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Palestine]

巴勒斯坦 [Palest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惠娜 著
图书标签:
  • 巴勒斯坦
  • 中东
  • 历史
  • 政治
  • 冲突
  • 阿拉伯-以色列冲突
  • 领土争端
  • 难民问题
  • 文化
  • 社会
  • 人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8224
版次:2
商品编码:123045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列国志(新版)
外文名称:Palestine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40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181号决议通过后,拟定的“阿拉伯国”未能建立。1993年中东和平进程启动后,巴勒斯坦通过与以色列和谈,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了民族权力机构进行自治,并陆续收回了约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本书深入介绍了巴勒斯坦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是了解巴勒斯坦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姚惠娜,1978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200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东问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 概览/1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2
    一 国土面积/2
    二 地理位置/3
    三 地形特点/3
    四 地质构造/4
    五 河流与湖泊/5
    六 气候/6
    七 行政区划/7
    八 人口、民族、语言/8
    九 国旗、国徽、国歌/13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15
    一 宗教/15
    二 民俗/16
    三 节日/21
  第三节 特色资源/22
    一 名胜古迹/22
    二 著名城市/23
第二章 历史/27
  第一节 上古简史/27
    一 远古时代/27
    二 青铜器时代/28
    三 铁器时代和犹太人统治时期/29
    四 前伊斯兰时代/29
  第二节 中古简史/30
    一 阿拉伯人的征服和统治/30
    二 巴勒斯坦的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31
    三 抗击十字军的斗争/33
  第三节 近代简史/33
    一 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33
    二 西方列强对巴勒斯坦的争夺/36
    三 巴勒斯坦犹太社团的发展/37
  第四节 现代简史/39
    一 英国的“扶犹抑阿”政策及其对巴勒斯坦的影响/39
    二 阿拉伯人的抗议与英国的安抚政策/40
    三 1936~1939年巴勒斯坦大起义/41
    四 英国改变“扶犹抑阿”政策/42
    五 美国介入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冲突/43
    六 联合国分治决议与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状态/44
    七 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演变/46
  第五节 当代简史/48
    一 巴勒斯坦战争/48
    二 巴勒斯坦战争后的阿拉伯领土/50
    三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斗争/52
    四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战略目标的演变/56
    五 《奥斯陆协议》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建立/59
    六 阿克萨起义与巴勒斯坦改革/60
    七 哈马斯的崛起与巴勒斯坦内部冲突/61
    八 民族和解与寻求联合国正式成员国地位/63
  第六节 著名历史人物/64
第三章 政治/67
  第一节 概述/67
    一 政治演变/68
    二 基本法/70
    三 选举法/71
  第二节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72
    一 性质和地位/72
    二 领导机构/73
    三 组织结构/74
    四 分化改组/75
  第三节 立法机构/77
    一 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77
    二 第一届立法委员会/79
    三 第二届立法会委员/80
  第四节 行政机构/81
    一 总统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81
    二 总理/82
    三 内阁/84
    四 地方政府制度和地方选举/91
  第五节 法律与司法/94
    一 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94
    二 法制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98
    三 司法/100
  第六节 主要政治派别和群众组织/105
    一 巴解组织所属派别/105
    二 其他派别/109
    三 巴勒斯坦群众组织/113
第四章 经济/115
  第一节 概述/115
    一 自治前的经济状况/115
    二 自治政府的经济政策/117
    三 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119
    四 巴以冲突对经济的影响/122
    五 自治政府的改革/124
    六 内部冲突后的经济状况/125
  第二节 农业/126
    一 概况/126
    二 种植业/129
    三 畜牧业/130
    四 渔业/131
  第三节 工业/132
    一 概况/132
    二 工业园区建设/134
    三 纺织和服装加工业/135
    四 石材开采和加工业/135
    五 建筑业/136
    六 电力供应/137
  第四节 商业/139
    一 商业环境/139
    二 商业发展/139
    三 商业服务组织/141
  第五节 旅游业/141
    一 旅游资源和设施/141
    二 旅游业发展概况/142
  第六节 交通与通信/144
    一 公路/144
    二 铁路/146
    三 航空/146
    四 加沙港/146
    五 邮政/147
    六 电信/147
    七 信息产业/149
  第七节 财政与金融/150
    一 财政/150
    二 金融/158
  第八节 对外经济关系/164
    一 对外贸易/164
    二 无形贸易收入/168
    三 外国资本/168
    四 外国援助/169
第五章 军事/177
  第一节 概述/177
    一 建军简史/177
    二 安全体制/179
    三 安全机构改革/180
  第二节 主要武装力量/181
    一 安全部队/181
    二 内政部/182
    三 情报总局/183
    四 总统卫队/184
    五 准军事部队/185
  第三节 装备和训练/186
    一 武器装备/186
    二 人员招募和训练/187
第六章 社会/189
  第一节 国民生活/189
    一 就业/189
    二 工资/192
    三 物价/193
    四 税收/194
    五 社会福利/195
    六 生活条件/196
