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爭文化(De Le guerre en Amerique)

美國戰爭文化(De Le guerre en Ameriqu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托馬·拉比諾(Thomas Rabino) 著
圖書標籤:
  • 戰爭史
  • 美國史
  • 文化史
  • 軍事史
  • 社會史
  • 政治史
  • 戰爭文化
  • 法國視角
  • 19世紀史
  • 北美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20161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52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32
字數:516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可以讓我們透過美國當局的一些行動看到其背後的實質,它以“9·11”事件為視角,一窺當今的世界超級大國——美國“排除萬難”逐鹿中東的不死野心!今天的我們究竟走到瞭哪一步?和平和民主引發的血腥大戰究竟目的是什麼?讀完這本書,讀者對這個話題或許會有更透徹更深入的解讀。



內容簡介

  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美國需要戰爭。在過去的20年裏,美國是世界上唯——個接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傢。為什麼會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國人民也不懂。
  美國這個國傢跟戰爭真乃難捨難分的一對。自打從一場獨立戰爭立國開始,這個國傢似乎不徵戰就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兩個半世紀以來,美國嚮多個國傢發動瞭60多場軍事乾預,從古巴到伊朗,從日本到越南,當然還有兩次發生在歐洲的地盤上。一直以來,美國都在世界上占據著霸主地位,它的霸權主義思想注定讓它與戰爭密不可分。
  自“9·11事件”之後,美國開始瞭一場“反恐戰爭”。世貿中心仿佛依舊冒著濃煙,廢墟之上,美國戰爭文化重新升騰。它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想要重樹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國戰爭文化》以該事件為切入點,深入探討瞭美國戰爭思想和軍事文化對該國政治、外交、社會的滲透和深刻影響。
  本書將美國的戰爭文化如實呈現在讀者麵前,本書麵嚮的主要是對美國曆史、文化和軍事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作者簡介

  托馬·拉比諾(Thomas Rabino)齣生於1980年,是一名法國記者,同時也是一位專門研究法國抵抗運動史和美國文明史的曆史學傢。畢業於馬賽第—大學(普羅旺斯大學)曆史學專業的拉比諾憑藉其碩士論文《安德烈·吉拉爾與卡特組織,逆流抵抗運動》(André Girard et le réseau Carte, une Résistance à contre-courant)初露鋒芒。2008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卡特抵抗組織:反德、反戴高樂、反共、反閤作的抵抗運動史》(Le Réseau Carte : Histoire d'un réseau de la Résistance antiallemand, antigaulliste, anticommuniste et anticollaborationniste)問世。《美國戰爭文化》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在此書中,作者用一貫犀利的筆鋒直觀唯利至上的美國,直觀美國的戰爭萬象。



精彩書評

  名人推薦:
  埃馬紐埃爾·托德(EmmanuelTodd):
  “這是一本豐富而必要的書!兩個世紀以來,發軔於獨立戰爭並且贏得兩次世界大戰的美國把雄厚國力歸功於自己的軍隊。2001年9月11日之後,另一場戰爭一觸即發,那就是反恐戰爭!反恐戰爭風起雲湧,而植根於美國民眾意識*深處的戰爭文化再次浮齣水麵。
  本書可謂是集曆史調查和一流論文於一體的扛鼎之作!”
  媒體推薦:
  “美國齣版社或將備受啓發而展開翻譯的……匠心之作!”——《鴨鳴報》

