化 70
4.16 传感器融合 71
4.17 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和数据采集问题的总结 74
参考文献 75
第5章 案例研究 79
5.1 I-40桥 79
5.1.1 初步测试和数据采集 81
5.1.2 完好状态环境振动测试 81
5.1.3 强迫振动测试 83
5.2 混凝土柱 84
5.2.1 拟静力加载 85
5.2.2 动态激励 86
5.2.3 数据采集 87
5.3 自由度系统 88
5.3.1 物理参数 90
5.3.2 数据采集 90
5.4 模拟房屋结构 90
5.4.1 试验过程与数据采集 91
5.4.2 测试数据 91
5.5 Alamosa峡谷大桥 93
5.5.1 试验过程和数据采集 95
5.5.2 环境测量 96
5.5.3 研究模态特性变异所进行的振动试验 96
5.6 Gnat飞机 97
5.6.1 用改造的检查面板模拟损伤 97
5.6.2 用拆除检测板模拟损伤 101
参考文献 104
第6章 概率统计导论 105
6.1 简介 105
6.2 概率:基本定义 106
6.3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07
6.4 期望值 110
6.5 高斯分布(及其他分布) 114
6.6 多元统计 115
6.7 多元高斯分布 116
6.8 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 117
6.9 置信限与累积分布函数 119
6.10 孤立点分析 122
6.10.1 单变量数据中的异常值 122
6.10.2 多元数据中的异常值 123
6.10.3 不一致性临界值或阈值计算 123
6.11 密度估计 123
6.12 极值统计 128
6.12.1 极值统计简介 128
6.12.2 基本理论 128
6.12.3 极限分布的确定 131
6.13 降维——主成分分析 134
6.13.1 简单投影 135
6.13.2 主成分分析 136
6.14 结论 138
参考文献 138
第7章 损伤敏感特征 140
7.1 特征提取过程中常用的波形和谱函数 142
7.1.1 波形比较 143
7.1.2 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 143
7.1.3 功率谱和互功率谱密度函数 145
7.1.4 脉冲响应函数和频率响应函数 147
7.1.5 相干函数 148
7.1.6 关于波形和频谱的一些评论 149
7.2 基本信号统计量 149
7.3 瞬态信号:时间矩 155
7.4 瞬态信号:衰减度量 157
7.5 声发射特征 159
7.6 SHM导波方法所用特征 160
7.6.1 预处理 161
7.6.2 基准比较 161
7.6.3 损伤定位 162
7.7 用于阻抗测试的特征 163
7.8 基本模态属性 165
7.8.1 共振频率简介 166
7.8.2 特征提取的正反建模方法 168
7.8.3 共振频率:正方法 168
7.8.4 共振频率:敏感性问题 168
7.8.5 振型 170
7.8.6 荷载相关Ritz向量 176
7.9 基本模态属性的衍生特征 178
7.9.1 模态曲率 178
7.9.2 模态应变能 180
7.9.3 模态柔度 184
7.10 模型修正方法 187
7.10.1 目标函数和约束 188
7.10.2 模态力误差的直接解 189
7.10.3 最优矩阵修正方法 191
7.10.4 基于敏感性的修正方法 193
7.10.5 特征结构配置法 196
7.10.6 混合矩阵修正法 197
7.10.7 模型修正法的结论性意见 197
7.11 时间序列模型 198
7.12 特征选择 199
7.12.1 敏感性分析 200
7.12.2 信息量 202
7.12.3 鲁棒性评估 204
7.12.4 优化过程 204
7.13 度量 204
7.14 结论性意见 204
参考文献 205
第8章 基于线性响应偏差的特征 210
8.1 可产生非线性系统响应的损伤类型 210
8.2 探索SHM非线性系统识别方法的动机 212
8.2.1 相干函数 214
8.2.2 线性和互反性检验 216
8.2.3 谐波畸变 221
8.2.4 频率响应函数失真 223
8.2.5 概率密度函数 226
8.2.6 相关性检验 227
8.2.7 Holder指数 228
8.2.8 线性时间序列预测误差 232
8.2.9 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 233
8.2.10 Hilbert变换 236
8.2.11 非线性声学方法 237
8.3 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的应用 238
8.3.1 裂缝梁模拟为双线性系统 240
8.3.2 损伤梁的混沌讯问 242
8.3.3 局部吸引子方差 242
8.3.4 用局部吸引子方差诊断损伤 244
8.4 非线性系统识别方法 245
8.5 非线性系统响应特征提取的结论性意见 248
参考文献 249
第9章 机器学习与统计模式识别 253
9.1 简介 253
9.2 智能损伤诊断 253
9.3 损伤识别的数据处理和融合 255
9.4 统计模式识别:假设检验 257
9.5 统计模式识别:一般框架 260
9.6 判别函数和决策边界 262
9.7 决策树 263
9.8 训练-极大似然 264
9.9 最近邻分类 267
9.10 案例分析:声发射试验 267
9.10.1 主成分分析 269
9.10.2 训练和验证数据 270
9.10.3判别分析和决策边界 271
9.10.4 核判别分析 273
9.11 总结 274
参考文献 274
第10章 无监督学习——异常诊断 276
10.1 简介 276
10.2 高斯分布的正常状态——孤立点分析 277
10.3 非高斯正常状态——神经网络方法 279
10.4 非参数密度估计——案例研究 283
10.4.1 试验结构和数据采集 284
10.4.2 数据与特征预处理 286
10.4.3 异常诊断 287
10.5 统计过程控制 289
10.5.1 基于自回归模型的特征提取 290
10.5.2 X-bar控制图:试验案例研究 291
10.6 其他控制图和多元统计过程控制 295
10.6.1 S控制图 295
10.6.2 累积和图概述 295
10.6.3 EWMA图概述 296
10.6.4 Hotelling或ShewhartT 2 图 296
10.6.5 多元累积和图 297
10.6.6 多元EWMA图 297
10.7 异常诊断阈值 298
10.7.1 极值统计 298
10.7.2 Ⅰ型和Ⅱ型错误:ROC曲线 302
10.8 小结 307
