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谈朱熹·王阳明·王夫之

任继愈谈朱熹·王阳明·王夫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继愈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宋明理学
  • 朱熹
  • 王阳明
  • 王夫之
  • 任继愈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3235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311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佛学家任继愈讲解国学源流及经典
  ★ 毛泽东同志评价任继愈及其作品说:任继愈的作品已经是凤毛麟角。
  ★ 季羡林说:任继愈先生才是国学大师。
  ★ 任继愈是著名国学大师、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前馆长。
  ★ 任继愈师从著名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汤用彤及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贺麟。
  ★ 《任继愈谈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是“任继愈玄学·理学系列”中的一本。
  ★ “任继愈玄学·理学系列”包括《任继愈谈〈易经〉》《任继愈谈朱熹?王阳明?王夫之》《任继愈谈魏晋玄学》,介绍了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明的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相关人物及其学派的相关作品,并对人物及玄学、理学派别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基于社会历史背景的解说和解释。
  ★ “任继愈玄学·理学系列”此次出版,是初次以单行本形式面世。

内容简介

  《任继愈谈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是任继愈先生撰写的关于朱熹、邓牧、王阳明、王夫之等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国学通俗读物。含《宋明理学家的教育哲学:从朱熹到王阳明》、《朱子的教育哲学》、《朱熹与宗教》、《论朱熹的四书集注》、《朱熹的宗教感情》、《长期被埋没的民主思想家邓牧》、《伟大的唯物主义者王夫之》、《王夫之为什么反对老子》等。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前馆长。师从著名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汤用彤及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贺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中国思想史上的三颗巨星:理性与实践的交织》 在中国悠久而博大的思想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轨迹,指引着后人的探索。任继愈先生,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史学大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梳理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三位至关重要的哲人: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本书并非对他们思想的浅尝辄止,而是深入肌理,剖析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演进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跟随任继愈先生的笔触,一同走进宋明理学乃至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的殿堂,感受这三位思想巨匠带来的震撼与启迪。 一、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宇宙的秩序与人性的回归 朱熹(1130-1200),南宋福建人,被尊为“理学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构建了宋明理学的主流框架,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思想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任继愈先生在此书中,深入阐释了朱熹思想的核心——“理”与“气”。 “理”,在朱熹看来,是宇宙万物之所以然的根本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普遍法则。它无形无相,却又无所不在,是事物赖以存在的本质。任继愈先生细致地梳理了朱熹如何从《易经》、《中庸》等儒家经典中发掘“理”的本体地位,并将其与“道”、“天命”等概念融为一体。他指出,朱熹的“理”并非形而上的虚无,而是具体地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是事物内在的必然性。例如,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之“理”;草木之所以为草木,是因为有草木之“理”。这种对“理”的强调,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深刻的理性精神,也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普遍性的解释框架。 与“理”相对的是“气”,朱熹认为“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物质性要素,是“理”赖以显现的载体。“理”是先天的、永恒的,“气”是后天的、可变的。朱熹的“理气论”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强调“理”与“气”的不可分割性,即“理”寓于“气”之中,形而上与形而下在此得到了辩证的统一。任继愈先生特别强调了朱熹对“未有天地先有理,后有气”的论述,这并非否定物质的存在,而是强调“理”的形而上优先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在伦理道德层面,朱熹将“理”视为人性的根本。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任继愈先生剖析了这句话背后深刻的含义:所谓的“天理”,即是人性的本善,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而“人欲”,则是指感官的欲望和私欲,它们会蒙蔽人的天性,导致道德败坏。朱熹并非要完全否定人的自然欲望,而是强调要将这些欲望置于“天理”的约束之下,使其服务于道德的完善。他提倡的“格物致知”更是理解“天理”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事物深入的探究和认知,体悟事物的“理”,最终达到道德的自觉和完善。任继愈先生指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在历史上既有其积极的道德约束作用,但也存在被僵化和误读的可能,值得我们进行批判性反思。 此外,任继愈先生还论述了朱熹在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使其能够体悟“天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他对官僚体系的理想也蕴含着对道德政治的追求。朱熹的思想,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二、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良知的觉醒与致用的实践 王阳明(1472-1529),明代中期哲学家,是继朱熹之后,对中国哲学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人物。他创立的“心学”,深刻地挑战了朱熹的理学体系,开启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篇章。任继愈先生在书中,着力展现了王阳明思想的独特魅力——“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它颠覆了朱熹“理在事外”的观点,认为“理”并非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客观法则,而是就寓于人心之中。任继愈先生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的革命性:如果“理”就在我们心中,那么我们无需向外求索,只需反观自心,便能找到一切道德的依据和真理。这是一种高度的主体性哲学,将认识的重心从客体转向了主体。他指出,王阳明所说的“心”,并非指大脑或生理上的器官,而是指人的意识、精神、道德本源。任继愈先生还特别强调了王阳明对“意念”的重视,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心的意念中产生,心的作用是无所不包的。 “致良知”,是王阳明实践心学的核心方法。所谓“良知”,即是人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道德直觉和判断能力。任继愈先生指出,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是人心固有的道德本能。而“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将这种内在的“良知”彰显出来,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和实现。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有所不同,王阳明认为“格物”并非是对外在事物的考察,而是对内心“良知”的体悟和发用。任继愈先生深入剖析了王阳明“致良知”的实践性,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道德行动,要求将内心的道德自觉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学说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传统“知先行后”或“知易行难”观念的突破。任继愈先生解释道,“知行合一”并非简单地将知识与行为等同,而是强调“知”本身就包含着“行”的因素,而“行”则是“知”的实践检验和实现。“真知”必然会带来“真行”,没有付诸实践的“知”并非真正的“知”。例如,知道孝敬父母,如果不能实际去孝敬,那就不算真正的“知孝”。