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从入门到精通

电子元器件从入门到精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雪涛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元器件
  • 电路基础
  • 入门教程
  • 实战
  • DIY
  • 电子技术
  • 元器件应用
  • 电路设计
  • 维修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53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95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微视频全图讲解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全彩”+"全图”+"微视频”的全新讲解方式,系统全面地介绍电子元器件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打破传统纸质图书的学习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引入纸质载体,开创"微视频”互动学习的全新体验。读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扫描页面上的"二维码”即可打开相应知识技能的微视频,配合图书轻松完成学习。

作者简介

1958-1961 天津五中1961-1963 解放军外语学院 1963-1986 总参第57研究所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常委,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学会分会委员。

目录

第1章 常见检测仪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1
1.1 指针万用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1
1.1.1 指针万用表的键钮分布 ………………………………………………1
1.1.2 指针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7
1.2 数字万用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15
1.2.1 数字万用表的键钮分布 ………………………………………………15
1.2.2 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20

第2章 电阻器的识别与检测……………………………………………………………26
2.1 电阻器的种类和功能特点 ……………………………………………………26
2.1.1 电阻器的种类 …………………………………………………………26
2.1.2 电阻器的功能特点 ……………………………………………………32
2.2 电阻器的识别…………………………………………………………………34
2.2.1 电阻器的电路图形符号 ………………………………………………34
2.2.2 电阻器的参数标识 ……………………………………………………36
2.3 电阻器的检测方法……………………………………………………………42
2.3.1 普通色环电阻器的检测训练 …………………………………………42
2.3.2 热敏电阻器的检测训练 ………………………………………………44
2.3.3 光敏电阻器的检测训练 ………………………………………………45
2.3.4 湿敏电阻器的检测训练 ………………………………………………46
2.3.5 压敏电阻器的检测训练 ………………………………………………47
2.3.6 气敏电阻器的检测训练 ………………………………………………49
2.3.7 可调电阻器的检测训练 ………………………………………………50

第3章 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52
3.1 电容器的种类和功能特点 ……………………………………………………52
3.1.1 电容器的种类 …………………………………………………………52
3.1.2 电容器的功能特点 ……………………………………………………59
3.2 电容器的识别…………………………………………………………………61
3.2.1 电容器的电路图形符号 ………………………………………………61
3.1.2 电容器的功能特点 ……………………………………………………59
3.2 电容器的识别…………………………………………………………………61
3.2.1 电容器的电路图形符号 ………………………………………………61
3.2.2 电容器的参数标识 …………………………………………………… 63
3.3 电容器的检测方法……………………………………………………………67
3.3.1 普通电容器的检测训练 ………………………………………………67
3.3.2 电解电容器的检测训练 ………………………………………………69
第4章 电感器的识别与检测……………………………………………………………73
4.1 电感器的种类和功能特点 ……………………………………………………73
4.1.1 电感器的种类……………………………………………………………73
4.1.2 电感器的功能特点………………………………………………………77
4.2 电感器的识别…………………………………………………………………79
4.2.1 电感器的电路图形符号 ………………………………………………79
4.2.2 电感器的参数标识………………………………………………………81
4.3 电感器的检测方法……………………………………………………………84
4.3.1 色环电感器的检测训练 ………………………………………………84
4.3.2 色码电感器的检测训练 ………………………………………………86
4.3.3 电感线圈的检测训练 …………………………………………………87
4.3.4 贴片电感器的检测训练 ………………………………………………88
4.3.5 微调电感器的检测训练 ………………………………………………89


第5章 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90
5.1 二极管的种类和功能特点……………………………………………………90
5.1.1 二极管的种类 …………………………………………………………90
5.1.2 二极管的功能特点 ……………………………………………………95
5.2 二极管的识别…………………………………………………………………99
5.2.1 二极管的电路图型符号 ………………………………………………99
5.2.2 二极管的参数标识 …………………………………………………100
5.3 二极管的检测方法 …………………………………………………………103
5.3.1 二极管引脚极性的判别检测训练 …………………………………103
5.3.2 二极管制作材料的检测方法 ………………………………………104
5.3.3 整流二极管的检测训练 ……………………………………………104
5.3.4 稳压二极管的检测训练 ……………………………………………105
5.3.5 发光二极管的检测训练 ……………………………………………106
5.3.6 光敏二极管的检测训练 ……………………………………………108
5.3.7 检波二极管的检测训练 ……………………………………………109
5.3.8 双向触发二极管的检测训练 ………………………………………109


