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悟锤

心悟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仲祥,易帆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人生
  • 顿悟
  • 自我成长
  • 心灵鸡汤
  • 思考
  • 智慧
  • 感悟
  • 生活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951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6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该书将在养生、防身、防病中发挥作用 。

内容简介

“心悟锤”根之于心,发之于悟,千锤百炼,百炼成钢。“心悟锤”舒展圆活, 呑吐沉浮,刚柔相济,牝牡相从,内丹如山涧小溪,流水涓涓,细而无声,形随意引,相依相随,修练中形体稍有停断,此乃丹内之炁顺随专一之自然体现。中华武术不论内外拳法,皆重内练,惟行此法方能得道,惟行此法方能形成以“精、气、神”为基础之“能量流”。“能量流”的形成有利于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激发元气,扶正祛邪,从而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人体机能,以至祛病延年,也是提高人文质量,推进人类社会进步之必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心悟锤慨论 001
第二章 心悟锤甲路 、乙路拳谱 023
第三章 心悟锤甲路六十四式图解 027
一、预备式、起式 034
二、童子敬佛、要静心 034
三、推窗望月、意开门 037
四、吞吐沉浮、立身正 038
五、虎视眈眈、肩坠沉 039
六、和盘托出、左炮拳 040
七、顺手牵羊、随身走 041
八、二虎擘牙、守腰间 042
九、随波逐浪、不丢顶 043
十、仙人指路、怀抱月 044
十 一、指东击西、回身肘 045
十 二、雄狮戏球、腰主导 047
十 三、吞吐沉浮、立身正 048
十 四、虎视眈眈、守右式 049
十 五、君子敬酒、双掌出 050
十 六、大圣捧桃、尾闾正 051
十 七、关公抚须、顶头悬 052
十 八、拨云见日、狮张口 053
十 九、虎啸山林、意掌中 054
二 十、螳螂捕蝉、上下稳 055
二十一、青云直上、上下随 056
二十二、凌上虐下、左抛膝 058
剑、随身走 060
二十五、声东击西、后蹬腿 061
二十六、白鹤亮翅、左横蹬 062
二十七、混水摸鱼、双托印 064
二十八、双管齐下、马步稳 066
二十九、双龙出海、缠丝巧 067
三 十、霸王开弓、尾闾正 068
三十一、旋乾转坤,牛角肘 069
三十二、张弓射月、意回身 071
三十三、随波逐浪、出盘肘 073
三十四、饿虎捕食、双掌凶 074
三十五、岩鹰展翅、出掛脚 075
三十六、迎门捧手、右炮拳 077
三十七、绵里藏针、左蹬腿 078
三十八、双凤朝阳、手缠丝 080
三十九、擎天一柱、攻守倚 081
四 十、浪子捡财、攻下路 083
四十一、二郎担山、左单鞭 085
四十二、稳如磐石、意下沉 087
四十三、吞天吐日、抱环宇 088
四十四、顶天立地、意托天 089
四十五、铁牛耕地、意下行(左式) 091
四十六、二郎担山、回马鞭(左式) 092
四十七、铁牛耕地、形随气(右式) 093
四十八、二郎担山、回马鞭(右式) 094
四十九、金鸡独立、正蹬腿 095
五 十、顺风使舵、右炮拳 096
五十一、搂膝拗步、随身走 098
五十二、擎天杵地、意上下 099
五十三、青龙入海、意下沉 100
五十四、盘龙卧虎、双铁扇 102
五十五、顺水推舟、双推掌 103
五十六、单刀直入、明箭脚 104
五十七、左冲右突、随身进 106
五十八、拨山扛鼎、三体式 107
九、步步为营、出单掌 108
六 十、劈掛连环、斜挥手 110
六十一、明枪暗箭、反撩阴 111
六十二、劈头盖脸、劲整透 112
六十三、双凤朝阳、旋中缠 113
六十四、收式、定丹田 114
第四章 心悟锤乙路六十式图解 119
一、预备式、起式 120
二、童子敬佛、要静心 121
三、推窗望月、意开门 123
四、意搏云天、外穿连 124
五、二郎担山、右至左 125
六、盘龙卧虎、右单鞭 126
七、饿虎捕食、意双掌 128
八、随波逐浪、尾颅正 129
九、天翻地覆、腰胯劲 131
十、牛气冲天、双按掌 132
十 一、瞻前顾后、左炮拳 133
十 二、灵猫捕鼠、架炮拳 135
十 三、二虎擘牙、左倒肘 137
十 四、劈掛连环、右炮拳 138
十 五、左右开弓、腰为轴 140
十 六、虎虎生威、架勾拳 141
十 七、翻云覆雨、左倒肘 142
十 八、饿虎捕食、左炮拳 144
十 九、杨鞭跃马、右箭禅 145
二 十、盖地铺天、右砍掌 147
二十一、顺其自圆、牛角拳 148
二十二、顺水推舟、右炮拳 150
二十三、拳脚相交、腰主宰 152
二十四、风平浪静、出双掌 154
二十五、英雄伏虎、马步稳 156
二十六、金鸡独立、刀削竹 158
二十七、翻江倒海、右踏掌 160
二十八、白蛇吐信、连珠炮 161
、乌龙摆尾、下勾拳 164
三十一、架打炮拳、随腰走 166
三十二、双杵圆旋、左炮拳 167
三十三、牛气冲天、转身正 168
三十四、四平八稳、左平拳 170
三十五、柱天踏地、意掌中 171
三十六、翻江倒海、腰胯劲(左) 172
三十七、捉虎擒蛟、左立掌 174
三十八、翻江倒海、腰主宰(右) 175
三十九、擒蛟捉虎、伏虎式 177
四 十、泰山压顶、指裆拳 178
四十一、快刀削竹、随身走 180
四十二、弓调马伏、右掌凶 181
四十三、白鹤亮翅、左蹬腿 183
四十四、穷追不舍,意转身 184
四十五、擎天动地、腰胯旋 186
四十六、以守为攻、双立掌 187
、烈马悬蹄、右砍掌 189
四十九、恨天无环、指裆拳 191
五 十、双凤朝阳、双按掌 192
五十一、牛气冲天、转身正 193
五十二、力劈华山、双铁扇 194
五十三、双风贯耳、右蹬腿 195
五十四、以退为进、双立掌 196
五十五、拨云见日、双掌凶 197
五十六、虎视眈眈、顶头悬 198
五十七、大刀阔斧、右横拳 199
五十八、拨草寻蛇、双臂旋 201
五十九、金鸡独立、刀削竹 202
六 十、收式、定丹田 20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心悟锤慨论
  心悟锤概论
  “心悟锤”根之于心,发之于悟,千锤百炼,百炼成钢。“心悟锤”舒展圆活, 呑吐沉浮,刚柔相济,牝牡相从,内丹如山涧小溪,流水涓涓,细而无声,形随意引,相依相随,修练中形体稍有停断,此乃丹内之炁顺随专一之自然体现。中华武术不论内外拳法,皆重内练,惟行此法方能得道,惟行此法方能形成以“精、气、神”为基础之“能量流”。“能量流”的形成有利于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激发元气,扶正祛邪,从而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人体机能,以至祛病延年,也是提高人文质量,推进人类社会进步之必然。
  一、 能量与人类社会进步之关系