参考文献 307
第11章 监督学习——分类与回归 309
11.1 简介 309
11.2 人工神经网络 309
11.2.1 生物性
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桥梁、建筑物、风力涡轮机、飞机机翼等关键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作为一种能够实时评估结构完整性、预测潜在故障并指导维护决策的先进技术,正日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结构监测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检查和经验判断,存在效率低下、主观性强、无法及时发现早期损伤等弊端。而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提升了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预测能力。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如何运用机器学习的强大能力,来应对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复杂挑战。我们将摆脱传统方法论的局限,聚焦于如何从海量监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构建能够精准识别损伤、评估损伤程度、预测结构剩余寿命的模型。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机器学习算法,而是着重于将这些算法与结构工程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阐述其在SHM各个环节的应用机理、优势以及潜在的局限性。 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全面剖析机器学习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涵盖从数据准备到模型部署的整个流程。我们将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核心概念,掌握实用技术,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清晰的思路。 第一部分:结构健康监测基础与数据驱动方法 在深入机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结构健康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挑战有清晰的认识。本部分将为您构建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结构健康监测概述:原理、挑战与发展趋势 1.1 结构健康监测的定义与目标: 明确SHM的核心任务,包括损伤识别、损伤定位、损伤量化、剩余寿命预测等。 1.2 传统SHM方法的局限性: 分析基于传感器的时域/频域分析、模型更新等方法的不足,为引入机器学习提供动机。 1.3 SHM系统组成: 详细介绍传感器类型(应变、加速度、位移、温度、声发射等)、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 1.4 SHM面临的关键挑战: 探讨数据噪声、环境变化、操作载荷变化、传感器故障、数据不完整、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 1.5 机器学习赋能SHM: 概述机器学习如何应对上述挑战,从数据中学习复杂模式,实现更智能、更准确的监测。 第二章:结构监测数据的准备与特征工程 2.1 数据的来源与类型: 介绍不同类型传感器产生的时程数据、图像数据、振动数据等。 2.2 数据预处理技术: 2.2.1 噪声滤波: 讲解常用的滤波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小波变换、Savitzky-Golay滤波器)及其在结构监测数据去噪中的应用。 2.2.2 数据插值与填充: 处理传感器失效或通信中断导致的缺失数据,介绍线性插值、样条插值、基于模型预测的插值等方法。 2.2.3 数据归一化与标准化: 解释为何需要对数据进行缩放,以及Min-Max标准化、Z-score标准化等常用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场景。 2.2.4 数据重采样与对齐: 处理不同采样率的数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2.3 特征提取与工程: 识别对结构健康状态敏感的关键特征,是机器学习模型成功的关键。 2.3.1 基于物理的模型特征: 从结构动力学出发提取的特征,如模态频率、模态振型、阻尼比、频响函数(FRF)等。 2.3.2 基于统计的时域特征: RMS值、均方根、峰度、偏度、峭度、能量等。 2.3.3 基于时频域的特征: 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小波变换、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等产生的时频图谱特征。 2.3.4 基于机器学习的特征学习: 探讨自编码器(Autoencoders)等无监督学习方法在特征提取中的作用。 2.4 数据集划分: 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的划分原则,以及交叉验证在评估模型性能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监督学习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监督学习是利用带有标签的数据来训练模型,使其能够对新的、未标记数据进行预测。在SHM中,标签通常代表结构的状态(健康或损伤),以及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第三章:分类模型用于损伤识别与状态评估 3.1 损伤识别的基本概念: 将SHM问题转化为一个分类问题,判断结构是否发生损伤。 3.2 支持向量机(SVM): 3.2.1 SVM原理回顾: 超平面、核函数(线性、多项式、RBF)、软间隔与硬间隔。 3.2.2 SVM在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SVM区分健康和损伤状态,多类分类的扩展。 