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城市发展到今天,出现了种种问题,城市结构、人口分布、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社群关系,无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欧美今天的问题,就是我们明天的问题。加拿大城市规划与管理专家给我们作出了诊断,开出了药方。
2,拯救世界并不是一件易容易的事,交给城市里的人来做就更难了,因为这些人往往顽固、任性又善变。他们每天都需要新鲜的产品、麦片里要放各种季节的水果。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理性消费呢?他们要求快速且高效的运输服务,却又不愿意多交钱;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消除社会不平等,我们需要团结和妥协,但“人人为己”往往大行其道。新人类虽不在自己的院子里耕种,可也从不觊觎邻居院子里的果实。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产品消费已经让城市本身走入困境。拯救城市就是拯救世界,但谁能拯救城市?
本书为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对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能源危机也进行了新的思考,并对世界不少城市作了深入解剖,揭示了人口密度与资源消耗的关系。
作者简介
加埃唐·拉弗朗,加拿大城市问题和国际能源问题专家,魁北克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教授,从事城市研究四十多年,主要著作有《没有石油,是否还能生活?》《无度索取,人类等于自杀》。
朱丽·拉弗朗,加拿大城市问题专家,加拿大交通运输部顾问,曾获得加拿大政府颁发的城市研究奖。
目录
引 言 / 001
第一章 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城市 / 015
一、令人向往的城市 / 016
1. 南特:欧洲最佳城市 / 020
2. 库里蒂巴:世界的典范? / 028
3. 公共汽车还是有轨电车? / 034
4. 知识分子和生态学家的涅槃 / 036
5. 支持还是反对机场轨道交通建设? / 044
6. 丹麦王国并非一无是处 / 046
7. 城市之美 / 055
8. 受欢迎城市的共同点 / 061
9. 荣耀有时转瞬即逝 / 065
二、不受欢迎的城市 / 066
1. 没落的城市:从格拉斯哥到底特律 / 069
2. 丑陋的城市 / 075
3. 不受欢迎的城市 / 076
三、我们喜欢建设这样的城市 / 085
1. 安卡拉和“碧眼英雄” / 087
2. 城中村:宝乐沙、布谢维尔和沃德勒伊 / 092
第二章 郊区:我们这个时代的环境灾难? / 103
一、居住在市中心:能有效降低住宅区
能源消耗? / 106
1. 城郊和市中心对比 / 106
2. 冲上云霄的城市:纽约 / 113
3. 住摩天大楼还是普通平房? / 117
二、汽车:有害的产物? / 121
1. 决定出行方式的要素之一:出行
时间长短 / 121
2. 汽车的能源效率一定低下吗? / 126
三、城市消耗了什么? / 131
1. 城市消费指数 / 131
2. 对城市来说,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 134
第三章 谁将拯救城市? / 137
一、拯救城市就是拯救世界 / 138
21世纪是世界末日? / 139
二、行动的第一个理由:气候变化? / 144
1. 经济学家敲响警钟 / 146
2. 方法 / 147
3. 研究结果 / 150
4. 北方行动而南方受益?利用南方
迫使北方行动? / 151
5. 形势不明朗,很难做出决定 / 153
6.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 155
三、行动的第二个理由:货物运输和
经济发展 / 166
1. 增长万岁? / 166
2. 地缘经济新格局 / 168
3. 停止发展? / 170
4. 货车太多怎么办? / 174
5. 粮食主权 / 178
6. 理智消费 / 183
四、行动的第三个理由:能源 / 184
1. 充满正能量的卡尔加里 / 184
2. 石油开采何时达到极限? / 188
五、行动的第四个理由:以身作则 / 209
1. 固体废弃物 / 211
2. 有机材料 / 212
3. 废物管理 / 214
4. 生物能源 / 216
5. 生物燃气前景如何? / 217
6. 生物柴油 / 218
第四章 城市规划,从模糊到现实 / 221
宜居城市 / 223
1. 生态住宅区和TOD发展模式 / 227
2. 城市的理想形式 / 235
3. 蒙特利尔:未来的典范? / 253
从郊区到市区(代后记) / 262
致 谢 / 266
精彩书摘
