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是原创性出版物,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出版定位。图文并茂、EP同步是这套丛书的出版特色。各分卷图书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在线访问方言条目的录音、视频,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项目旨在对全国各地的方言文化进行抢救性的调查和保存。本项目调查点以汉语方言为主,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点主要以方言分布情况为依据,同时兼顾地域因素。少数民族语言选择比较重要并有研究力量的点。现已开展调查的点有40个左右。调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记音方法以外,还采用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录音软件,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采用高清摄像机,与录音同步进行摄像;此外,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采用高像素专业相机,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或活动进行拍照。
本套丛书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项目成果中的分地系列图册。图册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每册收图600幅左右。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目录: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宜春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苏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衡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永丰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潮州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怀集(标话)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江山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金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井陉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泸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清徐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寿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濉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遂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藤县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屯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杭州
序
引言
一 江山
二 江山方言
三 凡例
壹·房屋建筑
一 住宅
二 其他建筑
三 建筑活动
贰·日常用具
一 炊具
二 卧具
三 桌椅板凳
四 其他用具
叁·服饰
一 衣裤
二 鞋帽
三 首饰等
肆·饮食
一 主食
二 副食
三 菜肴
伍·农工百艺
一 农事
二 农具
三 手工艺
四 商业
五 其他行业
陆·日常活动
一 起居
二 娱乐
三 信奉
柒·婚育丧葬
一 婚事
二 生育
三 丧葬
捌·节日
一 春节
二 端午节
三 中元节
四 其他节日
玖·说唱表演
一 口彩禁忌
二 俗语谚语
三 歌谣
四 曲艺戏剧
五 故事
调查手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对于我这样的深度爱好者来说,一套好的典籍,最考验的往往是其所提供的新鲜视角。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并非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融入了大量新的考据和解读。有些观点我过去在其他权威著作中从未见过,它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框架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这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宝贵,它激发了我重新思考和质疑过去所学知识的动力。阅读时,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印证书中的新说,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收获。它成功地做到了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完成了对传统的再创造。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典藏级别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可能侧重于形式而内容略显单薄,或者为了追求宏大叙事而忽略了鲜活的细节。然而,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在梳理宏观历史脉络的同时,竟然穿插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和民间轶闻。那些关于古代匠人、隐士、或是特定时代风俗的片段描写,生动得仿佛就在眼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准的措辞,它们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老辣,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知识增长点。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的整体气场,那一定是“沉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哗众取宠的畅销书那样试图用夸张的标题或耸动的论点来抓住眼球。它的力量是内敛的、深远的,需要时间和心境去慢慢品味。当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代表着对深厚文化底蕴的尊重和向往。每当我感到浮躁或者思维停滞不前时,我都会随意抽取其中一卷,读上几页,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定力总能起到极佳的定神作用。这套书不只是阅读材料,它更像是一个精神上的锚点,稳定着我对美好事物和深邃思想的追求。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复古的纹理,配上烫金的字体,一股浓郁的古典韵味扑面而来。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捧着一块温润的玉石,而不是普通的书。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完全没有现在很多书籍那种刺眼的白光。尤其是那些配图,无论是古代山水的描摹,还是人物服饰的细节,都精细得令人赞叹,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当年的盛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的质感瞬间提升到了一个收藏级的水平。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慢工出细活的感觉,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文化朝圣,光是抚摸这些封面和内页的触感,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往往决定了一本书能否被真正读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一个点切入,层层递进,绝不拖泥带水。虽然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博,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钩子”,让人忍不住想翻到下一页探个究竟。我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不知不觉中加快了,不再是那种需要硬着头皮啃读的状态,而是完全被其内在的叙事节奏所牵引。尤其是那些跨学科的论述,比如在谈及某一艺术形式时,能够自然地联系到当时的哲学思潮和社会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毫无生硬的转折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