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对赣方言词汇进行历时考察与理论阐释的学术专著,是汉语方言学研究领域里的zui  新成果。
 作者将赣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与汉语发展史联系起来,对其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在对赣方言词汇进行溯本探源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变化中的“时间?空间?语主”三维互动理论,具体地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方言面貌,并借鉴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和语言学等学科成果,对其运行机制、发展动因、构词理据、词汇特征、地域分布以及与其他方言相互关系等理论问题作出了深入的论析。与此同时,作者还就赣方言与相关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民族迁徙与融合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揭示了赣方言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对此,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开教授评价说:“历史解释的维度,作者举出一维的时间线性坐标,更举出二维、三维的空间立体坐标,是有见地的做法。”
 本书语料翔实,内容丰富,广泛地吸收了学界的zui  新成果,作者在进行本体论历史比较研究的同时,较好地融入了方言地理学研究方法。此外,作者还从多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见,无论内容还是方法上,均具独创性。这不仅对汉语方言学乃至汉语史进行客观而科学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还对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习与研究者都有极好的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肖九根,男,1960年出生,江西吉安人,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语言学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家,长期担任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汉语与汉语方言研究。2006年以来,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和2项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主持在研1项省部级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和2项本科与研究生教改项目,参研完成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和1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并在国家核心诸如《江汉论坛》、《江西社会科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社会科学家》和《广西社会科学》等期刊以及国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本选题的研究对象
二 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历史现状
三 选题缘起与语料来源
四 本研究的作用、意义、理论以及预期目标
五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六 本研究需要说明的几点
第一章 赣省人文历史与赣方言形成的历史层次
第一节 赣省人文历史与方言概况
一 人文历史
二 境内方言概况
第二节 赣方言的形成及其分区
一 赣方言的形成
二 赣方言的分区
第三节 赣方言古语词的历史层次
一 历史分期问题的确定
二 赣方言古语词的历史层次
第二章 赣方言古语词与其底层遗留成分
第一节 苗蛮语和百越语沉积的底层成分
一 苗蛮语沉积的底层成分
二 百越语沉积的底层成分
第二节 吴楚语的遗留成分
一 吴语的遗留成分
二 楚语的遗留成分
第三节 其他方言或语种的影响或借用成分
一 秦晋地区的方言或语种
二 陈韩赵魏宋之间的方言或语种
三 北燕洌水之间的方言或语种
四 江淮地区的方言或语种
第三章 赣方言古语词与上古汉语词汇成分
第一节 先秦华夏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时间以及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心理活动以及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状态意义
四 表示疑问代指意义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处所、事物现象以及物量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以及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第四章 赣方言古语词与中古汉语词汇成分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时间、器物以及树木等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以及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状态意义
四 表示指代以及疑问意义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时间、器具、动物及其他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四 表示确定、时频意义
五 表示物件单位意义
第三节 宋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以及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第五章 赣方言古语词与近代汉语词汇成分
第一节 元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处所以及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四 表示引介施事意义
第二节 明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以及事物现象与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第三节 清代时期的汉语词汇成分