南特:欧洲最佳城市初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时,我们往往会晕头转向,尤其是到外国的陌生城市时。我们一边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个城市,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新生活。我们想融入新环境,却又发现没有那么容易。我的经验之谈:刚到一座新城市时,由于不适应,我们往往想要离开,可是真正要离开的时候,却有些依依不舍了。我曾经在南特学习过一年,那时的我对南特一无所知,但还算是信心满满,因为我曾去过欧洲,并且当时已经提前在南特找到一个为期一年的实习生宿舍。初到南特的那几天,天空灰蒙蒙的,然而,令人安慰的是我在魁北克大学的一个同事恰巧是南特人,她的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带我参观这座城市,品尝当地的美味佳肴,以尽地主之谊。也许出于天气的原因,抑或是内心的些许恐惧,当时的我并没有对这座城市一见钟情。几个月后,在慢慢地了解了这座城市的特点,熟悉了它的小街小巷后,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法国城市。这段经历对我帮助很大,而南特也成了我未来生活的灵感之源。热爱南特的并不只有我一人。南特曾多次荣获法国宜居城市排名第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这里房价合理,文化生活丰富,就业机会多,临海,有轨电车系统先进。南特是一个重要的老海港,早在1990年初,这里的人们就懂得如何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改造老工业区、振兴港口区等一系列城区改造措施来改善城市形象,使城市更具活力,富有创新性,适宜居住。
……
前言/序言
大约在1969年或是1970年的时候,一位朋友说服我周末骑摩托车去纽约玩三天。就这样我们两个1968级的蒙特利尔大学学生开始了生平第一次城市生活探索之旅,那时的城市生活还带有很多乡村特点。之后,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我们每周都会离开蒙特利尔,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完全不了解城市生活。蒙特利尔的一些角落于我而言无关紧要,比如皇家山高地和我女朋友的祖母所居住的凡尔登街区。旧木板、阴暗的走道、缺砖少瓦的墙面和屋顶,这些都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对我而言,这次纽约之旅纯粹是好奇心使然。然而对于我的朋友勒内这样一个历史系的学生来说,我想他对这座城市的兴趣或多或少源于他对学术的追求。然而,古典主义课程并没有教给我们很多当代历史知识,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历史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事实上,纽约是城市的再创造。纽约是新罗马,它继承了罗马的优缺点。即使今天,这个城市仍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主和创造力的象征。这些特点如布景一般永远凝固于城市之中。同今天一样,那个年代的纽约市约有800万人口。1960年以来,犯罪率上升、社会动乱频发使纽约一度陷入困境。十年内人口流失高达100万。即使是两个二十二三岁、在农场或工地干体力活的健壮男子,深夜也不敢一起在纽约的街头、地铁站或者中央公园里逗留。因此,我们最终还是决定把摩托车放在新泽西州的一个警察局。这台爪哇350产自原捷克斯洛伐克,常供业余机械爱好者消遣。在我们去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路上它就曾抛锚过,之后又坏过一次,当时机车修理所需的零部件在哈莱姆,这个地区对白人来说特别危险,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遭遇抢劫,而我们竟然一路平安无事。纽约有吸引我们在此定居的魔力吗?当然有,纽约像一场科幻电影般让人心驰神往。但是除了旅游景点之外,城市氛围略显疏离。酒店的房间弥漫着旧地毯味。与蒙特利尔的新地铁相比,纽约地铁站里的涂鸦、车轨摩擦发出的噪声、昏暗的车厢都让人难以忍受,更别提哈林区了。纽约并不是那时唯一需要自我反省的城市。数年后的华盛顿之旅让我们开始厌烦城市生活。对华盛顿的第一个印象便是这里像一个战区,那段时期的美国建筑遗产破坏严重,在纽约,漂亮的宾夕法尼亚车站也在此之列。40年后,纽约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观点。仔细想想,很少有城市能像纽约一样在建筑、城市化和生活方式方面创造历史。从这种意义上说,20世纪初纽约市的扩张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得后起的大城市纷纷效仿。人们甚至觉得这座美国大都市已经达到了未来世界级大城市的标准。纽约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灾难片常常取景于纽约,就好像灾难和世界末日真的都将发生在曼哈顿一样。纽约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它创造了一批新的城市人群,甚至可以说是新人类。生活在曼哈顿就好像生活在一个狭窄的小岛上,或者生活在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空2012年纽约成了美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犯罪率降至50年来的最低水平,成了大城市社会转型的一个成功典范。间站。不论白天黑夜,人们必须共享一切,包括拥挤的人行道、绿地、交通和大型建筑物。和一百年前一样,在纽约生活不必拥有私家车,这种生活方式就像时间倒流一般。纽约并不从事生产,这里是一个靠脑力生活的地方。资本家和投机者掌管了华尔街,艺术家们创造着幻想世界。