第6章 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112
6.1 三极管的种类和功能特点 …………………………………………………112
6.1.1 三极管的种类 ………………………………………………………112
6.1.2 三极管的功能应用 …………………………………………………116
6.2 三极管的识别 ………………………………………………………………120
6.2.1 三极管的电路图形符号………………………………………………120
6.2.2 三极管的参数标识 …………………………………………………121
6.3 三极管的检测方法 …………………………………………………………125
6.3.1 NPN型三极管引脚极性的检测判别训练……………………………125
6.3.2 PNP型三极管引脚极性的检测判别训练……………………………126
6.3.3 NPN型三极管好坏的检测训练 ………………………………………129
6.3.4 PNP型三极管好坏的检测训练 ……………………………………130
6.3.5 三极管放大倍数的检测训练 ………………………………………131
6.3.6 三极管特性参数的检测训练 ………………………………………134
6.3.7 光敏三极管的检测训练 ……………………………………………136
6.3.8 三极管交流小信号放大器波形的检测方法 ………………………138
6.3.9 三极管交流小信号放大器中三极管性能的检测方法 ……………139
6.3.10 三极管直流电压放大器的检测方法…………………………………140
6.3.11 驱动三极管的检测方法………………………………………………141
6.3.12 三极管光控照明电路的检测方法……………………………………142


第7章 场效应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 …………………………………………………144
7.1 场效应晶体管的种类和功能特点……………………………………………144
7.1.1 场效应晶体管的种类 …………………………………………………144
7.1.2 场效应晶体管的功能特点 ……………………………………………147
7.2 场效应晶体管的识别 ………………………………………………………148
7.2.1 场效应晶体管的电路图形符号 ……………………………………148
7.2.2 场效应晶体管的参数标识……………………………………………150
7.3 场效应晶体管的检测方法 ………………………………………………………154
7.3.1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放大能力的检测训练……………………………154
7.3.2 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放大能力的检测训练………………………155
7.3.3 场效应晶体管驱动放大特性的检测训练……………………………156
7.3.4 场效应晶体管工作状态的检测训练…………………………………157


第8章 晶闸管的识别与检测 …………………………………………………………159
8.1 晶闸管的种类和功能特点……………………………………………………159
8.1.1 晶闸管的种类…………………………………………………………159
8.1.2 晶闸管的功能特点……………………………………………………163
8.2 晶闸管的识别………………………………………………………………165
8.2.1 晶闸管的电路图形符号 ……………………………………………165
8.2.2 晶闸管的参数标识 …………………………………………………167
8.3 晶闸管的检测方法 …………………………………………………………170
8.3.1 单向晶闸管引脚极性的检测判别训练 ……………………………170
8.3.2 单向晶闸管触发能力的检测训练……………………………………171
8.3.3 双向晶闸管触发能力的检测训练……………………………………173
8.3.4 双向晶闸管正、反向导通特性的检测训练 …………………………175


第9章 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 ………………………………………………………176
9.1 集成电路的种类和功能特点…………………………………………………176
9.1.1 集成电路的种类 ……………………………………………………176
9.1.2 集成电路的功能特点 ………………………………………………180
9.2 集成电路的识别 ……………………………………………………………181
9.2.1 集成电路的电路图形符号 …………………………………………181
9.2.2 集成电路的参数标识 ………………………………………………182
9.3 集成电路的检测方法 ………………………………………………………188
9.3.1 三端稳压器的检测训练 ……………………………………………188
9.3.2 运算放大器的检测训练 ……………………………………………192
9.3.3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检测训练 ………………………………………197
9.3.4 微处理器的检测训练 ………………………………………………201

