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如伟 著
图书标签:
  • 电力信息通信
  • 多介质融合
  • 电力系统
  • 信息网络
  • 通信技术
  • 智能电网
  • 网络建设
  • 电力通信
  • 融合网络
  • 信息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31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61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本将多介质融合的通信技术与电力通信网建设结合在一起的作品,以光传输、无线专网、电力载波、EPON网络、波分复用、软交换、在线监测等技术研究为基础,紧密结合电力通信网建设特点,推动电力通信网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电力通信的特点,对近年来电力通信应用的技术进行了深刻分析,就其在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情况、发展趋势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就多技术、多介质融合的实施案例进行了介绍和研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光传输技术、无线专网通信技术、电力载波技术、EPON网络技术、波分复用技术、软交换技术、在线监测技术、大连电力通信网多介质融合建设实例等。
本书对全国电力通信网以及其他专用网络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概述 2
1.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 3
1.2.1 电力信息通信网发展历程 3
1.2.2 电力信息通信网技术的分类及业务类型 4
1.2.3 电力信息通信网的特点 6
1.3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信息通信 7
1.3.1 电力信息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 7
1.3.2 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面临的挑战 8
1.4 本书内容简述 9
第2章 光传输技术 11
2.1 光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2.1.1 光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3
2.1.2 光传输技术发展趋势 16
2.2 光传输技术的分类 17
目 录
VI 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2.3 光传输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9
2.3.1 SDH技术简述 19
2.3.2 电力系统对光传输设备的要求 20
2.3.3 SDH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应用的优势 20
2.3.4 SDH光传输技术的发展空间 21
2.4 大连ASON光传输网络建设 22
第3章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 27
3.1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综述 28
3.1.1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 28
3.1.2 国内外电力企业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发展状况 30
3.1.3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应用的意义 31
3.2 无线专网通信的关键技术 32
3.2.1 4G宽带LTE技术 32
3.2.2 宽带无线专网WiMAX技术 35
3.3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的应用 37
3.3.1 应用领域 37
3.3.2 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 39
3.3.3 宽带无线专网WiMAX技术的现实应用案例 40
第4章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47
4.1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48
4.2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分析 51
4.2.1 传统电力载波通信 52
4.2.2 低压电力载波通信 54
4.2.3 中压电力载波通信 56
目 录VII
4.2.4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57
4.2.5 宽带载波与窄带载波之比较 57
4.3 电力载波通信的应用情况 58
4.3.1 远程抄表系统 59
4.3.2 远程路灯监控系统 59
4.3.3 中压载波在通信“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59
4.3.4 电力宽带载波抄表系统 61
4.3.5 应用举例 62
第5章 EPON网络技术 65
5.1 xPON 66
5.2 EPON 68
5.2.1 基本原理 68
5.2.2 技术优点 70
5.2.3 传输原理 70
5.2.4 关键技术 72
5.2.5 组网规划 76
5.2.6 应用情况 77
5.3 GPON 78
5.3.1 技术优点 79
5.3.2 参考配置 81
5.3.3 关键技术 81
5.3.4 组网方案 84
5.3.5 应用情况 85
5.4 EPON与GPON的比较 87
VIII 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第6章 波分复用技术 91
6.1 波分复用技术的发展进程 92
6.2 波分复用系统的构成 93
6.3 波分复用/解复用器 95
6.4 波分复用系统的关键技术 96
6.5 波分复用器的特性 98
6.6 波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 100
6.7 波分复用的深度应用:OTN技术 102
6.7.1 OTN技术简介 102
6.7.2 传统传输网与OTN传输网相比的不足之处 103
6.7.3 OTN设备的类型 104
6.7.4 OTN通信网的优势 105
6.7.5 OTN组网方案分析 107
6.7.6 OTN网络保护策略分析 108
6.7.7 OTN技术在电力信息通信传输中的应用 108
第7章 软交换技术 111
7.1 下一代网络概述 112
7.2 IMS概述 113
7.3 核心网络现状及演进趋势 115
7.4 核心网络发展演进的可行性 116
7.5 核心网络的演进方案 118
7.5.1 演进的总体思路 118
7.5.2 Common IMS标准进展情况 118
目 录IX
7.5.3 网络演进的关键技术 119
7.5.4 网络演进阶段 122
7.5.5 具体解决方案 123
7.6 辽宁地区软交换技术应用情况介绍 128
7.6.1 辽宁电力IMS建设情况 129
7.6.2 辽宁地区中兴IMS情况说明 135
第8章 电力在线监测技术 147
8.1 电力在线监测技术概述 148
8.2 电力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49
8.2.1 电力通信网综合监控网管系统的发展现状 149
8.2.2 电力电缆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51
8.2.3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54
8.3 电力在线监控技术的应用 156
8.3.1 基于U2000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156
8.3.2 电力通信网同步在线监控平台技术研究 162
8.3.3 光纤通信架空线路在线巡视监测研究 165
第9章 大连电力通信网多介质融合建设实例 169
9.1 大连电力骨干通信网建设概况 170
9.1.1 传输网 170
9.1.2 业务网 173
9.2 大连电力骨干通信网的建设 178
9.2.1 传输网 178
9.2.2 业务网 179
9.2.3 支撑网 181
X 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9.2.4 其他 181
9.3 大连电力终端接入网建设概况 182
9.3.1 10kV通信接入网建设情况 182
9.3.2 0.4kV通信接入网 183
9.4 大连电力终端接入网EPON网的建设 184
9.4.1 EPON技术概述 184
9.4.2 EPON技术在大连配网自动化工程的应用 185
9.4.3 西岗区EPON工程 187
9.5 大连电力终端接入网微波网的建设 192
9.6 大连电力终端接入网无线网的建设 193
9.7 大连多介质融合信息通信网“十二五”建设成效 194
9.7.1 通信网整体发展方面 194
9.7.2 传输网方面 194
9.7.3 业务网方面 195
9.7.4 支撑网方面 196
9.7.5 10kV通信接入网方面 196