3.3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3.3.1 决策树的构建与剪枝: ID3、C4.5、CART等算法。 3.3.2 随机森林的集成学习优势: Bagging、特征随机选择,提高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3.3.3 在结构损伤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3.4 K近邻(K-NN): 3.4.1 K-NN的距离度量与分类规则。 3.4.2 在小样本、非线性数据集上的应用。 3.5 神经网络(NN)基础: 3.5.1 感知机、多层感知机(MLP): 激活函数、反向传播算法。 3.5.2 在复杂损伤模式识别中的潜力。 3.6 模型评估指标: 准确率(Accuracy)、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分数、ROC曲线与AUC。 第四章:回归模型用于损伤量化与状态评估 4.1 损伤量化的挑战: 如何预测损伤的严重程度,例如裂纹的长度、构件的刚度退化程度。 4.2 线性回归与多项式回归: 4.2.1 最小二乘法原理。 4.2.2 在简单损伤度量中的应用。 4.3 支持向量回归(SVR): 4.3.1 SVR与SVM的异同: 考虑误差范围(epsilon)。 4.3.2 在预测损伤参数中的优势。 4.4 决策树回归与随机森林回归: 4.4.1 基于平均值的叶节点预测。 4.4.2 结合集成学习提高预测精度。 4.5 神经网络回归: 4.5.1 MLP在连续值预测中的应用。 4.5.2 引入输出层神经元激活函数(如线性激活)。 4.6 模型评估指标: 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R²分数。 第五章:深度学习在复杂损伤模式识别中的突破 5.1 深度学习的优势: 自动特征学习能力,处理高维、非结构化数据。 5.2 卷积神经网络(CNN): 5.2.1 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 5.2.2 在处理传感器数据(如振动信号的时频图)或图像数据(如结构表面裂纹图像)中的应用。 5.3 循环神经网络(R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5.3.1 处理时序数据的能力: 捕捉数据中的时间依赖性。 5.3.2 LSTM解决梯度消失/爆炸问题。 5.3.3 在分析传感器时间序列数据,预测结构响应变化方面的应用。 5.4 图神经网络(GNN): 5.4.1 将结构表示为图结构。 5.4.2 在捕捉结构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布式损伤诊断的应用。 5.5 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 5.5.1 利用预训练模型加速训练,解决数据不足的问题。 5.5.2 在不同类型结构或相似损伤场景下的应用。 第三部分:无监督学习与半监督学习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在许多SHM场景下,获取大量标注数据(即明确的损伤类型和程度)是困难且昂贵的。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第六章:无监督学习用于异常检测与模式发现 6.1 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 6.1.1 定义: 识别与正常行为模式显著不同的数据点。 6.1.2 挑战: 正常状态下的变化、未知的损伤类型。 6.2 主成分分析(PCA): 6.2.1 降维与方差最大化。 6.2.2 基于重构误差的异常检测。 6.3 自编码器(Autoencoders): 6.3.1 编码器-解码器结构。 6.3.2 学习数据的紧凑表示,通过重构误差检测异常。 6.4 One-Class SVM: 6.4.1 学习正常数据的边界。 6.4.2 将落在边界外的点视为异常。 6.5 聚类分析(Clustering): 6.5.1 K-Means、DBSCAN等算法。 6.5.2 发现不同状态下的数据簇,识别可能代表损伤的簇。 6.6 在无监督损伤检测中的应用案例。 第七章:半监督学习与自监督学习的融合应用 7.1 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 7.1.1 利用少量标记数据和大量未标记数据。 7.1.2 协同训练、标签传播等方法。 7.1.3 在数据标注成本高昂时的价值。 7.2 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 7.2.1 从未标记数据中生成监督信号。 7.2.2 预训练任务举例: 预测数据序列的缺失部分、顺序预测、对比学习等。 7.2.3 预训练后用于下游的SHM任务(如损伤分类)。 7.3 双向融合: 如何将自监督学习的强大预训练能力与半监督学习的效率结合。 第四部分:机器学习模型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进阶应用与部署 本部分将探讨更高级的机器学习应用,以及如何将训练好的模型实际部署到工程实践中。 第八章:剩余寿命预测(Remaining Useful Life, RUL) 8.1 RUL预测的重要性: 为维护决策提供依据,避免过度维护或维护不足。 8.2 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 8.2.1 ARIMA、SARIMA等传统时间序列模型。 8.2.2 LSTMs、GRUs在RUL预测中的应用,捕捉损伤累积效应。 8.3 基于退化模型的预测: 8.3.1 物理退化模型与数据驱动退化模型。 8.3.2 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来估计退化参数。 8.4 挑战与考量: 损伤的随机性、模型不确定性、数据的稀疏性。 8.5 模型评估: RMSE、MAE、预测曲线的拟合度。 第九章:模型鲁棒性、可解释性与不确定性量化 9.1 模型鲁棒性: 9.1.1 应对噪声、缺失数据、传感器漂移等干扰。 9.1.2 模型集成、对抗训练等技术。 9.2 模型可解释性(Explainable AI, XAI): 9.2.1 为何需要可解释性: 信任、调试、科学洞察。 9.2.2 特征重要性分析(如SHAP、LIME): 揭示哪些传感器或特征对诊断结果影响最大。 9.2.3 可视化技术: 理解模型内部工作机制。 