    七 环境保护/197
  第二节 医疗卫生/198
    一 医疗状况/199
    二 预防医疗/200
    三 制药业/201
    四 冲突对巴勒斯坦医疗卫生的影响/201
    五 医疗援助/202
第七章 文化/205
  第一节 教育/205
    一 教育制度/205
    二 基础教育/206
    三 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209
    四 高等教育/210
    五 近东救济工程处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教育援助/214
  第二节 科学技术/215
    一 自然科学/215
    二 人文社会科学/216
    三 巴、以专业人员和学术界之间的对话/217
  第三节 文学艺术/217
    一 文学/217
    二 戏剧、电影/220
    三 音乐、舞蹈/223
    四 造型艺术/225
    五 文化设施/225
  第四节 体育/226
    一 概况/226
    二 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227
    三 女子体育发展/228
    四 体育国际交流/228
  第五节 新闻出版/229
    一 通讯社/229
    二 报纸杂志/230
    三 广播电视/231
    四 数字化新媒体/231
第八章 外交/233
  第一节 巴解组织建立初期的巴勒斯坦外交/233
    一 巴勒斯坦抵抗组织兴起的国际环境/233
    二 阿拉伯国家对巴解组织的态度/234
    三 中国对巴解组织的支持/235
  第二节 1967~1973年的巴勒斯坦外交/236
    一 法塔赫和巴解组织力量的增强/236
    二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236
    三 与苏联的关系/240
    四 与美国的关系/241
    五 与中国的关系/242
  第三节 1973~1982年的巴勒斯坦外交/243
    一 巴解组织国际地位的提高/243
    二 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244
    三 与以色列的关系/247
    四 与苏联的关系/248
    五 与美国的关系/249
    六 与西欧国家的关系/249
    七 与中国的关系/252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的巴勒斯坦外交/254
    一 与美国的关系/255
    二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256
    三 与以色列的关系/261
    四 与苏联的关系/262
    五 与欧洲国家的关系/263
    六 与中国的关系/264
  第五节 海湾战争后的巴勒斯坦外交/265
    一 与以色列的关系/265
    二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269
    三 与美国的关系/273
    四 与欧洲国家的关系/274
    五 与苏联及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关系/275
    六 与中国的关系/276
  第六节 2006年以来的巴勒斯坦外交/279
    一 与以色列的关系/280
    二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281
    三 与美国的关系/284
    四 与欧洲国家的关系/285
    五 与俄罗斯的关系/286
    六 与中国的关系/286
大事纪年/291
参考文献/299
索 引/305
第一版后记/311
第二版后记/313
《巴勒斯坦》:一段跨越山河的探索之旅 《巴勒斯坦》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体验,一次对土地、历史与人文的细腻描摹。作者以一个观察者的姿态,踏足这片古老而充满争议的土地,用真诚的笔触,捕捉那些在新闻报道和宏大叙事之外,鲜活而真实的生命瞬间。 本书的开篇,便是一幅浓墨重彩的视觉画卷。作者从高处俯瞰,描绘出巴勒斯坦大地独特的地理肌理——错落的山峦,蜿蜒的河谷,以及在干旱气候下顽强生存的植被。但这不是冰冷的地理学描述,而是饱含情感的凝视。每一寸土地,在作者的笔下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从橄榄树遒劲的根系,到古老石墙的斑驳痕迹,都渗透着历史的重量和文化的积淀。 随后,视角缓缓下移,进入了具体的场景。作者走进了那些古老的城市,如纳布卢斯、希伯伦,它们并非只是地图上的标记,而是活生生的社区。在狭窄的巷弄里,空气中弥漫着香料和咖啡的混合气息;在熙攘的市场中,商贩们热情的吆喝声交织着讨价还价的声浪;在错综的居民区,孩童们的笑闹声打破了沉寂。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显而易见的冲突和隔阂,但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记录下家庭晚餐的温馨,邻里间的互助,以及在艰难环境中人们所展现出的坚韧和乐观。 《巴勒斯坦》中的人物,是本书最动人的组成部分。作者笔下的人物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担忧,有自己的故事。有辛勤耕耘的农民,他们日复一日地守护着土地,即便面对重重困难,依旧对收获抱有希望;有心灵手巧的手工艺人,他们世代传承着精湛的技艺,将古老的智慧凝结在手中的器物中;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用知识和创意点亮未来;还有那些长者,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活化石。作者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让读者得以窥见在这片土地上,人性的光辉从未熄灭。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单一的视角和简单的定论。作者深知,任何关于巴勒斯坦的叙事,都难以完全涵盖其复杂性。因此,他选择了一种“在场”的姿态,用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记录,呈现出多层次的现实。他会探讨那些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制度性障碍,会触及那些塑造着集体记忆的事件,但他的落脚点始终是普通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种“不回避但不过度渲染”的处理方式,使得《巴勒斯坦》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启发性。 《巴勒斯坦》还深入到当地的文化肌理中。作者描绘了咖啡馆里慢悠悠的时光,那里是人们交流信息、消磨时光的重要场所。他品尝了当地的美食,从香浓的鹰嘴豆泥到烤制的各式肉类,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他还记录了当地的节日庆典,那些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仪式,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音乐、舞蹈、文学,这些艺术形式在巴勒斯坦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人们表达情感、凝聚认同的渠道。 对于历史,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试图理解历史如何渗透到当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会提及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城镇,会观察那些在历史遗迹中穿梭的人们,更会倾听他们关于过去的讲述。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上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其根源何在,又将走向何方。 