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 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金沙遗址系列报告 [Jinsha site: the excavation of Yangguang Didai Erqi construction site]

金沙遗址 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金沙遗址系列报告 [Jinsha site: the excavation of Yangguang Didai Erqi construction si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金沙遗址
  • 考古报告
  • 四川省
  • 成都
  • 青铜时代
  • 遗址发掘
  • 阳光地带二期
  • 金沙文化
  • 文物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1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40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金沙遗址系列报告
外文名称:Jinsha site: the excavation of Yangguang Didai Erqi construction si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沙遗址 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金沙遗址系列报告》认为:
  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位于成都市西郊金牛区营门口乡黄忠村六组,地处金沙遗址的西北部,东南距离金沙遗址祭祀区约1000米,它是金沙遗址聚落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点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的遗物。
  阳光地带二期地点遗存丰富,遗迹主要有灰坑、陶窑、墓葬等。灰坑往往集中分布于陶窑周边和建筑遗存附近,它可能与陶窑或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陶窑是目前金沙遗址中发现*为集中的地点,陶窑均为小型馒头窑,由窑室、火膛、操作坑组成。墓葬是该地点发现数量*多的遗存,有船棺葬与竖穴土坑墓,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葬法有一次葬和二次葬;头向以西北东南向和东南西北向常见。随葬品一般置于死者两端,亦有少量置于两侧或生前佩戴和使用的部位。墓主人既有成人,亦有未成年人或儿童。
  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另有少量玉、石器、青铜器等。陶器有平底器、圈足器、尖底器、三足器、圜底器等。尖底器和圈足器是*多见的器形,其次为平底器,三足器和圜底器非常少见,尤其是圜底器,仅见陶钵。器形以束颈罐、高领罐、瓮、盆、缸、尖底杯、尖底盏、器盖、壶、簋形器、纺轮等为主,另有少量的尖底罐、钵、尊、盂、高柄豆等。玉、石器和青铜器无论数量和种类上均非常少见。玉、石器有工具、装饰品及半成品,器形有锛、斧、凿、磨石、耳块等,这些玉、石器多为半成品,几乎不见完整器,少数玉器边沿有切割痕迹,除了磨石和条石常见随葬墓葬外,其余少见墓葬。铜器有兵器、工具、装饰品、铜块等,兵器和工具是*多的器类,兵器形制单一,以铜镞*多见,另有少量剑;工具有刻刀、刀、凿等;装饰品仅见蝉形饰。
  植物和动物考古分析认为水稻和粟可能是当时居民主要食物来源,家养的猪和水牛是其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同时野生动物也是其必要的食物补充,这些居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主要从事专门的制陶工业和相关生产。
  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商周时期的遗存的时代距今3400~2900年。该地点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人群在此活动,在距今3400~3330年,制陶作坊开始出现于该地点,随后制陶业得到缓慢发展;在距今3300~3200年,该地点局开始出现了墓葬。在距今:3200~3100年,陶窑和墓葬大量出现于该地点,距今3100~3000年,该地点的制陶工业急剧萎缩,墓葬数量较之前有了极大地增长,尤其是船棺葬较此前逐渐增多。距今3000~2900年左右,制陶工业已经消失,船棺葬聚族而葬,形制更加丰富,而且集中分布,形成专门的墓地。土坑墓数量剧减,随葬品缺乏,个别墓葬随葬有青铜器。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商周时期的遗存,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时代特征均属于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十二桥文化,该地点的发掘与整理为研究金沙聚落群的内部结构和文化特质以及聚落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同时也延展了十二桥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宽度与厚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考古历程
一 金沙遗址考古概述
1.第一阶段:初始期
2.第二阶段:兴盛期
3.第三阶段:整理期
二 发掘经过
三 整理经过

第二章 综述
第一节 地层综述
一 VT2310~VT5310北壁
二 VT3901~T3930、ⅧT3901~T3902西壁
三 VT4501~T4508、ⅧT4501~T4510西壁
第二节 遗物综述
一 陶器
1.尖底杯
2.尖底盏
3.尖底盂
4.尖底罐
5.高领罐
6.束颈罐
7.钵
8.钵形器
9.豆
10.尊
11.尊形器
12.杯形器
13.壶形器
14.簋形器
15.筒形器
16.盒形器
17.壶
18.瓶
19.盆
20.瓮
21.缸
22.器盖
23.盔形器
24.陶臼
25.坩埚
26.纺轮
27.支柱
28.器座
29.器纽
30.器耳
31.器底
32.圈足器
33.圈足
34.袋足
35.豆柄
二 玉石器
(一)玉器
1.玉斧
2.玉锛
3.玉料半成品
(二)石器
1.石斧
2.石斧半成品
3.石锛
4.石凿
5.耳块
6.磨石
7.石芯
……

