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长大——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育女心经

陪你长大——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育女心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池翠英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心理学
  • 儿童心理
  • 家庭教育
  • 成长
  • 沟通
  • 情绪管理
  • 咨询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87306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3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孩子“笨点”“慢点”不可怕,青春期的叛逆、冲突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无知和无能。

2.不论是“笨鸟”还是“天才”,在爱的陪伴下,一样可以拥有属于他们的快乐和成功。

3.十八年,走过迷茫、困顿和焦虑不堪。暮然回首,竟是女儿在陪我成长!


内容简介

《陪你长大》从女儿的“慢热”和“敏感”写起,收录为女儿记下的日记、片段,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进步;在成长点滴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知识以及自我分析,整理出亲子教育以及亲子互动等方面的心得与体会,给当下父母一些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成长记录


学前小故事 3

初来乍到 3

慢慢长大 5

幼儿园的快乐 7

点滴记事 12

欢乐集锦 18


小学生的日常 21

慢半拍 21

挫折中成长 22

童年记事 26


豆蔻年华,矛盾升级 35

择校 35

点滴记事 37

青葱岁月 46

我的焦虑 48

中考前致女儿的两封信 50

青春寄语 57


吾家有女初长成 63

吾家有女初长成 63

起起落落 64

坚持就是胜利 69

提前录取 75

专业选择 77

善良的“姑姑” 78

快乐时光 79

你说我说 84

贴心小棉袄 96

十八岁寄语 101


第二部分 成长建设


自我保护 111

女儿当自强 111

言传身教 112

“暴力女生”的转变 114

“遇强不弱,遇弱不强” 114


快乐分享 115

“小气”变“大方” 115

“大姑娘”和“小姑娘” 116

舟舟的快乐分享 117


助人为乐 119

送老人回家 119

失而复得的车票 120

好“姑姑” 121


诚实与守信 125

旱冰场门票 125

“我脸红了” 127

“借”来的玩具 128

诚实 129

诚信 129


建立自信心 131

成也老师 败也老师 131

迟缓型孩子的慢适应 133

助教 134

课堂举手 134

唱歌 135

笛子 136

自信心的建立 136


与人相处 138

自己的东西要看好 138

合理拒绝 139

应急处理 142


第三部分 青春期的碰撞


愤青少年 147

女儿的愤慨 147

我的曾经年少时 150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52

青春期基本对策 154


冲突开始 156

自作多情 156

棉花糖和“死样” 157

汤包馆的不愉快 158


冲突升级 160

周末玩耍 160

游戏无限时 161

肚子不舒服 161

感冒在家 162

“都很生气!” 163

开不起的玩笑 164

背默单词 164

成绩下滑 165

都很烦 167


网络游戏 168

一封信 168

商定协议 169

终止协议 170

游戏自由 172

游戏结束 175


冲突缓和 177

因为手机 177

关电视引起的冲突 178

没话找话 180

青春期不可怕 181


第四部分 成长感悟


幼儿的分离焦虑 185

短暂别离 185

分离焦虑 186

缓解焦虑 188


胆小、怕生的孩子 190

怕黑、怕“鬼怪” 190

怕生 193


沟通 197

父母与孩子沟通 197

家长与老师沟通 202


父母打孩子 206

“不打不成器” 206

理解不了的挨打 207

冲动的一巴掌 208


分数与成绩 213

分数很重要 213

99分的苦恼 214

成长更重要 215


父母言行 217

别人家的孩子 217

指导员 219

不抱怨 220

尊重 222

谦让 223

虚心 224

无须焦虑 224

发现美好 226


第五部分 爱的成长


纵容与包容 231

纵容 231

包容 233

纵容与包容的区别 234


世上只有妈妈好 236

电视剧里的妈妈 236

别人的妈妈 242

我的妈妈 248

足够好的妈妈 252


爱的成长 255

一只麻雀的故事 255

爱的真谛 257

爱的界限 258

爱的距离 260

爱的成长 261


成功的方向 263

笨鸟先飞 263

好玩的地方 264

先天与后天 265

勤能补拙 266

揠苗助长 267

人生遗憾 267

关于成功 268


后记 270

行车记 270

知道不知道 273


前言/序言

前 言

01

那一年,在我们满心期待下,你如约来到我们身边,带给我们无限憧憬与温暖。你遗传了我和你爸的许多优点,我们怎么看你都看不够。尤其是你爸,每天下班回来只会痴痴地对着你傻乐:“宝贝儿,你真漂亮!”你开启了我们新的人生篇章,但伴着幸福,困难也接二连三的出现了。

