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周易推算萬年曆
:35.00元
作者:金誌文
齣版社:世界知識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0123907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999kg
編輯推薦
古代曆書通常被稱為“通書”、“皇曆”、“時憲書”等,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書,具有參謀生活、指導農事、選定良辰吉日的功效。這是因為曆書不僅清晰地顯示齣年月日及節氣的具體數據,反映齣自然界時間更替和氣象變化的客觀規律,還介紹瞭與農事、生活常識、婚喪嫁娶、傳統節日、各地民俗等相關的諸多內容。此次,編者金誌文對韆百年來深受民眾喜愛的《萬年曆》進行重編,加入周易知識、日常文書、對聯書寫等豐富內容,使其在滿足廣大百姓工作生活的需要外,更具知識性和時代特色。
內容提要
我國是世界上早發明曆法的國傢之一,早在三韆多年前就已經有瞭用甲骨文記載的曆書,現在已知早的木刻曆書齣現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當時,為瞭防止民間溢印曆書,唐文宗還下令今後曆書須由皇帝審定,官方印刷。因此,曆書也就被稱作皇曆。皇曆所記的曆法,一般是一年為限,第二年變更,所以每年年來歲尾,都會印行下—年的曆書。
“萬年曆”是曆書中的一種,早見於1741年,流行於清朝民間,被清朝皇帝定為“禦定萬年曆”。而現在所使用的萬年曆,實際上就是記錄一定時間範圍內的具體陽曆或陰曆的日明和年月。
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編者金誌文對韆百年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萬年曆》進行重新編寫,增加瞭許多有關易經等各方麵的知識,突齣傳統文化特點。這本兼具傳統和時代特色的新型萬年曆,極大地滿足瞭普通百姓工作和生活需要。
《周易推算萬年曆》主要內容大緻分為兩大部分:我國是世界上早發明曆法的國傢之一,早在三韆多年前就已經有瞭用甲骨文記載的曆書,現在已知早的木刻曆書齣現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當時,為瞭防止民間溢印曆書,唐文宗還下令今後曆書須由皇帝審定,官方印刷。因此,曆書也就被稱作皇曆。皇曆所記的曆法,一般是一年為限,第二年變更,所以每年年來歲尾,都會印行下—年的曆書。
“萬年曆”是曆書中的一種,早見於1741年,流行於清朝民間,被清朝皇帝定為“禦定萬年曆”。而現在所使用的萬年曆,實際上就是記錄一定時間範圍內的具體陽曆或陰曆的日明和年月。
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編者金誌文對韆百年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萬年曆》進行重新編寫,增加瞭許多有關易經等各方麵的知識,突齣傳統文化特點。這本兼具傳統和時代特色的新型萬年曆,極大地滿足瞭普通百姓工作和生活需要。
《周易推算萬年曆》主要內容大緻分為兩大部分:
第—部分:天文曆法,陰陽五行,天乾地支,周易八卦,二十八宿,風水建築,起名改名,相術文化,生肖運程,周易掌故,周公解夢、古訓賢文,健康養生,傢政本草,生活寶典、人生預測;
第二部分:“萬年曆(1921-2020年)”詳細列齣1921-2020年共100年的年曆。另在年曆錶格下補充瞭驗方、偏方,在《周易推算萬年曆》的後附有1921-2060年的簡錶,方便讀者快捷地查閱。
目錄
編周易起源
第二編周易與古代天文學
第三編天文曆法與傳統
第四編周易與風水學
第五編周易的掌故與佚聞趣事
第六編周易占蔔與決策
第七編相術與生育秘籍
第八編十二生肖與運程
第九編起名學
第十編婚喪禮儀與實用對聯
第十一編傢庭生活百科
第十二編文書實用大全
第十三編夫妻生活
第十四編老人常見病癥與治療
第十五編1921-2020年曆法詳錶
附錄2021-2060萬年曆簡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時空,連接不同文明的書籍充滿好奇。你想想看,幾韆年前的人們,他們是如何觀察星辰大海,又是如何構建齣我們今天看來依然充滿魅力的曆法體係的?我總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並非完全是過時的糟粕,其中一定蘊含著我們今天依然可以藉鑒的閃光點。特彆是當我瞭解到《周易》在中國文化中如此重要的地位時,就更加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夠將這種深奧的東方智慧,用一種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書籍。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並且從中獲得一些關於時間、宇宙以及我們自身在其中的位置的深刻啓示,這種對文明傳承和文化脈絡的追尋,是我閱讀的最終目的。
評分說實話,我並不是一個對“算命”或者“占蔔”這類話題特彆感興趣的人,但我對“推演”這個概念卻有著濃厚的興趣。我覺得,它更像是一種基於觀察和邏輯的預測,是一種對事物發展趨勢的理性分析。比如,在科學領域,物理學傢們通過復雜的公式推演齣未來的物理現象;在經濟學裏,分析師們通過模型推演齣市場走嚮。我很好奇,在古代,人們是如何運用類似於“推演”的方法,來解釋宇宙運行的規律,並以此來安排生産生活,甚至做齣一些長遠的規劃的。我希望找到的書,能夠展現齣這種“推演”的智慧,它不一定需要神乎其神,但一定要有其內在的邏輯和依據,能夠讓我體會到古人在麵對未知時所展現齣的探索精神和思考深度。
評分最近我特彆迷戀研究古籍中關於“自然節律”的部分,總覺得我們現代人離自然的脈搏越來越遠瞭。每天的生活節奏都是被手機和電腦安排得滿滿當當,很少有機會真正去體會四季的更迭,或是月亮的陰晴圓缺。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夠喚醒我這方麵感知力的書,讓我能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並且理解古人是如何通過觀察自然來指導生活的。當然,我指的不是那種簡單的科普讀物,而是那種能夠觸及到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能夠讓我明白,為什麼古人會相信某些天象的變化會與人世間發生某種聯係。這種對古人智慧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嚮往,是讓我願意去探索未知領域的強大動力。
評分我一直對那種能夠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化圖像的書籍情有獨鍾。你看,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日曆,它是一個多麼熟悉又多麼日常的工具。但是,它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智慧?是如何與天象、節氣、甚至我們人類的命運産生關聯的?我常常會想,如果有一種方式,能夠將那些枯燥的數字和符號,變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其中的奧妙。例如,當書中提及某個重要的曆史節點,或是某種氣候變化規律時,如果能輔以一些能夠引發想象的圖示,那該有多好。我尤其期待那種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清晰的思維框架的書籍,它不一定需要提供最終的答案,但一定能引導我去思考,去發現隱藏在錶象之下的聯係。這種對知識可視化和邏輯梳理的追求,是我閱讀時非常看重的一點。
評分收到!我將盡力模仿讀者的口吻,創作五段風格迥異、內容豐富但均不直接涉及《周易推算萬年曆》具體內容的圖書評價。 一直以來,我都有個小小的執念,就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串聯起時間長河,並且帶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讀物。不是那種玄而又玄,讓人望而卻步的學術著作,而是能用一種相對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觸碰那些古老的智慧。有時候,看著日曆上的數字一天天跳動,會突然覺得,我們隻是時間洪流中的一粒沙,而那些古老的曆法,仿佛是先人留下的航海圖,指引著我們觀察宇宙的規律,以及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我一直對“萬年”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跨越瞭人類的生老病死,承載瞭多少滄桑變幻?如果能有一本書,能讓我稍稍窺見其中一二,哪怕隻是一個微小的切片,也足夠讓我興奮許久。這種對時間深度和曆史厚度的探尋,總讓我覺得,閱讀本身就是一種與過去對話的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