  1690 年,法国人巴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活塞蒸汽机,从而改变了人类最原始的运输方式,一场动力机械的创新,让人类社会有了新的飞跃,而促进这个史无前例的飞跃,就是蒸汽机产生的“能量流”所带来的驱动力,它让人类社会随着火车的轰隆声,轮船的汽笛声,进入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崭新世界。从蒸汽机热能过渡到内燃机能量,以及风能量、水能量,直到物理核能量的迅速发展等等。层出不穷的诸多高科技能量,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今天的数字讯息世界,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启迪人类,在生命科学中更深入地考究,探索人的魏伯阳(东汉100~170)在内丹经络学的修炼领域, 不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了颇高造诣。魏氏所著《周易参同契》充分运用了易学的阴阳变化之理,深刻论述了内丹、内养之道,明确了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以及同功而异用的对应关系。并且将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科学融汇于一体,为中华医武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智慧修身养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以至千百年以后的人们,以此而领略到中华古人非凡的哲学智慧和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内丹修炼亦称炼己筑基之学,是以“天人合一”古哲学为指导思想,以人体元气为鼎炉,并以精气神为基本物质,而至体内凝炼结丹的修行方式(道家设假修真之道法)而修身养生。故道家倡导:“炼丹自有真炉灶,何必区区去求人。心若静时身自定,身心静定见丹头。”武林圣祖张三丰云:“予知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小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 永有精气神也。有精气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备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圣神也。”
  二 、能量流与精气神之关系
  人体“能量流”的形成和不断充盈,是遵循一定(传统)方式,按照一定的(传统)要求,经过旷日持久之修练而渐渐形成的。随着人体“能量流”之日积月累, 人体精气神就自然表现得更为充实。“精气神”为宇宙万物本源之古哲学思想, 该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后,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故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所以保养和充实精气神是修身、养生、祛病延年之关键。为此,要修练好“心悟锤”就务必先懂得修身,养生之道法, 要明了其道法,就务必从中医学理上,深刻领会精气神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是至关重要的。《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精”,又称“精气”。“精”是由气血、津液组成。“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与身俱来,一方面秉承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另一方面来源于水谷精气。胚胎形成后,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娩出,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依赖于母体汲取的水谷之精的养育,这种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肾中藏有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又称为“水谷之精”,人体生命的维持既要依靠先天之精为基础,还要依靠各种饮食的“水谷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培育充养,后天之精的化生又需要先天之精的资助。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之关键,西汉时期刘安所撰之《淮南鸿烈》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精”能化气,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人体之气依据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故有不同名称,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四种。
  “元气”根源于肾,由肾精化生。“元气”的盛衰既取决于先天之禀赋, 又依赖于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充养,培育,并且随依三焦循行,布散至全身而无处不到, 发挥其生理功能。“元气”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激发和调节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沛,各组织器官经络功能即旺盛。《医权初稿》云:“人之生死, 全赖此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宗气”,是肺所吸入自然界清气和饮食中的水谷精气,在肺的气化作用下结合而生成的。其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上出于肺,循走息道,向下注入于丹田,贯于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宗气”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 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的机能相关而密切。《灵枢? 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读医随笔? 气血精神论》曰:“宗气者, 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者,宗气之功也。”
