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亞蓉關於中國傳統刺綉的學術專著已完成,值得祝賀。她囑我作序。
我與王亞蓉在考古學術上共事,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逾40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她先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從事考古繪圖,繼之協助王(予予)對田野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紡織遺物進行清理、保護、提取、修整、復原、研究工作。後來隨王(予予)一起到曆史研究所,協助瀋從文從事中國古代服裝史研究。王(予予)逝世後,王亞蓉繼續將重點放在田野考古發掘中齣土紡織遺物的保護、提取和修整、復原方麵。這是需要極為仔細、耐心而精緻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王亞蓉堪稱具有“大國工匠”精神①。雖然她早已過退休年齡,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其精神值得敬佩。
對田野考古發掘所獲得的有關服飾、織物的科學標本的研究工作,不斷反映在有關中國古代服飾史和中國古代絲綢史等專著之中,考古工作者進行過全麵係統的分析、研究,唯有其中有關刺綉遺物的科學標本,一直缺乏全麵深入係統的梳理和探研。
提起田野考古發掘中獲得的關於中國古代刺綉的科學標本,就必須迴溯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的成就。在20世紀初,人們瞭解中國古代的刺綉,隻能從傳世的文物去觀察。但傳世的都是很晚的標本,一般隻是遲至明清時的刺綉品。至於先秦至漢魏的刺綉,隻能依據文獻的記錄來想象其華美形貌。隻是在氣候條件適宜保持紡織品的新疆地區,一些外國探險傢發現過一些殘片。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成立後田野考古發掘的發展,古代刺綉的標本纔逐漸被發掘齣土。在50年代,大量獲得的考古標本還是晚期的製品,主要是在北京明定陵發掘中齣土所得。隨後在新疆、甘肅等省區對漢代墓葬的考古清理發掘中,不斷獲得漢綉的實物標本,特彆是新疆民豐尼雅的齣土品,使人們得以重見漢綉的真實風貌。到70年代至80年代,更不斷有關於漢綉和更早的先秦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豐富瞭人們對先秦至西漢時期刺綉的認識。其中對漢綉標本重要的發現,是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的發掘,此墓內埋葬的是西漢時軑侯的夫人,隨葬的衣物保存完好,其中有許多刺綉品。
作者簡介
楊泓,1935年12月12日生於北京,滿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2013年中國美術傢協會授予其“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傢”榮譽稱號。主要從事中國漢唐考古學、美術考古學和古代兵器研究。著述有《中國古兵器論叢》(1980,文物齣版社)、《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2015,人民美術齣版社)、《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2007,文物齣版社)、《中國漢唐考古學九講》(2015年,文物齣版社)、《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閤著,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代序
序
中國刺綉古今
上篇 中國刺綉概述
一 古樸瑰麗的先秦刺綉
文獻以佐:文字中的先秦刺綉
考古以證:自地下而來的絕美華彩
二 風華絕代的兩漢刺綉
對外交流:“絲綢之路”上大放異彩
地下輝煌:舉國流行的刺綉紋樣
三 以信仰為主導的魏晉南北朝刺綉
四 不拘一格的隋唐刺綉
貿易流通:“錢帛兼行”促進發展
從宮廷到民間:奢華有度的刺綉藝術
五 文藝氣息濃鬱的宋代刺綉
精益求精:手工業中的綉藝發展
文人格調:精美的畫綉結閤
六 精緻秀麗的遼金刺綉
融會貫通:技藝嫻熟的遼代刺綉
開拓奠基:影響後世的女真人刺綉
七 華麗粗獷的元代刺綉
八 大繁榮的明代刺綉
遍地生花:民間刺綉的崛起
與先人共舞:文物復製中的研究收獲
九蓬勃發展的清及近代刺綉
競新鬥奇:皇族貴胄的好尚引領潮流
婦無不巧:近代民間刺綉中的技藝比拼
中篇 中國刺綉技藝
一 傳統刺綉針法及材料
(一)傳統刺綉材料
(二)基本刺綉針法
二 在文物修復與鑒定中探尋中國刺綉技藝
(一)楚風悠揚:文物修復始知針尖下的震撼
(二)關心所緻:一件應帝王要求完成的綉品
下篇 中國刺綉賞析
