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加缪的代表作品。在书中,作者通过描写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奥兰市居民,面对肆虐的鼠疫联合抗争,表现困境中的人们奋力拼搏的态度和他们对真理、正义的追求。书中收录知名翻译家李玉民先生的长篇译序,剖析加缪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
《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深具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奥兰市居民,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和死亡的威胁,同仇敌忾、勇敢反抗的故事。书中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小城中鲜活的日常生活,也清晰刻画了鼠疫爆发之时普通人的挣扎与抗争,展现出困境中的人们奋力拼搏的态度和他们对真理、正义的追求。
[法]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1957年,加缪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加缪的创作以人道主义和人的尊严问题为核心,作品中呈现出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他的代表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话》。
译者介绍:
李玉民:首都师范大学外院教授、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加缪全集.戏剧卷》。
他(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
——1957年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和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他死于一九六〇年,他的死让整个文学界感到是一种个人损失。
——苏珊.桑塔格
他在本世纪(20世纪)顶住了历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醒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了胜负难卜的宣战
——让-保罗.萨特
《鼠疫》是个伟大的预言, 很少有人读过它而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恐怕是加缪用了简单的语言叙述了一些普通人面对一场灾难时一些简单的行为吧。引人入胜、瑰丽奇异、慷慨激昂当然也会使我们感动,但是这种感动不大会持久。真正能使我们的心灵深处燃烧起来的,还是战胜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平凡的、每日都在进行工作的人们。
——周国平
译 序
真理原本的面目 李玉民… 001
人物简介… 001
鼠疫
第一部… 001
第二部… 059
第三部… 151
第四部… 169
第五部… 243
附录
加缪生平与创作年表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奥兰的奇特事件,构成本部纪事的素材。通常认为,这些事件不该发生在那里,情况有点反常。初次领略,奥兰的确是一座普通城市,只不过是阿尔及利亚滨海的一个法国海外省的省会。
应当承认,这座城市,从本身看来挺丑陋,表面看上去倒很平静,必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它同各个地域其他许多商埠的差异。譬如说,一座城市既没有鸽子,也没有树木和花园,既看不见鸟儿扑打的翅膀,也听不到树叶沙沙的声响,总之,这样毫无特色的地方,让人怎么想象呢?在这里,四季的交替,仅仅在天空显现。只有清爽的空气、小贩从郊区运来的大批花篮,才带来春天的消息:那是在市场上兜售的春天。整个夏季,炎炎烈日烧烤着干透了的房舍,给墙壁蒙上一层灰突突的灰烬。于是,家家户户只能关紧了百叶窗,躲在阴影里生活。到了秋天则相反,大雨滂沱,满街泥浆的洪流。
要了解一座城市,简便的办法就是探索居民如何劳动、如何爱,以及如何死亡。也许是受气候的影响,在我们这座小城里,所有这些事情都同时进行,处于同样状态,既狂热又驰心旁骛。也就是说,大家都感到百无聊赖,又得尽量习以为常。我们的同胞都很有干劲,但总是为了发财致富。他们对经商兴趣尤为浓厚,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首先经营的是买卖,自不待言,他们也同样喜爱寻常的乐趣,他们爱女人、爱看电影、爱泡海水澡。不过,他们却十分理智,这类消遣只留待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而一星期的其他日子,就力求多多赚钱。傍晚他们离开办公室,定时到咖啡馆相聚,再沿着同一条林荫大道散步,或者待在自家的阳台上。年纪最轻的人,欲望强烈,但是短暂;而年纪最大的人,坏毛病也大不过参加滚球协会的活动、联谊会的宴会,到俱乐部打牌,碰运气大赌两把。
坦白说,我很少会对一部作品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读完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完全抽离出来。这本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塑造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叙事视角,那个观察者仿佛站在了时间的边缘,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记录着世事的变迁。在语言风格上,它的变化极为丰富,从开篇的冷静克制,到中期描述恐慌时的急促和碎片化,再到后期对逝去生命的悼念时的沉郁和诗意,每一个阶段的措辞和句式结构都与当时的情境完美契合。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间”的处理。在瘟疫肆虐的时期,时间似乎被拉伸、扭曲了,每一天都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而书中的叙述巧妙地捕捉到了这种时间感的异化。它迫使读者慢下来,去体会那种被困住、被凝固的绝望感,以及在漫长等待中对奇迹和希望的微弱期盼。