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星球:昆虫的演化与繁盛插图版(《物种起源》虫虫版、新时代的《昆虫记》)

虫虫星球:昆虫的演化与繁盛插图版(《物种起源》虫虫版、新时代的《昆虫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科特·理查德·肖 著,雷倩萍 刘青 译
图书标签:
  • 昆虫学
  • 演化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
  • 自然科学
  • 插图
  • 物种起源
  • 昆虫记
  • 生物学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99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493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恐龙尽管有很多牙齿,但并不是地球的统治者,人类也不是。但谁才是我们星球的真正统治者呢?斯科特?理查德?肖说是昆虫,数百万种昆虫才是我们地球的真正统治者。斯科特?理查德?肖说,从古老星球的浅海到现在的外太空,这些像昆虫一样的物种实现了对地球的统治。


《虫虫星球》介绍了昆虫的演变历史——它们是怎样从过去卑微的节肢动物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悉(害怕或讨厌)的虫子的。斯科特?理查德?肖还探究了小身体、翅膀、从蛹变为昆虫和寄生习性这些创新性的演变怎样使昆虫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占据的生态位越来越狭窄、在全球灾难中生存下来并逐步统治全球。

这本书讲述了一些虫子的滑稽奇特的故事,从石蛾搭建轻便的小房子或编织顺滑的水网来拦截漂浮的碎片,到寄生的黄蜂幼虫通过在臀部储存废弃物来延缓排便。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揭示了地球上地理、植物和动物的变化是怎样促成昆虫的成功的,也告诉我们昆虫是怎样反过来塑造地球生态系统和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作者通过到生物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探险来了解当前昆虫灭绝的危机。作者认为,这些小虫子对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简介

斯科特?理查德?肖,昆虫学家,美国怀俄明大学昆虫学教授兼昆虫博物馆馆长。他发现了超过150种昆虫种类,包括很多寄生的黄蜂,这些寄生的黄蜂以一些文化名人命名。如大卫?莱特曼(脱口秀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脱口秀主持人,绰号“囧叔”)、斯蒂芬?科尔伯(脱口秀主持人,绰号“扣扣熊”)、艾伦?德杰尼勒斯(脱口秀“艾伦秀”主持人)、夏奇拉(哥伦比亚女歌手,绰号“狼姐”) 。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序言:昆虫的一场时光旅行 1

1.虫虫星球/ 9

2.节肢动物的崛起/ 26

寒武纪:5.41亿年至4.85亿年前;

奥陶纪:4.85亿年至4.44亿年前

3.志留纪的登陆/ 48

志留纪:4.44亿年至4.19亿年前

4.苔藓丛中的穿梭/ 66

泥盆纪:4.19亿年至3.59亿年前

5.蓝天中的飞舞/ 87

石炭纪:3.59亿年至2.99亿年前

6.古生代的大灭绝 / 113

二叠纪:2.99亿年至2.52亿年前

7.三叠纪的复苏/ 140

三叠纪:2.52亿年至2.01亿年前

8.侏罗纪的饕餮大餐/ 158

侏罗纪:2.01亿年至1.45亿年前

9.白垩纪的兴与亡/ 186

白垩纪:1.45亿年至6600万年前

10.新生代的深思/ 208

新生代:6600万年前至今

附言:虫虫宇宙假说/ 230

致谢/ 239


前言/序言

序言:昆虫的一场时光旅行


光阴飞似箭,果蝇爱香蕉。

格罗克?马克思(Groucho Marx)


十月的一个午后,我正沿着一条铁轨漫步于哥斯达黎加生物保护区的圣拉蒙热带雨林,思考着时间的本质,还期待着能拥有一架时光机器去旅行。由于地球上的热带雨林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你无法通过观察周围的苔藓植物来判断你所处的年份、月份或日期,它们似乎能发出一道古老而永恒的光环,使我们感觉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数万年、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前。植物和真菌腐烂的气味弥漫在整个潮湿的空气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虫虫们已经爬满了整个森林。众多的小苍蝇和虫虫们,在我脚边的林地上享受着掉落下来的水果大餐。这些都让我回想起格罗克《容易事》里的一句经典妙语:“果蝇爱香蕉。”