一 表示人的称谓、时间以及事物名称意义
二 表示行为动作、心理活动以及发展变化意义
三 表示性质或情态意义
四 表示程度意义
第六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运行机制及内外动因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方言史观
一 “直线型”的一维方言史观
二 “层迭型”的多维方言史观
第二节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语言文化环境
二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节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动因
一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动因
二 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内部动因
第七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词义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词义发展变化的途径
一 词义发展变化的主要途径
二 词义发展变化的其他途径
第二节 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一 词义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
二 词义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
第三节 词义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
一 量变中义域不变而义值加深的词义深化
二 质变中指称范围与色彩义值改变的词义变化
第八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词汇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赣方言词汇的词源特征
一 词汇的原生特征
二 词汇的派生特征
三 词汇的合成特征
第二节 赣方言词汇的词义特征
一 词义凸显事物或现象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征
二 词义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习俗内涵
三 词义与理据的联系是以修辞为媒介和桥梁
四 词义源于典故或故事传说
五 词义以曲折婉转的方式表达
第三节 赣方言词汇的构词特征
一 单纯词及其特征
二 派生词及其特征
三 复合词及其特征
第九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状况
一 赣方言各片区位人口
二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状况
三 赣方言特征词地域分布图例
第二节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特点
一 汉语方言地域分布类型特点
二 赣方言区域地势基本格局
三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主要特点
第三节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形成原因
一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形成的自然因素
二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形成的社会因素
三 赣方言词汇地域分布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第十章 从古语词看赣方言与其他方言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赣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一 赣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关系
二 赣方言与粤方言的关系
三 赣方言与闽方言的关系
四 赣方言与湘方言的关系
五 赣方言与江淮方言的关系
第二节 赣方言与非周边方言的关系
一 赣方言与四川方言的关系
二 赣方言与云南方言的关系
结语
附录:汉语成分词源音序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
  社会交际是人类语言产生与发展最首要、最根本的动因。一方面,语言的产生是社会交际需要所决定的,是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是社会交际需要所决定的,它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发生,又最终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社会交际既是语言产生的直接动力,又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温床和催化剂。
  毫无疑问,社会交际同样是赣方言词汇形成与发展的催生婆。从远古时期起,赣都地区就是一个开放的地区。它的语言文化传统,归属于南方语言文化交互圈。还在新石器时代,赣鄱流域就逐步形成具有南方地域特征的语言文化区:赣鄱区。南方语言文化交互圈形成之后,赣鄱流域先是属于苗蛮语言文化圈,继而属于百越语言文化圈,再次属于吴越·荆楚语言文化圈,最后融人华夏汉民族大的语言文化圈,成为汉语南方方言地域文化区之一——赣方言文化区。
  ……      
前言/序言
   序
  
 汉语词汇的历史研究,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依据历史文献,从古到今,观察历代文献所使用或记载的词汇成分,考察不同时代汉语词汇的面貌,由此了解汉语词汇在历史变化中不同成分增入与消减的情况。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从当今或某个历史平面出发,对处在同一共时平面的词汇成分,向上追溯,由今及古,考察词汇的历时变化。两个方向,切入的角度不同,其观察和分析的着力点也不相同,得到的结果也会有差异。
