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2018修订版·全新校勘·精装定本)

易中天品三国(2018修订版·全新校勘·精装定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中天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
  • 易中天
  • 文化
  • 经典
  • 历史故事
  • 人物传记
  • 通俗历史
  • 名著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53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378
品牌:果麦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借这段三国历史,可以回望我们民族走来的一个过程,从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古为今用、借古鉴今。

  ◆新版全新校勘了文中提到的史料,史实更准确、更严谨。

内容简介

  
  《品三国》是易中天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讲述和评论。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本书是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基础上改写而成,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和评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一大批人物,其资料丰富、语言生动、逻辑严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比较了历史与流传至今的文化形象的区别,并分析了这段历史和相关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作者简介

  
  易中天

  1947年出生于长沙
  曾在新疆工作,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8卷)


目录

  
  开场白/大江东去_001
  第一部/魏武挥鞭
  第一章真假曹操_016
  第二章奸雄之谜_026
  第三章能臣之路_036
  第四章何去何从_046
  第五章一错再错_056
  第六章深谋远虑_066
  第七章先入为主_076
  第八章鬼使神差_086
  第九章一决雌雄_096
  第十章胜败有凭_106
  第十一章海纳百川_116
  第十二章天下归心_126
  第二部/孙刘联盟
  第十三章青梅煮酒_136
  第十四章天生奇才_146
  第十五章慧眼所见_156
  第十六章三顾茅庐_166
  第十七章隆中对策_176
  第十八章江东基业_185
  第十九章必争之地_195
  第二十章兵临城下_204
  第二十一章临危受命_214
  第二十二章力挽狂澜_224
  第二十三章中流砥柱_233
  第二十四章赤壁疑云_243
  第三部/三国鼎立
  第二十五章半途而废_256
  第二十六章得寸进尺_266
  第二十七章进退失据_276
  第二十八章借刀杀人_286
  第二十九章命案真相_297
  第三十章夺嫡之争_307
  第三十一章乘虚而入_317
  第三十二章蜜月阴谋_328
  第三十三章白衣渡江_338
  第三十四章败走麦城_349
  第三十五章猇亭遗恨_360
  第三十六章永安托孤_370
  第四部/重归一统
  第三十七章非常君臣_382
  第三十八章难容水火_393
  第三十九章痛失臂膀_404
  第四十章祸起萧墙_415
  第四十一章以攻为守_426
  第四十二章无力回天_437
  第四十三章风云际会_448
  第四十四章坐断东南_459
  第四十五章情天恨海_470
  第四十六章冷暖人生_480
  第四十七章逆流而上_491
  第四十八章殊途同归_502
  结束语/滚滚长江东逝水_514