9.3 不确定性量化(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UQ): 9.3.1 认识模型的局限性: 预测的置信度。 9.3.2 贝叶斯神经网络(Bayesian Neural Networks): 提供预测分布。 9.3.3 蒙特卡洛Dropout: 贝叶斯近似。 9.3.4 在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第十章:模型部署与实际应用考量 10.1 从实验室到现场: 部署过程中的挑战。 10.2 实时监测与在线学习: 10.2.1 模型在线更新与适应性: 应对结构特性变化或环境变化。 10.2.2 计算资源限制: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的解决方案。 10.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3.1 敏感结构数据的处理。 10.3.2 加密、差分隐私等技术。 10.4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10.4.1 数据格式、模型接口的标准化。 10.4.2 与现有SHM平台集成。 10.5 案例研究: 重点介绍几个不同类型结构(如桥梁、飞机、风力发电机)的成功应用案例,展示机器学习在实际工程中的价值。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总结机器学习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核心贡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持续研究与技术创新以应对更复杂、更严峻的挑战。 目标读者 本书适用于以下读者群体: 结构工程领域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希望了解和应用最新的机器学习技术来提升结构健康监测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领域的学生与专业人士: 对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特别是结构工程领域感兴趣。 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的从业人员: 寻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结构安全与维护难题。 对智能结构、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感兴趣的读者。 学习方法建议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书内容,建议读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阅读理论知识的同时,尝试使用公开数据集或仿真数据,复现书中的算法和模型。 深入理解数学基础: 对于关键的机器学习算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和调优模型。 关注最新研究进展: 机器学习和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发展迅速,保持对最新文献的关注,将有助于拓展知识视野。 致谢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致谢内容,如感谢导师、同事、家人等。) 参考文献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参考文献列表,列出书中引用或参考的重要文献。) 附录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附录内容,如常用工具库介绍、术语解释等。) 结束语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结构健康监测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向更智能、更可靠、更经济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通过对机器学习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应用,未来的结构将更加安全、持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坚信,科技的进步往往在于不同领域的融合与创新,而结构健康监测(SHM)这样一个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领域,也正面临着技术革新的浪潮。本书《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的标题,直接点燃了我对这一融合前景的探索欲。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是如何“解构”SHM问题,并用机器学习的“语言”来“重塑”它。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以及深度学习中的各种网络结构,并详细阐述它们在SHM不同任务中的应用原理和优势?例如,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识别传感器异常、进行模式识别以判断结构损伤类型,以及预测结构在未来运营中的潜在风险?此外,我希望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导,比如如何收集和标注SHM数据,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并进行有效的训练和验证,以及如何评估模型的性能并解读其结果,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实操者非常看重的方面,也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结构健康监测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让我这个在传统监测方法中摸索多年的读者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依赖于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等经典手段,虽然行之有效,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结构系统和海量监测数据时,总会感觉力不从心。