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五四传统 ,秉持启蒙立场
以学者的担当,指点当代文坛,重写中国文学史
以伤痕文学为起点 ,倾听80年代绝响
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的隐衷,那么,他的知识,他的学问,他的才华,都会成为一些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
——陈思和
本书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全书分五辑,主要收录了对伤痕文学始作俑者卢新华的评论,还有对一批上海作家的评论,如王安忆、沈善增等人;还有对莫言、王朔等一批当代作家的评论;主张“重写文学史”,在五四传统的基础上看待中国的作家和作品。作者主张独立的文艺批评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可谓观点独到、有新见新识,对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陈思和,195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番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历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人格的发展——巴金传》《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等,主编“火凤凰文库” “火凤凰新批评文丛”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等,另有编年体文集十多卷。
第一辑·起点
002 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论卢新华《伤痕》
005 对心灵世界的开掘与探索
———读卢新华《森林之梦》
008 蓬门今始为君开
———读卢新华《紫禁女》
第二辑·海上文谈
016 关于“海上文谈”的一封信
018 《金瓯缺》:对时间帷幕的穿透
030 赵长天的两个侧面:人事与自然
040 笑声中的追求
———沙叶新话剧艺术随想
049 小路的启示
———茹志鹃《草原上的小路》导读
055 告别橙色的梦
———读王安忆的三部小说
070 双重叠影·深层象征
———从《小鲍庄》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技巧
083 两个六九届初中生的对话
———与王安忆对话
096 近于无事的悲哀
———沈善增小说艺术初探
104 在两个文本之间
———致沈善增谈《正常人》
110 由故事到反故事
———谈李晓的小说
116 走你自己的路
———谈程乃珊《望尽天涯路》
125 竹林的小说
———文学书简之一
130 关于性格化的通信
第三辑·批评与想象
138 批评二题
144 批评方法与批评家的选择
150 从批评的实践性看当代批评的发展趋向
160 换一种眼光看人世
———赵本夫小说艺术初探
168 蜕变期的印痕
———致赵本夫
174 关于赵本夫的三篇文章
181 声色犬马皆有境界
———莫言小说艺术三题
197 历史与现实的二元对话
———谈莫言《玫瑰玫瑰香气扑鼻》
204 红色:辉煌与残酷
———关于莫言《红高粱》与杨斌华对话
214 不动声色的探索
———关于《悬挂的绿苹果》与杨斌华对话
221 在社会理性的准则之外
———评叶兆言的小说
230 《北京人》:从形式到内容的挑战
235 余华小说与世纪末意识
———致林鐀德
243 黑色的颓废
———读王朔的作品札记
258 从嘲弄到温柔
———王朔的变化
262 刘震云:冬天的话题
267 孙惠芬的小说
———文学书简之二
273 关于长篇小说结构模式的通信
293 长篇小说的结构形式的再探讨
298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313 自然主义与生存意识
334 关于新历史小说
340 女性文学与女性作家的文学
第四辑·重写文学史
346 关于“重写文学史”
357 要有个人写的文学史
359 为什么要“重写文学史”
———与王晓明对话
384 知识分子精神与“重写文学史”
———与杨庆祥对话
第五辑·五四传统与当代立场
398 五四与当代
———对一种学术萎缩现象的断想
414 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427 我往何处去
———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
442 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455 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三封信
472人文精神讨论再出发
478 面对沧桑看云时
487 倾听八十年代的“绝响”
496 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
———与王晓明对话
506 附录:坚实、热忱的求索者(陈骏涛)
512 跋
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论卢新华《伤痕》
读完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①,心中激起强烈的感受,文艺园地中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花破土而出了,小说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和独到的艺术构思,深深地吸引着我。
《伤痕》摈弃了概念化的陈词滥调,它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矛盾与事件冲突,而是抓住了“生活本身的样板”中某一方面,不加掩饰地把它表现出来。作者在描写王晓华母女间的生离死别,她与苏小林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等情节,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有力地控诉了“四人帮”对革命老干部和青年一代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用形象概括了广大革命干部、劳动人民在“四人帮”法西斯淫威下所经受的苦难。王晓华在“四人帮”散布反动“血统论”的环境下,企图用与母亲与家庭决裂的代价来换取新的生活的权利,可是,从上海到辽宁,“叛徒”妈妈这一精神包袱始终像魔影一样,时时在她人生道路上出现,不断地把她努力吹起的希望泡沫戳得粉碎。这一悲剧性的遭遇以及在主人公心理上相应产生的变化,都真实地反映了“四人帮”横行时遭受迫害的要求上进的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像王晓华这样的青年的遭遇,当时社会上并不少见。我认识一个主观上很要求进步的朋友,就是因为父亲是所谓“走资派”,甚至连报名到黑龙江去插队落户都遭到拒绝,因为“谁知道你到那儿去会不会叛国投敌!”对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来说,精神上最痛苦的就是想革命而硬被人拒之于门外,想生活得有意义反而被生活所鄙弃。作者抓住了这样的情节来揭露“四人帮”的罪恶,真实而深刻。
……