伴随着雨林中青蛙、螽斯、蟋蟀和蝉的大合唱声,我的靴子扑哧扑哧地蹚过了泥泞的小路。圣拉蒙雨林中的雨一如既往地下了一整天,小路上变得泥泞不堪,到处都是水。小径旁的朽木上长出一朵朵野生蘑菇,银白色的水珠轻轻地滚落到菌盖的边缘,短暂闪烁了一会儿便滴落到了地上。到处都是各种水声,它们在河中布满青苔的岩石上汩汩流淌,在无名的溪流里喋喋不休。薄雾依然笼罩着森林,翠绿的植物形成的斑驳绿影在雨滴的映衬下闪闪发光。圣拉蒙森林中遍布苔藓、地衣和蕨类植物,它们像海绵般吸收着丰沛的雨水,之后逐渐缓慢地将水分释放出去。在树冠层顶部,凤梨科植物通过它们下凹的叶片基部收集雨水,为大量树蛙、蝾螈和各种水生昆虫提供赖以生存的微型水池。雨林中到处都在滴水。

一直在泥泞湿滑的小径上行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也许我应该少做点白日梦。圣拉蒙热带雨林中生存着成千上万种昆虫,其中许多种类还有待发现。雨林中还生活着许多毒蛇,有些是致命的,我和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一样很讨厌蛇。尽管如此,我还是十分愉快,因为雨林中到处可以发现迷人的植物和昆虫。然后,在过了一个拐弯走下汩汩溪流边的一段缓坡后,我意外地发现了一小株野牡丹。在距地面4英尺(1.2米)高的一片野牡丹叶片上,我发现了我的时光机器。它大约3英寸(7.6厘米)长,深红褐色,长有一对长而弯曲的触角,被雨后的露珠装点得格外漂亮。它趴在叶片上纹丝不动,非常安全,被六条多节的腿支撑着,稳若泰山。我的时光机器其实是一只天牛。

随着圣拉蒙森林的雨越下越大,大量水珠从这只天牛身上流淌下来。它坚硬的外骨骼盔甲可以防止雨水渗入。甲虫的身体构造与我们人类完全不同,它们具有坚硬的外骨骼而不是我们这样的内骨骼。这样的外骨骼和多分节的足,让我们遥想起5.41亿年前的寒武纪浅海。那时空气中的氧含量比现在要高,动物新陈代谢能力加快,海洋捕食者也变得更加凶猛和险恶。相应的,所有现生节肢动物(包括昆虫及其近亲)的共同祖先演化出了外骨骼,以此抵御环境和捕食者的伤害,并附着肌肉以提高它们的机动性。它们还演化出了多分节的足,这对防御捕食者尤为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来采集食物、交配和传粉。这两个特征从此流行起来,一直保持至今。

虽然这只天牛在叶片上一动不动,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它的腹部在轻微地起伏伸缩。因为这只天牛正在呼吸。在它身体两侧有一些微小的孔洞(气门)可以让空气分子进入身体。如果我们可以把身体缩小到只有几微米,我们就可以跟随着氧气分子一起旅行,通过天牛的气门进入一连串的大管子(气管),最后进入分支到各个方向的一连串小管子(微气管),这些小管子后来变得越来越细小并一直延伸到昆虫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甲虫能呼吸空气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节肢动物的祖先在4.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时期就首次登陆成功,并演化出了一套可以呼吸空气的气管呼吸系统,这一系统被所有的昆虫沿用至现在。沿用这一气管呼吸系统的,还包括那些生活在淡水中用鳃呼吸的种类。这一创新性的呼吸器官,确保了志留纪的节肢动物可以离开海洋以躲避海洋中的捕食者,它们还可以在海岸线上搜寻食物,并使用那些未被占据的海滩作为其交配和产卵的安全场所。在晚志留纪发展起来的陆地微型植物群落中,这一特征还使得节肢动物成为第一个繁盛并多样化的动物类群。