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新神聖同盟,新戰爭
I.NOUVELLEUNIONSACRéE,NOUVELLESGUERRES
一政治—媒體的滲透
美國的避難地神話
“9·11事件”,正在上演的打擊
過早的戰爭動員
二喬治·W·布什—“重生總統”,因戰爭而榮耀
時勢造英雄
人民的真實反應?睏惑、痛苦和憤怒
國教
安撫、頌揚、開戰
反對者退避三捨:沉睡的民主
三控製另一個美國
愛國主義浪潮湧動?
宣傳私有化
頑強的反對者,新的敵人與關鍵人物
強行一緻與新一輪的排除異己
心理構圖
畢恭畢敬的好萊塢
紀念:綁架死者,間接劫機
明星與“星條旗”
四恐懼因子
為達成共識服務的記憶反射
基地組織的“第五縱隊”
襲擊預報
真實恐懼與虛擬恐懼:從《24小時》到《危機四伏》—當電視節目危言聳聽的時候
專製普遍化—一個不講理國傢的國傢道理
仇外與政治
虐待:辯論與電視
五從“黑色星期二”到伊拉剋
石油、製裁與地緣政治
戰爭的12年
“伊拉剋威脅”與美國心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第二部分透視混亂
II.PERSPECTIVESDECHAOS
六讓敵人泯滅人性
想象中的恐怖主義分子
從語言暴力到軍事暴力:國傢,軍隊框架
被妖魔化的敵人
國傢謊言的事與願違
“殺人列車”
七第二次海灣戰爭,第二次綜閤徵
戰爭與公共衛生醜聞
遺忘貧鈾
現代戰爭與政治獻金
民主國傢的髒彈
避蚊胺(DEET)醜聞
八政治和社會軍國主義
當軍事撲嚮政治
戰爭記憶的衝擊
退伍軍人與權力
軍事化的消費社會
從“愛國主義”歌麯到戰爭歌麯
體育—理想的旗手
九年輕人:當前的衝突與未來的衝突
戰時教育
“孩子們”的FBI、CIA、NSA與DIA
學校係統中的軍隊
玩具,戰爭文化的副産品
拉人入夥的電子遊戲
連環漫畫,戰爭模範
第三部分從完美戰爭到現實戰爭
III.D’UNEGUERREESTHéTISéEàLARéALITéDESCOMBATS
十“好萊塢”式戰爭:“五角大樓”版大片
“嵌入式”報道的聳人聽聞及戰爭信息
大型劇目的劇本:“需要拯救大兵林奇”和“一位名叫蒂爾曼的英雄”
薩達姆銅像:為瞭革命和民主的畫麵
追捕舊政權成員:戰爭的紙牌遊戲
十一戰場真相
戰略:“高新技術”野蠻行徑
野蠻戰爭:另一個時期的構想
活體“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遊戲兵工廠
負傷與陣亡:騙人的報告
心理摧殘
伊戰泥潭
備戰不足的部隊
裝備匱乏
十二決裂邊緣的士兵
士氣低落
誌願部隊……被抓去當兵的人
士兵的不滿
拒服兵役者、逃兵……和戰士
網絡上的美軍士兵
多媒體上的戰爭:士兵2.0
五角大樓和社交網絡
第四部分倒退的戰爭文化
IV.LACULTUREDEGUERREENREFLUX
十三振作的反對者,全新的抗議
伊拉剋戰爭:痛苦的模糊迴憶
民眾多元化抗議的增加
士兵的傢庭
新聞媒體的懺悔,“第四力量”的覺醒
藝術傢、知識分子和電影人反戰……沒有影響力?
左右為難的政治階層
法製:多重對抗,重振權威
戰爭和卡特裏娜颶風:蝴蝶效應
全知全能的戰爭陣營
十四奧巴馬幻象
引人注目的行動……及它們的局限
延續與傳統
“9·11”和第二次海灣戰爭的10年:奧巴馬的印記
結論
注釋
主要參考文獻
緻謝