《巴勒斯坦》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作者以一种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呈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也没有预设的判断,而是怀揣着一颗好奇和 empathetic 的心,去感受、去聆听、去记录。这种真挚的情感贯穿全书,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跟随作者一起,踏上了这段充满意义的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在这片被冲突和复杂性所笼罩的土地上,生命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绽放?《巴勒斯坦》所展现的,是人在逆境中不屈的意志,是文化在碰撞中顽强的生命力,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朴素而执着的追求。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能够穿透阴霾,闪耀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最终,《巴勒斯坦》留下的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对人性的敬畏,以及对这片土地上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放下固有的偏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认识一个真实而多维度的巴勒斯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缓缓地向你讲述着他的故事。他的话语中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只有娓娓道来的陈述,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被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方式所折服,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庞大的网,让你看到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逻辑。同时,他也没有忽略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声音,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种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既有史诗般的壮阔,又不失人性的温度。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地区的历史,更是人类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以及对和平与尊严的不懈追求。

评分

初读此书,我被其中所描绘的壮丽地貌所吸引,那些古老的城墙,绵延的山脉,以及深邃的峡谷,在文字中被勾勒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千百年岁月,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历史的回响。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引。他们经历的苦难,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他们与土地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情感,都让我深受触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即使是最微小的细节,也能被赋予深刻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那种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让人赞叹不已。读完这本书,我对这片土地的认知,早已超越了地图上的标示,而变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从多个角度审视某个地区文明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冲突,更是关于文化、历史、宗教以及人民生活的细致描绘。作者在考据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但又巧妙地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而是将严谨的学术研究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我惊叹于书中对当地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甚至日常饮食的描绘,这些细节让整个文本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道,听到市集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更重要的是,作者呈现了一种多元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妖魔化或神化,而是力求客观公正地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与碰撞。这种平衡的处理方式,让我能够跳出既有的刻板印象,更加理性地思考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饱经风霜却又透着一丝坚韧的色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悠久而复杂的故事。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并非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作者似乎有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经历,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我尤其被那些零星散落的个人故事所打动,它们像破碎的镜子,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顽强。那种深入骨髓的乡愁,那种对家园难以割舍的眷恋,透过文字,真切地传递到我的心里。读这本书,不单单是了解一个地理区域,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那些为守护家园而付出一切的人们,肃然起敬。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震撼的阅读体验。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世界。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们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真实动机的个体。我看到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愤怒,他们的爱,以及他们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的问题,引人深思。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共鸣,一种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那些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的人们的致敬。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