这本《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在我翻阅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种独特的叙事力量,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跌宕的故事,而是通过对生活点滴的精妙雕琢,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与人物。我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现象的敏锐体察。比如,在描写一次日常的聚会时,作者并没有仅仅记录下对话内容,而是细致地勾勒出每个人在言谈举止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情绪、立场,甚至是一些潜藏的动机。这种“不动声色”的描摹,反而比直白的抒情更能打动人心。我反复咀嚼那些描绘人与人之间微妙互动的段落,总能从中品味出更深层次的含义。有时,我会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作者所提出的某个观点,或者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某种态度。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潺潺流水,细腻婉转,时而又如激流勇进,观点鲜明。这种语言上的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惊喜。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关于社会、关于个体价值的篇章,作者的笔锋显得尤为犀利,却又不失冷静与理性,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跟随她的思路,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
评分在阅读《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时,我常常被作者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心”所打动。她似乎对一切都抱有审视的态度,无论是宏大的社会议题,还是个体微小的喜怒哀乐,她都愿意去探究,去理解。这种探究精神,体现在她对事物多角度的观察,对现象的细致剖析。我喜欢那些讨论“选择”与“失去”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出选择过程中纠结、权衡的复杂性,以及失去后留下的痕迹。她似乎在告诉读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舍弃的过程,而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另一种可能性的终结。这种对人生辩证法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作者的笔触有时又显得非常跳跃,她能够将看似无关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在谈论某个社会现象时,她可能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童年回忆的描写,而这两者之间,却又有着意想不到的联系。这种结构上的自由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探索感。它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关于“生活质感”的体悟。作者似乎拥有某种天赋,能够将平凡的日子,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枝末节,提炼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字。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城市漫步”的描写,那些关于街角风景、行人百态的捕捉,让我仿佛亲身走在那条街上,感受着城市的脉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作者共同的旅行,只不过,这旅行的目的地并非遥远的山川湖海,而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作者对情感的描绘,也是极具功力的。她不回避那些脆弱、失落的情绪,但她处理这些情感的方式,却异常温柔和克制。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也没有故作的坚强,只有一种不动声色的,逐渐消融的悲伤。这种坦诚与细腻,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在读到一些描绘故乡的篇章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那些模糊却又温暖的画面。这种唤醒记忆、连接情感的能力,是许多作品所不具备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情感的引子,能够触发读者自身的情感共鸣,进行一次深层的自我对话。
评分初读《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便被那股扑面而来的、混合着青春的明媚与成长的怅惘的独特气息所吸引。虽然我手中这本集子,细细品味之下,更像是一本私人日记的公开展示,是作者在人生某个阶段,对周遭世界,对自己内心的细致观察与真挚倾诉。字里行间,跳跃着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台上的光斑,又或是午后咖啡馆里偶然瞥见的陌生人的一个表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别样的诗意与温度。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记录这些文字时,时而凝视窗外,若有所思,时而提笔疾书,情感充沛。那“告别橙色梦”的标题,预示着一种从青涩的憧憬走向现实的沉淀,这过程中的挣扎、不舍,乃至于最终的释然,都蕴含在文字的脉络中。我曾试图去想象,那个“橙色梦”究竟是什么?是少年时代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某个特定时期对爱情的纯粹期盼,还是对某种理想生活的向往?答案也许并不唯一,但无论如何,它都代表着一段难以磨灭的生命印记。这种对过往的追溯与回望,使得整本书呈现出一种温润的光泽,即便是在描绘一些略带伤感的片段时,也绝不显得尖锐或刻薄,反而有一种温和的治愈感,如同一次轻轻的叹息,留下一丝淡淡的余韵。
评分《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被作者对“成长”这一主题的独特阐释所吸引。她并没有将成长描绘成一个一蹴而就的、充满光环的过程,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它所伴随的迷茫、困惑,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在那些关于“告别”的篇章里,我看到了作者对过往的某种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的放下。她用一种平和的语气,讲述着那些曾经让她刻骨铭心的经历,而正是这份平和,反而更能体现出经历过后的释然。我曾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他们身上的优点与缺点,他们的挣扎与坚持,都显得如此真实。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将笔下的人物,从纸面跃然,走进读者的内心。而且,作者对“时间”的理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她能够捕捉到时间流逝的痕迹,能够感受到时间在个体身上留下的烙印,并将这些感受,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对时间敏感度的捕捉,使得整本书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怀旧与哲思。
评分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服务,物流给力,包装完整,相信京东
评分对于文学深刻认识。有价值。
评分一位教授的艺术欣赏之作。
评分買的書籍太多了,看都看不過來,但還是總想買,有病。
评分对名著的重新阅读,很实用。
评分陈思和老师的大作,竟然出了新版,以前想买都买不到,还去网上准备买打印版。真是走运这次京东6.18能买到,拜读!
评分陈思和老师是当代批评家里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这次能够入手陈老师文集(十分厚重的大开本七本),十分开心满意,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同步感受新世纪文学。
评分非常好清晰正版专业雅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