翻阅以前为你写下的日记,“猫三天”“狗三天”交替重复着:“今天豆豆很开心……”“今天豆豆又哭了……”“今天豆豆很高兴……”“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豆豆一直哭……”

我们开心着你的开心,却又为你的哭闹而烦恼:别的孩子吃饱、喝足之后,都是乐乐呵呵的,可你却有那么多的小脾气,你怎么和周围同龄孩子不太一样呢? 因为你的一双大眼睛,街坊邻居给你起了一个绰号叫“大眼妹”。“大眼妹”大眼看世界,但对眼前的我们却无动于衷。

两个多月时,你经常对着墙角咿咿哇哇、手舞足蹈。有一次我和你爸赶上去凑热闹:“姑娘,看什么那么开心啊?”你淡淡地看了我们一眼,又扭过头自顾开心去了,让我和你爸好一阵失落。

三四个月的时候,我们和你逗乐,你很少回应,有时你爸在你耳边大声喊叫,你也没啥反应。可是桌上一个小玩具掉到地上发出声响时,你却朝着声音的方向扭过头,如此看来,你的听力没什么问题。

五六个月时,别的孩子抱出来总是喜笑颜开的,你却是一副酷酷的模样,左顾右看就是不搭理人。就算朋友在一旁使尽浑身解数和你逗趣,你仍是不理不睬。

你从小安静,一岁多时经常一个人坐在墙角自娱自乐。有时家里来了客人,热热闹闹的,你还是自己在一边玩,很少像别的孩子那样 “人来疯”似的围着客人跑上跑下、问东问西。在幼儿园或是小区里,你大都在一边静静地观望,我们鼓励也好,示范也罢,你都不会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很多时候,你似乎更愿意做一个观众。

小时候,你特别爱哭。

两三岁的时候,你经常半夜大哭。我把你搂在怀里轻声安慰,你却对我拳打脚踢,怎么哄劝都不管用,直到哭累了,才慢慢安静下来。

再后来,从早上睁眼到晚上入睡,你逢事必哭,号称“一日三大哭、小哭不计数”:起床、穿衣服、洗漱、吃饭、上厕所、睡觉……但凡有一点不如意,你就“咔咔咔”哭一通。你爸抱怨你哭得没个消停,我也拿你没办法。那些日子我很愁,有时候只有摸着你熟睡的小脸蛋才能感受到母爱的那份温情。

你说话比较晚,理解能力也不及同龄小朋友,简单的小事情到你嘴里都说不利落,我们说的你又不明白。很多时候你不开心了,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只能无奈地看你“咔咔”地哭,却不知如何是好。

你体质好,很少生病,偶尔感冒、发烧,去趟儿童医院打个点滴或是开些药吃了,三两天基本就好了。可是,小时候你的不开心好似家常便饭,哭泣占据了你日常生活的一大半。外婆说,十个孩子有一个比较难带,你大概就属于那十分之一。

那些日子,你常常因为小事情生闷气。我们出去玩之前和你商量,说好了“出去玩要高高兴兴的哦”,可是每次高高兴兴出门,回家前总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爷爷奶奶和我们一块儿住的时候,有时看似玩笑的一句话,你也会跑到一边生闷气,弄得爷爷奶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开心时,家里上上下下好似过节一般轻松、愉悦,但这样的光景寥寥可数。久了,爷爷奶奶对你敬而远之,都不敢“招惹”你。在你不开心时,奶奶经常小心翼翼地问:“豆姑娘,怎么啦?谁惹你生气了?”……看你如此“小心眼”、不随和,爷爷甚是担忧:“这样如何是好?往后怎么和同学、老师打交道啊?”

