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3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主打选题:
星尘大海——黑水摄影,揭秘海洋生物的童年时光
撰文/张帆
引言:许多看似熟识的海洋生物,它们幼体的形态与行为,至今依然不为人知。水下摄影师张帆历时3年,趁夜幕降临,在海水中寻觅、拍摄各类生物的童年影像。至今为止,这是科学家与摄影师鲜有问津的领域。微小的生命就像点点星光,在幽暗海洋中闪耀着无尽的未知与神秘。
96次航拍峨眉:换个角度看巴蜀名山
撰文/杨博 摄影/田捷砚
引言:峨眉山是人们熟悉的一处佛教圣地,也是一座在地质构造上极为独特的山脉——它是一座典型断块山,山顶似一张倾斜的桌面,表面被一层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所覆盖。由于一年中有300多天被云雾笼罩,因此对众多匆匆过客来说,很少有人能清晰目睹这座佛教名山的整体面貌。从1995年开始,20多年中,摄影家田捷砚乘坐直升机,96次航拍峨眉山,为我们带来了不同视角下的圣山雄姿……
中国青铜器王国露出冰山一角
宝鸡石鼓山商周墓揭秘
撰文/郑骁锋 摄影/龙剑辉
引言:近期文博类节目热播,各种国宝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在众多国宝中,有一类器物反复出现,意义重大,堪称国宝中的国宝,那就是青铜器。陕西宝鸡,一直有着“青铜器之乡”的美誉,从古到今,这里一直密集、持久地有青铜器出世。而有关宝鸡青铜器,新重大的发现,当属石鼓山商周墓。从2012年被发现以来,历经几年不断发掘探索,到现在石鼓山商周墓墓主身份现已基本确定——这片墓葬很可能就是《封神演义》中赫赫有名的姜太公的家族墓,墓葬中的许多精美青铜器也得以次示于人前。
在涠洲岛种珊瑚:热带造礁珊瑚的生存实验
撰文/覃妮娜
引言:珊瑚可以被人工“种植”,如同陆地上的植物苗圃。可为什么要种珊瑚呢?广西的涠洲岛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珊瑚分布的北界,由于近年气候变暖的趋势,热带核心区的石珊瑚分布有向亚热带迁移的态势。于是涠洲岛变成了热带石珊瑚未来的“避难所”。科学家们在涠洲岛海域进行着人工繁育珊瑚的多项实验,那里因而成为了珊瑚生存实验的天然场地。
寻找中国后的穿山甲(缺总标题 总引言)
撰文|左凌仁 摄影|董磊等
引言:穿山甲是一种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野生动物。长久以来,它们以食物和药物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肉食用、甲片入药。但对于活生生的它们,我们却知之甚少。它们的命运也在这种熟悉和陌生之间,滑向了濒危的边缘。当我们想要全面了解这种动物时,在国内却几乎已经找不到……
“舌尖上”的非洲穿山甲: 将被吃绝的活化石
撰文:Alexis Kriel 摄影: APWG 等
引言:提起穿山甲,很多人只知道它们生活在中国,然而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却也生活着4种不同的穿山甲。虽然习性迥异,但非洲穿山甲们与它们的亚洲亲戚一样全身被覆着鳞甲,保护它们免遭大多数捕食者的威胁。可也正是因为这些价值不菲的甲片,让它们成为了盗猎者们觊觎的目标。如今非洲穿山甲正在面临一场的灭种危机,而中国人恰恰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乌珠穆沁:古老草原部落如何“穿越”古今
撰文/舒泥 摄影/舒泥 等
引言:乌珠穆沁是锡林郭勒草原上一个古老的蒙古族部落,族人保持着十分传统的生活方式,骑射、套马、摔跤是他们的日常游戏,牧马人是他们景仰的职业。而当这片古老的草原不可避免地与现代都市文化发生碰撞时,乌珠穆沁人又将如何应对?