精彩书摘

5)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

WiMAX 以IEEE 802.16 的系列宽频无线标准为基础,其中802.16d 标准面向无线宽带接
入,802.16e标准主要面向移动通信。WiMAX 采用了代表通信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正交频
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自适应天线系统(Adaptive Antenna
System,AAS)、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等先进技术。
WiMAX 在部分省电力公司得到小范围试点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无线Mesh网络

无线Mesh 网络(无线网格网络)由ad hoc网络发展而来,是一种“多跳(multihop)”网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供电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无线Mesh网络具有动态
自组织、自配置、自维护等特点。双频或多频无线Mesh 网络采用多个频段(如5.8GHz和

2.4GHz)实现回程网络的构建及无线覆盖。无线Mesh网络是无线城市采用的重要技术,
在部分城区电网及高压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中也得到小规模应用。

7)时分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Long Term Evolution,TD-LTE)

TD-LTE 是TDD版本的LTE 技术,即LTE-TDD (国内亦称TD-LTE ),由3GPP组织涵
盖的全球各大企业及运营商共同制定,是国际电信联盟确立的第4代通信标准之一。2009
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结合智能电网配用电等业务需求,基于电力系统现有的230MHz频
谱资源,利用TD-LTE 关键技术开展了一定范围的电力无线通信试点建设,取得了良好的
应用效果。

除上述无线通信技术以外,电力系统租用的公网无线/移动通信还采用了如 2G通信
GPRS(GSM)/CDMA、3G通信TD-SCDMA/WCDMA/CDMA2000,以及正在兴起的LTE
等一系列移动通信技术。此外,在电力应急通信中也用到卫星通信、数字集群、超短波通
信等技术。

3.1.2 国内外电力企业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发展状况
国外智能无线专网通信技术研究已有较长时间,加拿大在2009年就已将1800~
1830MHz频段分配给智能电网无线专网通信,美国FCC也将采用同样的频段用于智能电网
项目。目前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大型能源企业均考虑或已选择以无线专网作为其


智能电网系统的通信解决方案,具体应用案例包括:

(1)加拿大Hydro One,全网采用无线专网进行智能电网建设,共建设基站近4000
个,覆盖业务包括智能集抄、监控、配网控制、内部员工通信及宽带接入。

(2)美国通用电气(GE)2010年成功测试了利用无线专网技术的智能电表。此次
测试由GE公司与美国电力公司(AEP)以及美国密歇根州第二大电力公司(Consumers
Energy)共同完成。

(3)美国国家电力公司(National Grid)在2009年9月进行无线专网技术的智能电网
规划。

随着国内配网自动化、计量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业务的开展,现有主网采用的光
纤通信技术、载波技术在中低压配电网中应用存在诸多困难。中低压配电网具有数量大、
分布广、变动较频繁、单点业务速率低、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光纤通信技术、
载波技术等有线通信技术建设成本昂贵、工期长(无法预期)等致命问题,而无线公网的
网络可靠性、安全性、低带宽、大时延、业务中断率高等缺陷,均严重影响了配网自动化
业务的开展。