  “营气”,主要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全身。《素问? 脾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营气在血管中,通过微循环而营养全身,营气可以化生血液,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是营气的主要部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所以《灵枢? 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之于血。”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具有防卫功能的气。“卫气”同“营气”来自于脾胃所汲取的营养而化生的水谷精气,是水谷精气中的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的部分。正如《素问? 脾论》所曰:“卫者,水谷之气也,其气慓疾滑利。”卫气不能入脉,故循环于皮肤之中,护卫肌表,防御外邪。肌肤腠理是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卫气”温养脏腑肌肉和皮毛等,在正常的情况下,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体温的维持依赖于“卫气”的温煦作用。如《灵枢? 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习开合者也。”卫气的运行与睡眠有关,当卫气行于内脏时,人便入睡;当卫气出于体表时,人便醒窹。
  “神”是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神”产生于先天之精,又赖后天水谷之气的充养。“神”是五脏六腑所生之外荣,其内涵概括了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其中包括:意、思、虑、智等。脑神是人体指挥之首。人的言行举止都离不开脑神,也就是广义之神。广义之神是西方医学所缺少的。而狭义的神是指心神,心藏于神。《灵枢? 大惑论》曰:“心者,神之舍也。”“神”可以调节人体的动与静,精神的兴奋抑制 ,喜、怒、哀、乐、个性等,这是“神”之调节与控制功能所至。“神”可以调节人体阴阳, 而调节阴阳就是调节人体生命物质运动之平衡。《灵枢? 天年》曰:“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由此可见,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神”是生命存在之保证。《素问? 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艺高人胆大”是中国一句人尽皆知,而且颇有哲理性的谚语,“艺高”体现其精气神之充实,身体之健壮。其精气神的充实, 不但表现在五脏六腑之外荣,而且思维敏捷,智慧过人,举重若轻,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气概。
  三、 能量流与脏腑、经络之气之关系
  人体除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外,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同样是构成脏腑和经络的基本物质,是脏腑和经络的灵魂,他们相互联系, 互为表里。这些经络在人体解剖中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它们熔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智慧。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像一条条特殊的能量运输网络而布散全身,并且各自发挥其能量运输之使命,从而充实五脏六腑,以至资助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每一条经络运输线都有其起点和止点。如: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于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 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之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 入掌中,沿中指桡侧至下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侧端行, 其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这条经络上的每一个穴位就是经络线上的站点。这些经络线上的特殊能量只能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阴阳平衡,如果按照一定的(传统)程序和特殊(传统)方法呼吸修练,就能增强经络运输之能量。这种呼吸修炼之法则,就是中华武术的传统内丹修练之道法——气功(古人称其为“导引”、“吐纳”,“胎息”。)。
  经络系统分为“经脉”和“经络”。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又包括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包括在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络脉包括:十五络脉,以及孙络、浮络等。这些经脉和络脉各司其职,相互关联。当人体受到风寒湿邪之侵袭,并至其阴阳失衡,气血不畅从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以至产生疾病时,这些经络运输线的相关部位就会出现“阻塞”,从而导致所有经络运输线之“失衡”。这种“失衡”只能在经脉“阻塞” 解除后,人体机能才会逐步的恢复正常。而解除这种“阻塞”所依赖的,就是被激发了的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能量。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被激发了的能量对于调整人体机能确实产生许多神奇效果。《灵枢? 经脉》曰:“经脉者, 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所以,人体经脉的平衡与通畅是人体健康之根本。
  四 、“子午流注”与养生、治病之关系
