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智库建设与发展尽管一直受到政界与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但始终处于大学的学术研究、学科成果、人才优势“自发溢出”的状态,一些高水平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建设,以研究所(中心)为基础,以学科带头人领衔团队承担各级政府委托的课题,承接了大学智库的一些决策咨询、资政建言的功能,成为中国大学智库建设的探索者和引路者。
梅新林,男,汉族,1958年10月生,浙江人,197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古代文学专业毕业,研究生文化,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曾任党委书记,党委书记,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鲍健强,1956年出生,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科技部可持续发展领域特聘专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咨询专家,浙江省科协低碳发展研究专家组组长,浙江省循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未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目录
第一章大学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节大学智库是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智库兴起的社会背景()
二大学智库是智库体系的重要力量()
三大学智库是智库高端人才资源的聚集地()
第二节大学智库是大学学术成果应用转化的重要平台()
一大学学术成果产生的新趋势和特点()
二社会对大学学术成果的重要需求()
三大学智库在学术成果转化中的平台作用()
第三节大学智库是大学发展的新使命()
一大学功能新的拓展()
二走出象牙塔:大学服务社会的新使命()
三大学智库是大学智力资源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第一节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优势()
一学科齐全,综合优势明显()
二人才集聚,思想活跃,独立性强()
三专业素养高,理论成果丰硕()
四对外联系广泛,交流与合作活跃()
第二节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短板()
一学术性的路径依赖()
二体制机制的约束()
三成果转化渠道缺乏()
四大学智库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
第三节中国大学高端智库建设()
一国家高端智库试点的背景与意义()
二大学高端智库的基本特征()
三高端大学智库建设的思路()
第三章智库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国外智库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一智库评价的学理基础()
二智库评价的方法()
三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国内智库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一智库评价的理论()
二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评析()
第四章大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智库评价的特点与趋势及借鉴()
一智库评价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二对大学智库评价的借鉴()
第二节大学智库评价的原则()
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二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三系统性和重要性相结合()
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第三节大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与逻辑分析()
一大学智库评价逻辑和总体框架()
二契合度:智库认定标准与任务要求相关性的评价()
三活跃度:大学智库机构和首席专家的表征搜索的
评价()
四贡献度:咨政建言采纳、理论研究成果、智库人才
培养呈现状态的评价()
第四节大学智库指标权重确定、数据标准化及指数
计算()
一指标权重确定及其方法()
二大学智库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三大学智库综合评价得分与排名()
第五章中国大学智库排行榜的分析与解读()
第一节中国大学高水平智库机构遴选和评价的方法()
一高水平大学智库的遴选过程()
二高水平大学智库排名的数据解析()
三高水平大学智库排名的综合实力与贡献评价()
第二节入选中国大学智库机构三十强的特点分析()
一对接重大需求,涵盖国家主要战略领域()
二紧扣时代脉搏,伴随国家战略需求应运而生()
三学理分析能力较强,理论研究优势突出()
四依托高端研究平台,科研成果级别较高()
五人才集聚,首席专家作用突出()
第三节中国大学智库百强排行榜的特征研究()
一一流大学是大学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一流学科是大学新型智库建设的前提()
三特色发展是新型大学智库独树一帜的战略选择()
四地域和区位对大学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六章基于Wiki技术的中国大学智库数据库建设()
第一节大学智库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提升大学智库研究能力的技术手段()
二汇聚大学智库研究的成果()
三拓展大学智库研究评价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节维基技术在大学智库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
一大学智库数据库建设的要求()
二维基技术的起源及特征()
三Wiki技术应用于大学智库数据库的优势()
第三节大学智库的数据库模型设计与数据库建设内容()
一大学智库的数据库设计理念与模型构建()
二大学智库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
国家首批高端大学智库简介()
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四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五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中国大学顶级智库三十强简介()
中国智库发展大事记()
一智库政策与文件()
二智库论坛与会议()
三组织与平台()
四成果发布()
参考文献()
后记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
整体阅读下来,这本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厚重、务实且极具前瞻性。它不像许多同类报告那样,在年末总结时流于形式上的鼓舞和对未来愿景的空泛描绘。相反,它选择直面现实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瓶颈,例如人才流失问题、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挑战,以及如何平衡学术独立性与政策依附性之间的张力。在接近尾声的部分,作者的总结陈词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灵丹妙药,而是提出了需要长期坚持和系统推进的改革方向,这种审慎的态度非常符合严肃学术研究的调性。它更像是一份年度体检报告,精确地指出了“病灶”所在,并提供了科学的“理疗”思路,而不是一剂廉价的止痛药,读完后让人感觉思路被极大地拓宽,对未来几年中国智库领域的发展趋势有了一种更清晰的预期和判断。
评分从内容提供的价值来看,这本书无疑为理解当代中国知识生产体系提供了一把极其精密的钥匙。它打破了外界对中国智库往往停留在“官方喉舌”的刻板印象,深入挖掘了不同类型智库——从体制内到半官方,再到民间独立机构——在职能定位、资源获取和影响力扩散上的差异化路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智库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估部分,那里的数据分析极其扎实,甚至触及了经费投入与研究产出之间的边际效益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关注教育投入回报率、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学者或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多维度比较分析,绝非易得的。它迫使读者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转而思考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知识生产价值的最大化。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强,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更像一部精心编排的“编年史诗”。它巧妙地将宏观政策的变迁与具体智库案例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使得枯燥的制度分析变得富有故事性和画面感。例如,在讨论某些高校智库的体制改革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政策文件,而是通过对几次关键性会议的描述和关键人物观点的引用,生动地再现了决策层面的思辨过程。这种叙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智库在国家治理链条中扮演的微妙而关键的角色。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一个论点被抛出后,立即翻到后面的数据支撑部分进行交叉验证,这种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仿佛在参与一场高级别的学术辩论。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导言和目录后,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团队极强的系统性和宏大叙事结构。他们似乎没有满足于对零散现象的描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可以自我运行和相互印证的分析框架。这种将中国智库的发展置于全球教育改革和国家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的做法,显得视野开阔,格局非凡。我尤其欣赏他们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不像有些研究报告那样热衷于使用口号式的语言来掩盖分析的深度不足。相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研究方法论的严格把控,对于“智库”这个概念的界定、功能演变以及绩效评估体系的探讨,都极其细致入微,显示出长期的、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功底。这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在广袤的学术海洋中,不仅指明了方向,还详细标注了每一个暗礁与航道标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出一种学术殿堂特有的庄重与严谨。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是被那种厚实的纸张质感所吸引,能感觉到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内容空泛的出版物。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花哨插图和速食观点的读物,反而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年度档案。从版式上看,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图表引用,预示着里面蕴含着大量的、经过数据支撑的分析。我当时就在想,这样的装帧和排版,无疑是为那些真正希望深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人士准备的,它拒绝了浅尝辄止,直接将读者带入了复杂而精密的学术探讨之中。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分量的一种无声宣告,让人对接下来要翻阅的篇章充满了敬畏和期待,仿佛即将打开一扇通往国家级智库运作核心的窗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