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者们被英国十八世纪的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衰亡论”牵着鼻子走,并因寻找衰亡之源而头疼的时候,本书作者走了另外一条通向罗马帝国之路:文化转型论。他认为罗马帝国文化不是衰亡,而是自身文化的整合与转型。藉此解释希腊文化、拉丁(罗马)文化、罗马帝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含义、相互作用及传承,避免以往各种理论见解之误差。全书史料丰富,论证精彩。思想性可读性俱佳。
穿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从精神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罗马帝国文化不存在“衰亡”问题,而是原有文化的整合与转型。为了说明这一论点,笔者试图对罗马帝国精神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探讨,并运用大量的史实与细致的分析来加以证明。当学者们仍在为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大伤脑筋,作为一个整体的古代基督教仍在担当罗马帝国衰亡的替罪羊的时候,笔者希望本书的观点能有助于学者们的深入思考。
王晓朝 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与宗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基督教哲学、基督教文化、现当代宗教哲学、现当代文化哲学、宗教伦理学、中西文化交流史。
前 言 001
第一章 导论:罗马帝国文化纵览 001
第一节 成 形 004
第二节 整 合 007
第三节 转 型 010
第二章 帝国文化的两大主干 014
第一节 母狼乳哺的勇士 015
第二节 雅典与罗马 023
第三节 城邦向帝国的转化 035
第四节 赞慕与鄙夷 042
第三章 罗马帝国文化的建构 050
第一节 君主专制 051
第二节 都市化运动 061
第三节 东西方思想碰撞 067
第四节 主导精神之变异 076
第四章 宗教的变迁 092
第一节 罗马民族宗教 092
第二节 多教并立 098
第三节 东方古教 103
第四节 奇葩初开 115
第五章 基督教的兴起 126
第一节 耶稣的事迹 127
第二节 使徒们的劳作 144
第三节 误解与辩解 152
第四节 从秘密走向公开 166
第六章 信仰的历程 173
第一节 基督的奥秘 174
第二节 内核——道成肉身 180
第三节 外围——三位一体 196
第四节 神圣信仰的确立 211
第七章 礼仪的演化 218
第一节 基督教的核心祭仪 218
第二节 礼仪世俗化 229
第三节 修道制度的产生 232
第四节 参与基督的奥秘 237
第八章 碰撞与融合 244
第一节 基督教与希腊哲学 244
第二节 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的精神抗衡 259
第三节 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的影响 266
第四节 信仰与理性的调解 272
第九章 万流归宗 279
第一节 帝国的灭亡与文化的延续 279
第二节 基督教的文化创造力 282
第三节 基督教文化的成形 293
第四节 西方古代文化的传承 300
参考书目 303
译名对照表 323
后记 339
再版后记 340
罗
自 序
我于1982年师从严群先生攻读研究生,开始涉足学术,迄今三十五载。纯粹出于个人兴趣,在读本科时选择了哲学作为专业。在后来的研究中,又涉猎西方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尤以古希腊哲学为“最爱”。
哲学是一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学问。哲学活动的主体是哲学家或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他们生活在具体的时空之中,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世代哲学家创作出来的精神产品之所以也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形成所谓哲学史的研究或文本的研究,乃是因为“我们的哲学,只有在本质上与前此的哲学有了联系,才能够有其存在,而且必然地从前此的哲学产生出来。”(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在此意义上,哲学史与哲学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在哲学的发展中,同时或前后相继出现的哲学体系之间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这些体系都出现在特定的时间、地域、民族、环境之中,都具有自身的外在理论形态,但它们又都受到人类精神内在法则的支配,各以概念和范畴的形式,揭示着人类精神的某一特性、方面、环节或阶段。由于这些哲学体系的原则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因此这些哲学体系之间便有了差别和多样性。
然而,不管它们怎样分歧和对立,它们都是哲学,而且正是它们构成了作为全体的哲学。在理论思考的层面上,发现和揭示以往各种哲学原则之缺陷和局限性,适时提出补充性的或替代性的新的哲学原则,这就是哲学创作之本质。明白了这些哲学发展的规律性表现,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从事哲学创作活动。
改革开放给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我们的师辈和学界前辈相比,我辈生逢其时,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研究,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由是之故,在过去的岁月里,不才笔耕不辍,日积月累,有较多学术作品的出版和发表。
去岁,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童力军先生光临寒舍,交谈之中有了将我已出版论著集结再版的想法。专著和论文是现代人文学者表达自己学术见解与思想的最常用形式。又由于专著篇幅较大,能够比较系统地表达作者在较大论域内的学术思想。时过境迁,笔者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佐以必要的修订,重新出版,让这些旧作继续接受理性精神的批判,于本人而言是一乐事和幸事。
人生似梦,岁月如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人是平凡的普通人,在步入老年之后会有诸如此类的感叹。然而,说此话不是宣布我的学术研究终结,而是预测我的学术理想有望完成!自2013年起,我和一些青年学者合作,撰写五卷本的《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史》,后来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史”,编号:14ZDA14)。2015年底,我开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希腊哲学术语数据库建设”(编号:15ZDB025),希望能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这个专业数据库建起来,推动我国的哲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编辑的细致工作!