精彩書摘

  
  愛國主義浪潮湧動?
  如果說曆史上隻有住獨立小樓的美國普通居民傾嚮於用星條旗裝飾庭院的話,襲擊齣現後,國旗如雨後春筍般的遍地開花著實隻能用令人驚嘆來形容。遍地的國旗顔色的不乾膠、小旗幟、T恤衫、小徽章等物品令這股愛國主義熱潮錶現得更勝。人們會記得齣現在電視熒屏上的這一切。紀念碑、草坪、窗颱、汽車以及衣服成為國傢團結的載體。直到當時為止,規定瞭20餘個帶有軍事色調的紀念日,包括“紀念日”“老兵日”“軍事力量日”“獨立日”“愛國日”等。自1916年以來,有一天是專門獻給旗幟的日子,即“旗幟日”,後來變成“國旗周”。喬治·W·布什從9月11日晚上開始竪起星條旗,此舉掀起一股時尚潮流:新聞界模仿布什政府的成員,形形色色的達官顯貴以及數以韆萬的美國人民緊跟布什的步伐。街市上,臨時攤點嚮過往行人兜售尺寸各異的國旗。與此同時,綫上商店遍地開花。
  襲擊發生當晚,紐約的消防員在臨近“爆心投影點”的一座大廈的牆麵展開一幅巨大的國旗,引起救援隊隊員以及誌願者的熱烈歡呼。12月21日,五角大樓的撞擊爆炸點也被國旗所覆蓋。揭開覆蓋在為國捐軀士兵棺材的“國旗”,可以看到美國強大實力帶來的雙重恥辱。平日裏就已經被裝扮過的紀念碑、聯邦的建築物以及地位重要的高樓大廈被裝點上更醒目的顔色。巨大旗幟蓋住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考林辛風格的圓柱,隨風飄揚的三麵旗幟令紐交所的形象更加鮮明。種族主義融閤的犧牲品——锡剋齣租車司機在自己所駕車輛的側麵貼上不乾膠貼。不乾膠以星條旗為背景,融閤自己的血統齣身與對美利堅民族的忠誠熱愛。9月21日,一場嚮死難者緻意的盛大流行音樂演唱會啓幕。演唱會的背景當然也離不開國旗的裝飾。至於登颱演齣的紅人們,大部分也都嚴格按照紅、白、藍三色穿著以及按這三種顔色裝飾樂器。當時發行的大量鄉村音樂唱片大獲成功。唱片封麵就是這幾種永恒不變的顔色:我的姐妹組閤、托比·凱斯、橡樹嶺男孩、達裏爾·沃利、李安·萊姆斯、阿倫·迪平的唱片裝點著大賣場的音樂櫃颱。9月21日當天,那座著名山坡上的“Hollywood”字母的第二個“o”被披上一麵國旗。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甚至把象徵美國的“紅、白、藍”三色送上太空,並且宣布,在宇宙飛船上放置瞭6000麵國旗,準備用來送給韆萬個傢庭,隱晦地嚮美國強大的實力和團結緻意。嚮國旗宣誓屬於日常活動的學校同樣有所觸動:2002年假後開學時,下曼哈頓區的一所小學要求學生們穿上國傢顔色的製服。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個月以後,物品種類依然豐富,但國傢顔色卻已經逐漸淡漠,例如毛絨玩具熊、移動電話或者隱形眼鏡。愛國熱情的明確指數—愛國主義商品市場的數字能夠說明問題:2000年美國製造的産品銷量下降,不過這一年是選舉年,2001年銷售瞭1.13億麵星條旗,其中主要是9月11日—12月31日期間銷售的。麵對強勁上升的需求,經銷商大批量地從中國進口旗幟。從2000年購買74.7萬美元的旗幟到2001年購旗款漲至5170萬美元。隨後幾年間,這一數字將僅剩下1/10,穩定在每年600萬美金元左右。因此,“9·11事件”成為經濟爆發的助推者,把2002年各式旗幟銷售的國際市場提升至2.72億美元的規模。隨後的2004年又漲至3.49億美元。從2004年開始,這條麯綫便開始與官方的民意調查背道而馳瞭。在所有說得通的解釋中,除去選舉年的影響,對布什政府最忠實的擁躉來說,購進和展示國旗的作用就是增加信心,堅信國傢將取得一緻同意。
  某種政治控製的形式減弱瞭以上行動的自發性:從2001年9月13日開始,國會一緻通過一部法律,規定“鼓勵每位美國公民在傢中、工作場所……公共建築物以及宗教場所……懸掛美利堅國旗”。“為瞭迴應恐怖主義襲擊……”該法律文本補充,“美國公民應該團結起來,保衛國傢及其力量象徵,為國傢爭光”。“為瞭懷念死去的人”,國旗變成哀悼用具——這可比黑色的臂章要好得多——為愛國主義感情外露提供瞭溫床。與此同時,美國眾議院於9月14日通過決議,給每個襲擊罹難者傢庭分一部分在美國國會大廈飄揚過的國旗碎布條,這些碎布條已然變成珍貴的紀念品:對國傢而言,國旗是宣傳國傢精神的媒介,同時也是擁護神聖同盟以及國傢政策的顯耀符號。不論是順勢而為還是超前齣現,這樣的一條法令第一次錶現瞭無條件支持政府決議機製的具體效果。同時,愛國主義式的推銷齣現在這場運動中,愛國主義的延續性——“9·11事件”發生6個月後,銷售全麵打破紀錄—以及私營部門對國傢意誌的(有效的)支持得到保證。這一次,不吝支持與國旗有關的禮儀性法律。國傢顔色的亮相統一瞭國傢格局和思想。如果官方消息未經媒體轉播的話,國旗隻會齣現在一座大廈的牆麵上,絕不會遍地開花。
  宣傳私有化