第三章 地层堆积
第四章 建筑遗存
第五章 灰坑
第六章 陶窑
第七章 墓葬
第八章 结语
附表
附录
后记
金沙遗址,一个承载着古蜀文明辉煌过往的神秘之地,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无数探寻者。本次发掘的阳光地带二期工地,作为金沙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揭示了古蜀王国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社会生活、祭祀活动以及聚落形态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本报告聚焦于阳光地带二期工地发掘现场的详细记录与严谨分析。报告系统地整理和阐述了该区域内出土的各类遗迹现象,包括但不限于房屋基址、墓葬、灰坑、水井、道路遗迹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每一处遗迹、每一件器物都经过了精细的测绘、编号、分类与辨识,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其原貌与功能。 在遗迹分析方面,报告深入探讨了房屋基址的结构特点、布局方式,推测其居住功能与社会阶层分布。对于墓葬的发掘,详细记录了葬式、葬具、随葬品等信息,并结合人骨、动植物遗骸等证据,尝试解读墓主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当时的丧葬观念。灰坑、水井等生活设施的发掘,则有助于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水源利用以及垃圾处理等。道路遗迹的出现,则暗示了聚落内部的交通网络与空间组织。 器物分析是本报告的另一核心内容。报告详细呈现了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等各类材质的器物。对陶器的造型、纹饰、胎质、烧制工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结合考古学上的类型学分析,尝试确定其年代序列与文化内涵。石器的种类、制作技术及其使用痕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报告对出土的玉器和金器进行了重点阐述。金沙遗址以其精美的太阳神鸟金饰、玉琮、玉璧等闻名于世,本次发掘的金器和玉器,即便数量和精美程度可能与核心区域有所差异,也同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报告将对这些器物的材质、工艺、纹饰、象征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将其置于更广阔的金沙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探寻其在祭祀、礼仪、权力象征等方面的作用。 此外,报告还将尝试结合出土遗物与遗迹的相互关系,对阳光地带二期的聚落结构、功能分区、社会组织以及当时的经济活动进行初步的重建与推测。例如,特定区域内集中出现某一类器物,可能暗示着该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或特定的社会功能。墓葬与房屋基址的相对位置关系,则可能揭示了家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本报告并非孤立地呈现发掘成果,而是将阳光地带二期的发掘信息置于金沙遗址整体考古研究的宏大框架之中。报告会适时引用和对比金沙遗址其他区域的发掘成果,例如遗址的核心区域,以便更全面地理解金沙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演变与差异。同时,报告也将借鉴国内外相关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年代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多种手段,力求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客观、深入。 本报告的编写,旨在为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准确、系统化的考古发掘报告,为金沙遗址乃至古蜀文明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能够让更多人走进金沙,了解金沙,感受古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为金沙遗址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报告中所呈现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真相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金沙遗址”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的光环。我知道那里出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珍贵文物,尤其是那件“太阳神鸟”的标志,更是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这本书聚焦于“阳光地带二期”的发掘,这让我很好奇,在同一个遗址的不同区域,是否会发现不同的文化信息,或者是否有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活动留下的痕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这次发掘的意义,它在金沙遗址研究体系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又为我们理解古蜀文明增添了哪些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考古发掘充满好奇,尤其是像金沙遗址这样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每一次的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这本书的题目“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当时考古队员们挥洒汗水,在烈日下小心翼翼地挖掘着每一寸土地的场景。我想象着他们如何用最专业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揭开层层泥土,将那些被遗忘在地下的宝藏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评分

从书名上的“发掘报告”这几个字,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但我对研究方法和科学严谨性很感兴趣。我想象着这本书里一定会有详细的图纸、精确的测量数据、以及对出土器物的分类和年代鉴定。这些内容或许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会有些门槛,但我相信,如果能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我尤其好奇,考古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分析地层、器物风格等来确定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内涵的,这其中的逻辑和推理过程一定非常精彩。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文明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考古报告离我有点遥远,像是专家们的学术论文。但是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阳光地带二期”,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这次发掘就在我们熟悉的“阳光地带”。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报告,更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走进金沙遗址的过去,讲述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信仰、关于文明的故事。我希望能在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评分

对于一个对古蜀文明知之甚少的人来说,一本详实的考古报告就像是一本“入门教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介绍金沙遗址的整体情况,以及“阳光地带二期”发掘的重要性和意义。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古蜀文明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它又与其他古代文明有哪些联系和区别。这本书的题目中包含“金沙遗址系列报告”,这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更宏大的研究体系,而这本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我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看似平凡的泥土中蕴藏的巨大价值感到惊叹。这本书的标题“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让我感觉它是在记录一个具体而微小的“故事”。我好奇,在“阳光地带二期”这个特定的地点,究竟发掘出了什么,这些发掘成果又具有怎样的独特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每一件出土文物的细节,它们的大小、材质、颜色、纹饰,以及它们在整个遗址中的位置和关系。通过这些具体的描述,我才能真正“看到”那些被埋藏了千年的宝藏,才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厚度。

评分

读一本考古报告,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实地考察”的现场感。“阳光地带二期”的地点发掘,意味着它记录的是一次具体的、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考古行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记录下整个发掘过程,包括勘探、试掘、正式发掘的每一个步骤,以及在发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想象着,在那些技术性的描述中,也能感受到考古队员们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他们是如何克服艰苦的条件,只为守护和还原那份珍贵的历史。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精美的图片。我一直觉得,考古报告最直观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沉睡的文物“复活”,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那些金光闪闪的黄金制品,那些刻着神秘符号的玉器,还有那些造型奇特的陶器,每一件都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特别喜欢那些近距离拍摄的文物特写,能清晰地看到它们表面的纹饰和工艺,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匠人精湛的手艺和他们对美的追求。想象着这些文物在几千年前是如何被使用,如何被珍藏,真是让人惊叹。

评分

我对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总是充满了好奇。金沙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代表,其发掘成果无疑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本书的“发掘报告”性质,让我相信其中会包含大量关于遗迹、遗物的分析,这些分析可以直接指向当时的社会面貌。我尤其想知道,在“阳光地带二期”的发掘中,是否发现了关于居住区、祭祀区、墓葬等不同功能区域的线索,它们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古蜀人的社会分工和生活图景。

评分

我一直相信,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是历史的“眼睛”,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过去。这本书,作为一份发掘报告,无疑汇集了无数双“眼睛”。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在阳光下被发掘出来的,闪烁着历史光辉的器物。我更期待着,通过对这些器物的描述和分析,能拼凑出那个失落文明的真实面貌。我想象着,在那些关于器物细节的描述中,我能窥见古人的生活细节,他们的审美情趣,甚至他们的精神世界,那将是一种何等奇妙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