王晓朝
2017年10月31日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书中对罗马法律体系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的探讨。作者并未将法律视为僵化的条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文化载体。书中详细阐述了罗马法从早期成文法到晚期帝国法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适应社会变化、解决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于法律中关于财产、婚姻、家庭以及公民权利等方面的论述,这些都直接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价值观的演替。书中还探讨了蛮族文化对罗马法律的影响,以及法律如何成为维系帝国统一、塑造帝国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这种将法学视角融入文化史研究的方法,为我们理解罗马帝国的韧性与持久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开始思考,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法律体系,在任何一个文明的转型时期,都扮演着何等关键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序言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观点,那就是罗马帝国的文化转型并非是一个线性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内部矛盾重重、甚至是伴随着痛苦与牺牲的复杂裂变。序言中引用的几段古罗马文献片段,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力量,似乎预示着书中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文化母题”的概念,这种研究方法似乎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到文化基因层面,去探究其内在的逻辑与演变轨迹。书中似乎不仅仅满足于描述罗马帝国文化表面的变化,而是试图去揭示那些潜藏在深层的、决定其走向的文化密码。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提炼出这些“母题”,又如何通过严谨的论证将其串联起来,构建起一个有机的、内在关联的理论体系。序言中那种对历史深邃的洞察与人文关怀,让我对后续章节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大气,古铜色的罗马纹章与深邃的蓝色背景相互映衬,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思想的探索性。我最初是被书名《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所吸引,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数百年、影响深远的文明,其文化转型无疑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议题。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这段漫长而动态的历史进程,是侧重于政治制度的变革,还是宗教信仰的演变,抑或是艺术风格的流变?又或是试图将这些看似独立的方面融会贯通,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转型背后的驱动力,是内部的社会矛盾,还是外部的蛮族冲击,亦或是思想观念的碰撞?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他们的出现又如何推动了文化的变迁?作为一个对古代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罗马帝国为何能够从一个地域性的城邦崛起为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又为何最终走向衰落与分裂的更深层次的解释。这本书似乎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一个伟大文明的生老病死,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
评分我被书中关于罗马晚期宗教信仰演变的讨论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基督教的兴起视为罗马传统宗教的简单替代,而是详尽地描绘了这一过程中,古罗马原有的多神教信仰、各种东方神秘宗教以及新兴的基督教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融合与冲突。书中对于“帝国宗教”的构建,以及基督教如何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并最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论述,都显得尤为精彩。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对一些边缘的、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宗教思潮的关注,这种“考古式”的研究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罗马宗教生态。书中对于“罗马性”在宗教转型中的定义与重塑,以及其如何影响到个人身份认同的论述,更是引人深思。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文化转型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思想游戏,更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情感寄托乃至生死观的深刻变革。
评分书中对罗马帝国晚期城市生活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描写,仿佛让我置身于那个时代。作者通过对庞贝、罗马城以及帝国其他重要城市的考古发现与史料文献的细致梳理,生动地刻画了城市的功能性演变,从最初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演变为军事要塞、宗教圣地,乃至避难场所。书中关于市民阶层、奴隶、农民以及蛮族移民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与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城市的功能与景观,都显得非常详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在文化转型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他们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有时甚至是文化变革的推动者。书中对于建筑风格、公共设施、娱乐方式乃至日常习俗的描绘,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鲜活的罗马社会。这种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微观的个体生活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具感染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