  媒體與權力一樣,均因“黑色星期一”得到強化。接下來的2個月裏,幾次研究結果均錶明美國人對資訊媒介的信任度大幅提高。即使報刊界的龍頭《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因擔心媒體發錶意見韆篇一律而開辦論壇,大眾傳媒在整體上也仍然談不上客觀。在此期間,塔利班政權在閃電戰打擊下土崩瓦解。戰爭獲得近九成輿論的一緻支持,媒體的報道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五角大樓釋放的消息。9月—10月,69%的公眾支持新聞界所持的愛國主義論調,同時,公眾贊同政府和軍方控製新聞報道,支持率分彆達到53%和50%16。“對美國有利的東西對整個世界以及對整個民主都是有利的”——這就是美式帝國主義的基本思想。根據這個思想,被“控製”的信息將完全不失其價值。然而尷尬的是,在2001年9月—10月的受訪者中,64%的人認為信息應該保持中立,甚至73%的受訪者錶達齣統一各種觀點的意願17。也就是說,很明顯,公眾將違反原則的媒體報道定性為“好的”,甚至是“非常棒的”18。因此,當某種宣傳機製的本質非常真實時,輿論會拒絕執行。輿論最開始的輕視態度反而在極大程度上提升瞭新聞報道的信任度,官方聲明因此更深地介入新聞報道。
  麵對所有爭奪觀眾的競爭者,福剋斯新聞颱秉承“公正和平衡”——盡管已經被四處剽竊——的座右銘,成為最受美國人喜愛的新聞頻道,站在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和保守思想的第一綫。由於布什與多位傳媒大亨關係緊密(CNN的魯伯特·默多剋和泰德·特納以及ClearChannel無綫電集團的托馬斯·希剋斯),所以當局以一種有效的手段改頭換麵。然後,通過相互串通、影響或競爭的方式,媒體係統中其他的“火車頭”也在為官方意識形態服務:深受對美國持批評態度的半島電視颱新聞頻道的刺激,美國政府開始監管CBS、ABC、NBC、CNN以及FOX,所有鏡頭都來自上述這些頻道,尤其是烏薩馬·本·拉登的錄音。思想範圍的嚴格限製清晰可見。如果民族主義的浪潮沒有退卻,2002年2月,《紐約時報》揭露“戰略影響辦公室”的文章——負責誤導外國輿論,間接引導美國人——將對人民造成更巨大的影響。《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於入侵前幾天刊文追憶從前中央情報局(CIA)與薩達姆之間的聯係。盡管這些日報頗有聲譽,但同樣的文章卻沒有對讀者與這些行業巨擘間的關係造成影響。
  福剋斯新聞颱專挑不利播放的日子播送被認為毫無價值的反戰遊行。從CBS到ABC再到NBC22,這些電視颱運用的方式與福剋斯新聞颱類似,比如說僅僅拍攝遊行隊伍稀稀拉拉的隊尾,以達到貶低遊行影響範圍的效果:2003年2月15日曼哈頓和平遊行的組織者認為,參加遊行的人數達到50萬人,但福剋斯新聞颱報道時僅餘2.5萬人。更識大體的做法是,始終如一地支持政府,例如著名的辛剋萊廣播集團。作為地方頻道的領導者,辛剋萊廣播集團深入1/4的美國傢庭。2001年9月,辛剋萊集團的62傢分公司網站在最顯眼的地方打齣旗幟鮮明的標題“我們的團隊支持布什總統的行動,支持我們的領袖終結恐怖主義”。此外,多位主持人還在電視上反復提到這條拋棄瞭全部倫理道德意義的前進路綫,“我的國傢現在正在打仗,我支持我的祖國”或者“因存在而主觀,而驕傲”就是神聖同盟其中的幾大保證,強調瞭人們的介入感。國傢倡導非新聞體裁:在當時沙文主義膨脹橫行的背景下,重要的是吸引那些被神聖同盟牢牢拴住的觀眾,吸收那些尚未接受神聖同盟的觀眾。電視行業領頭羊福剋斯新聞颱成為競爭對手的參考標準。爭奪觀眾的競賽把各颱的內容拉到同一水平綫上,並為之確定方嚮,越來越“福剋斯新聞化”,比較明顯的有CNN、MSNBC或者NBC新聞颱,這些電視颱均從福剋斯新聞颱得到啓發。福剋斯新聞颱宣揚全知全能的美國,這種錶態看上去似乎是迎閤瞭美國公眾的期待,因此被賦予新聞颱影響力軸心的地位:福剋斯新聞颱實行強製審查製度,自覺配閤政界,其用語在所有電視颱中最像蘇聯方式,幫助該颱成功登上瞭國傢電視颱的寶座。福剋斯新聞颱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羅伯特·艾爾斯就是老布什競選時的中流砥柱之一,他與總統顧問卡爾·羅夫保持著最親密的朋友關係。因此,福剋斯新聞颱有著隻手遮天的實力:其所有者魯伯特·默多剋在美國、英國以及澳大利亞擁有1000餘傢公司,包括齣版社、報社、雜誌社、大型電影院以及其他的電視颱。保守思想從來沒有享有過如此崇高的威望,甚至1991年戰爭期間也沒有達到如此程度。當時占主流地位的是CNN電視颱,默多剋及其閤夥人批評CNN電視颱的論調過於“自由化”。
  襲擊發生後的審查與自我審查體係建立的基礎並非是專製或者具有特殊強製性的司法文件。如果說有例外的話,那就要提到從1991年開始,禁止拍攝和傳播戰場犧牲戰士棺槨的圖片。“傳遞假消息的機器”的運轉超越瞭廣義愛國主義的範疇,這是美國經濟結構的直接結果。越來越多的國傢開始仿而效之:各大傳媒巨擘同時資助政黨的機製絕非無關緊要。我們能期待通用電氣集團NBC新聞有綫電視颱上發布什麼客觀的消息呢……NBC新聞颱可是通用電氣控製的。通用電氣在“反恐戰爭”的背景下為軍隊製造武器。同樣需要關注的對象還有MSNBC電視颱。“9·11事件”發生之後,MSNBC實現全速躍升。該電視颱為NBC所有人與微軟公司共同持有,此外,MSNBC電視颱還吸收瞭數億美元的公共資本,並最終藉此躲過瞭2002年的反壟斷法訴訟,避免瞭被強製分割的命運。
  ……

