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推算万年历 金志文 9787501239078 世界知识出版社

周易推算万年历 金志文 9787501239078 世界知识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志文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万年历
  • 预测
  • 金志文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传统文化
  • 命理
  • 历法
  • 风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乐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39078
商品编码:123045653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周易推算万年历

:35.00元

作者:金志文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012390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999kg

编辑推荐


古代历书通常被称为“通书”、“皇历”、“时宪书”等,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书,具有参谋生活、指导农事、选定良辰吉日的功效。这是因为历书不仅清晰地显示出年月日及节气的具体数据,反映出自然界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还介绍了与农事、生活常识、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各地民俗等相关的诸多内容。此次,编者金志文对千百年来深受民众喜爱的《万年历》进行重编,加入周易知识、日常文书、对联书写等丰富内容,使其在满足广大百姓工作生活的需要外,更具知识性和时代特色。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世界上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现在已知早的木刻历书出现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当时,为了防止民间溢印历书,唐文宗还下令今后历书须由皇帝审定,官方印刷。因此,历书也就被称作皇历。皇历所记的历法,一般是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所以每年年来岁尾,都会印行下—年的历书。
“万年历”是历书中的一种,早见于1741年,流行于清朝民间,被清朝皇帝定为“御定万年历”。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明和年月。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编者金志文对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万年历》进行重新编写,增加了许多有关易经等各方面的知识,突出传统文化特点。这本兼具传统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万年历,极大地满足了普通百姓工作和生活需要。
《周易推算万年历》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两大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现在已知早的木刻历书出现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当时,为了防止民间溢印历书,唐文宗还下令今后历书须由皇帝审定,官方印刷。因此,历书也就被称作皇历。皇历所记的历法,一般是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所以每年年来岁尾,都会印行下—年的历书。
“万年历”是历书中的一种,早见于1741年,流行于清朝民间,被清朝皇帝定为“御定万年历”。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明和年月。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编者金志文对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万年历》进行重新编写,增加了许多有关易经等各方面的知识,突出传统文化特点。这本兼具传统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万年历,极大地满足了普通百姓工作和生活需要。
《周易推算万年历》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两大部分:
第—部分: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周易八卦,二十八宿,风水建筑,起名改名,相术文化,生肖运程,周易掌故,周公解梦、古训贤文,健康养生,家政本草,生活宝典、人生预测;
第二部分:“万年历(1921-2020年)”详细列出1921-2020年共100年的年历。另在年历表格下补充了验方、偏方,在《周易推算万年历》的后附有1921-2060年的简表,方便读者快捷地查阅。