我更为仔细地观察了这只天牛。它的身体可以分为三部分:最前端是头,一对像角一样的触须向两侧伸出,一双小小的复眼凝视着我;中间是胸部,上面附着了足;最后面是一个多节的腹部。以上这些特征就可以用来定义一只昆虫了。它们在4.19亿年前的晚志留纪或早泥盆纪时就已经演化出来了。那时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变得更加高大和多样,第一批昆虫就在这些遍布苔藓的树下土地上演化出来了。用六足支撑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它们能在这个星球上站立、行走和奔跑,也使得它们成为一类十分成功的食腐动物。到3.6亿年前的晚泥盆纪时期,跳虫(弹尾虫)、石蛃、衣鱼在腐烂植物聚集区已十分繁盛。这些食腐昆虫的取食习惯产生了许多有机土壤,使得地球上的森林进一步演化并从海岸线向内陆扩张。微型昆虫就这么一步步地跟随着植物群的扩张而向内陆进发。

在这只天牛的后背上有一条细缝,这便是翅膀交汇的地方,所有飞行昆虫的共同祖先是在3.54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出现的。在昆虫翅膀出现之前不存在其他任何会飞的动物,没有鸟、蝙蝠、翼龙或是飞鼠,因此,昆虫们在其他生物演化出飞翔能力之前独霸了天空1.5亿年。可以说,飞行这项技能是促使昆虫能够在地球上爆炸性扩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拥有翅膀不仅使昆虫们可以不断扩张新的栖息地,还在它们求偶、交配、觅食、躲避敌害和体温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石炭纪晚期,高大的树木已经遍及各个大陆。这是一个遍布奇特飞虫的乐园:条带状、斑点状和网状翅膀的古网翅类(Paleodicytoperas),格里芬蜓(griffenflies)和原蜻蜓类(protodonatans),原始蜉蝣类和各种各样的蜚蠊在树梢振翅飞翔。

开始准备飞行了。于是,天牛将它坚硬、鞘状的前翅向前伸展并打开了它那膜状的后翅。这一类型的翅膀出现于约2.6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而这正是甲虫重要的创新之举。甲虫仅仅依靠后翅为飞行提供动力,而盔甲般的前翅主要是为纤弱的后翅在不使用时提供保护。同时,这对坚硬的前翅也可以为其整个身体提供保护,并使得它们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便于爬入各种裂缝、树皮、落叶层和木屑中。虽然只能笨拙地飞行,但展开的后翅能帮助甲虫广泛搜寻配偶和食物,并寻找新的栖息地。

一些古老的二叠纪甲虫演化出了十分有效的取食习惯,这个习惯一直被钻木甲虫沿用至今。它们的幼虫钻入长有真菌的枯木中心取食并分解植物组织,这一习性确保它们可以躲避二叠纪至中生代(三叠纪到白垩纪)恐龙时期那些日益增多的娴熟的温血捕食者。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古大陆间相互碰撞形成了盘古超级大陆,海岸线和海洋栖息地被严重破坏瓦解。这或许就导致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大陆栖息地变得越来越炎热干燥,但这却激发了甲虫们的大繁盛。在晚二叠纪时仅仅发现了5个科的原始甲虫类,但到晚三叠纪(大约2.2亿年前)却出现了至少20个科的250种甲虫。在接下来的侏罗纪时期,尽管与饥肠辘辘的恐龙相伴,但甲虫的数量却持续飞涨。到中生代中期已发现至少35个科的600种甲虫。