前言/序言

  序
  奧古斯特·孔德認為,戰爭過後將迎來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的現代性終將把人們帶入一個幸福時代,使戰爭成為人類曆史的過去式。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及隨之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瞭他的這一預想,但他最後還是給我們留下瞭一絲“理想”,那就是:戰後,民主國傢在世界範圍內雨後春筍般齣現,並或許終將引領我們步入一條富有人權的發展軌道。世界從紀堯姆二世、俄國沙皇、希特勒、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以及法國、英國殖民勢力手中解脫齣來後,和平籠罩寰宇。後來,隨著這些國傢財政赤字的齣現、軍事預算的削減,其武裝實力有所下降。如今,歐洲人的精神狀態已十分接近孔德的這一理想。他們篤信和平,甚至都不願看到自己的盟友、庇護者,同時也是他們理想中的民主國傢—美國,倒嚮完全相反的方嚮,他們不願看到孔德為人類發展所規劃的理想藍圖被徹底擊碎。
  然而,本書作者托馬·拉比諾最終決定還是選擇直麵事實。他在書中從全球視角問診美國社會的軍事化傾嚮,研究美國的國際行動,而沒有流於俗套地僅限於觀察美國在中東或其他地區為控製石油而進行的激烈戰爭。《美國戰爭文化》這部作品內容豐富,可列為必讀書目,它不僅是美國的一段社會史和文化史,同時也是美國的一部外交史和軍事史。
  在書中,拉比諾懷著一股墾荒者般的熱情,圍繞美國戰爭文化展開瞭全麵的研究:各大軍工企業的關係、國會中退伍老兵代錶的問題、學校等場所國旗擺放的位置、美國的玩具和電子遊戲,以及電影-軍事聯閤體(艾森豪威爾總統任期臨近結束時提齣瞭軍事—工業聯閤發展的問題,而電影和軍事的結閤,則是對這一問題在文化方麵的有益補充)。他研究瞭軍隊對拍攝軍事類題材電影所作齣的貢獻、電視連續劇中的虐待酷刑、軍事聯絡負責人樂於使用的不文明詞匯,以及彈藥中的貧鈾是否有可能危害公共衛生的爭論,等等。在研究過程中,他會盡可能地針對那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現象之演變給齣統計數據。
  在美國,輿論是富於變化的,是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和民主情愫的,也會根據時局的變化受控或抵製、依附或排斥官方言論。民意調查的行為和結果影響並引領著輿論的波動。雖然美國一直明顯處於戰爭狀態—龐大的軍隊數量、巨額的軍事預算、眾多的軍事基地、持續不斷的武裝乾涉行動,這些都是最好的證明。但是,這個國傢仍然是堅決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民主國傢。美國的戰爭文化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帝國主義戰爭文化或者法西斯戰爭文化,甚至與老派歐洲的戰爭文化也大相徑庭。老派歐洲的戰爭文化,其曆史也極其悠久,悠久到戰爭對他們來說就像天氣預報一樣必不可少。而美國卻從未停止他們追求締結和平盟約的步伐,隻不過是采用武力的方式。在此過程中,美國人民被認為是應該追隨、贊同、參與其中的,他們甚至可以迫使軍方取消行動,迫使美軍從越南和伊拉剋撤兵,如今,美國民眾的力量越來越大。
  拉比諾會關注具有較長時效性的現象,把我們從那些描述美國戰爭文化時慣常使用的新聞短語中解放齣來。在關於伊拉剋薩達姆·侯賽因的報告中,他對美國對外政策持續性的描述讓人印象深刻:從第一次海灣戰爭寫到美國通過聯閤國、利用禁運控製伊拉剋的石油齣口,一直寫到禁運造成的可怕的人道主義後果,危機隨之升級,武力進攻因此成為必然選擇。在拉比諾看來,“9·11事件”並非是一個轉摺點,而是一次偶然事件,這次事件並不能從根本上影響美國人行動的持續性。曆史學傢有不被一時的情感或者天花亂墜的電視節目左右的“特權”。
  盡管如此,後“9·11”時代仍然標誌著某種提速—利用恐懼操縱輿論的現象
  加速齣現,利用敵人的非人道主義行徑鼓勵使用武力的現象加速齣現。
  今天的我們走到瞭哪一步?一心盼望永恒和平的歐洲人情願相信,奧巴馬的當選標誌著布什時代的插麯結束瞭,標誌著偶然偏離到軍國主義和反人道主義航綫的終結。而拉比諾卻對此持懷疑態度。在本書的結尾部分,他在某種程度上認為,奧巴馬美好的願望和動人的演講都沒有真正地影響美國軍事行動的根本,淩駕於奧巴馬行為之上的是美國厚重的軍事文化,認識到這一點,應該會讓我們變得更為謹慎。對美國的批判往往是與其經濟製度、不平等現象有關,而拉比諾研究得更加深入,描述得更加精準。他告訴我們,未來的美國,終將是一個軍事國傢。這個國傢將以戰爭為生,並為戰爭而存在,我們必須保持對美國的警惕之心。
  埃瑪紐埃爾·托德(EmmanuelTodd)
  2011年12月27日,載於Marianne.fr


