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浩瀚明代文獻中鈎稽索隱,力圖尋覓大理石屏的小小蹤跡。以時間、鑒賞分作經緯,綜閤古代傢具、賞石、美術史、審美觀念、齣版物、地理交通、物價、工藝、風尚等多個視角,討論明初以來齣現的、以“雲山意象”為核心審美價值的大理石屏開采、納貢、傳播、製作、消費、著述、收藏曆程,闡述大理石屏在明代物質文明史框架下的演變流程,並在傢具、文房陳設屬性之外,討論其作為“貢物”“商品”“禮物”的社會學意義。
數十年間,紐約、倫敦、香港、內地等拍賣會上,標注為”明代“的大理石屏偶有齣現,不乏氣度高雅之品。若在更大些範圍裏、以更為先進的科技鑒定,結閤傳統行傢 “目鑒”之能,數量遠遠低於其他明式傢具的大理石屏風,明代實物或會繼續有所發現,為進一步研究其石材屬性、礦區認定、傢具工藝、製式、銘刻等諸多問題提供綫索,這需要時間積纍與機會,作為高等級的文房書齋風雅之物,我認為明代大理石屏假如存世,因其”奢華“,更不免”低調“,主人當愛若拱璧、不輕易示人。不得不承認,在明代大理石屏極度缺乏實物佐證的前提下進行考證,確為遺憾。
蔣暉,蘇州人,一九七零年生。素嗜文獻,性好奇石。近年來,對江南園林及相關書畫等古物遞藏沿革,以迄江南人物,多有考證。著有《金粉人間·明式蘇州》《園林捲子》《吳門牧雲》等。
前言
第一章 明早期
一 格古尋石
二 杏園雅集
三 鸚鵡供屏
四 貴重禮物
第二章 弘治
五 兩麵石屏
六 同年畫捲
七 濛山煙雨
八 三十三屏
第三章 嘉靖(上)
九 禁采撤鎮
十 沐府之藏
十一 醒酒石辯
十二 升庵長歌
十三 慈寜新宮
十四 儼山屏銘
第四章 嘉靖(下)
十五 流行禮物
十六 真賞陳列
十七 罷屏石疏
十八 所寶惟石
十九 冰山春色
第五章 萬曆(上)
二十 五色氤氳
二一 書齋之友
二二 屏名鎸刻
二三 梅花巽字
二四 神移目駭
二五 神宗好貨
二六 鳳凰之謎
第六章 萬曆(下)
二七 百金論價
二八 味水軒裏
二九 墨華閣上
三十 霞客萬裏
三一 長物文本
三二 梅顛道人
第七章 萬曆以後
三三 皇極八屏
三四 畫上石屏
《明代大理石屏考》以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彆具一格的切入點,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之前閱讀過一些關於明代藝術史的通史性著作,但往往流於宏觀,對於具體的器物研究,要麼過於簡略,要麼缺乏深入的分析。這本書則完全不同,它將焦點精準地鎖定在大理石屏風這一相對“小眾”卻又極具代錶性的領域,並以此為窗口,展現瞭明代在工藝製造、審美趣味、社會生活等多個層麵的發展。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大理石屏風的比較研究,這種細緻入微的對比,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技術革新、審美風尚的變遷。例如,文中對江西景德鎮地區製造的漆金大理石屏風與蘇州地區擅長雕刻的屏風在風格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和經濟特點,都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器物本身,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探討瞭屏風的生産組織、市場流通,甚至其在宗教儀式和喪葬習俗中的使用情況。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使得整本書既有學術深度,又不乏可讀性,對於任何對明代物質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盡管我並非專攻藝術史的學者,但《明代大理石屏考》帶給我的閱讀體驗,卻是充滿驚喜與啓發。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藝術情有獨鍾,書中關於大理石屏風在園林空間中的應用,給瞭我極大的啓發。作者詳細闡述瞭屏風如何被用於分隔空間、引導視綫、營造意境,甚至成為園林景觀的點綴。例如,文中提到的“漏窗式”屏風,以及那些與山石、水景巧妙結閤的屏風設計,都讓我對古人的造園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畫麵:在假山旁,一塊渾然天成、紋理如同水墨畫的大理石屏風,靜靜地矗立,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匠人巧思的完美結閤;又或是在庭院一角,一麵精雕細琢的屏風,將光影巧妙地分割,在地麵投下斑駁陸離的光影,營造齣一種幽深靜謐的氛圍。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屏風本身,它更是關於如何通過一個具體的器物,去理解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空間觀念,以及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閱讀過程中,我甚至開始聯想到,明代文人為何如此鍾愛大理石,這種天然的紋理、溫潤的質感,是否也寄托瞭他們對於君子品德、淡泊寜靜的追求。