是啊,你就快上学了,将来在学校里谁会像我们这样去关注你的感受呢?在一些看似寻常的事情面前,你会莫名其妙地不开心,哭的时候还经常掐自己。

对你的生闷气、你的哭泣,我和你爸一直没有太好的办法。我们不明白你为什么和同龄孩子有着那么大的区别。在你身上,同龄孩子应有的天真和快乐不是没有,只是太少。很多时候你的不开心看起来是那么的无厘头,让我们把不准你的“脉搏”。你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时候,我们问你,你总是不说话;问多了,你只会哭,怎么哄劝都不管用,你会越哭越厉害甚至哭到呕吐。那些时候,一边是你的哭泣,一边是你爸忍耐不住的怒气,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你开心,也害怕面对你的哭泣。我不明白:我们的“小豆子”到底怎么了?你仿佛被困在一个盒子里,而我们却帮不了你。我好心痛,开始怀疑你是不是得了自闭症。

好在,你慢慢地学会了听说和表达。在幼儿园,有喜欢你、呵护你的幼儿园教师,还有一群一起开心玩耍的小伙伴……我以为从此你会快乐地成长起来。

可是上了小学后,你还是比较敏感,经常生气。你不会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你哪来的这么多不愉快。小孩子应该是快乐成长的啊!那些时候,看到你生气、掐自己、掰铅笔,我除了为你担心,却也没有太多其他好的办法。

2008年,我开始自学心理学,希望能借助一些专业知识,找到让你开朗、快乐的金钥匙。翻阅以前为你写下的日记,我发现,过去我们把你的哭闹、情绪当作烦恼和负担,没有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背后真正的原因,没有及时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渐渐地,我发现,其实和你相处没那么难,难的是无法面对我自己的懦弱和无知。明白了这一点,就算在那段好似冤家对头、我们说什么都不对路、做什么也不到位的日子里,面对你的“臭脾气”,我们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焦虑烦躁了。

我们试着遵循你的节奏,尊重你的快乐和思想,接纳你成长中的不足。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和不愉快,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你越来越和善,对同学、对老师、对我,还有对你自己。你经常为同学排忧解难,同学夸你“好姑姑”,老师称赞你“善良、大气”。而你,也越来越自信、快乐。

是的,你长大了,再不是过去那个“小气包”了,你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或许你没有其他“优秀”的孩子那么优秀,但在我们眼里,你就是最好的。我们看到你的努力和自我超越,未来之路也许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我们相信你有能力勇敢地走下去,坚持做你自己,并终将拥有属于你的一片广阔天地。

02

本书主要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成长记录”按时间顺序记录你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生活和学习历程,有你的童年趣事,也有我的焦虑;有你的慢半拍,也有你在挫折中的成长和进步……十八年,转眼间就过去了。看到曾经牙牙学语、稚气可爱有时又让我们伤脑筋的你如今长大成人,我还是会经常想起过去和你在一起的日子。记忆浓缩在这本书中,记着你的笑、你的哭、你的快乐、你的成长,还有过去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解、矛盾与冲突。

第二部分“成长建设”收录了你的成长点滴,包括我和你的一些互动以及对你的示范与引导。我尝试教你自我保护,教你和同学相处,和你一起感受帮助他人以及在分享中获得的快乐,促进你对诚实守信的坚持,循序渐进地培养并守护你的自信……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你内在的品质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从第二部分开始,文中的 “你”,统一以“女儿”代称。也许如你所说,这些经历能对一些家长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第三部分“青春期的碰撞”汇集了你青春期以来的叛逆以及和我之间的摩擦对峙。经历过了,才知道,原来青春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无知与无能。

第四部分“成长感悟”以及第五部分“爱的成长”,是我关于养育女儿的一些心得。没有哪个妈妈会说自己不爱孩子,但是妈妈给予孩子的爱一定是真爱吗?看看“电视剧里的妈妈”“别人嘴里的妈妈”,还有“我的妈妈”,其实,真正意义的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那些不成熟的、扭曲的,甚至自私的爱,对孩子来说,是束缚和伤害。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没有不优秀的孩子,只有不懂爱的父母。孩子的良好习惯,都是平日里的互动、学习中的日积月累。反过来,孩子的不良习惯,其实更多的是我们父母没有做好的结果。