 语言存在于应用之中,并且通过应用互相传授而代代传承。在漫长的汉语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除了在汉族群体内递相传授之外,还可能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本群体内部的分化,群体中不同的成员在学习和使用自己的语言时,由各种原因发生各种变化,不同的变化在不同的人群中留存,逐渐造成语言的分歧和分化;一是与其他的语言群体发生接触和交流,在交流中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通常认为,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是分化的结果。分化可能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因为长期互相隔绝或相对隔绝,导致语言传承过程中的各种变异形成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的人群中累积而成;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语言接触过程中,本来使用其他语言的群体接受了某种语言,同时,他们又把自己原有的某些语言习惯带进了这种语言,从而导致这种语言的局部性变化,也形成了复杂的汉语方言关系。
 关系复杂的汉语方言,在西方学者眼里,往往被看作不同的语言,这显然与民族传统的差异有关。当今正在为维持走向松散统一的欧盟而努力西方社会,他们的民族观和语言观趋向分离,形成了今日印欧语系中的众多语言。而中国的社会,很早就有大一统的倾向,春秋战国虽然诸侯众多,纷争频繁,但“天下”和“天子”的概念却是深入人心的,当时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周游列国”。中国历史上,“国”在很长时期内,都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概念,上面另有统辖他们、代表一统天下的“天子”。到秦汉时期,这种大一统的格局完全定型,大一统的中国,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更在思想文化和语言文字等多个方面,展示出自己的凝聚力,其中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确定了汉字的统一标准,影响至今。
 统一的汉字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对于汉语产生深远影响。使用不同方言的人们,采用同样的汉字彼此沟通,方言与汉字形成了密切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进而渗入到语音层面,至今从事汉语方言研究的学者,都会从《广韵》等古代语音系统中,寻找现代方音的“根”。因此,尽管汉语方言间的差别很大,但通过汉字的记录,方言口语在向书面语转化后,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这种差别。当然,记录方言口语的汉语文献并不能消除方言的隔阂,像清代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这样在人物对话中大量直录方言的书籍,其他方言区的读者还是很难读懂的。但在一种文献中,汉字同时记录共同语和方言,使得二者的界限淡化;同时,各地人们采用书面语写下的文辞,则具有跨方言的特点,汉字的这些功能,强化了我们在语言上的认同感。从情感上看,我们对汉语的认同感,出自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它与我们对自己文化和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是一致的,这种认同感强化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关联,也有益于彼此通过语言的交流。
 由于复杂的历史关系,由语言使用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分化性的变化,最后都沉积在某一个语言使用群体的用语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方言。因此,在共时的地域方言之中,内部包含了各种丰富的历史关系,不是仅仅通过追寻一条或两条线索就可以理清的。
 赣方言区地处内陆,与今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区,以及湘、吴、闽、客家等方言区毗邻,这些地区人们在数千年间的来往交流,形成了复杂的语言历史关系,也铸就了今天赣方言的面貌。复杂的历史背景,使得要理清积存在赣方言中的这些关系,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
 肖九根是一位有心人,也是一位老成、执着的学者,他热爱自己的母方言,孜孜不倦,长期致力于探寻积存在自己母方言中的各种历史语言关系,结合文献梳理和田野考察,搜集了大量资料,并采用多维方言史观对这些材料展开分析。本书是他多年钻研的一个结晶,其中从词汇的角度,不仅梳理了留存在当代赣方言中的上古以前古楚语和古吴语的成分,也一一清点了秦汉以下历代汉语留在当代赣方言中的痕迹,为客观、历史地了解赣方言作了切实的工作,也为我们对其他方言历史面貌的了解和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欣闻本书有幸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谨作小序,以表祝贺。
  
 俞理明    2017年3月
    
				 
				
				
					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   引言  语言,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流淌着文化的基因。方言,作为一地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赣方言,作为汉语大家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语音、丰富的词汇,吸引着无数语言学研究者的目光。在这些宝贵的语言财富中,古语词无疑是最具深度的挖掘对象,它们如同陈年的佳酿,醇厚而富有韵味,直接映照着赣地先民的认知世界、生活习俗以及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融合。  本书《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并非直接呈现某个具体的古语词汇条目,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宏观的学术视野,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赣方言古语词的来源、演变脉络及其在赣地文化生态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我们将穿梭于历史的长河,运用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揭示那些潜藏在赣方言深处的古老基因,理解它们是如何被传承、演变,又如何悄然塑造着今日赣方言的面貌。   第一章:赣方言古语词的界定与研究范式  本章将首先对“赣方言古语词”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这并非简单地罗列几个词语,而是要明确我们研究的对象,包括其时间跨度(何谓“古”)、地域范围(何谓“赣方言”)、以及词汇的类型(何谓“古语词”,区分于普通话中的古词,也区别于一般性的方言词)。