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一度》是韩寒早期随笔、杂文和短篇小说的合集,也是韩寒继《三重门》之后推出的第二部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回忆童年,有的记述校园生活,还有的是读书笔记,反映了十八岁韩寒的人生视野和感悟。文风机智泼辣,语言幽默、诙谐,充满奇特想象。这一版《零下一度》囊括作者青春期全部优秀随笔、杂文与短篇小说作品,《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头发》《书店》《傻子》《小镇生活》等名篇全部收入,2018重新修订。
韩寒,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中国有国际知名度的青年之一。他是年少成名的畅销书作家,自本世纪初出道,十八年来始终保持在中国畅销作家TOP3之列,小说、散文作品总销量超2000万,首本长篇小说《三重门》为中国近20年畅销小说,《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青春》等著作,主编《独唱团》畅销500万册;他也是乘风破浪的赛车选手,作为中国职业赛车di一人,并获得中国场地、拉力双冠职业车王殊荣的;他还是是优秀的歌手和词作者,填词主题曲《后会无期》获得第51届金马奖电影原创歌曲奖;而这两年他更是成为了后会有期的电影导演,2014年凭借处女作《后会无期》跨入导演行列,获得第9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编剧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4年度表彰大会"年度青年导演"提名,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电影票房破10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一名身法飘逸的电竞选手,FPS狂热爱好者,他成为了电竞战队1246创立者和精神领袖,并获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韩寒大事记
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1997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
1999年凭借《杯中窥人》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蝉联;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
2001年出版文集《零下一度》;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同年开始职业赛车生涯;
2004年出版《五年文集》、长篇小说《长安乱》;
2005年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
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
2008年出版《杂的文》;
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文集《可爱的洪水猛兽》;
2009年拿下场地赛和拉力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
2010年4月被评为"全球*影响力一百人"之一,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2010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2011年出版文集《青春》;
2013年出版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
2014年拍摄电影《后会无期》;
2016年拍摄电影《乘风破浪》。
>杂文
书店(一)
书店(二)
头发
求医
杯中窥人
读《人的末日》
穿着棉袄洗澡
>散文
第三个人
兄弟成长于天蓝年代
足球啊足球
文学啊文学
那些事那些人
来自海边
永远的远方
三个地方的三轮车
>小说
傻子
早已离开
一起沉默
小镇生活
1.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第一个人说一番话,被第二个人听见,和他一起说,此时第三个人反对,而第四个人一看,一边有两个人而一边只有一个人,便跟着那两个人一起说。可见人多且振振有词的那一方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许多是冲着哪里人多去的。(P47)
2.我始终自私地认为,快乐是不能分享的,痛苦是不能分担的。(P55)
3.中国的市井小民就是如此,容得下麻将却容不下足球场。(P62)
4.中国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P29)
5.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P37)
6.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P38)
7.我们最终需要的人才是专长于一类的,当然我们也要有各科的基础,不能从小学一年级就专攻什么,为直达目的扔掉一切,这就仿佛准备要去公共浴室洗澡而出门就一丝不挂;但也不能穿了棉袄洗澡。现在教育的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在洗澡。(P39)
8."远方"这个概念是相对的,现实的人往往把相对于自己的居所而言的另一个城市称为远方。于是,我们看多了诸如从一个城市逃到另一个城市的小说,那叫逃向远方,管他两个城市相距多远,哪怕坐火车过去票价都超不过五块钱。我一向认为,这些人没有远方概念,就算是上趟厕所也够去一回远方。另一种人是不现实的,从南沙群岛到漠河不能算去远方,但从漠河到赤塔就算去一趟远方了。这类人的远方概念是以国家而论的,在国境线上跳一个来回就算是打远方回来了。(P88)
9.《圣经·所罗门之歌》中说:"如果有人想用自己所有的家产换取别人的爱情,那必定受鄙夷。"《圣经》显然过于神圣了,其实上面的情况不仅不应受鄙夷,还应受表扬。真正要鄙夷的应该是想用自己的"爱情"换取别人所有家产的人。(P35)
10.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P147)
……