精彩书摘

  
  开场白
  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
  所谓"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这段历史。把这段历史称为"三国",在名目上多多少少是有些问题。因为曹丕称帝,是在公元220年;刘备称帝,是在公元221年;孙权称帝,是在公元222年。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才算是正儿八经地建立起来了。按理说,三国史,应该从这时开始,到三家归晋止,那才是名正言顺的"三国"。但是,纵览古今,几乎没有这么讲的。这么讲,曹操、关羽、周瑜,还有鲁肃等等,就都不能出场了。青梅煮酒、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败走麦城这些故事,也都讲不成了。能行吗?
  实际上,无论是正史(比如《三国志》),还是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甚至更早一些说起。这才真正是历史的态度。因为曹、刘、孙这三大势力或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
  那么,这九十年间是个什么世道呢?
  也就两个字:乱世。展开来说,就是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仍,民不聊生。或者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因此,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列举这些熟悉的姓名,那将是一个长长的名单。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也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因为他们都想把分裂变成统一,把乱世变成治世,求得社会的和谐、天下的太平。当然,他们也都无
  一例外地认为,这个历史使命应该由他们自己,或者说由他们那个集团来承担,决不肯拱手让给他人。因此,他们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有摩擦,有战争,甚至你死我活杀气腾腾,结果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说起来真是让人感叹不已,悲喜交加!
  这在当时,大约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历史,也只能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前进。一方面,是战争只能用战争来结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结束战争,人民必须先饱受战争的苦难。因此,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逐鹿中原的结果是一家独大,龙争虎斗的结果是天下一统。这就是西晋。西晋的情况其实更加不堪,这里先不说它,且说三国。三国的一个特点是时间短。魏、蜀、吴三国的存在,不过半个多世纪;加上"前
  三国"时期,也不过九十年。这样短暂的时间,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真不过"弹指一挥间"。人们甚至来不及认真反思和细细品味,眼睛一眨,就已老母鸡变鸭。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民间修史则难免见仁见智,或者偏听偏信。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见解也莫衷一是。比如诸葛亮的出山,就有"三顾茅庐"和"登门自荐"两种说法;而赤壁那场大火,也有黄盖诈降纵火和曹操烧船自退两种记载。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
  三国历史的戏剧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象。在民间,它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知道刘备的,肯定比知道刘秀的多;知道曹操的,也肯定要超过知道王莽的。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史为据,为线索、为题材,虚虚实实,半真半假,更为这段原本就扑朔迷离的历史平添了许多暧昧。
  就说周瑜。
  提起这位江东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广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了的。他是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一年以后,当然没有上当受骗盗什么书。蒋干的脸上也没有白鼻子,反倒是个帅哥。《江表传》的说法是,"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看来是个才貌双全的漂亮人物。周瑜也一样,也是一个漂亮至极的英雄。他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呼为周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同时被呼为"孙郎"的孙策,则是"孙帅哥"。当然,一个人的
  "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羽扇纶巾在当时是儒雅的象征。本来,贵族和官员是应该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即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不戴冠而戴巾,却成为名士的时髦。如果身为将帅而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了。于是我们就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戴纶巾,摇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多。这真是何等的惊心动魄!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那么说,无非是要着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文学作品是不能当作历史来看的,但要说历史上的周瑜英武儒雅,却大体不差。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就在这一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1为妻,这就是苏东坡所谓"小乔初嫁了"。可见周瑜这个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让人羡慕的吗?这样一个春风得意的人,怎么还会嫉妒别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而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没错,周瑜和刘备集团是有过明争暗斗,也曾经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分化关张,这事我们以后还会说到。但那是其集团政治利益所使然,与心胸和气量无关。而且,周瑜忌惮的是刘、关、张,不是诸葛亮。老实说,那时周瑜还真没把诸葛亮当作头号劲敌,怎么会去暗算他?反倒是原本高风亮节的诸葛亮,却因为编造出来的"三气周瑜",被写成了"奸刁险诈的小人"(胡适先生语),想想这真是何苦!
  于是我们发现,历史距离我们,有时候竟是那样的遥远。
  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三种形象。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就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历史有没有"真相"?有。能不能弄清楚?难。至少,弄清楚三国的历史真相,很难。因为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史上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多次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何况刘备的那个蜀汉,还没有官修史书。《三国志》中的有关记载,竟是"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这样一来,我们又只能寄希望于历史学家的考证。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蜀汉政权"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一事,就被唐代史学家刘知幾认为是污蔑不实之词,谓之"厚诬诸葛"。这可真是越来越说不清。因此,我们只能把"历史形象"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或者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而且还得说清楚,即便这个形象,也并非只有一种,也是有争议的。
  第二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戏"。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各种民间传说和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也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一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因此,一部历史剧拍出来,总会有观众议论"像不像"的问题。其实,这些历史人物,谁都没有见过,却可以议论"像不像",可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形成,也有一个历史过程。大体上是越到后代,就越不靠谱,主观臆想和个人好恶的成分就越多。当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以后,又另当别论。但我们前面说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其力量同样不可小看。民间人士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治学严谨",也不必对谁负责,自然"想唱就唱"。这原本也没什么。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一种形象,如果说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从"假象"变成"真相"。