由于成本太高、难于施工等原因,光纤通信技术无法在配网通信中进行大规模普及,
因此无线专网仍将作为配网通信主要的通信方式。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的建设原则应该为
“光纤通信+无线专网,以专网为主、公网为辅,无线技术为主、其他无线通信技术为辅”。

3.1.3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应用的意义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运营商占用的频谱资源和网络接入带宽逐步提高,但是
无线公网在容量规划上是按照一定的并发比(一般为30%左右)设计的,无法满足所有在
线用户同时发生通信的需求。在发生重大事故(如抢险、救灾等)、重要事件(如重大会
议、重大赛事活动等)时,公网的通信量会达到网络容量设计容限,存在大量用户无法接
入的情况,而此时一般电力公司也正在执行保电任务或抢修业务(包括恢复运营商设备供
电),如果电力设备信息传送和现场通信过度依靠公网,必然存在不可靠因素。电力无线
专网只接入电力业务,相对于无线公网接入存在有线、无线等多方面入侵方式,无线专网
只存在无线空口入侵威胁,同时可根据电力业务特殊安全需求在核心网、基站、终端等多
个层面进行安全加固,全面提升无线通信的安全性。



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无线专网接入系统相对于光纤网络具有组网灵活、施工简易等优势,无线专网相对
于无线公网具有传输资源可控、服务质量保障高等优势。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持
续推进,配电自动化建设需求增加,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仅靠光纤通信难
以满足通信覆盖的要求,而无线专网可与光纤通信互为补充、有机融合,形成光纤+无线
专网的终端通信接入网主流建设模式,为智能配用电业务的发展持续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
障。另外,电力通信专网主要的组网方式是光纤通信,如果出现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光缆
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严重时将导致大面积的光缆中断继而影响其通信安全,且对其进行
抢修将会面临难度大和时间较长的问题,这将直接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影响。
鉴于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不依赖于电网网架、抗自然灾害能力强、覆盖面广等优点,正好弥
补了光纤通信的不足,非常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电力系统应急通信。在这样的背景下,研
究更好地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电力通信网络,对电力系统运行和提供优质高效的电力服
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前言/序言

前 言

电力通信网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应运而生的,它同电力系统的电保护
及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一起,被称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
目前,它更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运营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确保电网安全、
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电力通信网对通信的可靠
性、保护控制信息传送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具有极严格的要求,并且电力部门拥有发展通信
的特殊资源优势,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电力公司都以自建为主要方式建立了电力系
统专用通信网。

我国电力信息通信的发展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经过多年持续的建设,已经融合了
多种通信介质和资源,形成了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立体交叉通信网。中国电力
通信网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技术到当今先进技术,从较为单一的通
信电缆的电力载波通信手段到包含光纤、微波、卫星、软交换、EPON、波分复用等多种
技术并用,从局部点线通信方式到覆盖全国的干线通信网和以程控交换为主的全国电话
网、移动电话网和数字数据网。并且,我国电力通信网随着通信行业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
提高,以电力通信网为基础的业务由最初的程控语音网、调度实时控制信息传输等窄带业
务,逐渐发展到同时承载客户服务中心、营销服务、地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
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IP电话等多种数据业务的高速网络。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通信在协调电力系统发、送、变、配、用
电等组成部分的联合运转及保证电网安全、经济、稳定、可靠的运行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
用,有力地保障了电力生产、基建、行政、防汛、电力调度、水库调度、燃料调度、继电