这种强调实践的观念,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行动力,在明代乃至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任继愈先生也提及了王阳明学说在军事、政治实践中的应用,例如他本人在平定叛乱中的功绩,即是“知行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王阳明的心学,以其鲜明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后世的文化、教育、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晚明遗民的清醒反思:王夫之——宇宙的生生不息与现实的政治批判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在朱熹和王阳明之外,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任继愈先生在此书中,重点展现了王夫之思想的批判性、现实性和独创性。 王夫之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生成和变化的关注,但他对其认识有着更深刻和辩证的理解。任继愈先生阐释了王夫之的“气论”与“理气论”的独特之处。与朱熹强调“理”的先验性不同,王夫之更强调“气”的实体性与生发性。他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物质基础,而“理”则是“气”运行的规律。他提出“情欲”、“形气”等概念,试图打破理学对人情、欲望的压抑,认为它们是生命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继愈先生指出,王夫之的“气”是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它体现了一种宇宙演化的活力,也为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认识论上,王夫之强调“实事求是”和“因其所以然”。任继愈先生深入分析了王夫之的“功过格”思想,即通过考察事物发生的“所以然”和“所以不可然”,来做出客观的评价。他批评了空谈心性、脱离实际的空疏学风,提倡深入具体的事物,去探究其内在的规律。这种求实的精神,是对宋明理学一种重要的纠偏,也为后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王夫之是一位深刻的政治批判者。他亲历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其思想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沉痛反思和对现实的清醒批判。任继愈先生详细解读了王夫之在政治、历史领域的著作,他严厉批判了明朝末年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揭露了导致国家灭亡的深层原因。他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朴素民本思想,以及对“公”的强调,都体现了他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任继愈先生还分析了王夫之对“名实”问题的关注,他认为统治者应该遵循事物的实际,而非沉溺于虚名。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政治现实的批判性反思,使他成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 王夫之的思想,以其深厚的学养、独立的见解和鲜明的批判精神,为晚明清初的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清流,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历史和哲学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总结:三位巨匠,交织的智慧 任继愈先生通过对朱熹、王阳明、王夫之三位思想巨匠的深入解读,并非简单地呈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而是展现了他们之间既有传承又有突破,既有批判又有融合的复杂关系。朱熹的“理”与“气”,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形而上的基础;王阳明的“心”与“良知”,将哲学的主体性推向极致;而王夫之的“气”与“实事求是”,则回归现实,强调批判与实践。 本书引领我们看到,理性与实践,心性与功利,本体与现象,在三位思想家的脑海中碰撞、交织,最终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壮丽而多样的图景。任继愈先生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哲学洞察,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们得以领略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深邃与博大,感悟这些古老思想在今天依然闪耀的光芒。阅读此书,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次深度探索,更是对如何理解我们自身,如何认识世界的一次深刻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不过,真正吸引我的,还是作者处理历史材料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论点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据之上的。这种可靠性,对于我们这些追求真知的读者来说,是最大的定心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思想脉络时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他能将个体人物的思想置于整个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这些思想产生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合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是如何建构和演变的”的深刻剖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基因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楼。对于那些希望超越表面化解读,真正想探究中国思想底蕴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扉页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叙事流畅,逻辑清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在浩瀚的思想史中。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或者阐述理论,更像是在与这些古代的哲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不同思想流派的比较和辨析,处理得极其精妙,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对立起来,而是挖掘了他们思想内核的共通之处与细微的差异。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那些看似寻常的词句,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体量虽然不小,但绝不枯燥,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历史细节和典故,使得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珍宝,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拿到书后,我抱着一种“挑战自我”的心态开始阅读,没想到过程竟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处理得非常到位,作者很懂得如何设置悬念和提供转折,即便是探讨相对枯燥的义理辨析,也能写得如同精彩的辩论赛。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跟随作者的思路,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模拟着那些思想交锋的场景。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个“反直觉”的观点,那个观点往往会瞬间点亮全局,让我对原本看似清晰的概念产生新的疑惑和思考。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传授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这才是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的铺陈大气磅礴,很快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场域。随后的章节,则像不同声部的乐器,时而低沉婉转地探讨某个哲学基础,时而又高亢激昂地展现思想的爆发力。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之间设置的过渡段落,它们像是音乐中的休止符,既能让读者稍作喘息,又能巧妙地预示接下来即将进入的主题。全书的论证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得几乎无懈可击,但又不失灵动。对于一个严肃的读者而言,阅读这样一本著作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满足了求知的欲望,更在精神层面带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洗礼。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我在思想文化领域阅读到的,最具深度和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评分

老实说,初接触这类严肃的哲学史著作,我内心其实是有些许抗拒的,生怕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学院派的分析。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高深的概念,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尤其是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溯源和阐释,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兼容并包的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刻意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公正的法官”的姿态,审视和评价这些思想巨擘的贡献与局限。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激昂,时而沉静,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反而像是在品一杯层次丰富的陈年佳酿,需要细细品味每一层的味道。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立体、更全面地看待复杂的问题。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