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悟錘

心悟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易仲祥,易帆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人生
  • 頓悟
  • 自我成長
  • 心靈雞湯
  • 思考
  • 智慧
  • 感悟
  • 生活
  • 內省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57951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868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該書將在養生、防身、防病中發揮作用 。

內容簡介

“心悟錘”根之於心,發之於悟,韆錘百煉,百煉成鋼。“心悟錘”舒展圓活, 呑吐沉浮,剛柔相濟,牝牡相從,內丹如山澗小溪,流水涓涓,細而無聲,形隨意引,相依相隨,修練中形體稍有停斷,此乃丹內之炁順隨專一之自然體現。中華武術不論內外拳法,皆重內練,惟行此法方能得道,惟行此法方能形成以“精、氣、神”為基礎之“能量流”。“能量流”的形成有利於疏通經絡,調理氣血, 激發元氣,扶正祛邪,從而促進新陳代謝,改善人體機能,以至祛病延年,也是提高人文質量,推進人類社會進步之必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心悟錘慨論 001
第二章 心悟錘甲路 、乙路拳譜 023
第三章 心悟錘甲路六十四式圖解 027
一、預備式、起式 034
二、童子敬佛、要靜心 034
三、推窗望月、意開門 037
四、吞吐沉浮、立身正 038
五、虎視眈眈、肩墜沉 039
六、和盤托齣、左炮拳 040
七、順手牽羊、隨身走 041
八、二虎擘牙、守腰間 042
九、隨波逐浪、不丟頂 043
十、仙人指路、懷抱月 044
十 一、指東擊西、迴身肘 045
十 二、雄獅戲球、腰主導 047
十 三、吞吐沉浮、立身正 048
十 四、虎視眈眈、守右式 049
十 五、君子敬酒、雙掌齣 050
十 六、大聖捧桃、尾閭正 051
十 七、關公撫須、頂頭懸 052
十 八、撥雲見日、獅張口 053
十 九、虎嘯山林、意掌中 054
二 十、螳螂捕蟬、上下穩 055
二十一、青雲直上、上下隨 056
二十二、淩上虐下、左拋膝 058
劍、隨身走 060
二十五、聲東擊西、後蹬腿 061
二十六、白鶴亮翅、左橫蹬 062
二十七、混水摸魚、雙托印 064
二十八、雙管齊下、馬步穩 066
二十九、雙龍齣海、纏絲巧 067
三 十、霸王開弓、尾閭正 068
三十一、鏇乾轉坤,牛角肘 069
三十二、張弓射月、意迴身 071
三十三、隨波逐浪、齣盤肘 073
三十四、餓虎捕食、雙掌凶 074
三十五、岩鷹展翅、齣掛腳 075
三十六、迎門捧手、右炮拳 077
三十七、綿裏藏針、左蹬腿 078
三十八、雙鳳朝陽、手纏絲 080
三十九、擎天一柱、攻守倚 081
四 十、浪子撿財、攻下路 083
四十一、二郎擔山、左單鞭 085
四十二、穩如磐石、意下沉 087
四十三、吞天吐日、抱環宇 088
四十四、頂天立地、意托天 089
四十五、鐵牛耕地、意下行(左式) 091
四十六、二郎擔山、迴馬鞭(左式) 092
四十七、鐵牛耕地、形隨氣(右式) 093
四十八、二郎擔山、迴馬鞭(右式) 094
四十九、金雞獨立、正蹬腿 095
五 十、順風使舵、右炮拳 096
五十一、摟膝拗步、隨身走 098
五十二、擎天杵地、意上下 099
五十三、青龍入海、意下沉 100
五十四、盤龍臥虎、雙鐵扇 102
五十五、順水推舟、雙推掌 103
五十六、單刀直入、明箭腳 104
五十七、左衝右突、隨身進 106
五十八、撥山扛鼎、三體式 107
九、步步為營、齣單掌 108
六 十、劈掛連環、斜揮手 110
六十一、明槍暗箭、反撩陰 111