回到圣拉蒙的小径上,这只天牛再次打开翅膀嗡嗡地飞向附近的一朵小黄花。过了一会儿,它开始慢慢咀嚼起来,慵懒地沉迷于高蛋白的花粉大餐中。在当今世界里,昆虫取食花朵是如此平常,以至于我们忘了从地质历史角度上看这是如此的非比寻常。二叠纪的原始甲虫不可能访问花朵,因为那时花朵还不存在,至少在我们理解意义上的花还不存在。现今占领陆地的显花植物,即植物学家所称的被子植物,直到1.26亿年前的早白垩纪才演化出现。也许就是在那时的某刻,或许正是在一只暴龙或三角龙的身影下,一只古老的甲虫第一次访问了一朵花,它发现花粉原来如此美味可口。晚白垩纪后,伴随着显花植物早期的多样化发展,甲虫种类的丰度又一次暴增,尤其是在许多繁盛至今的植食性甲虫类群中:叶甲类、象鼻虫类、金龟子类、叩头虫类、吉丁虫类和天牛类,天牛科正是我们时光机器所属的类群。

大约6600万年前,当一些白垩纪的甲虫正忙着取食古老木兰花中的花粉时,空中的一阵巨响吸引了一头正在附近漫游的暴龙的目光,它目睹了一颗巨大的小行星猛烈向地球袭来。这场灾难导致了恐龙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白垩纪时代的结束。全球寒冬持续了一段时间,不仅杀死了巨大的恐龙,还可能造成许多小型海生动物的灭亡。然而,深埋于腐烂树干中或其他地方的昆虫幼虫却存活了下来,完成了变态过程,勇敢地迈入了没有大型恐龙的新世界。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里,这些幸存者中的部分成员生存、演化并繁衍成为如今地球上种类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

这时,我们的天牛飞入了原始森林中的斑驳绿影中,或许是在寻找同类,而这么做也是为了繁衍后代,把它的生命信息传递下去。它温和的嗡嗡声已经淹没在水滴和雨水声中了。这会儿天牛飞走了,但许多其他虫子还在。我们现在只能估计它们的数量。史密森学会的昆虫学家特里?欧文(Terry Erwin)指出,在现今的热带雨林中有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种的甲虫,而它们中的大部分还未被命名。这还仅仅是昆虫纲的一个大目。昆虫的其他种类是超级多样的,比如蛾子、蝴蝶、苍蝇、胡蜂和蝽等。这一超级多样性是新生代丰富的历史遗产。在过去的6600万年中,昆虫随着显花植物的繁盛而持续多样化,而我们的热带雨林也成为迄今为止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种类的昆虫呢?为什么它们能称霸陆地生态系统呢?科学研究为我们开启了打开自然奥秘的大门,地球历史上数亿年前昆虫崛起的故事,已然可以被我们知晓。这些信息都写在了岩石、森林和昆虫自身之中,只等着渴求真知的人们来探究和发现。



