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导引
序幕:黑洞之旅
第一章 空间和时间的相对论
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的卷曲
第三章 黑洞,发现与拒绝
第四章 白矮星之谜
第五章 坍缩是必然的
第六章 坍缩成什么?
第七章 黄金年代
第八章 寻找
第九章 意外发现
第十章 曲率波
第十一章 实在是什么?
第十二章 黑洞蒸发
第十三章 洞里
第十四章 虫洞和时间机器
尾声
致谢
人物
年表
名词
注释
文献目录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重印后记
导引
这本书讲什么,怎么读?
30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为的是去认识爱因斯坦为后代留下的遗产——他的相对论和相对论关于宇宙的预言——去寻找相对论失败的地方,看它如何失败,会有什么来取代它。
在探索中,我穿过奇异事物的迷宫:黑洞、白矮星、中子星、奇点、引力波、虫洞、时间弯曲和时间机器;在探索中,我学会了认识论:什么让理论成为“好的”?什么样的“超原理”主宰着自然法则?为什么即使在技术还无力检验预言时,物理学家也会认为我们知道自以为知道的事情?在探索中,我明白了科学家的头脑是如何工作的,我看到了不同头脑之间的巨大差异(如霍金的与我的),我知道了为什么为了更真切地理解宇宙需要那么多不同类型的科学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工作。通过我们和遍布全球的几百名参与者的探索,我认识了科学的国际性特征,科学团体在不同社会中的组织形式,以及科学与政治潮流的相互纠缠,特别像苏美之间的竞争。
我想在这本书里与非科学家和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分享我的这些感受。一条历史线索将相互关联的话题串在一起,那是我们为阐明爱因斯坦的精神遗产而奋斗的历史,也就是我们从遗产中发现那些奇异的黑洞、奇点、引力波、虫洞和时间弯曲的预言的历史。
书从序幕开始:我要讲一个科幻故事,它会很快把读者引向书中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概念。有些读者可能会对故事感到沮丧,这些概念(黑洞和它的视界、虫洞、潮汐力、奇点和引力波)来得太快,几乎没有解释。我告诉大家,不要管它,好好看故事,留下一点儿印象。每个概念在正文中还会以更令人愉快的方式重新提出来。读过全书后,你可以再回来看序幕,慢慢体会它的专业趣味。
书的主体(第1章到第14章)与序幕有完全不同的风味。中心线索是历史的,在历史的线索中交织着别的东西。我会用几页篇幅来追溯历史,然后离开历史讲一些题外话,然后又回到历史中来。这样,读者可以看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如何精美地交织在一起,它们来自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政治学。
有些物理学东西可以粗略看过,书后的物理学词汇表可能有一点帮助。
科学是公共的事业,形成我们宇宙观念的思想不是来自哪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而是来自许多人的共同奋斗。因此,书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为帮助读者记住那些多次出现的人,书后列了一个“人物表”,对他们作了简单的介绍。
科学研究同人生一样,不同的人可能在同时探索许多相同的问题,一时的顿悟可能是几十年前的某些思想带来的灵感,而那些思想在几十年间却被忽略了。为了让读者能对此有些感受,本书将在时间里跳跃,从60年代跳到30年代,然后又回到70年代的历史主流。对这样的时间旅行感到眼花的读者,可以看书后的历史年表。
我不求历史学家要求的完整、准确和公正。如果要求完整,多数读者会跟我一样厌倦地将书扔到一边;如果要求更准确,这本书就会堆满公式而成为难啃的专著;尽管我追求公正,但一定存在偏见。我和我要讲的东西关系太近了,我个人从60年代到今天都在亲历它的发展,我最好的几个朋友从30年代起就身在其中了。我力图通过大量的对其他探索者的录音访问(见参考文献)和更多地描述其他人的工作(见致谢)来弥补可能的缺陷,然而肯定还留着某些偏见。
为帮助那些想更完整、更准确、更公正地了解历史的读者,我在书后的注释里列举了很多历史记述的来源,也请读者去参考探索者们为向别人阐释自己的发现而写的原始专业论文。注释里还对某些问题作了更准确(因而技术性也更强)的讨论,这些问题在正文里可能因为太简单化而容易使人误会。哪些内容在后面有注释,作者并没有在正文里标记,而是在书后的注释部分指出它所在的页码和段落;为了更醒目,中译本在正文中的相应地方标记了数字,在后面的注释里则不再重复这些文字。——译者
记忆是靠不住的。相同事件的不同经历者,对那些事件可能有不同的回忆和解释,这些分歧我都放在注释中了。在正文里,我只谈自己对事物的最终看法,就当它们是真的了。但愿真历史学家能原谅我,非历史学家会感谢我。
我的导师约翰·惠勒(John Wheeler,他也是本书的中心人物之一)在我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过程中,喜欢问他的朋友,“关于这样那样的事物,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是什么?”很少有问题能记得这么清楚。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15年(多数是“断”的时候),快写完时,我也在问自己跟约翰同样的问题:“你想让你的读者从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人类思想那令人惊奇的力量——在迷途中往返,在思想里跳跃——去认识宇宙的复杂,发现主宰它的基本定律的终极的单纯、精妙和壮丽。
……