  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极徐凤所著《针灸大成》曰:“刚柔相配,阴阳结合, 气血循环,时穴开阖。”古代先贤圣哲们在其漫长的医疗实践中,探索出人体气血经络,顺应子、午、卯、酉,昼夜朝夕之运转规律现象。即根据太阳与地球之旋转变化的位置不同,其所产生的引力亦不同,从而总结出治病、养生“天人相应”之道法。如月亮初生时,血气开始流行,卫气开始畅行。月亮正圆时, 血气充实并肌肉坚强。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衰。中医古哲学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此,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天就是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两千多年前的古圣贤们对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以无比之大之智慧,潜心探究出富有其独特见地的自然科学理论:人生活于天地之间,而天、地、人三者则各有其道, 并且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可谓休戚相关。如果人类能够遵循大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整个世界将是阳光明媚的崭新天地,这就是“道法自然”之必然。因为天之道能始万物,始万物因其天曰阴阳,有了阴与阳,世界才会有春夏秋冬之四季,因此万物才有了天道有序的生长基本环境,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接而变化起”,故此,天成就了“始万物”,所以说万物始于天。地之道能生万物,因为生万物在于地曰刚柔,山川湖海之刚柔, 具备了生万物的自然环境,而万物生长的美好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繁衍、生息之不可缺失的基本环境,故天地合而万物生,《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人之道能成万物,因为,拥有无比智慧的人类,其本性即充满着仁义之胸怀,只有充满无比智慧与仁义的人类,才能十分理性而科学地珍视大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从而推动历史不断前进,以致使人类无尽之享受着风调雨顺所带来的五谷丰登、百花斗艳之气象万千。正如老子所云:“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天是自然,人则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即天地是一个大宇宙, 人则是一个小宇宙。从本质上看大小宇宙是相通的,即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中包含有二十四个节气,而人体脊椎则由二十四节椎骨所组成(不包含腰底椎和尾骨)。每天有十二个时辰,人体却有十二条经脉,故此把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的兴衰联系起来,并且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花甲环周之岁次有机地相互综合运用。气血应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 因人施治,因时施治,辩证施治,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随而济之。以此而获取最佳疗效和最佳养生效果。按照这个法则点穴治病和养生就叫“子午流注疗法”。因此“子午流注疗法”是经络学之最高境界,并且深受历代医家所青睐。西方人怀着玄乎之心态称其为“生物钟”学说中的“时间医学”,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之古医文化遗产。
  吾在长时期临床实践“子午流注”之法则,并将其与医疗、养生有机地相结合时,其神奇之处,不得不深为祖国古医文化之博大精深而钦佩不已。古医文化之玄妙,在于能解决许多让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难题,能给那些长时期在逆境中挣扎的患者,带来新生活的希望和久违的愉悦,并且让他们能够深刻领略到祖国传统医学的神奇。“子午流注”善于治疗疑难杂症和特殊的禁药性、抗药性、耐药性之患者群体,历代的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十分显著,应用科目极为广泛且无副作用,并且能让患者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享受治疗顽疾的效果, 因此颇让广大患者乐于接受。“子午流注”是一门整体观的全科医疗及非常科学而充满大智慧的修身、养生之传统道法:有病即能医病,无病亦可养生。长时间的实践证明,修练“心悟锤”时,如能和“子午流注”经络学之法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修养心身之效果尤为显著。几千年前古人倡导医治未病,就是今天现代人所追求的“修身”、“养生”之道法,将各种疾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的最佳法则就是智慧“修身”和“养生”。《素问? 阴阳印象大论篇》曰: “能知七损八益,则两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 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五 、五输穴与治病养生之关系
  “上工治未病”之方法颇多,如:现代医学所开创的疫苗、预防药物的实施, 以及传统的家喻户晓的空气杀菌等等。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最便捷、最廉价、最环保之最佳方法,还是智慧而科学的利用人类取之不尽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空气,从而达到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抵御外邪不至:即按照一定的(传统)方式,吐纳清新空气,并且取得名副其实的智慧养生的效果,是已经被数千年历史印证了的祛病延年之道法。古人云:“气是添年药,心是使气神,能知神气祖,便是得道人。”巧妙地吐纳空气,灵活的结合修练者其自身之身体状况,辩证运用并且有机的结合中医经络学,以及井、荥、输、经、合与阴阳五行学说,潜心修炼,才能使人形体不蔽,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道家充满自信哲理之内丹学认为:“一粒金丹吞入腹,始之我命不由天。”《孔子家语·执辔》云:食气者,神明而寿。
  智慧养生,就是根据习练者的身体状况,在修炼内功时,将其手足三阴经、三阳经反复智慧而科学地加以理顺,然而要智慧科学地理顺其经络,务必首先充分明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特殊医疗作用, 进而辩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灵枢? 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留为荥,所注为输,所引为经, 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引,皆在五输也。”