为人父母是人生的一门综合课程,除了必修“自我认识”与“自我提高”,我们还要学习如何去理解、了解孩子的感受,更要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做好榜样。其实在提高家长“任职”水平的同时,孩子也就慢慢成长起来了。

父母是孩子生长的土壤,只有给到充足的养分,孩子才能健康、茁壮成长。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启明灯、守护神,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为孩子指引方向,为孩子排忧解难,做孩子的坚强后盾。父母好比默默无闻的牡蛎,只有经历了沙砾和岁月的持久磨砺,才能孕育出精美、圆润的珍珠……尽管孩子先天条件各不相同,但我相信,伴着自信与快乐长大的孩子,不论“笨鸟”还是“天才”,都将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03

从我整理你小时候的成长记录开始,至今已经快有十个年头了,这十年间断断续续记录了许多往事,总是东起一笔、西记一段,想一出是一出,终不能成章成篇。

2014年春,我一鼓作气,准备赶在你初中毕业前出稿。题目拟好了,框架也基本搭好了,可仍是徘徊不前。不时地,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有意义吗?”

我自认为在和你沟通方面独具特色,总想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推而广之。可是,每当与你对峙、冲突,面对自己内心深处浮现出的脆弱和无助时,我就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有什么用?真的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帮助吗?其实我和你之间的问题还不少……”就这样,疑惑和纠结成了我继续懒散下去的理由,任由“明日复明日”,无限地拖延,甚至懒到不愿擦去电脑键盘上堆积的灰尘,生怕擦去了灰尘,心中那份莫名的感觉又会弹跳出来。

然而,无论我多么懈怠,都止不住岁月前行的步伐。2016年,春天如期而至,新绿的柳枝悠扬飘曳,桃红簇簇片片。在这个格外清新、自然的季节里,我开始清理屋子里的每个角落,包括尘封已久的电脑和键盘,一丝丝、一缕缕地梳理、编织。

经历中考前后你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之后,我渐渐意识到:在我和你之间、你和学习之间,其实我的认识和态度更重要。往事就像电影般一幕幕回放,我从中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与其说你叛逆、不懂事,不如说是我这个妈妈太焦虑。焦虑下,矛盾和冲突被人为放大,作为成人的我都不能把持,更何况处于青春期的你?

能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或许一切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现在,我很享受也很珍惜和你相处的日子:你有你的开心,我有我的快乐。当然,我们还是免不了发生矛盾和分歧,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如今看到你,我的脑海里总会回放歌曲《小苹果》:“我种下一颗种子,终于长出了果实,今天是个伟大日子”——吾家有女初长成,你是我们的“小苹果”,“春天又来到了,花开满山坡,种下希望就会收获”,我们对你也如歌词中所唱:“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生命虽短爱你永远,不离不弃”。

这本书送给你,我的女儿,没有你,就没有书中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送给我自己——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本书也送给焦虑中的父母,希望我和女儿的故事与经历能够给他们一些启示,希望天下的父母与子女能够快乐、幸福地共同成长!