第10章 常用电器部件的识别与检测 ………………………………………………207
10.1 数码显示器的识别与检测 ………………………………………………207
10.1.1 数码显示器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207
10.1.2 数码显示器的检测训练………………………………………………208
10.2 扬声器的识别与检测 ……………………………………………………210
10.1.1 扬声器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210
10.2.2 扬声器的检测训练……………………………………………………211
10.3 蜂鸣器的识别与检测 ……………………………………………………212
10.3.1 蜂鸣器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212
10.3.2 蜂鸣器的检测训练……………………………………………………213
10.4 电位器的识别与检测 ……………………………………………………214
10.4.1 电位器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214
10.4.2 电位器的检测训练……………………………………………………215
10.5 电池的识别与检测 ………………………………………………………216
10.5.1 电位器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216
10.5.2 电池的检测训练………………………………………………………216
10.6 开关的识别与检测 ………………………………………………………218
10.6.1 开关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218
10.6.2 按钮开关的检测训练…………………………………………………219
10.6.3 微动开关的检测训练…………………………………………………220
10.7 继电器的识别与检测………………………………………………………221
10.7.1 继电器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221
10.7.2 继电器的检测训练……………………………………………………223
10.8 接触器的识别与检测 ……………………………………………………225
10.8.1 接触器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225
10.8.2 接触器的检测训练……………………………………………………228
10.9 电动机的识别与检测 ……………………………………………………229
10.9.1 电动机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229
10.9.2 电动机的检测训练……………………………………………………231
10.10 变压器的识别与检测 ……………………………………………………237
10.10.1 变压器的功能特点和电路图形符号 ……………………………237
10.10.2 变压器的检测训练 ………………………………………………238

前言/序言

首先,本书是专门为从事和希望从事元器件设计、制造、调试、维修等相关工作的初学者和技术人员编写的,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初学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丰富实践经验。

元器件的知识与技能连接紧密,实践性强,对读者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能够编写好本书,我们依托数码维修工程师鉴定指导中心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资料汇总,从元器件的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元器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进行系统的整理,以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结合岗位培训的特点,重组元器件技能培训架构,制定出符合现代行业技能培训特色的学习计划,确保读者能够轻松、快速的掌握元器件的各项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以应对相关的岗位需求。

其次,本书打破传统教材的文字讲述模式,在图书的培训架构、图书的呈现方式、图书的内容编排和图书的教授模式四个方面全方位提升图书的品质。

1本系列图书的内容按照读者的学习习惯和行业培训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编排,适应当前实操岗位的学习需求。

2本系列图书全部采用“全彩”+“全图”+“微视频讲解”的方式,充分体现图解特色,让读者的学习变得轻松、简单、易学易懂。

3图书引入大量实际案例,读者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学会实用的动手技能,同时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

4本系列图书全部采用微视频讲解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每本图书在内页重要知识点相关图文的旁边附印二维码。读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书中相关知识点的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实时浏览对应的教学视频,视频内容与图书涉及的知识完全匹配,晦涩复杂难懂的图文知识通过相关专家的语言讲解,帮助读者轻松领会,同时还可以极大地缓解阅读疲劳。

另外,为了确保专业品质,本书由数码维修工程师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由全国电子行业资深专家韩广兴教授亲自指导。编写人员有行业资深工程师、高级技师和一线教师。本书无处不渗透着专业团队的经验和智慧,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如同有一群专家在身边指导,将学习和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难点一一化解,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元器件的种类、功能、原理与绕组绕制、维修等的知识性很强。要想活学活用、融汇贯通需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循序渐进地训练。因此,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和交流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如果读者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交流:

数码维修工程师鉴定指导中心 网址:http://www.chinadse.org

联系电话:022-83718162/83715667/13114807267 E-mail:chinadse@163.com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榕苑路4号天发科技园8-1-401 邮编:300384