一 傳統刺綉在衣飾、佩飾中的錶現
(一)腰間雜佩
(二)綉衣
(三)衣飾佩件
(四)挽袖及裝飾綉片
(五)肚兜
(六)其他
二 禮儀、日用及裝飾性綉件的刺綉技藝展示
三 中國刺綉在宗教信仰中的錶現
後記
前行者,盼後來人
前言/序言
王亞蓉關於中國傳統刺綉的學術專著已完成,值得祝賀。她囑我作序。
我與王亞蓉在考古學術上共事,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逾40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她先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從事考古繪圖,繼之協助王(予予)對田野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紡織遺物進行清理、保護、提取、修整、復原、研究工作。後來隨王(予予)一起到曆史研究所,協助瀋從文從事中國古代服裝史研究。王(予予)逝世後,王亞蓉繼續將重點放在田野考古發掘中齣土紡織遺物的保護、提取和修整、復原方麵。這是需要極為仔細、耐心而精緻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王亞蓉堪稱具有“大國工匠”精神①。雖然她早已過退休年齡,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其精神值得敬佩。
對田野考古發掘所獲得的有關服飾、織物的科學標本的研究工作,不斷反映在有關中國古代服飾史和中國古代絲綢史等專著之中,考古工作者進行過全麵係統的分析、研究,唯有其中有關刺綉遺物的科學標本,一直缺乏全麵深入係統的梳理和探研。
提起田野考古發掘中獲得的關於中國古代刺綉的科學標本,就必須迴溯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的成就。在20世紀初,人們瞭解中國古代的刺綉,隻能從傳世的文物去觀察。但傳世的都是很晚的標本,一般隻是遲至明清時的刺綉品。至於先秦至漢魏的刺綉,隻能依據文獻的記錄來想象其華美形貌。隻是在氣候條件適宜保持紡織品的新疆地區,一些外國探險傢發現過一些殘片。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成立後田野考古發掘的發展,古代刺綉的標本纔逐漸被發掘齣土。在50年代,最早大量獲得的考古標本還是晚期的製品,主要是在北京明定陵發掘中齣土所得。隨後在新疆、甘肅等省區對漢代墓葬的考古清理發掘中,不斷獲得漢綉的實物標本,特彆是新疆民豐尼雅的齣土品,使人們得以重見漢綉的真實風貌。到70年代至80年代,更不斷有關於漢綉和更早的先秦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豐富瞭人們對先秦至西漢時期刺綉的認識。其中對漢綉標本最重要的發現,是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的發掘,此墓內埋葬的是西漢時軑侯的夫人,隨葬的衣物保存完好,其中有許多刺綉品。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戲麯服飾的專著的簡介,它將深入探討戲麯服裝的起源、發展、種類、工藝及其在舞颱藝術中的象徵意義,完全不涉及任何關於刺綉的內容。 --- 華服乾坤:中國戲麯服飾的韆年流光 一部立體呈現中國舞颱美術靈魂的恢弘巨著 導言:帷幕拉開,曆史著色 中國戲麯,被譽為“活的藝術博物館”,其博大精深的錶演體係中,服飾(行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它們不僅是人物身份、性格、命運的視覺符號,更是凝聚瞭數百年民間審美情趣與精湛手工技藝的物質載體。 本書《華服乾坤:中國戲麯服飾的韆年流光》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劇種或某一種工藝技術,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實物觀察,構建瞭一部全麵梳理中國戲麯服飾體係的學術專著。我們旨在揭示,這些穿行於舞颱之上的“行頭”,是如何從曆史的泥土中生長齣來,並最終成為構成戲麯美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以時間為軸,以功能為綱,輔以大量的珍稀圖片與嚴謹的考證,力求還原中國戲麯服飾的真實麵貌與深層意涵。 --- 第一部:溯源與奠基——形製的演變史 本部分追溯中國舞颱服飾的源頭,探究其如何從古代祭祀、百戲的裝束中脫胎換骨,逐漸定型為今日所見的戲麯“規製”。 1. 遠古遺風與宮廷禮製: 考察漢代樂舞、唐代參軍戲、宋元傀儡戲與雜劇中的衣冠形製,闡明“法古不泥古”的原則如何被確立。重點分析瞭百戲服飾與教坊樂舞對早期戲裝的影響,展現齣服飾由實用嚮程式化過渡的初級階段。 2. 元雜劇的簡約與定型: 深入探討元代戲麯的舞颱限製如何迫使服飾追求簡潔、符號化的錶達。分析“上馬”、“下馬”、“哭喪”等基本動作的服飾要求,探討早期褶子(General Robes)、靠旗(Shoulder Plumes)等標誌性部件的誕生背景。 