《美國戰爭文化》:一部對曆史敘事、集體記憶與國傢認同的深刻審視 《美國戰爭文化》並非一本簡單的軍事史,它是一次對美國人如何理解、經曆、記憶戰爭,以及戰爭如何塑造其國傢認同與社會結構的長篇探索。本書抽絲剝繭,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戰爭在美國社會肌體中留下的深刻烙印,揭示瞭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與群體,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敘事、象徵與紀念,構建起一種獨特的“戰爭文化”。 本書的研究範疇極其宏大,從獨立戰爭的烽火硝煙,到內戰的血與火,再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全球角力,直至近代的冷戰對峙和近年來的反恐戰爭,幾乎囊括瞭美國曆史上的所有重要軍事衝突。然而,作者的視角並非局限於戰役的勝負、將領的功勛,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戰爭背後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與心理層麵。本書深入探討瞭戰爭如何被記錄、被講述、被銘記,以及這些敘事如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美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嚮。 一、戰爭敘事的構建與演變:從英雄主義到反思 《美國戰爭文化》的核心議題之一,便是戰爭敘事在美國社會中的構建與演變。獨立戰爭作為美國建國的基石,其敘事充滿瞭共和主義的理想主義色彩,強調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並將參戰者塑造成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這種敘事為美國的國傢認同奠定瞭基調,也為後來的戰爭賦予瞭道義上的正當性。 然而,隨著曆史的推進,特彆是南北戰爭的殘酷現實,戰爭的敘事開始呈現齣更為復雜和多元的麵貌。內戰的血腥與代價,使得“英雄”的定義不再僅僅局限於戰場上的勇猛,更包含瞭對傢園的忠誠、對理想的堅持,以及對分裂與仇恨的深刻反思。戰後的重建時期,南北雙方各自的戰爭記憶與敘事,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地區認同,也為理解當今美國社會的一些深層分歧提供瞭綫索。 進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將美國推嚮世界舞颱的中心。關於這兩場戰爭的敘事,很大程度上強化瞭美國的“例外論”和“世界警察”的形象。從“民主的堡壘”到“自由的燈塔”,這種宏大敘事在很大程度上凝聚瞭國內共識,也為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乾預提供瞭話語基礎。然而,書中的研究也指齣,即使在這種宏大敘事之下,對戰爭代價的反思,對士兵身心創傷的關注,也從未缺席。一些藝術作品、文學作品,乃至個人迴憶錄,都在悄然地挑戰著單一的英雄主義敘事,展現瞭戰爭的復雜性與人性中的脆弱。 冷戰時期,反共的意識形態深刻地滲透到戰爭敘事中,將世界劃分為“自由世界”與“共産主義陣營”。這種二元對立的敘事,影響瞭美國國內的政治生態,也體現在對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衝突的解讀上。尤其是越南戰爭,其最終的失敗在美國社會激起瞭深刻的反思,戰爭的意義、政府的決策、士兵的犧牲,都成為瞭被廣泛質疑的對象。這次戰爭催生瞭新的戰爭敘事,更加強調瞭戰爭的局限性、道德的模糊性,以及普通士兵的苦難。 進入21世紀,反恐戰爭的興起,又一次挑戰並重塑瞭美國的戰爭文化。9/11事件的創傷,使得“反恐”成為瞭一個新的戰爭動員的理由。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場戰爭的敵人模糊,戰場無處不在,其帶來的社會影響也更為深遠和復雜。本書對這一時期的戰爭文化進行瞭細緻的觀察,探討瞭愛國主義的重新湧現、對安全的焦慮、以及不同群體對戰爭的多元解讀。 二、戰爭與集體記憶:紀念碑、博物館與公眾話語 《美國戰爭文化》不僅僅關注戰爭本身的發生,更深入地探討瞭戰爭如何在集體記憶中得以保存和傳承。紀念碑、博物館、國傢節日,以及各種公共紀念活動,都成為瞭塑造和維係美國戰爭記憶的重要載體。 本書詳細分析瞭美國各地眾多的戰爭紀念碑,從華盛頓紀念碑到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牆,它們以不同的形式和風格,紀念著不同的戰爭和參戰者。作者探討瞭這些紀念碑的選址、設計、銘文等細節,以及它們如何通過視覺和空間的方式,影響公眾對戰爭的認知和情感。例如,越戰紀念牆的黑色花崗岩錶麵,反射齣參觀者的身影,使得戰爭的悲劇感與個體生命的存在感緊密相連,引發瞭觀眾深刻的共情。 博物館在保存戰爭曆史、傳播戰爭知識方麵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書考察瞭如美國國傢二戰博物館、美國國傢軍事公園等重要機構,分析瞭它們如何通過展品、敘述和教育項目,嚮公眾呈現戰爭的曆史事實、戰爭中的人物故事,以及戰爭帶來的社會影響。作者也指齣瞭博物館在敘事中的選擇性,以及它們在構建主流戰爭記憶方麵所起的作用。 此外,國慶日、退伍軍人節等國傢節日,以及各種紀念活動,也成為瞭連接過去與現在、傳承戰爭文化的重要平颱。這些節日和活動,通過集體的儀式和慶祝,強化瞭國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鞏固瞭對特定戰爭曆史的集體記憶。本書深入分析瞭這些節日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發生演變。 然而,集體記憶並非鐵闆一塊。本書也關注到,在主流敘事之外,總存在著被邊緣化的聲音和被遺忘的角落。例如,關於原住民在曆次戰爭中的經曆,關於非裔美國人在軍隊中的貢獻與遭遇,關於女性在戰爭中的角色,這些被忽視的群體和敘事,在一定程度上挑戰著單一的、由勝利者書寫的戰爭曆史。作者呼籲關注這些“失落的記憶”,以期構建更為全麵和包容的戰爭史觀。 三、戰爭與國傢認同:塑造美國公民身份的棱鏡 《美國戰爭文化》認為,戰爭是塑造美國國傢認同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建國之初到當下,每一次重大戰爭都成為瞭檢驗和重塑美國公民身份的熔爐。 獨立戰爭確立瞭“美國人”這一身份,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英國殖民地的臣民,轉變為一個擁有獨立政治主張的民族。這種對自由、自治的追求,成為瞭美國國傢認同的核心。 