保护、安全自动化装置、远动、计算机通信、电网调度自动化等通信需要。

目前电力通信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产生并隐含在电
力生产管理中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同时,其独特的发展优势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本书结合电力通信的特点,对近年来电力通信应用的光传输、无线专网、电力载波、
EPON网络、波分复用、软交换、电力在线监测等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其在电力通
信网络中的应用情况、发展趋势和优缺点进行详细论述,就多技术、多介质融合的实施案
例进行了介绍和探讨。这对全国电力通信网甚至其他专用网络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 者
《数字孪生赋能智慧电网:理论、技术与实践》 图书简介 在能源转型浪潮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传统电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智慧电网已成为必然趋势,而数字孪生技术,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桥梁,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赋能智慧电网的建设与运营。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电网领域的应用,从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关键挑战到实际案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工程师、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参考著作。 第一部分:数字孪生理论基础与智慧电网演进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数字孪生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潜力,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梳理智慧电网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要素以及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探讨数字孪生如何超越传统监控和仿真,实现对电网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映射、实时交互和智能预测,从而为电网的优化调度、故障诊断、资产管理和安全运行提供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章:数字孪生的概念、发展与特征 数字孪生的起源与演进,从工业4.0到物联网。 数字孪生的核心构成要素:物理实体、数字模型、连接与交互。 数字孪生的关键特征:实时性、精确性、交互性、预测性。 不同领域的数字孪生应用案例分析(如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智慧城市)。 数字孪生在能源领域的潜在价值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智慧电网的演进与核心驱动力 从自动化电网到智能电网,再到数字孪生赋能的智慧电网。 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能源管理、储能技术发展对电网提出的新要求。 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电动汽车充电等多元化负荷的挑战。 信息通信技术(ICT)在智慧电网中的支撑作用。 数据驱动的电网运行与管理理念。 第三章:数字孪生与智慧电网的融合机理 数字孪生如何构建电网的“虚拟镜像”。 物理电网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与处理的技术路径。 高精度数字模型(GIS、BIM、仿真模型等)的构建与集成。 物理实体与数字模型之间的实时同步与双向交互机制。 基于数字孪生的电网运行态势感知、决策支持与优化控制。 第二部分:数字孪生赋能智慧电网的关键技术 本部分将聚焦实现数字孪生在智慧电网中应用的底层技术支撑,涵盖数据采集与处理、建模与仿真、通信与互联、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安全与隐私等多个维度,力求为读者提供详尽的技术解析和实现路径。 第四章:电网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 智能传感器、物联网(IoT)设备在电网中的部署与应用。 多源异构数据( SCADA、PMU、AMI、GIS、气象数据等)的接入与标准化。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在数据预处理与初步分析中的作用。 数据融合技术(如卡尔曼滤波、贝叶斯融合)在提升数据质量与一致性方面的应用。 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如时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 第五章:高精度电网数字模型构建与管理 电网拓扑模型、物理模型、仿真模型、运行模型等的构建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与电网模型的集成。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电网数字孪生中的应用。 模型更新与维护机制,确保数字孪生与物理实体的同步性。 基于模型的电网状态估计与参数辨识。 第六章:电网数字孪生的实时通信与互联 5G、NB-IoT等通信技术在低延迟、高可靠电网通信中的应用。 工业以太网、IEC 61850等通信协议在电网自动化与智能化中的作用。 时间同步技术(如PTP)在保证数据一致性中的重要性。 面向数字孪生的通信网络架构设计。 物联网平台在连接物理设备、管理数据与提供服务中的角色。 第七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数字孪生电网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电网故障预测、负荷预测、设备状态评估中的应用。 强化学习在电网优化调度与控制中的潜力。 自然语言处理(NLP)在电网运维文本分析与知识提取中的应用。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挖掘电网运行规律、识别异常模式方面的作用。 知识图谱在构建电网知识体系与支持智能决策中的应用。 第八章:电网数字孪生的仿真与验证 基于数字孪生的电网系统仿真平台构建。 不同场景(如故障、风光波动、负荷变化)下的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验证与模型优化。 数字孪生在开展“what-if”情景分析与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与实时数据联动的半实物仿真与全实物仿真。 第九章:电网数字孪生的安全、隐私与可靠性 数据安全与访问控制机制。 隐私保护技术在保护用户数据与敏感信息中的应用。 数字孪生平台的网络安全防护。 模型的可信度与鲁棒性设计。 容错与冗余机制,确保数字孪生服务的持续可用性。 第三部分:数字孪生赋能智慧电网的典型应用场景 本部分将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生动展现数字孪生技术如何解决智慧电网建设与运营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第十章:电网运行监测与态势感知 实时构建电网运行的“数字镜像”,提供全局态势。 基于数字孪生的异常事件检测与告警。 可视化展示电网运行状态,辅助调度决策。 多维度数据关联分析,深层洞察运行瓶颈。 第十一章:电网故障诊断、预测与快速恢复 利用数字孪生进行故障的精确定位与原因分析。 基于历史数据与模型仿真进行故障趋势预测。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指导故障抢修与恢复。 “数字孪生推演”辅助制定应急预案。 第十二章:电网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优化 构建电网设备(变压器、线路、开关等)的数字孪生体。 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预测寿命与故障风险。 优化资产巡检、维护与更换策略。 基于数字孪生的资产投资回报分析。 第十三章:可再生能源及分布式能源的智能接入与协调 建立风电、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分布式能源的数字孪生模型。 预测和评估分布式能源的出力波动对电网的影响。 实现分布式能源与电网的智能协调与优化调度。 构建虚拟电厂(VPP)的数字孪生平台。 第十四章: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风险评估 基于数字孪生的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评估。 