从主题挖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触及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是深入到了人性的幽暗角落,探讨了在极端压力下,个体道德边界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蚀和重塑的。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着近乎残酷的洞察力,他笔下的人物很少是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更多的是在灰色地带挣扎的普通人。特别是关于“选择的代价”这一核心命题,这本书展示了许多令人不安但又无比真实的侧面。然而,正因为主题太过沉重和尖锐,使得阅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压抑感,这对于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此外,我个人感觉,在处理那些具有高度争议性的伦理困境时,作者采取了一种相对客观甚至略显冷漠的叙述视角,这在保持了作品的批判性高度的同时,也让读者在情感上难以找到一个可以完全寄托的“锚点”,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释怀,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放这份复杂的情绪。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最想提的一点,它充满了那种老派文学的厚重感,很多句子结构复杂,用词考究,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作者在每一个遣词造句上都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推敲和打磨。对于喜欢文学性强、注重文字韵味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我时常会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个长句中蕴含的复杂情绪和多重含义。但是,这种极致的文学化处理,也带来了阅读门槛的提高。在故事进入到需要快速推进信息传递的关键部分时,那种过度的修饰反而拖慢了速度,甚至有些地方显得有些故作高深,让人感觉作者似乎更关心“如何说”而不是“说什么”。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技术性或背景设定的阐述时,如果能稍微简化一下,用更直接、更贴近人物当下的心境去表达,可能会让那些不那么专注于语言本身,而是更关注故事发展的读者,获得更好的体验。总的来说,它像是一块雕刻精美的玉石,光彩夺目,但要看清它的纹理,你得耐下心来,甚至需要放大镜,这对于快节奏的现代阅读习惯来说,算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评分这本新版的《零下一度》真是让人心情复杂,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比较高的期待来翻开它的,毕竟是老牌作者的新作,总该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吧?然而,读完之后,我感觉作者似乎在努力地想把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塞进一个相对紧凑的故事框架里,结果就是有些地方处理得略显仓促。尤其是关于主角的心理转变那一段,感觉像是被一笔带过,缺少了那种层层递进的铺垫,让我这个读者在情感上很难完全跟上他的节奏。比如,他从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突然之间就变得那么现实和果决,中间的挣扎和内心拉扯,如果能再多用一些细腻的笔墨去刻画,哪怕是几段精彩的内心独白,都会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再者,某些配角的刻画也略显工具化,他们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了推动主角的某个特定情节,功能性太强,缺乏独立的人格魅力,让人很难记住他们,也使得故事的层次感少了一层。整体来看,这本书的骨架是好的,有它独到的视角和值得探讨的主题,但血肉的填充上,我觉得火候还差那么一点点,像是上了一盘卖相极佳的菜,但入口后发现调味上有些欠缺,让人总觉得意犹未尽,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后续的作品中,能更耐心地打磨这些细节。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算把它啃完,坦白讲,阅读体验就像是坐过山车,时而因为某个精妙的场景设置而拍案叫绝,时而又因为一些情节的跳跃性而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有意思,它似乎故意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制造了强烈的反差,让你在快进和慢品之间来回切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描绘,那种冷峻、疏离的城市景观,几乎要从纸页里渗透出来,成功地烘托出了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无力感。然而,这种强烈的氛围感有时也反过来成了叙事的阻碍。有几处关键的转折点,比如某次重大的社会事件发生后,主角群体的反应,我觉得处理得过于戏剧化了,为了制造冲击力而牺牲了逻辑的严密性。我甚至得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是不是漏掉了某个关键的信息点,才导致了这种突兀感。如果能用更沉稳的笔调来处理这些高潮部分,或许更能体现出事件本身的重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视觉上的震撼。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艺术表达上大胆且前卫,但对于追求稳健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些难以适应它这种时不时就给你一记“重拳”的写作手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大胆,它采用了多线叙事和时间交错的手法,试图从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事件图景。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在初期确实营造了一种悬疑和探索的氛围,你必须像侦探一样,将散落的线索串联起来,才能理解故事的全貌。我非常喜欢这种“拼图”式的阅读体验,它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主动参与性。不过,这种结构带来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在故事的中后段,当所有线索开始收拢时,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草率,就像是强行把几条原本走向不同方向的河流汇入大海,连接处的水流显得有些湍急和不自然。特别是关于两条主要时间线的交叉点,我认为处理得可以更流畅一些,现在的感觉更像是强行“并轨”,而不是自然地汇合。如果作者能在早期的铺垫中,埋下更多微妙的伏笔来暗示这种交汇的必然性,而不是等到最后才进行密集的解释和收束,那么整部作品的完成度会更上一层楼,读起来也会更加酣畅淋漓。
评分很喜欢韩寒的书,而且这一系列的封面设计,简单,非常喜欢~
评分塑封烂了,这倒没事。但是塑封烂掉的地方导致纸面外漏,有点脏脏的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
评分挺好的,,,,,,,,
评分太好了,快递神速!下次还会继续买的!
评分书很棒,包装精美,纸质手感非常好,物流也快。而且,关键,在于实在是太划算啦!!必须赞一下……
评分满意。纸张不错,字体合适,买了几本可以慢慢看咯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比较喜欢韩寒的书,这次总共买了六本,有两本都是他的书,另外一本是《青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