尘封的记忆与未尽的史诗:一部关于汉末风云的宏大叙事 书名:《江山烽火录:乱世英雄的挽歌与崛起》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柳岸清风] 装帧:布面精装,烫金字体,附赠手绘地图集 页数:约1200页(正文),附录及地图集另册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鸿儒文化] --- 【内容梗概:不写《易中天品三国》的任何内容,聚焦于汉末乱世的真实历史脉络、政治博弈与底层挣扎】 本书并非市面上常见的通俗评点之作,而是旨在还原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人性挣扎的汉末魏晋之交的真实面貌。它聚焦于光武中兴后近两百年的王朝疲态,细致描摹了黄巾之乱爆发前夕,大汉帝国肌体上就已经悄然滋生的病灶。我们抛却了被过度渲染的“桃园结义”式的浪漫,转而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士族门阀的崛起、地方豪强的坐大,以及朝堂之上腐败如何如跗骨之蛆般侵蚀着中央集权。 第一卷:崩塌的前夜——从灵帝的奢靡到黄巾的燎原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那个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东汉末年。重点不在于渲染张角如何布道,而在于揭示:为何一个依靠儒家正统自诩的帝国,会被太平道的信仰裹挟?我们详尽考证了灵帝时期宦官与外戚的轮番弄权,分析了“小黄门”如何架空了朝廷,以及土地兼并导致的流民问题如何成为引爆社会矛盾的火药桶。 核心章节剖析: 《蹇硕的赌局:灵思之争与权力真空的酝酿》:细致描绘了何进与蹇硕围绕皇位继承权展开的隐秘较量,揭示了外戚专权并非偶然,而是中央权力结构性弱化的必然结果。 《青州之疾:符水之术与底层百姓的绝望》:不以神怪笔法,而是从社会经济角度切入,分析了黄巾军如何成功地将一群失去土地、被传统儒家秩序抛弃的农民组织起来,并展现了他们在起义初期展现出的惊人组织力和道德约束(及后续的失控)。 第二卷:群雄逐鹿——从董卓的铁蹄到中原的血洗 董卓入洛阳,不再是简单的权臣乱政,而是中央权威彻底瓦解的标志。本书着重探讨了诸侯在“讨董联盟”中的真实动机——是匡扶汉室,还是趁机扩大私利?我们详尽梳理了十八路诸侯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以及地域利益的纠葛,解释了为何这个声势浩大的联盟会迅速土崩瓦解。 重点着墨于政治手腕与军事决策: 《曹操的崛起:屯田制与实用主义的奠基》:不同于脸谱化的“奸雄”,本书深入分析了曹操在兖州、徐州征战中展现出的超凡行政能力。尤其对其早期的屯田政策进行深度解读,阐明其军事力量的经济基础,以及他如何利用汉献帝这面“政治旗帜”为自己积累合法性。 《袁绍的傲慢:四世三公的重负与战略僵化》:对袁绍集团的分析,着重于其内部派系斗争(韩馥、麹义等地方势力与绍核心集团的矛盾),以及他在官渡之战前夕,因战略保守和对情报的轻视而犯下的致命错误。 第三卷:三国鼎立的结构性成因——荆襄之争与赤壁的转折 本书认为,三国鼎立并非偶然的战术胜利,而是地域资源、人口承载力与战略缓冲区的结构性产物。赤壁之战的重要性被放大,但重点在于它如何固化了“三分”的地理格局,而非单纯的胜负。 关于孙吴与刘备集团的深层分析: 《江东的代价:周瑜的军事天才与士族对权力的稀释》:详细描绘了江东集团在承平日久后,如何平衡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的需求。周瑜的军事部署与其说是在对抗曹操,不如说是在为江东集团争取一个不受北方打扰的“发展空间”。 《刘备的政治寄生:荆州的人口导入与地缘困境》:本书对刘备集团的分析是冷峻的。他如何利用荆州作为跳板,吸纳流民,建立起基于“仁义”外衣下的高效动员体系。同时,详述了夷陵之战后,蜀汉在战略上被锁定于蜀地狭窄通道的“宿命”。 第四卷:治世的代价——大乱之后的新秩序与士族的永恒 故事的后半部分,将视角从战场转向了治理层面。魏蜀吴的建立者们,无论如何标榜,最终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如何在旧有的士族结构中寻求新的平衡。 《曹魏的门第桎梏:九品中正制的双刃剑》:深入剖析了曹魏为稳定局势而推出的九品中正制,如何从最初的“唯才是举”导向,迅速滑向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工具,为西晋的“上品无寒门”埋下了制度性祸根。 《蜀汉的理想主义破灭:诸葛亮的北伐与内部的张力》:描述了诸葛亮在蜀地人才凋零、后勤线过长的情况下,其北伐策略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不仅源于军事上的困难,更源于蜀汉政权内部,对于如何“收编”益州本地豪族、推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时所遭遇的巨大阻力。 结语:历史的重量 《江山烽火录》试图提供一种“去英雄化”的史观,它将汉末的英雄们还原为在特定历史断层中,被命运与地域资源推上舞台的复杂个体。他们的功业,建立在千百万普通人失去家园的废墟之上。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品”历史的书,而是一部带领读者“感受”历史厚重与无奈的史诗。全书拒绝任何穿越时空的评判,只忠实地呈现:在江山烽火中,人是如何挣扎、如何选择、最终如何被历史洪流所塑造和吞没的。 --- 【装帧与设计特色】 本精装本采用沉稳的墨绿色布面装帧,配以复古的烫金书名,彰显历史的厚重感。随书附赠一本独立的《汉末地缘与军事要隘图集》,收录了详细的郡县变迁图、主要战役的行军路线图,以及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势力核心区域的人口与资源分布图,为读者理解复杂的政治军事博弈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辅助。全书采用高克重纯木浆纸印刷,力求在阅读体验上还原史书的质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句实在话,我之前对“品三国”这类解读型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过度娱乐化或者主观色彩太重,冲淡了历史的厚重感。但这一版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在保持了极高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对历史事件的考据是相当扎实的,绝非信口开河。作者的笔锋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对于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逻辑的剖析,简直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佩服他那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他不会简单地将人脸谱化,而是把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和阴险狡诈的小人,都还原成了有血有肉、受时代局限的复杂个体。读完之后,你再去看《三国演义》或者一些严肃的历史文献,都会多了一层全新的滤镜,那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比单纯背诵年代和战役要价值得多。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次的修订和校勘工作做得实在太到位了,看得出编辑团队的用心程度非同一般。对于一个老读者来说,每次阅读经典作品时,最怕的就是遇到错别字或者一些流传已久的讹误,但翻开这本之后,那种“全新校勘”的承诺就得到了切实的兑现。很多地方的细节处理得非常考究,让那些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流畅。更让我惊喜的是,即便是熟悉的内容,在新的梳理下,总能挖掘出一些新的理解角度。作者的分析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仿佛搭建了一座精密的思维迷宫,引导着读者去跟随他的思路,去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定论”。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历史,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思想交锋,每次都能在不经意间被他的观点“点醒”,茅塞顿开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评分