  五输穴与阴阳五行相配,即阴经属性是:井穴(木)、荥穴(火)、输穴(土)、经穴(金)、合穴(水)。阳经属性是:井穴(金)、荥穴(水)、输穴(木)、经穴(火)、合穴(土)。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为脉气发出之地,像泉水之源,故称井穴。病在脏者取之井,如心烦、胸闷、心悸以及身体出现发热等症状。在修炼“心悟锤”时,可意引其相关之井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之末端,如中冲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井穴。如心脏有异常症状者,在修炼“心悟锤”时可遵循:气入丹田,呼气时其意炁可沿手厥阴心包经,循经引入中冲穴。通过吐纳,从而达到理顺手厥阴心包经之目的,随着手厥阴经的反复调理,其心包经之经气日益充盈,因此而促进了血液循环,以至达到血归包络并激发其心脏充满新的活力,因为气为血之帅。荥穴,为脉气经过的地方,像刚从泉眼里冒出的细水流,故称为荥穴。如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修练者在练拳时可守住相关之荥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端位,例如:然谷穴为足少阴肾经之荥穴,患有耳鸣、头晕、腰膝力乏者,练功时可依顺足少阴肾经之走向,意引至然谷之荥穴,经过日积月累,其肾气渐已充实, 从而取得了肾气足而百病除之效果,因为精从足下起。输穴,是脉气灌注之地方,如同水流逐渐在深处汇合,故称之为输穴。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输穴是十二正经元气出入之关口,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之部位。如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之输穴。若呼吸道不畅,肺气亏虚或颈椎退变而伴有异常者, 练拳时可意引太渊穴,意守太渊穴可补充手太阴肺经之肺气。百脉朝肺,只有扶正固本,固本方能培元,培元方能气壮,气壮则康。经穴,为脉气运行的地方, 好像大水流快速地流过一样,宽大畅通,故称经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其经气盛大流行。例如阳溪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经穴,如肠道失常(便秘、慢性腹泻等)者,在练拳时可意守阳溪穴,若每日早晨八时左右练功的效果尤佳。合穴为脉气注入之地,像百川汇聚在一起注入大海,故称之为合穴。合穴位于肘关节、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合入脏腑。《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如消化系统常有不适者,练拳时可意守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这个长寿穴,因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每天早晨八时许,为消化系统失常者之最佳修练时辰。若胆囊、泌尿系统不适者,练拳时可意守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穴,也可以意守足太阳膀胱经之委中穴。
  结合经络学的医疗功能,特别是“子午流注”的神奇医疗功能而修身、养生将古医文化的宝贵资源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恰到好处的借鉴到修身、养生之课题上,这才是名副其实之智慧养生。古圣贤庄子倡导:“呼吸吐纳,熊经鸟伸,为寿而矣。”“心悟锤”在其套路创编时以及于该套路的修练中,不但注重防身自卫和实战技艺之法则,而且十分重视智慧养生——因为在中华悠久的武林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侠客奇士虽然武艺高超,然而却英年早逝, 这些武林精英还未曾归纳总结其呕心沥血而来之不易的武学之玄奥,就匆匆地告别了其执着追求和十分眷恋的中华武学世界,真可谓惜哉、痛哉!历史经验需要人们认真而科学地不断积累,历史之教训,更应务必不断深刻地反思与吸取。
  《素问? 宝命全形论》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为此, 《心悟锤》既要总结中华传统武术各家所长之实战技艺之道法,更要注重智慧养生之根本。特别是现代社会的今天,随着高端科技日新月异之发展,人类生活的水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体机能却相应的有所退化,这就是现代人务必注重智慧养生之大势所趋。长时期的实践说明,智慧养生有益于功力之筑实, 功力之充实和日益积累更有益于精气神的充盈,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绝非矛盾。当然,所有这些都务必建立在科学修炼,智慧养生之基础上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六、 “心悟锤”根之于心
  中医经络学绝非局限于中医学之范畴。纵观中华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之悠久历史,不论其实践与理论,追根溯源同样起源于中医经络学。龙奉武先生在所撰编的“放松歌”中要求:“任督冲带两为桥,气运全身找感觉。”以及“从医入道,道以医显。”“拳起于易,理成于医。”等等。这些练功习武之要诀和指导理论,将中医经络学和中华武术,无形之中都十分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因此,要修炼好“心悟锤”务必首先学懂学透中医经络学。
  “心悟锤”根之于心,即在于练拳站桩时力求专心,惟有专心、专意才是修练功夫之根本,也因此而有了顺随专一之良好开端。如果心猿不定,意马四驰, 就完全违背了龙奉武先生所主张的“以心行气要顺随,静在放松专一中”之古训, 专心专意乃潜心诚意也。武圣祖张三丰云:“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静, 则天理常存。”因此心为一身之主,正意沉心,意诚心正,故专心专意是习拳练功之内部环境,而练功场地的清静则是操练功夫之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之清静舒适、心旷神怡即有益于内部环境之顺随安舒,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只有内部环境之畅舒安逸,才能获取实实在在之专一清修之效果。
  ……

前言/序言

  序 言
  易弟仲祥,长沙奇士也,精技击,晓医道,专内外家之拳法,复能不吝所知,倾数十年所学之秘传,笔工于书,公之当世。著《心悟锤》一书,嘱序于余,吾获交仲祥弟,于兹三十有七年矣,因同爱喜练拳术,常邀人手搏,打得不亦乐乎,加之仲祥弟性旷达淡泊,不骛浮名而惯于武术练习之中,及道家的元阳之气修炼,文练之则内丹强已身,武练之则外丹为人疗病,技艺精进,为武林前辈所激赏。而与余相交,则情性相合,同气相求,故常以兄弟相称,分则常怀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丹之妙,聚则每叙假后天之形,运动身体,而激活心灵,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意在练气化神之境界。而困厄之时,则相濡以沫,迷惘时则谏以净言,有闲时接以清淡,此兄弟之人义也,可砥励,可切磋,唯不可杯酒殷勤,朋比营私为快意,不因微利名末,驰骛争逐为仇对。高山流水常遇知音,岁月悠悠,鸟飞兔走,昔日青丝总角,今日白发故人,所嘱故不辞也。