当得知这本书将机器学习的视角引入这一领域时,我便迫切地想知道,那些曾经难以逾越的挑战,是否能因此找到新的突破口。例如,如何更有效地从噪声中提取有用的结构状态信息?如何实现更精准的损伤定位和量化?以及如何构建能够预测结构未来性能的智能模型?这些都是我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这本书的标题“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层规律,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先进算法的监测框架,帮助我理解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支持向量机、集成学习等方法,来提升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甚至指导我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机器学习驱动的健康监测系统。

评分

作为一个对人工智能在工程应用方面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各个领域如何吸收和应用机器学习的最新进展。结构健康监测(SHM)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因为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当了解到有一本名为《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的书籍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复杂的机器学习理论与实际的SHM问题相结合的。例如,在处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以识别结构损伤时,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或循环神经网络(RNN),它们在处理时序数据和空间特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又或者,书中会探讨如何利用无监督学习技术,在缺乏标记数据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检测出异常的结构行为?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机器学习模型集成到现有的SHM流程中的具体案例研究或最佳实践,从而帮助工程师们理解如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这些新技术,并解决诸如模型泛化能力、可解释性以及计算效率等实际挑战。

评分

长期以来,结构健康监测(SHM)一直依赖于经验和物理模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效果显著,但面对日益复杂的现代工程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海量监测数据,传统的监测方法似乎正面临瓶颈。本书《机器学习视角的结构健康监测》的出现,恰逢其时,为我这样一个渴望突破现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非常希望了解,书中是如何将机器学习这股强大的新兴力量,注入到传统的SHM框架中的。例如,在损伤检测方面,机器学习能否实现更早、更准确的损伤预警?在损伤评估方面,是否能够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更精细地量化损伤的程度和发展趋势?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来构建能够预测结构剩余寿命的智能系统,从而实现从被动监测到主动预测的转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并辅以详实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深入理解机器学习在SHM领域的应用潜力,并从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在我的工作和研究中引入这些先进的技术,以提升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

评分

我一直对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工程领域与新兴技术碰撞时,总能激发出令人兴奋的可能性。结构健康监测(SHM)作为保障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技术,其发展历程充满了对更智能、更自主解决方案的渴求。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未来SHM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机器学习如何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我非常好奇,书中所描绘的机器学习方法,究竟是如何被应用于结构损伤的早期识别、损伤特性的分析,乃至预测性维护的?例如,在处理传感器数据时,是否存在一些特定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比传统方法更鲁棒地处理缺失值、噪声和非线性特征?在结构损伤的模式识别方面,机器学习能否捕捉到那些肉眼或传统算法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而对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学习、不断优化的SHM系统,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例如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选择与训练、以及模型评估等关键步骤的详细阐述?这都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