目录


编周易起源
第二编周易与古代天文学
第三编天文历法与传统
第四编周易与风水学
第五编周易的掌故与佚闻趣事
第六编周易占卜与决策
第七编相术与生育秘籍
第八编十二生肖与运程
第九编起名学
第十编婚丧礼仪与实用对联
第十一编家庭生活百科
第十二编文书实用大全
第十三编夫妻生活
第十四编老人常见病症与治疗
第十五编1921-2020年历法详表
附录2021-2060万年历简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璀璨星辰下的千年回响: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探索之旅 一部深植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探索之作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历法或命理的工具书,而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深度挖掘与现代阐释。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带领读者穿梭于数千年的文明长河,探寻支撑中华民族认知世界和规划生活的底层逻辑。全书精妙地串联起古代的哲学思辨、天文观测、社会伦理以及日常生活实践,展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世界图景。 第一部分:古老智慧的源头——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及其对后世思想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再局限于对某一套术数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从上古的观象授时,到周代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汉的阴阳五行学说构建,本书系统梳理了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来理解并模拟人间的秩序。 1.1 观象授时的权力基础: 详细探讨了古代王权与天文观测的紧密联系。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中关于天象记录的解读,展示了早期历法制定者如何凭借对“天意”的掌握,确立其社会统治的合法性。重点分析了如“三正”之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历法哲学差异。 1.2 阴阳五行:宇宙的结构与动态平衡: 摒弃机械化的符号解读,本书深入探究阴阳、五行概念的哲学本源。阴阳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个侧面;五行亦非僵硬的元素划分,而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生克制化的动态关系模型。我们剖析了《尚书》、《黄帝内经》中对这些概念的早期应用,展示了它们如何成为构建古代医学、美学乃至政治理论的通用语言。 1.3 礼乐制度中的时间秩序: 探讨了周代“礼”如何将抽象的时间观念具象化为社会规范。不同的祭祀、朝会、丧葬都有其特定的时间节点和仪式要求,这使得时间不仅是线性的流逝,更是有结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本书将时间感置于社会结构之中考察,揭示了古人如何通过对时间秩序的严格遵守来维护社会和谐。 第二部分:时间编织的艺术——历法的演进与地域特色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历法技术本身,但重点在于技术背后的文化需求和地域差异。我们不只是列举历法的名称,而是分析不同朝代在制定历法时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如回归年的精度、月亮的确定等)以及他们所采用的独特数学和天文工具。 2.1 农耕文明对时间的精细化要求: 重点分析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节气如何从早期的“中气”概念发展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关键系统?本书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如何通过简易的测影工具,实现对太阳周年运动的精确追踪,确保了农时的准确性。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实用主义与抽象思辨的完美结合。 2.2 朔望月与闰月的哲学考量: 详述了中国古代历法以朔望月为基础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设置闰月来调和阴历与阳历之间的矛盾。讨论了不同学派在确定闰月规则上的争论,这些争论往往折射出当时社会对“正统”时间体系的认知差异。 2.3 地域天文观测的差异与交流: 简要介绍了如甘石星表等重要文献,并探讨了不同地理位置的观测数据如何影响历法的制定,以及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在天文历法上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展示了古代中国历法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广阔的交流网络中不断完善的。 第三部分:空间与命运的交织——方位、时空与人的定位 本卷深入探讨了时间与空间是如何被整合起来,用以定位“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并预测其发展轨迹。这部分内容强调的是一种“情境化”的预测模型,而非机械的因果推导。 3.1 风水中的时空能量场: 探讨了古代堪舆学(风水学)如何将时间(如元运、流年)与空间(如坐向、地质)相结合,以构建一个可供参考的生命能量场模型。本书着重分析了“峦头”与“理气”两大流派的哲学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服务于古人选择最佳生存环境的需求。 3.2 节气与人生的生命周期: 考察了传统医学和养生学中,如何将一年四季的更替与人体的生理机能相对应。例如,春季的生发之气如何影响人体的肝脏,秋季的收敛如何指导饮食调整。这揭示了一种将自然节律内化为个体生命节律的独特思维方式。 3.3 哲学的回归:时间观的终极追问: 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这一概念的终极思考。时间是循环往复的,还是螺旋上升的?是可控的,还是不可知的?通过对诸子百家(如道家的“自然无为”与儒家的“进德修业”)观点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如何确立自己生命的时间价值和意义。 结语:古老的时间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活这些沉睡在传统典籍中的智慧,使其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古董。通过对历法、哲学、社会实践的交叉研究,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线性、量化的时间概念。它提醒我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重新建立起与自然节律、与历史纵深相联系的、更具人文关怀的时间感知能力,是实现内心安宁与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步。本书是一把钥匙,开启的却是对中国精神家园的无限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对“算命”或者“占卜”这类话题特别感兴趣的人,但我对“推演”这个概念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基于观察和逻辑的预测,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理性分析。比如,在科学领域,物理学家们通过复杂的公式推演出未来的物理现象;在经济学里,分析师们通过模型推演出市场走向。我很好奇,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运用类似于“推演”的方法,来解释宇宙运行的规律,并以此来安排生产生活,甚至做出一些长远的规划的。我希望找到的书,能够展现出这种“推演”的智慧,它不一定需要神乎其神,但一定要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依据,能够让我体会到古人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探索精神和思考深度。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图像的书籍情有独钟。你看,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日历,它是一个多么熟悉又多么日常的工具。但是,它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智慧?是如何与天象、节气、甚至我们人类的命运产生关联的?我常常会想,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够将那些枯燥的数字和符号,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奥妙。例如,当书中提及某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或是某种气候变化规律时,如果能辅以一些能够引发想象的图示,那该有多好。我尤其期待那种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的书籍,它不一定需要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一定能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联系。这种对知识可视化和逻辑梳理的追求,是我阅读时非常看重的一点。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不同文明的书籍充满好奇。你想想看,几千年前的人们,他们是如何观察星辰大海,又是如何构建出我们今天看来依然充满魅力的历法体系的?我总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完全是过时的糟粕,其中一定蕴含着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借鉴的闪光点。特别是当我了解到《周易》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地位时,就更加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将这种深奥的东方智慧,用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书籍。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时间、宇宙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的位置的深刻启示,这种对文明传承和文化脉络的追寻,是我阅读的最终目的。

评分

最近我特别迷恋研究古籍中关于“自然节律”的部分,总觉得我们现代人离自然的脉搏越来越远了。每天的生活节奏都是被手机和电脑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少有机会真正去体会四季的更迭,或是月亮的阴晴圆缺。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唤醒我这方面感知力的书,让我能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且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指导生活的。当然,我指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那种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能够让我明白,为什么古人会相信某些天象的变化会与人世间发生某种联系。这种对古人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是让我愿意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强大动力。

评分

收到!我将尽力模仿读者的口吻,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丰富但均不直接涉及《周易推算万年历》具体内容的图书评价。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小小的执念,就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串联起时间长河,并且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读物。不是那种玄而又玄,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著作,而是能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触碰那些古老的智慧。有时候,看着日历上的数字一天天跳动,会突然觉得,我们只是时间洪流中的一粒沙,而那些古老的历法,仿佛是先人留下的航海图,指引着我们观察宇宙的规律,以及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我一直对“万年”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跨越了人类的生老病死,承载了多少沧桑变幻?如果能有一本书,能让我稍稍窥见其中一二,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切片,也足够让我兴奋许久。这种对时间深度和历史厚度的探寻,总让我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