绿野仙踪,寻找长白山里的“外星生物”
撰文/稻城 摄影/温仕良 等
引言:吉林省长白山以火山地貌和植被垂直景观而闻名于世。而在长白山茫茫林海里还生活着一个神秘家族,数量不多,却异常精彩,形似真菌却又能运动。人们对其知之甚少,甚至将其视作来自外星的物质。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深蓝汤加,大翅鲸的伊甸园
撰文、摄影/张帆
引言:南太平洋的汤加王国,因美妙的热带海岛风情而举世闻名。然而,当南半球渐入冬季,在海面之下,一个属于海中巨兽的精彩世界便会拉开大幕。摄影师潜入深蓝汤加,带领我们来到大翅鲸的伊甸园。
南迦帕尔巴特峰:中国登山人的荣耀与悲歌
撰文/宏立 摄影/张梁 等
引言:历史上,南迦帕尔巴特峰所在地区就与中国颇有渊源,但多数国人知道这座8000米级雪山,还是源于2013年的一次恐怖袭击惨案:中国两名优秀的民间登山人被杀害于此。2017年10月,张梁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完成了中国民间登山人未竟的事业——登顶14座8000米级雪山。从此,中国登山人的荣耀与悲歌,在这座位于克什米尔(巴控)地区、被称为“杀人峰”的雪山周围流传、飘荡……
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拿到手的感觉就跟以往有些不一样,首先是封面,那种淡淡的,带着点历史厚重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有种想深入了解一番的冲动。翻开内页,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组关于某种古老遗迹的航拍图,简直震撼人心。像素的细腻程度,色彩的还原度,都远超我的预期,仿佛我正站在高空俯瞰着那段失落的文明,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沧桑的故事。文章的叙述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带着一种探索的口吻,仿佛作者就是一名亲身经历者,在现场为我们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又为何最终归于沉寂。配图也极其考究,不只是简单的插画,而是很多从未见过的考古发掘照片,有些器物的造型奇特,纹饰精美,让人不禁猜测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还有几张复原图,虽然不能完全证实,但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想象空间,非常佩服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打磨。这期杂志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真的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一篇关于某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报道,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深入到当地,用一种非常真诚的视角,去记录和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习俗,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文字的描写细腻而富有感情,不是那种俯视的姿态,而是平等地去交流,去感受。我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看到了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杂志配发的图片也非常有力量,那些人物肖像,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故事;那些生活场景,充满了烟火气,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听到他们的歌声,闻到他们的炊烟。最让我感动的是,文章没有过度渲染所谓的“神秘感”,而是用一种朴实的方式,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智慧。读完之后,我更加觉得,我们应该去了解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民族的根,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国国家地理》在图片质量上是没得说的,但这次的图片,还是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那组关于某个古老交通线路的专题,完全颠覆了我对“路”的认知。我之前只知道有公路、铁路,但没想到,在古代,人们竟然能利用那么独特的地理条件,开辟出那些令人惊叹的“路”。杂志里大量的俯瞰图,让我看到了这些线路在地图上的蜿蜒曲折,与山川河流巧妙地结合,简直是鬼斧神工。更绝的是,有些图片还能看到一些古老的遗迹,比如石阶、桥梁,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那些细节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毅力。文章的叙述也很有感染力,不是枯燥的地理知识,而是带着一种探险的意味,仿佛作者亲身走过这些古道,在为我们讲述沿途的风景和故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他们一起踏上了这段旅程,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壮丽。这期杂志让我对“连接”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如今便捷的交通。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期待这期《中国国家地理》,毕竟一年到头杂志太多,能让我眼前一亮的不多。但这次真的给了我一个惊喜。特别是其中一篇关于某个地区特有生物的报道,真的是把我惊艳到了。文字描述非常生动,没有那些冷冰冰的科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有点俏皮的语言,把我带入了那个神奇的生物王国。我从来没想过,一种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昆虫,竟然会有如此复杂的行为模式,而作者竟然能如此细致地观察并记录下来,这得花多少时间和耐心啊!更绝的是,杂志里的摄影作品,每一张都像是画家笔下的杰作。那光影的运用,构图的巧妙,把这些小生命的神态捕捉得淋漓尽致,好像它们就在我眼前活蹦乱跳一样。还有一些特写镜头,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纹理和色彩,我之前从未注意到这些生物身上隐藏的美。读完这篇报道,我对那个地区,对那些生命,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敬畏。我觉得这才是科普的真正魅力所在,它不是让我们死记硬背,而是让我们去感受,去发现,去热爱。
评分我通常会挑着看《中国国家地理》,但这次的某个专题,让我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都看完了。这个专题讲的是某个特定地理现象,我之前对此一无所知,但杂志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把我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一直深入到最前沿的研究。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就像是在一步步引导我走进一个科学的殿堂。而且,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他们还穿插了很多实地考察的案例,有地图,有数据,还有当地人的访谈,让整个叙述更加立体,更加有说服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展示了一些非常复杂的科学模型图,但配上的文字解释却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原理。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传递,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严谨地探索未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他们一起做了一次研究,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比以前方便多了
评分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3月号)
评分非常好!!!!!!
评分正品质量,物流快速。
评分学生买的书,价格合适便宜
评分感觉还不错,希望女儿喜欢,纸质特别的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中国国家地理,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