虫虫星球:昆虫的演化与繁盛插图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宏伟史诗,一部关于生命坚韧与智慧的壮丽画卷。 在这本《虫虫星球:昆虫的演化与繁盛插图版》中,我们邀请您踏上一段穿越亿万年的奇妙旅程,去揭开覆盖在我们星球表面最庞大、最多样化的生命家族——昆虫——的神秘面纱。从微小的单细胞生物挣扎着踏上陆地的黎明,到如今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数量和形态统治着几乎所有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昆虫的演化史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生命奋斗史,是自然选择力量的生动证明,也是地球生命力最澎湃的展现。 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昆虫的演化历程视为一个波澜壮阔的“虫虫星球”的构建过程。您将看到,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是什么样的环境压力和机遇,塑造了它们如今千姿百态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基因突变和适应性进化,让它们能够掌握飞行的艺术,潜入深海,甚至在严酷的沙漠和冰川中生存?我们将深入到那些决定性的演化节点,例如翅膀的诞生如何彻底改变了生命的格局,外骨骼的出现如何提供了坚实的保护,以及高度发达的感官系统如何让它们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游刃有余。 一部重新解读生命起源与发展的宏伟叙事。 《虫虫星球》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昆虫的科普读物,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本身演化逻辑的生动教科书。如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揭示的物种形成机制,本书将以昆虫为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自然选择、遗传变异、适应辐射等核心演化理论。您会惊叹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昆虫世界中是多么淋漓尽致地上演。例如,某些昆虫为了躲避捕食者而进化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拟态能力,仿佛穿上了大自然的隐形衣;而另一些则发展出致命的毒液或坚硬的盔甲,成为微观世界中的霸主。这些生动的案例,将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演化的精巧与残酷,以及每一个微小改变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本书尤其关注昆虫如何通过“适应辐射”这一强大的演化引擎,在不同的生态位中分化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物种。当一块新的栖息地出现,或者一种新的食物资源变得可得时,原始的昆虫种群便会像一颗种子撒入沃土,迅速繁衍并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以满足不同的生存需求。这就像“虫虫星球”上不断涌现的新的大陆和生态系统,每一个都孕育着独特的生命故事。从植食性昆虫对特定植物的专一化,到掠食性昆虫对猎物的精准捕获,再到寄生性昆虫与宿主的复杂博弈,每一个分支都展现了生命对环境的无限可能性。 一本深入揭示昆虫王国奥秘的百科全书。 《虫虫星球》也继承了法布尔《昆虫记》的严谨观察与人文关怀,但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和现代科学的手段,重新审视和描绘了昆虫的社会生活、行为模式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您将不再仅仅看到一只蚂蚁辛勤搬运食物的渺小身影,而是理解它们如何构建起庞大的社会结构,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如何分工合作,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超级有机体”。 本书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策略的微观社会。了解蜜蜂如何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指引同伴寻找花源;观察蚂蚁如何建立复杂的地下王国,并发展出军事化的作战体系;探索某些甲虫如何利用伪装和欺骗来生存,甚至利用其他昆虫的劳动成果。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将颠覆您对“低等生物”的刻板印象,让您看到昆虫同样拥有令人惊叹的社会性、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丰富的插图,让科学的叙述跃然纸上。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精美绝伦、数量庞大的插图。我们深知,微观世界的奇妙,往往需要直观的 visual 呈现才能被充分感知。因此,我们汇集了全球顶尖的自然插画家和摄影师,以高清、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昆虫最动人的瞬间。从蝴蝶翅膀上令人惊叹的鳞粉结构,到蝉蛹破茧而出的生命奇迹,从螳螂捕食的蓄势待发,到萤火虫夜晚的浪漫闪烁,每一幅插图都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科学知识的生动注解。 这些插图将带领您近距离观察昆虫的每一个细节:它们精巧的口器如何适应不同的食物,它们复眼如何捕捉光线,它们腿部如何支撑跳跃和攀爬,它们翅膀如何扇动产生升力。您将通过这些图像,直观地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多彩与奇幻,它们的形态之美、结构之巧,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这些插图将极大地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传递效率,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您仿佛亲身漫步于“虫虫星球”的各个角落。 昆虫:地球生态系统的沉默的基石。 《虫虫星球》不仅关注昆虫自身的演化与繁盛,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您将了解到,昆虫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授粉者,它们为我们星球上的绝大多数植物提供了繁衍的可能,也间接支撑着人类的食物来源。没有了蜜蜂、蝴蝶、甲虫等昆虫的辛勤工作,我们餐桌上的许多水果、蔬菜和坚果将不复存在。 同时,昆虫也是分解者和清道夫,它们默默地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将养分重新归还土壤,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循环。许多昆虫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构成了食物链的重要一环,支撑着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甚至哺乳动物的生存。本书将揭示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您认识到,即使是最小的生命,也可能对整个星球的健康和稳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展望未来:人与虫的共存之道。 在《虫虫星球》的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人类与昆虫的关系。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昆虫的栖息地正在消失,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本书将呼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昆虫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书将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震撼人心的插图,唤醒您对这个微观世界的敬畏与好奇。它将带您领略生命演化的伟大力量,理解自然选择的精妙智慧,以及昆虫王国无与伦比的繁盛与多样。无论您是自然爱好者、科学探索者,还是仅仅对生命充满好奇,这本《虫虫星球:昆虫的演化与繁盛插图版》都将是一次不可错过的深度体验,一次对生命最深刻的致敬。它将颠覆您对“虫子”的传统认知,让您惊叹于这片被忽视的土地上,隐藏着一个多么宏伟、多么精彩的宇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坦率地说,我期待已久,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就让人心头一震。外壳的质感,那种带着微微磨砂的触感,就仿佛在预示着即将翻开的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部宏大的史诗。我特地选了带插图的版本,初翻几页,那些精细入微的绘图立刻把我吸了进去。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科学图鉴,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艺术创作。你看那甲虫的复眼,那蝴蝶翅膀上鳞片的纹理,画家用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摹,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能触摸到生物的呼吸。阅读时,我忍不住会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理解困难,而是因为被视觉信息深深震撼。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晦涩的演化过程变得异常生动和直观。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放进了一个微缩的生物实验室,亲眼见证着数亿年的时间线在眼前缓缓展开,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体验,远超我以往阅读同类书籍的感受。

