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浩瀚明代文献中钩稽索隐,力图寻觅大理石屏的小小踪迹。以时间、鉴赏分作经纬,综合古代家具、赏石、美术史、审美观念、出版物、地理交通、物价、工艺、风尚等多个视角,讨论明初以来出现的、以“云山意象”为核心审美价值的大理石屏开采、纳贡、传播、制作、消费、著述、收藏历程,阐述大理石屏在明代物质文明史框架下的演变流程,并在家具、文房陈设属性之外,讨论其作为“贡物”“商品”“礼物”的社会学意义。
数十年间,纽约、伦敦、香港、内地等拍卖会上,标注为”明代“的大理石屏偶有出现,不乏气度高雅之品。若在更大些范围里、以更为先进的科技鉴定,结合传统行家 “目鉴”之能,数量远远低于其他明式家具的大理石屏风,明代实物或会继续有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其石材属性、矿区认定、家具工艺、制式、铭刻等诸多问题提供线索,这需要时间积累与机会,作为高等级的文房书斋风雅之物,我认为明代大理石屏假如存世,因其”奢华“,更不免”低调“,主人当爱若拱璧、不轻易示人。不得不承认,在明代大理石屏极度缺乏实物佐证的前提下进行考证,确为遗憾。
蒋晖,苏州人,一九七零年生。素嗜文献,性好奇石。近年来,对江南园林及相关书画等古物递藏沿革,以迄江南人物,多有考证。著有《金粉人间·明式苏州》《园林卷子》《吴门牧云》等。
前言
第一章 明早期
一 格古寻石
二 杏园雅集
三 鹦鹉供屏
四 贵重礼物
第二章 弘治
五 两面石屏
六 同年画卷
七 蒙山烟雨
八 三十三屏
第三章 嘉靖(上)
九 禁采撤镇
十 沐府之藏
十一 醒酒石辩
十二 升庵长歌
十三 慈宁新宫
十四 俨山屏铭
第四章 嘉靖(下)
十五 流行礼物
十六 真赏陈列
十七 罢屏石疏
十八 所宝惟石
十九 冰山春色
第五章 万历(上)
二十 五色氤氲
二一 书斋之友
二二 屏名镌刻
二三 梅花巽字
二四 神移目骇
二五 神宗好货
二六 凤凰之谜
第六章 万历(下)
二七 百金论价
二八 味水轩里
二九 墨华阁上
三十 霞客万里
三一 长物文本
三二 梅颠道人
第七章 万历以后
三三 皇极八屏
三四 画上石屏
这本书,我必须说,带给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具象化”历史体验。我一直对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感到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薄纱,难以真正触碰到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而《明代大理石屏考》,则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我一直认为,一件器物,特别是那些曾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器物,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书中所描绘的大理石屏风,不仅仅是简单的家居摆设,它们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表达心志的载体,是士大夫阶层彰显品味、划分身份的象征。作者通过对屏风的形制、纹理、雕刻内容进行细致的解读,让我仿佛能够“看见”那些曾经在屏风前抚琴的女子,或是对弈的君子,他们通过屏风所营造的意境,来衬托自己的情趣与品格。书中关于“点石成金”般的匠心巧思,以及如何将天然的大理石纹理与人文意蕴巧妙地融合,都让我对明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充满了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理石屏风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物质文化,去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和生活美学的精彩读物。
评分《明代大理石屏考》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别具一格的切入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明代艺术史的通史性著作,但往往流于宏观,对于具体的器物研究,要么过于简略,要么缺乏深入的分析。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将焦点精准地锁定在大理石屏风这一相对“小众”却又极具代表性的领域,并以此为窗口,展现了明代在工艺制造、审美趣味、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的发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大理石屏风的比较研究,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技术革新、审美风尚的变迁。例如,文中对江西景德镇地区制造的漆金大理石屏风与苏州地区擅长雕刻的屏风在风格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和经济特点,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器物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屏风的生产组织、市场流通,甚至其在宗教仪式和丧葬习俗中的使用情况。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深度,又不乏可读性,对于任何对明代物质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尽管我并非专攻艺术史的学者,但《明代大理石屏考》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却是充满惊喜与启发。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情有独钟,书中关于大理石屏风在园林空间中的应用,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详细阐述了屏风如何被用于分隔空间、引导视线、营造意境,甚至成为园林景观的点缀。例如,文中提到的“漏窗式”屏风,以及那些与山石、水景巧妙结合的屏风设计,都让我对古人的造园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在假山旁,一块浑然天成、纹理如同水墨画的大理石屏风,静静地矗立,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匠人巧思的完美结合;又或是在庭院一角,一面精雕细琢的屏风,将光影巧妙地分割,在地面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屏风本身,它更是关于如何通过一个具体的器物,去理解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空间观念,以及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阅读过程中,我甚至开始联想到,明代文人为何如此钟爱大理石,这种天然的纹理、温润的质感,是否也寄托了他们对于君子品德、淡泊宁静的追求。
评分读罢《明代大理石屏考》,心中涌起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细节之严谨考证的钦佩。我是一名对古代建筑史颇感兴趣的爱好者,过去在研究明代建筑的室内空间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零散的记载,提及屏风的存在,但往往语焉不详,难以形成完整的概念。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认知上的空白,并且以一种近乎“考古式”的细致,将那些模糊的线索抽丝剥茧,呈现出一个清晰而丰富的大理石屏风的世界。书中对于史料的运用,既有文献记载的引用,更有考古发现的出土实物分析,甚至还结合了当时的绘画作品和文学描述,力求从多角度还原大理石屏风的真实面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辨析不同时期屏风风格演变时所展现出的功力,从早期的简约朴素,到中期的繁复华丽,再到晚期的回归淡雅,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思潮的变化,而大理石屏风恰恰是这些变化的忠实见证者。书中对于那些可能存在的争议性话题,如屏风的原始功能、不同阶层对屏风的接受程度等,也进行了审慎的讨论,没有简单地下定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思考,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明代大理石屏考》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说,它开启了我对明代室内陈设艺术的一个全新认知维度。我一直对明代家具和书画颇有研究,但总觉得那些精美的案几、椅凳,或是案头那些意境悠远的水墨,似乎总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一种能够将这些艺术品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视觉场域的关键要素。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高雅而神秘的大理石屏风,才是明代士大夫居家审美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书中对大理石屏风的材质、工艺、造型,以及其在不同场合(无论是书斋、客厅还是园林)的陈设方式,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梳理和论证。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不同地区大理石矿藏的开采与运输,以及各地工匠在继承传统又融入地域特色的工艺发展脉络的阐述,感到十分惊叹。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史料,而是真正地将冰冷的文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江南水乡的精巧园林中,静静伫立、映照着文人墨客身影的天然纹理石屏,又或者是在北方王公贵族府邸中,那气势恢宏、彰显身份的大型屏风。这种对物质载体背后文化意涵的深入挖掘,让我对明代生活美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相关文献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