编 者



《电子世界探险记:从万物互联到智能生活》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特定电子元器件原理、选型或应用的手册,而是带您踏上一段充满趣味与启发的电子技术探索之旅。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解构电子技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看似遥不可及的“万物互联”概念,一步步深入到触手可及的“智能生活”体验。本书致力于激发读者对电子技术的好奇心,培养对技术发展的洞察力,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即便您对电子元器件的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也能轻松跟随。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电子奇迹——从宏观到微观的惊鸿一瞥 日常生活中的电子足迹: 想象一下,当您清晨醒来,智能闹钟轻柔地唤醒您,窗帘缓缓拉开,您拿起手机查看天气,甚至可能与家中的智能音箱进行简单的语音交互……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电子技术。本章将从您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如智能手机、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电视)、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公共设施(交通信号灯、ATM机)等,揭示电子技术如何在无形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与舒适。我们将强调的是这些“服务”的体现,而非其内部构造。 “万物互联”不再是科幻: “万物互联”(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趋势之一。本书将为您描绘一个由传感器、通信模块和各类智能设备组成的庞大网络。我们将探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展示信息如何通过各种“会说话”的设备进行收集、传输和分析,最终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例如,智能电表如何实时监测用电量,智慧农业如何通过传感器精确管理农作物生长,智能穿戴设备如何记录您的健康数据……这些描述将侧重于“连接”和“数据流动”的概念。 从“看不见”到“看得见”: 电子技术的核心是信息处理和传输。本章将引导您认识到,无论是手机屏幕上闪烁的画面,还是音箱里播放的音乐,亦或是智能手环上的心率显示,背后都是一系列精妙的电子信号转换与处理的结果。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喻和类比,帮助您理解信息是如何被编码、传输、解码的,从而让“看不见的”电子世界变得“看得见”。 第二章:智能生活体验——技术如何赋能未来 智慧家居:舒适与高效的全新定义: 让我们深入探索智慧家居的魅力。本书将重点介绍智能家居系统如何通过集成各种设备,实现远程控制、场景联动和自动化运行。例如,您可以远程控制家中的灯光、空调,设置回家模式,让温暖的灯光和舒适的温度在您进门前就已就绪;智能安防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家中情况,并在异常时向您发送警报;智能厨房设备能够根据食谱自动调节烹饪参数,让烹饪变得更加简单。我们将聚焦于用户体验和功能实现,而非具体的控制原理。 智能交通:畅行无阻的出行愿景: 交通拥堵、停车难是许多城市面临的挑战。本章将描绘智能交通系统如何利用电子技术解决这些问题。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通信号灯、共享出行平台……这些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我们将探讨车联网如何实现车辆间的通信,从而避免事故,优化交通流量;智能导航系统如何根据实时路况为您规划最佳路线;以及未来的出行将如何更加环保、高效和安全。 健康与医疗:科技守护生命: 电子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广泛。智能医疗设备,如可穿戴式健康监测器、远程诊断系统、智能手术机器人等,正在深刻改变着医疗服务模式。本书将展示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健康问题,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以及为偏远地区带来更好的医疗资源。例如,远程医疗如何让您在家就能获得专家的诊断;可穿戴设备如何全天候监测您的心率、睡眠质量,并及时提醒您关注健康。 娱乐与教育:信息时代的精彩纷呈: 电子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娱乐和教育方式。高清电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线学习平台……这些技术如何让我们沉浸在虚拟世界,获取无限知识?本书将带领您体验沉浸式的游戏,探索虚拟博物馆,以及通过在线课程打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 第三章:驱动智能的“幕后英雄”——电子技术发展的脉络 从“计算”到“感知”: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突破“计算”能力和拓展“感知”边界的史诗。从早期的机械计算器,到晶体管的诞生,再到集成电路(IC)的发明,计算能力呈指数级增长,为更复杂的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各类传感器(温度、光照、压力、运动等)的不断涌现,赋予了电子设备“感知”世界的能力。本章将简要回顾这一发展脉络,强调的是每一次技术飞跃带来的“能力提升”,而非具体元器件的设计。 通信的进化:连接无处不在: 信息能够被可靠、快速地传输,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从电报、电话,到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蜂窝网络(4G、5G)和Wi-Fi,通信技术一直在进步。本书将阐述不同通信方式如何支持着我们今日的数字生活,以及未来的通信技术(如6G)将带来怎样的变革。我们将侧重于“连接”的便利性,而非具体的通信协议或技术细节。 软件与硬件的协同:智能化的核心驱动: 电子设备之所以能够“智能”地工作,离不开软件和硬件的完美配合。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人工智能(AI)算法等软件层面的发展,赋予了硬件强大的智能。本章将简要介绍软件如何指挥硬件工作,以及AI技术如何让机器具备学习、推理和决策的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 未来的展望:更加智能、更加融合: 电子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本书将在结尾展望未来,畅谈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电子学等前沿技术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我们将探讨这些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书特色: 故事化叙述: 避免枯燥的技术讲解,以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读者逐步理解电子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强调“为什么”和“怎么样”: 重点解答“为什么这项技术很重要?”“这项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而非“这个元器件长什么样?”“它的参数是什么?” 激发兴趣,而非灌输知识: 目标是点燃读者对电子技术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电子世界的大门。 无门槛阅读: 即使您是完全的初学者,没有任何电子技术背景,也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益。本书将采用比喻、类比等多种方式,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 目标读者: 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 希望了解电子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学生。 寻求跨学科知识,拓展视野的各行业人士。 对智能设备和未来科技感兴趣的爱好者。 阅读本书,您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日益电子化的世界,并为迎接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做好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就为您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尽,仿佛出自不同读者的图书评价。 这本《电子元器件从入门到精通》简直就是我电子学习之路上的“定海神针”!作为一个完全的电子小白,我曾无数次被那些五花八门的元器件搞得晕头转向,什么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还有那复杂得让人头皮发麻的三极管和集成电路,感觉它们都是来自外太空的神秘符号。然而,这本书用一种极其亲切易懂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为我揭开了电子世界的面纱。它没有上来就灌输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为什么需要电阻来“限制”电流,电容又是如何像个小水库一样“存储”电荷。书中大量的图示和实例,让我能直观地理解每个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场景,再也不用对着枯燥的电路图徒劳猜测。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一些经典电路(比如简单的RC充放电电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等)时,详细到每一个步骤都配有清晰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仿佛有老师在我耳边手把手教我一样。即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元件,书中也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让我不再觉得它们只是冷冰冰的零件,而是构成复杂电子系统的 vital organ。读完第一部分,我对许多元器件的“前世今生”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底气,感觉自己真的踏入了电子的殿堂,而不是在门外徘徊。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电子元器件的书籍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做到“从入门到精通”并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我只服这一本。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情境式”教学方法。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大量贴近实际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元器件是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比如,讲解电容器的储能特性时,会联系到手机充电的原理;讲解二极管的整流作用时,会分析电源适配器的工作方式。甚至连一些稍显复杂的集成电路,如555定时器,书中也通过搭建震荡电路、脉冲发生器等实验,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强大功能。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引导和鼓励的态度,让我觉得学习电子技术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和“怎么做”,更让我体会到了“为什么这样做”的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让我真心觉得,电子世界,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快速掌握一些实际操作的技能,毕竟理论知识太多,如果没有实践指导,很容易流于形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元器件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元器件“活”了起来。在讲解每一个重要的元器件之后,书中都会提供相应的简单实验电路,并且非常详细地列出了所需的材料清单(甚至精确到型号!),以及一步步的搭建步骤和预期结果。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动手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跟着书中的指导,用最基础的万用表测量电阻值,用面包板搭建简单的LED指示电路,甚至尝试了用三极管组成一个简单的开关电路。每一次成功的点亮LED,每一次测量到预期的电压,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书中还穿插了不少“疑难解答”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在自己摸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坑,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炮”,提前把这些“陷阱”都指给我看,省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感觉这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立刻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真的非常棒。