評分讀罷《明代大理石屏考》,心中湧起的更多的是一種對曆史細節之嚴謹考證的欽佩。我是一名對古代建築史頗感興趣的愛好者,過去在研究明代建築的室內空間時,常常會遇到一些零散的記載,提及屏風的存在,但往往語焉不詳,難以形成完整的概念。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認知上的空白,並且以一種近乎“考古式”的細緻,將那些模糊的綫索抽絲剝繭,呈現齣一個清晰而豐富的大理石屏風的世界。書中對於史料的運用,既有文獻記載的引用,更有考古發現的齣土實物分析,甚至還結閤瞭當時的繪畫作品和文學描述,力求從多角度還原大理石屏風的真實麵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辨析不同時期屏風風格演變時所展現齣的功力,從早期的簡約樸素,到中期的繁復華麗,再到晚期的迴歸淡雅,每一個階段的轉變都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思潮的變化,而大理石屏風恰恰是這些變化的忠實見證者。書中對於那些可能存在的爭議性話題,如屏風的原始功能、不同階層對屏風的接受程度等,也進行瞭審慎的討論,沒有簡單地下定論,而是引導讀者一同思考,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讓人肅然起敬。
評分這本書,我必須說,帶給我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具象化”曆史體驗。我一直對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追求感到好奇,但總覺得隔著一層薄紗,難以真正觸碰到那個時代的精神內核。而《明代大理石屏考》,則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我一直認為,一件器物,特彆是那些曾經在人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器物,能夠最真實地反映齣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書中所描繪的大理石屏風,不僅僅是簡單的傢居擺設,它們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錶達心誌的載體,是士大夫階層彰顯品味、劃分身份的象徵。作者通過對屏風的形製、紋理、雕刻內容進行細緻的解讀,讓我仿佛能夠“看見”那些曾經在屏風前撫琴的女子,或是對弈的君子,他們通過屏風所營造的意境,來襯托自己的情趣與品格。書中關於“點石成金”般的匠心巧思,以及如何將天然的大理石紋理與人文意蘊巧妙地融閤,都讓我對明代工匠的智慧與創造力充滿瞭敬意。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理石屏風的學術專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通過物質文化,去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和生活美學的精彩讀物。
評分這本《明代大理石屏考》著實讓我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說,它開啓瞭我對明代室內陳設藝術的一個全新認知維度。我一直對明代傢具和書畫頗有研究,但總覺得那些精美的案幾、椅凳,或是案頭那些意境悠遠的水墨,似乎總缺少瞭點什麼,缺少一種能夠將這些藝術品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視覺場域的關鍵要素。直到我翻開這本書,纔恍然大悟,原來那些高雅而神秘的大理石屏風,纔是明代士大夫居傢審美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書中對大理石屏風的材質、工藝、造型,以及其在不同場閤(無論是書齋、客廳還是園林)的陳設方式,都進行瞭極為詳盡的梳理和論證。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不同地區大理石礦藏的開采與運輸,以及各地工匠在繼承傳統又融入地域特色的工藝發展脈絡的闡述,感到十分驚嘆。作者不僅僅是在羅列史料,而是真正地將冰冷的文字賦予瞭鮮活的生命,讓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江南水鄉的精巧園林中,靜靜佇立、映照著文人墨客身影的天然紋理石屏,又或者是在北方王公貴族府邸中,那氣勢恢宏、彰顯身份的大型屏風。這種對物質載體背後文化意涵的深入挖掘,讓我對明代生活美學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究相關文獻的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