这套精装定本的收藏价值简直没得说。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有品位的艺术收藏品。那种厚实的封面材质,拿在手上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关键人物或事件的插图处理上,虽然不多,但每张都选取得极其巧妙,既点明了主题,又没有喧宾夺主,保持了文本的绝对核心地位。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体现了出版方对“定本”二字的郑重承诺。我打算把它作为一份有分量的礼物送给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相信对方收到后,光是欣赏这外在的质感,就已经会感到心满意足,更何况其内里的内容更是如同珍宝一般。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股子沉稳大气,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绝对是那种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精品。我记得当初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那精装的质感,纸张的触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家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字体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而且,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历史教科书式的叙述,而是充满了作者那种特有的幽默和犀利的洞察力。读下去感觉就像是听一位知识渊博又风趣健谈的长辈在给你娓娓道来那些陈年旧事,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上被简单带过的人物和事件,在这里都变得鲜活立体起来,让人忍不住想一直读下去,去探究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远超出了我对于“历史普及读物”的预期。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时间相对零碎的职场人士来说,选择阅读材料非常看重效率和质量的平衡。这套书的章节划分和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精妙,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铺陈,又不乏精彩的细节描摹。即便只能利用午休时间翻上几页,也能立刻沉浸其中,完全不会有“脱节”的感觉。而且,它不只是简单地讲述“发生了什么”,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挖,对于提升个人的分析和决策能力都有潜移默化的帮助。每次合上书本,我总感觉自己的思维逻辑又被磨砺了一番,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密集对话,这种收获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的觉悟与执,可以几段话讲得明明白白。

评分

大家都喜欢人情味,却讨厌人情交易,这是为什么?

评分

书挺好的,价格优惠,印刷纸张都不错的,快递京东服务很好的,推荐!

评分

最新版本,值得期待,价格合适

评分

名家作品,装帧印刷都不错,很满意。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评分

SO。

评分

简单翻了翻,非常雅致的一本书,值得细细咀嚼。易大师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评分

昨晚10点下单上午到货,书还不错做活动买的很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