评分

我通常对技术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浮夸,真正能够有效提升技能的并不多。但是,《电子元器件从入门到精通》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它并非零散地介绍各个元器件,而是将它们放置在一个更大的电子系统框架下进行讲解。书中不仅仅讲解了电阻、电容、电感这些基础元件,还涉及了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以及各种运算放大器、逻辑门电路、甚至一些简单的集成电路芯片。更重要的是,书中会不断强调这些元器件在实际电路中的“配合”关系,比如如何利用电容的滤波作用,如何用三极管实现信号的放大或开关,如何利用运放搭建各种功能电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从最基础的“积木块”,逐步构建出复杂的功能模块。我感觉这本书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指南针”,为我指明了在浩瀚的电子技术海洋中前进的方向,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目标明确地朝着“精通”的目标迈进。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任何一门技术,如果没有对“为什么”的深入理解,那终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电子元器件从入门到精通》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它不只是罗列元器件的功能,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和设计理念。例如,在讲解半导体器件时,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但措辞却非常平实,通过类比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能带理论、PN结的形成、载流子的运动等概念,讲得清晰易懂。我不再害怕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晶体管特性曲线,书中通过图表和实例,详细解释了BJT的放大作用,MOSFET的栅极控制原理,以及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行为。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会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某个元器件会这样工作,它的局限性在哪里,以及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它。这种“追根溯源”的学习方式,让我对电子元器件的理解从“是什么”提升到了“为什么是这样”,也为我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明白,电子学并非神秘莫测,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可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