我们将梳理历代文献中关于赣方言词汇的记载,从古籍、地方志、碑刻、民歌笔记等角度,搜集可能被视为赣方言古语词的线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审视当前赣方言古语词研究已有的学术成果,分析前人在理论构建、研究方法、分析视角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我们将探讨不同的研究范式,例如:     历史比较法:如何通过跨方言、跨语言的比对,追溯赣方言古语词的语音、词义演变路径。    词汇生态学视角:如何看待赣方言古语词在整个赣方言词汇系统中的位置、功能及其与其他词汇之间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视角:如何从赣地社会生活、民俗信仰、生产劳动等方面,理解古语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社会语言学视角:古语词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以及其与社会变迁、人口流动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这些研究范式的梳理与反思,我们将为本书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一套适合本研究的、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赣方言古语词的来源路径与类型学分析  本章将聚焦于赣方言古语词的来源。我们认为,赣方言古语词的来源是多元的,绝非单一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关键路径进行探索:     上古汉语的直接遗存:赣方言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词汇系统必然继承了大量上古汉语的词汇。本章将重点分析哪些赣方言古语词可以明确追溯到《诗经》、《尚书》等早期文献,它们在语音、词义上与上古汉语的对应关系,以及在赣方言中发生的演变。例如,我们将考察一些在普通话中已不再使用,但在赣方言中依然鲜活的表述,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上古词汇的踪迹。    中古汉语的流变与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古汉语在音系、词汇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将考察赣方言如何保留或转化了中古汉语中的某些词汇,以及这些词汇在赣方言中演变出的新义项或新用法。这可能涉及到与周边方言、官话系统的对比,以辨别哪些是贛方言的独有保留,哪些是共同演变的产物。    与周边汉语方言的交流与融合:江西地处中国南方,历史上与吴语、客家话、粤语等周边方言有着密切的语言接触。本章将重点分析赣方言古语词中,有多少是受到了周边方言的影响,它们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赣方言的,以及在赣方言中是否发生了词义的转化或适应。例如,一些在吴语或客家话中常见的古老词汇,在赣方言中是否也以相似或变异的形式存在。    非汉语源的借用与在地化:虽然汉语是赣方言的主体,但历史上,赣地也可能与其他民族或文化发生过交流。本章将初步探讨是否存在少量非汉语源(例如,早期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融入赣方言,并被视为“古语词”。当然,这部分的考证难度较大,我们将基于现有研究和证据进行审慎推断。  在分析了来源路径之后,本章还将对赣方言古语词进行类型学分析。我们将根据词汇的语义领域,将古语词进行分类,例如:     自然景物类:与山川、河流、动植物等相关的古老称谓。    社会生活类:与婚姻、家庭、习俗、节日、祭祀等相关的古老词汇。    生产劳动类:与农业、渔猎、手工业等生产活动相关的古老工具、技术或过程的称谓。    人际交往与情感表达类: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相关的古老词语。    抽象概念与哲学思辨类:与古老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宇宙观相关的词汇。  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赣方言古语词在不同文化层面的渗透,以及它们如何勾勒出赣地先民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第三章:赣方言古语词的语音演变机制与声韵特点  语音是语言的骨架,词汇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语音的稳定性与可辨识度。本章将深入探讨赣方言古语词的语音演变机制。我们将重点分析:     赣方言古语词的语音特点:与现代普通话相比,赣方言的古语词在声母、韵母、声调上可能保留了更多古汉语的特征。例如,某些声母的脱落或演变,部分韵母的独立存在,声调的保留或简化等。我们将通过与中古汉语声韵系统的对应,以及与其他方言的对比,来揭示这些语音演变的方向和规律。    语音演变的影响因素:我们将考察影响赣方言古语词语音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        历史地理因素:赣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山地、河流)对语言隔离与传播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对语音的使用差异,以及文化交流带来的语音融合。        语言内部的规律:语音演变本身的系统性、规律性,如音变的基本类型(如鼻化、浊化、化、脱落等)。    “古音”在赣方言古语词中的体现:我们将尝试找出赣方言古语词中,哪些音素、音节组合最能体现其“古”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与现代语音系统共存并发生作用的。这可能涉及到对古文献中汉字读音与赣方言古语词读音的对应分析。  本章的研究,将为我们理解赣方言古语词的“古”提供坚实的语音学依据,并有助于解释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方言现象,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音演变脉络中去理解。   第四章:赣方言古语词的词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词汇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语音上,更体现在其不断变化的词义。本章将聚焦于赣方言古语词的词义演变,并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词义的保留与固化:有些古语词在赣方言中,其词义基本保留了古汉语的原义,成为赣方言特有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我们将分析这些词汇,理解它们在现代赣方言中的具体使用语境,以及它们如何继续承载着古人的认知。    词义的引申与扩大:大量的古语词在传承过程中,其词义发生了引申或扩大。