模拟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外部扰动对电网的影响。 开展网络攻击场景下的数字孪生推演,评估安全脆弱性。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与应急预案。 第十五章:用户侧互动与需求侧管理 构建用户侧用能行为的数字孪生模型。 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动与信息共享。 优化需求侧响应策略,削峰填谷。 支持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智能化管理。 第四部分:挑战、展望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电网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第十六章:数字孪生赋能智慧电网面临的挑战 数据孤岛与互操作性问题。 模型精度与实时性之间的权衡。 计算资源与存储需求的剧增。 技术标准的统一与缺乏。 人才队伍建设与跨学科融合。 投资回报周期与商业模式创新。 第十七章:数字孪生赋能智慧电网的未来展望 全景式、一体化的智慧电网数字孪生平台。 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系统的深度融合。 更加智能化、自主化的电网运行与管理。 区块链等技术在数字孪生安全与信任机制中的应用。 人机协同的智能电网运维模式。 第十八章:结论与建议 总结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电网中的关键价值。 为政策制定者、研究机构、企业和从业人员提出发展建议。 强调协同合作与持续创新在推动数字孪生赋能智慧电网中的重要性。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视角、深入的技术分析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勾勒出数字孪生赋能智慧电网的宏伟蓝图,为我国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电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融合”这个概念的深刻阐释。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看待各种通信技术,而是着重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和互补性。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通信介质在带宽、时延、覆盖范围、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和整合。例如,在描述建设一个智能电网通信网络时,作者就详尽地介绍了如何将高速光纤网络作为骨干,无线通信作为接入层,甚至利用物联网设备作为末端感知单元,共同构成一个无缝连接、高效运作的整体。他笔下的“多介质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种智慧的系统设计,一种对资源最优配置的追求。我个人觉得,这种融合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电力信息通信网,也对我们理解和构建其他复杂的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化的角度去审视通信网络的发展。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电力信息通信网的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探讨了许多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建设”过程的详细描述,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中期的设备选型和施工部署,再到后期的运维管理,作者都给予了详尽的指导。他详细解释了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通信介质组合,如何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书中还提及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比如在一些极端环境下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如何确保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实际工程建设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它让我明白,一个强大的电力信息通信网,是无数细节和智慧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一本技术专著,不如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分享他的行业洞察。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深刻,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扎实的专业功底。他擅长用生活中的类比来解释复杂的通信原理,比如将数据传输比作水流的输送,将网络节点比作交通枢纽,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轻松了不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章节,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如何通过多重冗余设计和先进的加密技术来保障电力信息通信网的稳定运行,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或网络攻击时,如何做到“韧性”和“弹性”。他详细介绍了各种备份机制和应急预案,这对于一个对电力系统安全至关重要的人来说,是极具价值的信息。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电力信息通信网的建设,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堆砌,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稳定与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广博和视角的多维。作者似乎对电力信息通信这个领域有着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掌握,从基础的网络架构到前沿的技术应用,无所不包。尤其是关于“多介质融合”的探讨,让我认识到不同通信方式之间如何相互补充、协同工作,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稳定、高效、可靠的通信网络。书中详细阐述了光纤、无线、卫星等多种通信介质的特性、优势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被整合利用的。举个例子,在某个章节中,作者详细分析了在偏远地区建设通信网络时,如何结合卫星通信的广域覆盖能力和地面无线通信的成本效益,形成一种最优的解决方案。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配以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未来趋势的预测,那些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畅想,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基调,配合着交织的线条,仿佛在描绘着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我当时就被吸引了,觉得它一定蕴含着关于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深刻见解。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良的纸张和印刷质量,字迹清晰,版面设计也相当考究,这为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我本身不是技术领域的专家,但书中那些关于网络融合、信息安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其前瞻性和重要性。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引人入胜。书中提到的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关于电力信息通信网未来的蓝图,让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技术的同时,也不忘提及它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