这本书的配图和图表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复杂的空间几何概念,如果只靠文字描述,我恐怕要读上好几遍才能勉强想象。但作者团队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那些精心制作的插图,清晰地勾勒出了弯曲时空的几何形态,让抽象的数学模型瞬间具象化了。我记得有一幅图,用一个拉伸的橡胶膜来比喻时空,旁边清晰地标注了不同质量物体产生的凹陷程度,那个瞬间,困扰我很久的“引力如何作用”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这种视觉辅助的强大力量,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吸收效率。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星空背景,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了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时,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极其复杂的物理概念,比如时空结构或者引力波的理论,用一种非常直观、甚至有点诗意的方式讲述出来。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感,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多识的朋友在跟你分享他最热衷的宇宙奇观。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历史性实验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科学家们探索未知的激情与挣扎。作者在行文间不时穿插一些哲学性的思考,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这让这本书的层次感一下子丰富了起来,不再仅仅是纯粹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场关于存在与认知的思想漫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张弛有度。在介绍完一个令人费解的理论之后,作者会非常巧妙地插入一些科学史上的轶事或者是对未来展望的探讨,这就像是一次短暂停顿,让读者的大脑得以消化刚刚吸收的信息,避免了信息过载。例如,在深入探讨了理论模型的极限时,他会转而谈论当代天文学家们正在进行的观测工作,用真实的望远镜图像和数据来印证理论的美妙,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真实性。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旧”的科普书,而是紧密地参与到当前科学探索的最前沿。
评分我对作者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还能保持文字的文学色彩这一点印象深刻。他没有为了追求“酷炫”的标题而夸大其词,所有的描述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但行文间却充满了一种对未知宇宙的敬畏与热爱。语言组织充满了力量感,尤其是在描述宇宙的极端环境,比如事件视界附近的效应时,那种语言张力让人屏息凝神。他成功地做到了“科普而不失深度,激情而不失理性”,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奇妙的物理世界。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的逻辑严谨性。他并非一股脑地抛出所有的前沿理论,而是像搭建一座宏伟的建筑,从最基础的经典物理学讲起,一步步地将读者引向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边缘地带。这种循序渐进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使是对物理学只有泛泛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跟上他的思路。书中对一些关键思想的阐释,比如等效原理,作者反复用不同的比喻和视角来解释,直到你感觉自己真正“理解”了那个概念,而不是仅仅“记住了”那个公式。这需要深厚的功力,也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读完好几个章节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现象的视角都变得不一样了,像是突然被赋予了某种“宇宙视力”。
评分心心念念的一套丛书,京东搞活动立马拿下,价格太棒了,,,不不不,主要是内容好,哈哈
评分印刷精美,内容丰富,活动划算
评分根据目前的科学定论,我所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脑电活动的结果,所以理论上确实能够模拟出一个我完全无法与“真实”世界分辨的虚拟世界。一些脑科学家相信,在不太远的未来,我们就能做到这种事。也有可能,你已经身在这样的世界里了?搞不好今年实际上是2217年,你是个穷极无聊的青少年,泡在一个“虚拟世界”的游戏里,正在模拟21世纪早期这个原始却又令人兴奋的世界。
评分心心念念的一套丛书,京东搞活动立马拿下,价格太棒了,,,不不不,主要是内容好,哈哈
评分书的质量非常不错,印刷也非常的精致。
评分香茗一杯,书渡闲情。
评分一共买了五本书,这本书是最厚的。书还没看。只是看了一下目录。感觉还是挺精彩的。
评分香茗一杯,书渡闲情。
评分不错,书很好。很厚一本,翻了一下好难看懂啊。要深入学习一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