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份关于生命、时间与人性极限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其复杂性和深度,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沉郁的色调和精致的烫金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一股不同寻常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精装本特有的扎实触感,简直让人爱不释手,翻开扉页,纸张的质地也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内容上,我首先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急于展现宏大的灾难场面,而是选择从一个相对微小的视角切入,细腻地描绘了特定时期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那种平静生活下潜藏的焦虑,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对某个医生日常巡诊细节的描写,寥寥数语,却能让人想象出那个年代医疗条件的艰辛和人们面对未知疾病时的恐慌与无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每个人物都有其复杂性,没有绝对的英雄或恶人,只有在极端环境下挣扎求生、展现人性的普通人。读到一半时,我甚至会忍不住放下书,去思考,如果是我身处那个情境,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才是真正好作品的魅力所在。整体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事件,更是在探讨人性在考验面前的韧性与脆弱,绝对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在阅读时做笔记的读者,很多书因为纸张质量问题或装帧设计不合理,让我很难下笔。但这本书的精装设计非常人性化,书页平整,装订牢固,即便是多次翻阅查找细节,书脊也毫无损伤的迹象。这让我能更专注于文本本身。这本书所展现的世界观是如此的宏大而又微观。它不仅记录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更像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反思。书中对体制应对危机的反应、媒体的报道方式,乃至普通民众的盲从与反抗,都有着极其精准的社会学洞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抵抗”的描写,那不是英雄式的个人壮举,而是无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下去的微小努力——坚守岗位、互相搀扶、默默付出。正是这些“微小的抵抗”,构成了人类精神面对巨大黑暗时最坚韧的光芒。这种对“平凡中的伟大”的捕捉,使整部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而不是单纯的绝望。
评分我通常对经典名著类的书籍持谨慎态度,总觉得它们被过度解读,少了点新鲜感。但这次拿到这本精装版本,纯粹是出于对艺术品般的装帧的喜爱。然而,阅读体验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叙事结构的巧妙布局。它不是线性的叙述,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不同人物的命运线索交织在一起,偶尔会跳跃时间线,但每一次跳跃都有效地服务于揭示某个更深层次的主题。例如,在描述初期阶段人们对疫情的“不信”与“否认”时,作者运用了大量幽默甚至略带荒诞的笔触,这使得后半部分当灾难真正全面爆发时,那种冲击力显得更为猛烈和震撼。这就像是先让你在温水中慢慢适应,然后猛地将你推入冰窖。此外,书中对专业性名词的运用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描述的准确性,又不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阅读障碍,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调研功底和高超的驾驭能力。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大部头”有些望而却步,生怕内容过于晦涩或者说教味太重,毕竟这种题材的作品往往容易陷入沉闷的泥潭。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有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但叙事节奏却把握得非常现代。特别是他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简直是大师级的。那种湿热、令人窒息的黏稠感,仿佛真的可以穿透纸面扑面而来,让你清晰地感受到疾病蔓延的阴影是如何一点点笼罩整座城市的。书中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和哲学思辨,但它们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人物的日常对话和行动之中,绝不突兀。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隔离”这个主题的方式。隔离既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书中那些关于疏离、猜忌和道德困境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瘟疫并不仅仅是病毒本身,更是人性在恐惧下的异化。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整理一下思绪,因为它引发的思考太多了,关于责任、关于群体意识、关于个体在巨大命运面前的无力感,都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是课程需要而读的,不过对存在主义还是挺有兴趣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很好,很好看值得一读。
评分很满意
评分书很好,很好看值得一读。
评分是课程需要而读的,不过对存在主义还是挺有兴趣的。
评分是课程需要而读的,不过对存在主义还是挺有兴趣的。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买来收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