南北戰爭則是一場關於“國傢統一”與“國傢形態”的根本性鬥爭。戰爭的勝利,不僅維護瞭聯邦的完整,更在某種程度上重新定義瞭“美國人”的內涵,將“自由”與“平等”(盡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融入瞭公民身份的構建中。 兩次世界大戰,特彆是二戰,將美國推嚮瞭全球霸權的地位。這種全球性參與,極大地提升瞭美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催生瞭一種“美國例外論”的文化基因,認為美國承擔著特殊的曆史使命。 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抗,進一步強化瞭美國作為“民主與自由燈塔”的自我認知,也使得“反共産主義”成為瞭一種重要的身份認同。 近代的反恐戰爭,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再次審視和挑戰著美國的國傢認同。在“國傢安全”的語境下,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之間的平衡,以及美國在全球的角色,都成為瞭重要的討論議題。 本書也探討瞭戰爭如何影響瞭美國國內的社會階層、種族關係、性彆角色等議題。例如,退伍軍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美國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權益的保障、社會的接納程度,都與戰爭的記憶和國傢認同息息相關。戰爭也常常成為社會改革的催化劑,例如,二戰後黑人參戰者對種族平等的訴求,以及女權運動在女性參戰經曆中的萌芽。 四、戰爭的持久影響:文化、政治與心理的深層迴響 《美國戰爭文化》的價值在於,它揭示瞭戰爭並非曆史事件的簡單句號,而是持續不斷地在社會文化、政治格局和個體心理層麵産生深遠影響。 在文化層麵,戰爭的意象、故事、價值觀,已經滲透到美國的文學、電影、音樂、藝術等各個領域。從《亂世佳人》的懷舊,到《拯救大兵瑞恩》的真實,從《戰爭之王》的批判,到《低俗小說》的黑色幽默,戰爭以各種方式被藝術化、符號化,成為我們理解美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政治層麵,戰爭的經驗深刻地塑造瞭美國的軍事政策、外交策略,以及國內的政治辯論。對戰爭的反思,影響著政府對軍事乾預的決策,也塑造著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軍事工業復閤體的崛起,與戰爭的持續性密切相關,也對美國的政治和經濟産生瞭復雜的影響。 在心理層麵,戰爭的創傷,無論是個體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還是集體的集體性創傷,都對美國社會産生瞭持久的印記。退伍軍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戰爭持久影響的一個縮影。同時,戰爭的經曆,也塑造瞭美國人對生命、死亡、暴力、和平的理解。 《美國戰爭文化》並非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復雜而迷人的領域,去理解美國如何通過戰爭的經曆,不斷地塑造自我,定義自我。它邀請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審視那些被硝煙籠罩的曆史,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戰爭所改變的美國人。這部著作,是對曆史、記憶、文化與國傢認同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深刻而全麵的呈現。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說實話,有些挑戰我的既有認知。我一直以為對美國曆史上的幾次重大戰爭已有相當的瞭解,但《美國戰爭文化》所呈現齣的視角,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很多“理所當然”的結論。作者對戰爭與美國社會價值觀之間復雜而微妙的聯係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自由”與“徵服”之間糾纏不清的關係的分析,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辯駁,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比如西部擴張、海外殖民等,來展現這種矛盾是如何在美國的戰爭敘事中反復上演的。書中對軍事工業復閤體的形成及其對國傢政策的深遠影響的描述,也頗具警示意義。我感覺作者並非簡單地指責,而是試圖揭示這種權力結構是如何在“國傢安全”的旗幟下悄然壯大,並驅動著美國的對外軍事乾預。此外,書中對戰爭紀念碑、紀念日等文化符號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曆史是如何被“選擇性地”記憶和傳承的。這些符號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當下社會價值觀的映射和塑造工具。我開始思考,我們自己的文化中,是否也存在著類似的“沉默的敘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極具衝擊力,金屬質感和暗沉的色調,讓人聯想到曆史的厚重與血腥。我帶著一種既好奇又忐忑的心情翻開瞭它,期待能從字裏行間窺見美國那段充滿爭議與激蕩的戰爭曆史。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其宏大的敘事野心,但實際閱讀起來,我發現它並非僅僅是羅列戰役、英雄事跡那般簡單。作者似乎更注重挖掘戰爭背後那些深刻的文化根源與社會變遷。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美國例外論”如何滲透到戰爭敘事中的論述感到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美或批評,而是試圖剖析這種觀念是如何形成,又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解讀和利用的。書中對媒體在塑造公眾輿論中的作用的分析也相當到位,它揭示瞭戰爭的形象是如何通過新聞報道、電影宣傳等方式被建構起來,從而影響普通民眾對戰爭的認知和態度。這一點讓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又在以怎樣的信息繭房來理解和評判當前的衝突呢?書中對一些被邊緣化的聲音的關注也讓我耳目一新,比如那些普通士兵的視角,那些在戰爭中遭受創傷的群體,他們的經曆為宏大的曆史敘事增添瞭許多鮮活而沉重的色彩。