  几十年来,仲祥弟拜名师,访高朋,学习内外家拳法之精华,而勤于武,精于术,把习武修心、行善并兼治病融为一体。为进一步提高技艺,他博考文献,考稽刚柔之劲的参互异同,竟而获得了不少经典文献的知识与方法,不仅如此,也因习武修心而知医药经脉之学,及内丹修练之功法,并开启了拳贵心悟。悟者,吾心也,所谓运用之妙存于一心;拳者,心法也,拳有拳势,心辅拳势,故能“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之理,用周易太极之形,取河洛之转乾坤,扭气机,以后天返先天,引”少林内壮言坚,外壮言通”之道,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化其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而合为六十四式,乃是对“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之理的再现。
  从心悟而太极,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至六十四卦,到万法归一而心悟也,视其所演六十四式“心悟锤”,无不体现势势相承,招招生圈,虽以六十四势定形,变化却承于一心,手法虽均成环,却有高有低,进退出入,攻守之别。圈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有形圈、无形圈之分。临敌之际,须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无形克有形,一招一式均暗蓄环劲,吐故纳新,合乎沉浮,熊经鸟伸,骨弱筋柔,运动身心,以强精神,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盖乎“心悟锤”以内外家拳法合二为一,只为刚柔之劲,练习刚劲时,注重招势而重劲力。习柔劲时,则以意和之养气凝神;练刚劲时两足用力,十趾抓泥,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放松用力,以后天之呼吸,一吞一吐,气归丹田之中,久之则身如铁石,立于泰山,一旦临敌,起式飞龙在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落好似卷地内;起无形,落无意,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赴月不放松,一硬无破,一快无破,硬在快先,刚在他力前,数年则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练柔劲者是举重则轻,一足用力,前虚后实,虚其心实其腹,神气相合,中和在抱,进退得宜,进如驽箭在弦蓄而后发,退如鹰雀归巢,飘然而返,绝无反顾迟疑之意。且练习时,身似空壶,无念无想,虽变化万千,也要顺其自然。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谓空而不空,是谓真空。”无用则空为心悟锤不二法门也,盖静者动之基,空者实之本,心中空虚则灵而不昧,自然会因乱变化现神奇,此即是仲祥弟“心悟锤”之由来也。
  而今之练拳术者,不能参赞古圣之旨,言术不言理,言势不言意,视击技无用,不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练拳之大道,已失之拳术之本来面目,加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良可痛惜也。
  仲祥弟《心悟锤》一书,择明古圣真意,集内外功法以倡其道,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快慢有节,起居有常,纯任自然,故能形与神俱,而效其灵性,悟其直意,通其造化,以术延道,化俗为仙,而终其天年。
  仲祥弟天资既深,造诣尤宏,曾受业于名师门下,面壁十稔,尽得三昧,所读皆易经易数,所练拳势皆神形兼备,全无花架浮文之俗套,阐扬易理,弘扬正道,发为拳术有志于如此之学者,一经指授,莫不洞明窍要,不但能神足气旺,而且可由此而明心见性,小之则能独善其身,大之可兼善天下,倘能人人明而习之,又何忧身之不健而中国梦不实现乎?仲祥弟慈心一片,曾公园授徒,虽寒暑不辍,然犹恐不能普及广而授之,流传久远,复发为文,著《心悟锤》一书以广为传扬,其用心深远,良可钦仰,又嘱为誉写付梓用,特不揣作序,以介绍于有志之士,能含精养神,通法三元,律溢腠理,筋骨坚强,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化形而仙也。
  羊定国
  2014年3月18日


《心悟锤》:一本关于内在觉醒与生命实践的深刻探索 引言: 《心悟锤》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引导读者踏上一段关于内在觉醒与生命实践的旅程。这本书并非止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将哲学的智慧、心理学的洞察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到自己内在的巨大潜能,并学会如何将这份觉醒转化为生命中切实可见的改变。它鼓励我们放下对外在世界的依赖,转向内心深处,在那里发现宁静、力量与无限的可能性。 核心理念: 《心悟锤》的核心理念在于“心”的觉醒。“心”,在这里并非仅仅指代生理上的器官,而是包含了我们的意识、情感、思想、潜意识以及我们感知世界和回应世界的方式。作者认为,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被纷繁的外界信息、社会规则、以及自身的情绪波动所裹挟,如同无头苍蝇般忙碌,却常常忽略了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与智慧。这种“心”的沉睡,导致了我们对生活的不满、焦虑、迷失,以及与他人和自然的疏离感。 “觉醒”是这本书的另一关键。“觉醒”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意味着对自身内在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对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敏锐察觉,以及对当下时刻的全然临在。通过觉醒,我们能逐渐摆脱被动反应,掌握主动创造自己生活的能力。 “锤”则象征着一种积极的、有力的实践方式。它不是破坏,而是锻造。作者鼓励读者运用“觉醒的心”这把“锤”,去敲击、去打磨、去重塑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情感模式以及生活习惯。这是一种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强大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去除生命中的杂质,显露出内在的真金。 