我们将考察这些词汇,分析其词义演变的逻辑,例如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从直接指代到比喻象征等。这些词义的扩展,往往反映了赣地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思想的深化。    词义的缩小与狭化:有些古语词的词义可能在赣方言中变得更加狭窄,只用于指代某一特定事物或情境。我们将分析这类词汇,探讨这种狭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或者特定词汇的出现导致其竞争能力的下降。    词义的转移与错位:在少数情况下,古语词的词义可能发生了较大的转移,甚至出现与古义完全不同的新义。我们将分析这些词汇,探究其词义转移的可能原因,如语言接触、文化误读、或新旧事物名称的替代等。    古语词的文化载体作用:本章将特别强调赣方言古语词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特定古语词的词义,我们可以窥见赣地先民的:        世界观与价值观:例如,一些描述自然现象的古语词,可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或理解方式。        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例如,一些称谓、行为描述的古语词,可能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等级、家庭伦理等。        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例如,与生产工具、节日习俗相关的古语词,能够生动展现古代赣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寄托。        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一些承载着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的古语词,更是直接的文化记忆载体。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文化背景分析,展现赣方言古语词在词义演变过程中,如何不断吸收、融合、转化,并最终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独特纽带。   第五章:赣方言古语词的社会功能、传承现状与保护价值  本章将视角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探讨赣方言古语词的社会功能、传承现状以及保护价值。     赣方言古语词的社会功能:        增强地方认同感与归属感:古语词是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独特的标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赣地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连接,增强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        丰富语言表达,增加语言魅力:古语词往往具有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文化底蕴的表达能力,能够为赣方言的语言表达增添色彩和深度。        承载历史文化信息,作为历史研究的语言学资源:如前所述,古语词是活着的化石,是研究赣地历史、民俗、社会变迁等的重要语言学证据。        在特定场合和群体中的应用:在一些传统仪式、民间故事、老年人的日常交流中,古语词可能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赣方言古语词的传承现状与挑战:        传承的普遍性与差异性:我们将分析在当今社会,赣方言古语词的传承情况,是否存在普遍的衰退现象,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群体中存在的差异。        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普通话的普及、人口流动、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等现代化进程,对赣方言古语词的传承带来了哪些挑战。        部分古语词的消亡与濒危:一些使用频率极低、或已经脱离了现代生活语境的古语词,可能正面临消亡的风险。        新一代对古语词的认知度:年轻一代对古语词的掌握程度如何,以及他们是否依然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古老的词汇。    赣方言古语词的保护价值与研究前景:        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赣方言古语词的保护,是维护中国语言多样性、丰富语言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保护古语词,也是保护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潜在的研究领域:本章还将展望赣方言古语词研究的未来前景,例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文学、历史、民俗学),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人文)进行古语词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基于对传承现状的分析,本章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赣方言古语词的初步设想或建议,例如加强方言教育、鼓励民间记录、建立方言数据库等。   结语  《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一书,旨在通过对赣方言古语词的宏观审视与多维度探索,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术研究图景。我们并非简单地列举和解释几个古语词,而是希望引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广阔的语言文化研究领域,理解古语词的形成机制、演变规律、文化承载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态。本书所呈现的,是对赣方言古语词学术价值的深度挖掘,是对赣地历史文化基因的细致梳理,也是对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深刻思考。我们期待,通过本书的研究,能够激起更多人对赣方言古语词的关注,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赣方言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