因此,纽约所需的消耗品和产品都来自其他地方。建筑物消耗了80%的能源,剩下的大部分用于公共交通。纽约市的供水系统依赖内陆山区水库,其中一些水源在距市区约200公里处。这好似罗马时代的引水渠。而供水不能中断,否则居民生活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难以保障。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70%的人居住在城市。这些人都注定要生活在像纽约一样的大城市里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城市人口将生活在人口密度小于每平方公里1000人的地区,这一趋势在大约60年前已经开始。正如同时代的许多人,我是城市化扩张浪潮里的一分子。1974年,我们犹豫是否需要在蒙特利尔买房子。我们钟意的街区,例如乌特尔蒙街区,一栋独立住宅的价格已经是南岸同等质量房子的十倍以上,于是我们并没有犹豫多久便放弃了买房的念头。促使带婴儿一族开始定居郊区的第一个原因便是经济形势的变化;第二个原因是现有的城市无法容纳所有的新建家庭;第三个原因是破旧的城市和小街小巷并不十分宜居。持同样想法的不仅仅是魁北克人。纽约市拥有800万居民,而选择居住在纽约市郊区的居民高达2200万人。自1950年以来,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是全球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城市人口从7.2亿增长到35亿,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魁北克省66%的单户住宅和88%的多户住宅是1970年后建造的。相反,71%的双户或者三户住宅建于1970年之前。虽然通过努力,城市得以保留一部分历史原貌,但婴儿潮时代对城市样貌的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纵观城市发展整体,我们发现如今郊区比老城区所占的分量更重。最后,在我出生之后的年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行业出现了两大趋势:(1)大城市竞相效仿纽约的发展模式;(2)大多数居民更倾向在郊区或人口密度相对低的城市定居,在北美尤其如此。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从消费角度出发,生活在曼哈顿和生活在一个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哪个更理想?答案会令人大吃一惊。这便是本书的主题之一,但我们所纵观的问题覆盖面却要广得多。城市的能源消耗和产品消费是否已经让城市走入困境,如果是,谁能拯救城市?更直接地说,应该如何降低城市的消费?当今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这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拯救城市即拯救世界,反之亦然。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资源的吞噬器。城市化对于人类增长意味着集体财富的增长,因此也意味着消费的增长。例如,货物运输和及时化生产的发展就是城市财富增长的一个直接结果。本书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人们意识到,不解决城市问题,就无法解决全球性的大问题。而大约50年前,农村和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左右着政策的制定,情况就变得即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手段对生产过程的“人、机、料、法、环、测”等诸要素进行优化组织,做到以必要的劳动确保在必要的时间内按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零部件。复杂了。到了21世纪,左右国家政策的,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
拯救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交给城市里的人来做就更难了,因为这些人往往顽固、任性又善变。他们每天都需要新鲜的产品,麦片里要放各种季节的水果。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理性消费呢?他们要求快速且高效的运输服务,却又不愿意多交钱。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消除社会不平等,我们需要团结和妥协,但“人人为己”往往大行其道。新人类虽不在自己的院子里耕种,可也从不觊觎邻居院子里的果实。“公民民主”是一个美好的概念,而在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轻率而简单的论据。本书为不久的将来人类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并提出了原创性成果。吞噬资源的城市可以减少能源使用、降低能源使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吗?低消费和低能耗的理想城市模式是什么样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促使人们行动的契机吗?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呢?从微观层面上看,本书也对城市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疑问。新一代人对理想的居住环境标准不同于以往,我生活在人口膨胀导致城市化大扩张的年代,我的女儿朱莉,即这本书的合着人,生活在城市合并模式时代。为了说明我的观点,我在这里讲一个小故事,当朱莉希望在蒙特利尔的西南部买一栋复式住宅时,我们有很多意见,甚至是成见,购买一栋建于1910年的房子,真是奇怪的想法!为什么会突然奇迹般地爱上工人居住区?凡尔登也是如此,朱莉的曾祖母就住在那里。朱莉将进一步解释她的动机,当然也包括以旧翻新带来的局限。
大家译丛 拯救城市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