内容深度与广度: 《心悟锤》的内容涵盖了生命探索的多个维度,每一章节都如同一次深入的剖析,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内在地图的绘制: 书的开篇,作者会引导读者绘制一张“内在地图”。这张地图并非地理上的,而是关于我们情绪、思想、信念、欲望以及恐惧的内部景观。通过深入探索这张地图,读者将了解是什么在驱动着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限制自己的藩篱,哪些是滋养自己的源泉。这就像一场深入的自我盘点,让我们对“我”的理解更加清晰和全面。 情绪的语言与智慧: 情绪是人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被误解和压抑。《心悟锤》将情绪视为一种宝贵的语言,它传递着重要的信息,指向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未被处理的创伤。书中会详细解读各种情绪的根源,以及如何与情绪和谐共处,而不是被其淹没。学习倾听和理解情绪的语言,是获得内在平衡的关键一步。 思维的枷锁与解放: 我们的思想,尤其是固有的信念系统,往往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作者会揭示思维的运作模式,指出那些限制性信念是如何在我们心中扎根,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书中提供了多种方法,帮助读者识别、挑战并最终解放这些思维的枷锁,从而开阔视野,接纳新的可能性。 意识的层次与拓展: 《心悟锤》会探讨意识的不同层次,从我们日常的清醒意识,到更深层的潜意识,再到集体意识的可能性。它会引导读者探索如何拓展意识的边界,提升觉知力,从而能够更宏观地看待问题,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整个宇宙的连接。 活在当下的艺术: “活在当下”是许多精神实践的核心,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却难以实践。《心悟锤》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教导读者如何将注意力从对过去的悔恨或对未来的担忧中拉回,全然地投入到此刻。这种临在感,是获得真正宁静与喜悦的钥匙。 关系的重塑: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与他人的关系。《心悟锤》深入探讨了关系中的模式,以及我们如何带着觉醒的心去面对和处理人际冲突,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有爱的关系。它会强调,外在关系的改善,往往源于内在的改变。 生命意义的追寻: 在对内在世界进行深刻探索之后,《心悟锤》会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它鼓励读者不再将生命的意义寄托于外在的成就或他人的评价,而是从内在的体验中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行动的转化与实践: 最为重要的是,《心悟锤》强调“知行合一”。书中提供的智慧和洞察,都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转化。作者会提供一系列的实践方法,包括冥想、正念练习、自我反思、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觉知训练等,帮助读者将内在的觉醒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真正地实现生命的转化。 写作风格与特色: 《心悟锤》的写作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语言清晰而富有哲理。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与读者对话,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者,与读者一同探索生命奥秘。书中穿插着引人深思的比喻、贴近生活的案例,以及简洁有力的引导语,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深刻的道理能够触及心灵。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避免了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可操作的内在转化路径。它不宣扬某种特定的宗教或哲学体系,而是提炼出普世的智慧,适用于任何背景的读者。它鼓励的是一种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而非盲目追随。 目标读者: 《心悟锤》适合所有渴望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寻求内在平静与力量,以及希望改善生活品质的读者。无论你正面临人生的困惑、情感的挑战、职业的瓶颈,还是仅仅对生命本身充满好奇,这本书都将是你宝贵的指引。它尤其适合那些对自我成长、心理探索、以及精神觉醒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结语: 《心悟锤》是一次关于生命与自我的深刻对话。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又如同一把锤子,激励我们锻造出更强大、更完整的自我。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充满挑战却也无比 rewarding 的内在旅程,它将帮助你点亮内心的光明,活出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它最终的目标,是让你能够依靠内在的力量,如同匠人般雕琢自己的生命,成就独一无二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之大,叙事之宏阔,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体的渺小和伟大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史诗般的张力。我尤其被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深度挖掘所折服,那种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力,让整个故事的根基无比扎实。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关于哲学思辨的段落,它们虽然晦涩,却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雅而有力量的,词句的选择总是恰到好处,既保持了文学性,又避免了故作高深。