評分

閱讀《美國戰爭文化》的過程,像是在解剖一麵曆史的鏡子。作者的筆觸細膩而銳利,他試圖揭示的,不僅僅是戰爭本身,更是戰爭如何塑造瞭一個民族的身份認同,以及這個民族如何看待世界。書中對於“例外論”的批判性分析,讓我對美國的自我認知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口號,更是一種根植於文化深處的信念,而這種信念又常常成為其對外政策的驅動力。我被書中對“受害者敘事”的解讀所吸引,作者分析瞭在美國的曆史敘事中,如何通過強調自身的“犧牲”和“受迫害”,來閤理化其戰爭行為。這一點相當具有顛覆性,因為它挑戰瞭許多人對美國在國際舞颱上角色的傳統認知。書中對媒體操縱和信息戰的剖析也相當深刻,它揭示瞭在現代戰爭中,戰場上的炮火固然重要,但信息戰場同樣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我開始反思,作為信息時代的個體,我們如何在紛繁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辨彆真相?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戰爭並非僅僅是曆史書上冰冷的事件記錄,它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演變的文化現象。作者在《美國戰爭文化》中,對戰爭與美國社會日常生活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進行瞭深入的挖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戰爭經濟學”的論述感到吃驚,它揭示瞭戰爭是如何在經濟層麵影響社會結構,催生新的産業,並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書中對戰爭英雄的塑造和神話化的過程也讓我看到瞭宣傳的力量,這些被塑造成民族偶像的個體,其背後往往隱藏著更為復雜甚至矛盾的曆史真相。此外,作者對戰爭與宗教、傢庭等社會基本要素之間關係的探討,也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我看到瞭戰爭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成為影響甚至重塑這些傳統價值觀的重要力量。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美國戰爭文化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它不再是單一的宏大敘事,而是充滿瞭矛盾、掙紮與演變。

評分

我一直對美國文化中那種似乎與生俱來的“軍事色彩”感到好奇,而《美國戰爭文化》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這本書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將那些抽象的文化理論具象化。我對書中關於“公民士兵”精神的演變過程的論述尤為著迷。從早期美國獨立戰爭中農民拿起武器,到二戰中全民皆兵的景象,再到後來的職業化軍隊,這種“公民參與戰爭”的理念是如何在不同時期被重新定義和實踐的,非常耐人尋味。作者並沒有迴避美國戰爭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方麵,比如種族歧視在軍隊中的體現,以及戰爭對原住民的毀滅性影響。這些內容雖然沉重,卻讓這本書的敘述更加真實和立體。我還特彆欣賞書中對流行文化與戰爭之間互動關係的分析,例如電影、音樂、文學等藝術形式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公眾對戰爭的理解和情感認同的。這讓我意識到,戰爭並非隻是發生在戰場上的事件,它更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文化肌理之中。

評分

東西不錯,謝謝京東的優秀服務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東西不錯,謝謝京東的優秀服務

評分

很好,不錯

評分

東西不錯,謝謝京東的優秀服務

評分

東西不錯,謝謝京東的優秀服務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