池翠英

2017年10月



《陪你长大——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育女心经》 引言 每一个父母都渴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成为独立、自信、善良的人。然而,育儿之路并非坦途,我们常常会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面对层出不穷的困惑与挑战。从蹒跚学步的咿呀学语,到青春期的叛逆迷茫,再到独立成人的展翅高飞,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未知与可能。我们渴望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陪伴他们走过风雨,迎接阳光。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也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育儿百科全书。它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一位母亲,以其十余年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作为一位女性、一位母亲的细腻情感,倾心打造的一部育女心经。作者将以她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女儿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分享那些在咨询室中屡试不爽的心理技巧,以及在家庭教育中的真实感悟。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专业视角,深层洞察: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作者具备深厚的心理学功底,能够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亲子关系 dynamics、情感教育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她会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又传递了什么信息,以及如何才能触及孩子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2. 实践经验,真实案例: 书中穿插了大量源自咨询实践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鲜活生动,贴近生活。作者会娓娓道来,如何通过耐心的倾听、有效的沟通,帮助家庭化解亲子冲突,重塑健康的关系。这些案例不仅具有启发性,更能让你从中找到共鸣,找到解决自己育儿困境的灵感。 3. 情感共鸣,母亲心声: 作者本人也是一位母亲,她深知为人父母的辛劳与甜蜜,也理解在育儿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与焦虑。她用真挚的情感,分享了自己在养育女儿过程中的点滴心得,那些成功的喜悦,以及那些曾经的迷茫与挣扎。这种情感的交融,会让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一位同行的伙伴,在你孤单无助时,给予你温暖的支持与力量。 4. “心经”智慧,实用方法: “心经”二字,寓意着本书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和精炼方法。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将心理学的原理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切实可行、易于掌握的“心法”。从如何建立安全依恋,到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如何处理青春期的逆反,到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书中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心法”与“招式”。 5. 聚焦“女儿”,细腻关怀: 尽管许多育儿原则是普适的,但本书特别关注“女儿”的成长。作者会从女性成长的独特视角,探讨女孩在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身体发育带来的心理变化、社会性别角色的认知、人际交往中的细腻情感处理等。这本书会帮助父母更深刻地理解女儿敏感而细腻的心灵,给予她们更贴心的关怀与引导。 目录梗概(示例) 第一部分:孕育生命的奇迹——从孕期到新生儿 孕育新生命的喜悦与不安: 准妈妈的心理调适,孕期的情绪管理。 连接生命的最初脐带: 孕期与胎儿的互动,建立爱的连接。 迎接小生命的到来: 新生儿照护的心理准备,父母的角色转变。 建立安全依恋的基石: 拥抱、回应与信任,早期安全感的构建。 第二部分:探索世界的萌芽——婴儿期与幼儿期(0-3岁) 哭泣的语言: 理解婴儿的哭声,回应他们的需求。 小小的探索家: 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呵护他们的好奇心。 “不”的信号: 应对孩子出现的“规则试探”,建立初步的界限。 情绪的种子: 认识并回应孩子的情绪,培养情绪认知。 语言的魔法: 如何与宝宝互动,促进语言发展。 第三部分:独立个性的绽放——学前期(3-6岁) “我”是谁? 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建立初步的自我概念。 友谊的涟漪: 引导孩子处理同伴关系,学习分享与合作。 规则与自由的平衡: 如何设立合理的规则,同时又不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想象力的翅膀: 鼓励孩子的想象与创造,让童年充满色彩。 情绪的过山车: 应对孩子的“情绪爆发”,教导情绪调节。 第四部分:学习与成长的乐章——小学时期(6-12岁) 学校里的挑战: 应对学习压力,培养学习兴趣与能力。 自信的翅膀: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尝试与坚持。 社交的艺术: 引导孩子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沟通与理解。 情绪的智慧: 帮助孩子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发展同理心。 责任的萌芽: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 第五部分:风雨兼程的青春——青春期(12-18岁) “我”的独立宣言: 理解青春期的叛逆与渴望独立。 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变化: 引导孩子接纳身体发育,应对青春期的困惑。 亲子关系的“拉锯战”: 如何在独立与亲密之间找到平衡。 情绪的海洋: 帮助孩子识别、理解和管理强烈的情绪。 价值观的塑造: 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面对社会的诱惑。 为未来做准备: 职业规划的初步探索,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 第六部分:成长的翅膀,飞向远方——成年早期 放手与祝福: 如何面对孩子独立,给予支持而非干预。 亲子关系的转型: 从“父母”到“朋友”,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看见自己的价值: 帮助孩子认识自身价值,活出精彩人生。 结语: “陪你长大”是一个漫长而充满爱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渴望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最智慧的引导者。本书希望成为你手中那盏指路的明灯,在你感到迷茫时,为你驱散阴霾;在你感到无助时,为你提供力量。让我们一起,用爱与智慧,陪伴女儿们走过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见证她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目标读者 所有渴望成为更智慧、更称职的父母。 特别关注女儿成长的父母。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困惑,寻求专业指导的父母。 