3. 明清高峰與流派紛呈: 詳述明代南戲的華麗轉嚮與清代昆麯的精緻化對服飾美學的提升。重點梳理清宮戲班對戲服形製的標準化與等級化推動作用,解釋瞭“蟒、帔、靠、巾”四大基本結構如何在這一時期得到最終鞏固,並開始分化齣各自的係統。 --- 第二部:形製精解——四大服飾體係的結構剖析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對中國戲麯服飾的四大主要類彆進行結構化、模塊化的拆解研究。 1. 蟒袍係(Emperor and Officials): 詳解“蟒”的結構特徵——圓領、大襟、兩側開衩、無水袖。探討不同品級官員的蟒袍在“紋樣填充”(此處指圖案的布局與排布,非工藝細節)和配件上的微妙區彆。分析飛魚服、飛魚蟒、朝服蟒等變體的差異性。 2. 帔帛係(Scholars and Gentry): 重點分析帔(Pèi)的飄逸感來源及其在錶現文人雅士、俠義之士時的功能。詳述帔子的形製(如“二色帔”、“雲肩帔”)、穿戴方式,及其與褶子在視覺上的重疊與區分。 3. 靠甲係(Generals and Warriors): 深入研究靠(Kào)的“鎧甲”屬性,如何通過硬襯、墊肩和背後的靠旗(戰旗)來實現威武的視覺效果。考察靠旗的數量、顔色(如“四旗”、“八旗”)與身份、陣營的對應關係,以及馬褂在武打場麵中的輔助作用。 4. 褶子係(Commoners and Minors): 褶子作為使用頻率最高的服飾,本部分探討其“常服”的特質。分析直裰、圓領褶、立領褶等基本形製,以及如何通過色彩(紅、藍、黑、綠)和袖頭(水袖與窄袖)的搭配來指示人物的社會階層和年齡。 --- 第三部:點睛之筆——配件與頭麵的符號語言 服飾的魅力在於細節。本部分專注於那些雖小但功能強大的配件係統。 1. 功勛與位階的標誌——靠旗與翎子: 詳述靠旗的固定方式、材質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武將的動作在舞颱上形成動態的視覺衝擊。對翎子(雉毛)的材質、插法、彎麯程度與人物性情(如“鳳翅翎”、“鬼字翎”)的關係進行分類研究。 2. 步履與氣場——鞋靴的定製: 剖析戲靴(如厚底、薄底、皂靴)的結構與穿著技巧,特彆是馬靴(又稱“高底靴”)如何通過增高和特定的步法來彌補演員身高不足或強化角色氣場。 3. 身份的宣言——巾帽規製: 詳盡分類和圖解各類頭麵,如官員的烏紗帽、展角、皂羅巾,女性的發飾(如“大拉翅”、“鬏鬏”),以及武將的頭盔、盔額。闡釋頭飾在麵部錶情無法完全外露時,如何承擔“上半部錶情”的任務。 --- 第四部:流派風格與地域差異的服飾體現 戲麯服飾並非鐵闆一塊,它隨著地域、劇種的演變而展現齣顯著的差異性。 1. 南北派的審美分野: 對比以京劇為代錶的北方(京津)服飾的“大氣、端正、濃烈”與以昆麯、越劇、川劇為代錶的南方服飾的“細膩、婉約、清雅”之間的風格差異。例如,京劇靠衣的肩部處理與南派昆麯靠衣的相對柔和的對比。 2. 地方劇種的服飾創新: 聚焦於川劇的“變臉服”(不涉及變臉本身的技術,隻討論其外層服裝的結構)、粵劇的“南派大靠”與秦腔的“粗獷花邊”等地方特色,分析這些創新如何適應當地的錶演環境和審美偏好。 3. 醜角的“反嚮設計”: 專門研究醜角服飾的反程式化設計理念。探究其服飾如何故意打破正裝的比例與規範,以達到喜劇和諷刺的效果,例如“破爛褶子”與“歪帽”的搭配學問。 --- 第五部:舞颱的魔術——服飾的實用功能與變革 最後一部分關注戲服在舞颱實踐中的技術層麵和曆史流變。 1. 視覺優化與“幻術”: 探討戲服如何通過高飽和度的色彩、誇張的廓形和特定的材質選擇(如絲絨、綢緞的對比),在傳統燈光下最大化舞颱視覺衝擊力,實現“遠看成形,近看有物”的舞颱效果。 2. 動作輔助與限製: 分析水袖的長度、靠旗的平衡點、以及蟒袍的開衩設計如何精確服務於“亮相”、“起霸”、“趟馬”等關鍵動作。同時也討論瞭現代戲麯改編對傳統服飾結構進行的輕量化、高彈性的適應性改造。 3. 幕後管理與傳承: 簡要介紹戲班中“衣箱師傅”的職責,以及戲服的日常保養、存儲和修復工作,強調瞭服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實物載體的重要性。 結論: 中國戲麯服飾,是舞颱上的“曆史教科書”和“色彩交響麯”。它們以獨特的造型語言,超越瞭文字和音樂的局限,嚮世人訴說著中華五韆年文化的形製之美與精神氣度。 --- 本書特色: 結構嚴謹: 以曆史脈絡為骨架,以功能分類為枝乾,構建完整的服飾知識體係。 考據紮實: 結閤舞颱史料、戲麯文獻與當代戲服實物,力求準確還原曆史細節。 圖文並茂: 收錄大量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舞颱劇照與當代名傢演齣服飾的高清局部圖,直觀展示其工藝與美學。 適閤讀者: 戲麯研究學者、舞颱美術設計專業人士、曆史服飾文化愛好者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藝術充滿好奇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