我喜欢它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物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这让故事显得无比真实可信。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精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仿佛一座精密运转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作品,它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反复翻阅和思考。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清晨的薄雾,带着一种略微的迷离感和诗意的疏离,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作者似乎不急于把事情讲透,而是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和意象的反复出现,构建起一个充满暗示性的精神空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那些反复出现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一些新的层次。它挑战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更像是一组交错的梦境片段,需要读者主动去编织其中的联系。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耗费心神的,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因为它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书中对“时间”和“记忆”的探讨尤为精妙,那种流动、不可靠却又至关重要的特质,被表达得既哲学又富有情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总结出中心思想的作品,更像是一坛老酒,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品味,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醇厚与回甘。这是一次对阅读惯性的颠覆,让人耳目一新。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感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时而悠扬婉转,描绘着细腻的情感纠葛,时而又如打击乐般激烈,将矛盾推向白热化。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对话中营造的那种张力,看似平淡的几句来回,背后却隐藏着汹涌的暗流,每一次潜台词的交锋都让人拍案叫绝。人物的行动逻辑清晰而又充满人性的弱点,他们犯错、挣扎,但总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这种真实感是很多作品所缺乏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绘冲突时,并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评判,充分尊重了读者的智力和感受。我喜欢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手法,它让书中的世界在合上书本后依然鲜活地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不断发酵。这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它讲述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生活本身的质感,那种带着烟火气的、鲜活的生命力,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和震撼。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极为细腻,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跟着主人公一起走过那段幽暗却又充满希望的旅程。尤其是对细节的捕捉,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作者的观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也极富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光影变幻的电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掌控,时而缓慢铺陈,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时而又骤然加快,将冲突推向高潮,让人屏息凝神。这本书不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的角落。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放着那些触动人心的场景和那些意味深长的对话。它不落俗套,总能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悄悄地埋下伏笔,让惊喜和感动在不经意间迸发。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体验,不仅愉悦了感官,更滋养了心灵,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温暖而坚韧的力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读物,但读进去后才发现,我完全错了。作者将复杂的概念以一种近乎童话般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简直是一种天赋。那些原本在我脑海中盘旋不去、理不清的困惑,在读完某个章节后,忽然间豁然开朗,那种“啊哈!”的瞬间感,是阅读过程中最美妙的体验。书中引入了许多跨学科的知识点,但过渡得非常自然,丝毫没有生硬的说教感,更像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勇于质疑权威、不断探索边界的精神。行文间流露出的真诚和热情,非常有感染力,让我对自己一直以来持有的某些既定观念产生了动摇,并开始用全新的角度审视周围的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工具,而非简单的信息灌输。它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琐事的方式都变得不一样了,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