对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提升自身情感智慧,成为更成熟个体的读者。 阅读本书,你将收获: 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深刻理解。 一套行之有效的亲子沟通与教育方法。 应对育儿挑战的勇气与智慧。 与孩子建立更深厚、更健康亲子关系的秘诀。 作为父母,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陪伴与支持。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父母的心灵之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次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如何与孩子共同前行的深度探索。愿这本书能点亮你的育儿之路,让你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收获无尽的喜悦与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实。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轻快幽默地描绘生活的趣事,时而又沉静深邃地剖析情感的暗流。她对情绪的捕捉极其精准,那种描述孩子因为一个微小的期待落空而感到的巨大失落,那种父母在深夜里独自面对育儿压力时的无力感,都写得丝丝入扣。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文字太有画面感,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瞬间。它成功地打破了“育儿书就是工具书”的刻板印象,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成长小说,只不过主角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寻找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节奏和答案,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育儿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戳我了,那种温暖而柔和的色调,配上那个略带手绘感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安宁和力量。我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随便翻了几页,就被作者那种坦诚而细腻的笔触吸引住了。她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身边一个经验丰富、心地善良的姐姐在跟你分享她的心路历程。我特别欣赏她描述的那些育儿场景,真实得让人忍不住想给身边的人点个赞——没错,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比如她提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时,自己内心那种想逃跑又不得不面对的纠结,简直就是我日常生活的翻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育儿不是一场需要完美战术的战斗,而是一场需要足够同理心的修行。她讲到了如何与孩子的情绪共处,而不是急于去“解决”它,这个观念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应该做那个永远冷静、逻辑清晰的父母,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允许自己和孩子一起“狼狈”一点,或许才是更健康的相处之道。那种松弛感,对于我们这些在育儿焦虑中挣扎的父母来说,无异于一股清流。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专家经验谈”的书是抱有一定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可能掺杂了太多理论包装,读起来费劲。但这本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结构非常巧妙,不是那种死板的章节划分,更像是漫游在一位母亲的成长地图上。作者在叙述专业知识时,总是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具体的家庭故事里,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她分析孩子“小动作”的章节,她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挖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孩子反复问“为什么”,作者建议的不是敷衍的回答,而是陪着孩子一起探索提问背后的乐趣。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尝试着放慢语速,试着用一种更具好奇心的态度去回应我儿子那些看似无厘头的“十万个为什么”,结果意外地发现,亲子对话的质量真的提升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箱,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让我们从“管理”孩子转向“理解”孩子。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慰藉,在于它让我深刻理解到“陪伴”的真正重量。作者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成为母亲后,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感所经历的剧烈震荡。她没有美化做母亲的过程,而是真实地呈现了那种在奉献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拉扯。这种真实感,比任何空洞的赞美都更有力量。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好像通过这本书,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和理解我的“同盟”。它引导我去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当下”,而不是总盯着那个遥远的、理想化的“未来”目标。当我们不再把孩子看作是未来成功的跳板,而是看作眼前这个正在努力学习如何做人的小生命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这个过程。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自然而然地陪伴孩子茁壮成长。这份深刻的启示,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期待和勇气。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立刻就能让你变成“超人父母”的速效药,而是更像一套扎根于日常生活的“心法”。我发现自己对待自己的耐心似乎也变多了,因为当我学会更温和地对待孩子的挫折时,那种宽容和理解自然而然地也延伸到了我对待自己的不完美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边界感”的探讨。她没有提倡刻板的规则,而是强调边界是建立在尊重和平等之上的双向沟通。她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孩子要求分享玩具的场景,展示了如何既维护自己的需求,又尊重孩子的感受,最终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种处理冲突的方式,比起我过去那种“因为我是大人所以我说了算”的简单粗暴,有效得多,也更让人感到关系上的连接。看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的日常沟通模式,发现很多矛盾其实源于我们自己没有清晰地表达需求,反而把期待都压在了孩子身上。这本书简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自身的盲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