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周易推算万年历
:35.00元
作者:金志文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012390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999kg
编辑推荐
古代历书通常被称为“通书”、“皇历”、“时宪书”等,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书,具有参谋生活、指导农事、选定良辰吉日的功效。这是因为历书不仅清晰地显示出年月日及节气的具体数据,反映出自然界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还介绍了与农事、生活常识、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各地民俗等相关的诸多内容。此次,编者金志文对千百年来深受民众喜爱的《万年历》进行重编,加入周易知识、日常文书、对联书写等丰富内容,使其在满足广大百姓工作生活的需要外,更具知识性和时代特色。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世界上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现在已知早的木刻历书出现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当时,为了防止民间溢印历书,唐文宗还下令今后历书须由皇帝审定,官方印刷。因此,历书也就被称作皇历。皇历所记的历法,一般是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所以每年年来岁尾,都会印行下—年的历书。
“万年历”是历书中的一种,早见于1741年,流行于清朝民间,被清朝皇帝定为“御定万年历”。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明和年月。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编者金志文对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万年历》进行重新编写,增加了许多有关易经等各方面的知识,突出传统文化特点。这本兼具传统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万年历,极大地满足了普通百姓工作和生活需要。
《周易推算万年历》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两大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现在已知早的木刻历书出现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当时,为了防止民间溢印历书,唐文宗还下令今后历书须由皇帝审定,官方印刷。因此,历书也就被称作皇历。皇历所记的历法,一般是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所以每年年来岁尾,都会印行下—年的历书。
“万年历”是历书中的一种,早见于1741年,流行于清朝民间,被清朝皇帝定为“御定万年历”。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明和年月。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编者金志文对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万年历》进行重新编写,增加了许多有关易经等各方面的知识,突出传统文化特点。这本兼具传统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万年历,极大地满足了普通百姓工作和生活需要。
《周易推算万年历》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两大部分:
第—部分: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周易八卦,二十八宿,风水建筑,起名改名,相术文化,生肖运程,周易掌故,周公解梦、古训贤文,健康养生,家政本草,生活宝典、人生预测;
第二部分:“万年历(1921-2020年)”详细列出1921-2020年共100年的年历。另在年历表格下补充了验方、偏方,在《周易推算万年历》的后附有1921-2060年的简表,方便读者快捷地查阅。
目录
编周易起源
第二编周易与古代天文学
第三编天文历法与传统
第四编周易与风水学
第五编周易的掌故与佚闻趣事
第六编周易占卜与决策
第七编相术与生育秘籍
第八编十二生肖与运程
第九编起名学
第十编婚丧礼仪与实用对联
第十一编家庭生活百科
第十二编文书实用大全
第十三编夫妻生活
第十四编老人常见病症与治疗
第十五编1921-2020年历法详表
附录2021-2060万年历简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对“算命”或者“占卜”这类话题特别感兴趣的人,但我对“推演”这个概念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基于观察和逻辑的预测,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理性分析。比如,在科学领域,物理学家们通过复杂的公式推演出未来的物理现象;在经济学里,分析师们通过模型推演出市场走向。我很好奇,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运用类似于“推演”的方法,来解释宇宙运行的规律,并以此来安排生产生活,甚至做出一些长远的规划的。我希望找到的书,能够展现出这种“推演”的智慧,它不一定需要神乎其神,但一定要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依据,能够让我体会到古人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探索精神和思考深度。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图像的书籍情有独钟。你看,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日历,它是一个多么熟悉又多么日常的工具。但是,它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智慧?是如何与天象、节气、甚至我们人类的命运产生关联的?我常常会想,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够将那些枯燥的数字和符号,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奥妙。例如,当书中提及某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或是某种气候变化规律时,如果能辅以一些能够引发想象的图示,那该有多好。我尤其期待那种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的书籍,它不一定需要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一定能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联系。这种对知识可视化和逻辑梳理的追求,是我阅读时非常看重的一点。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不同文明的书籍充满好奇。你想想看,几千年前的人们,他们是如何观察星辰大海,又是如何构建出我们今天看来依然充满魅力的历法体系的?我总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完全是过时的糟粕,其中一定蕴含着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借鉴的闪光点。特别是当我了解到《周易》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地位时,就更加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将这种深奥的东方智慧,用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书籍。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时间、宇宙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的位置的深刻启示,这种对文明传承和文化脉络的追寻,是我阅读的最终目的。
评分最近我特别迷恋研究古籍中关于“自然节律”的部分,总觉得我们现代人离自然的脉搏越来越远了。每天的生活节奏都是被手机和电脑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少有机会真正去体会四季的更迭,或是月亮的阴晴圆缺。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唤醒我这方面感知力的书,让我能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且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指导生活的。当然,我指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那种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能够让我明白,为什么古人会相信某些天象的变化会与人世间发生某种联系。这种对古人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是让我愿意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强大动力。
评分收到!我将尽力模仿读者的口吻,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丰富但均不直接涉及《周易推算万年历》具体内容的图书评价。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小小的执念,就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串联起时间长河,并且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读物。不是那种玄而又玄,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著作,而是能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触碰那些古老的智慧。有时候,看着日历上的数字一天天跳动,会突然觉得,我们只是时间洪流中的一粒沙,而那些古老的历法,仿佛是先人留下的航海图,指引着我们观察宇宙的规律,以及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我一直对“万年”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跨越了人类的生老病死,承载了多少沧桑变幻?如果能有一本书,能让我稍稍窥见其中一二,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切片,也足够让我兴奋许久。这种对时间深度和历史厚度的探寻,总让我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