评分

装帧设计上的细节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内容价值的尊重。书页的纸张选择偏向哑光,这极大地避免了在强光下阅读时插图的反光问题,保证了视觉体验的连贯性。而且,全书的字体排版非常考究,行距和字号的搭配,让人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很多科普书在排版上常常草草了事,但这本明显投入了极大的心力。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性考量,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在书店里再买一本,一本用来阅读,一本留作收藏,以备将来查阅和欣赏。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满足于蜻蜓点水地介绍几类著名的昆虫,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鲜为人知的“配角”——那些在生态链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不起眼的小生命。读到关于真菌与昆虫之间复杂互利共生关系的章节时,我彻底被震撼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种跨物种的合作网络,揭示了一个隐藏在我们脚下、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精密和脆弱的地下王国。这种对微观世界的精妙解构,让我对“生命共同体”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将这种严谨性包裹在了一层引人入胜的叙事糖衣之下,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一般科普读物那种拖沓或生硬的感觉。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对话”,他总能在关键的科学节点穿插一些极富画面感的场景描述,将冰冷的化石记录和基因数据转化成了鲜活的生存故事。比如,在描述早期昆虫如何从水中走向陆地的那一段,作者的笔调变得雄浑而富有张力,那种挣脱束缚、拥抱新环境的史诗感扑面而来。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原始的节肢动物在泥泞岸边艰难爬行的情景。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在讲解复杂的演化机制时,总能找到非常巧妙的比喻,让那些高深的术语变得易于理解,仿佛是老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这本书的“文学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告知信息,更是在激发你对生命奇迹的由衷赞叹。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时代感”上的处理。它显然是站在当代科学前沿的,对于基因编辑、分子生物学等新兴领域对昆虫研究的最新影响,都有着清晰且审慎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对已成定论的知识的重复,而是充满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探索欲。例如,在讨论气候变化对昆虫地理分布的影响时,作者的分析充满了紧迫感和批判性思维,绝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这种对当下热点和未来趋势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完全不觉得“老旧”,反而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活力。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这个星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群体的复杂关系,提醒着我们肩负的责任。

评分

书看了一半,忍不住发下牢骚,译者的昆虫专业水平应该是业余级别的。在许多专业词语的翻译存在很多错误,让人看了不知所谓,比如bristletail怎么能简单翻译为蛀虫呢,后文出现的蠹虫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真希望有本原著对照看一下。

评分

书看了一半,忍不住发下牢骚,译者的昆虫专业水平应该是业余级别的。在许多专业词语的翻译存在很多错误,让人看了不知所谓,比如bristletail怎么能简单翻译为蛀虫呢,后文出现的蠹虫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真希望有本原著对照看一下。

评分

东西一如既往的好,下次还会过来

评分

东西一如既往的好,下次还会过来

评分

东西一如既往的好,下次还会过来

评分

东西一如既往的好,下次还会过来

评分

东西一如既往的好,下次还会过来

评分

书看了一半,忍不住发下牢骚,译者的昆虫专业水平应该是业余级别的。在许多专业词语的翻译存在很多错误,让人看了不知所谓,比如bristletail怎么能简单翻译为蛀虫呢,后文出现的蠹虫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真希望有本原著对照看一下。

评分

东西一如既往的好,下次还会过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