六十二、劈頭蓋臉、勁整透 112
六十三、雙鳳朝陽、鏇中纏 113
六十四、收式、定丹田 114
第四章 心悟錘乙路六十式圖解 119
一、預備式、起式 120
二、童子敬佛、要靜心 121
三、推窗望月、意開門 123
四、意搏雲天、外穿連 124
五、二郎擔山、右至左 125
六、盤龍臥虎、右單鞭 126
七、餓虎捕食、意雙掌 128
八、隨波逐浪、尾顱正 129
九、天翻地覆、腰胯勁 131
十、牛氣衝天、雙按掌 132
十 一、瞻前顧後、左炮拳 133
十 二、靈貓捕鼠、架炮拳 135
十 三、二虎擘牙、左倒肘 137
十 四、劈掛連環、右炮拳 138
十 五、左右開弓、腰為軸 140
十 六、虎虎生威、架勾拳 141
十 七、翻雲覆雨、左倒肘 142
十 八、餓虎捕食、左炮拳 144
十 九、楊鞭躍馬、右箭禪 145
二 十、蓋地鋪天、右砍掌 147
二十一、順其自圓、牛角拳 148
二十二、順水推舟、右炮拳 150
二十三、拳腳相交、腰主宰 152
二十四、風平浪靜、齣雙掌 154
二十五、英雄伏虎、馬步穩 156
二十六、金雞獨立、刀削竹 158
二十七、翻江倒海、右踏掌 160
二十八、白蛇吐信、連珠炮 161
、烏龍擺尾、下勾拳 164
三十一、架打炮拳、隨腰走 166
三十二、雙杵圓鏇、左炮拳 167
三十三、牛氣衝天、轉身正 168
三十四、四平八穩、左平拳 170
三十五、柱天踏地、意掌中 171
三十六、翻江倒海、腰胯勁(左) 172
三十七、捉虎擒蛟、左立掌 174
三十八、翻江倒海、腰主宰(右) 175
三十九、擒蛟捉虎、伏虎式 177
四 十、泰山壓頂、指襠拳 178
四十一、快刀削竹、隨身走 180
四十二、弓調馬伏、右掌凶 181
四十三、白鶴亮翅、左蹬腿 183
四十四、窮追不捨,意轉身 184
四十五、擎天動地、腰胯鏇 186
四十六、以守為攻、雙立掌 187
、烈馬懸蹄、右砍掌 189
四十九、恨天無環、指襠拳 191
五 十、雙鳳朝陽、雙按掌 192
五十一、牛氣衝天、轉身正 193
五十二、力劈華山、雙鐵扇 194
五十三、雙風貫耳、右蹬腿 195
五十四、以退為進、雙立掌 196
五十五、撥雲見日、雙掌凶 197
五十六、虎視眈眈、頂頭懸 198
五十七、大刀闊斧、右橫拳 199
五十八、撥草尋蛇、雙臂鏇 201
五十九、金雞獨立、刀削竹 202
六 十、收式、定丹田 203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心悟錘慨論
  心悟錘概論
  “心悟錘”根之於心,發之於悟,韆錘百煉,百煉成鋼。“心悟錘”舒展圓活, 呑吐沉浮,剛柔相濟,牝牡相從,內丹如山澗小溪,流水涓涓,細而無聲,形隨意引,相依相隨,修練中形體稍有停斷,此乃丹內之炁順隨專一之自然體現。中華武術不論內外拳法,皆重內練,惟行此法方能得道,惟行此法方能形成以“精、氣、神”為基礎之“能量流”。“能量流”的形成有利於疏通經絡,調理氣血, 激發元氣,扶正祛邪,從而促進新陳代謝,改善人體機能,以至祛病延年,也是提高人文質量,推進人類社會進步之必然。
  一、 能量與人類社會進步之關係
  1690 年,法國人巴比發明瞭世界上第一颱活塞蒸汽機,從而改變瞭人類最原始的運輸方式,一場動力機械的創新,讓人類社會有瞭新的飛躍,而促進這個史無前例的飛躍,就是蒸汽機産生的“能量流”所帶來的驅動力,它讓人類社會隨著火車的轟隆聲,輪船的汽笛聲,進入到瞭一個光輝燦爛的嶄新世界。從蒸汽機熱能過渡到內燃機能量,以及風能量、水能量,直到物理核能量的迅速發展等等。層齣不窮的諸多高科技能量,將人類社會推進到瞭今天的數字訊息世界,同時也不斷地促進和啓迪人類,在生命科學中更深入地考究,探索人的魏伯陽(東漢100~170)在內丹經絡學的修煉領域, 不論在實踐和理論方麵都有瞭頗高造詣。魏氏所著《周易參同契》充分運用瞭易學的陰陽變化之理,深刻論述瞭內丹、內養之道,明確瞭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以及同功而異用的對應關係。並且將中國古代化學、藥物學、天文曆算等科學融匯於一體,為中華醫武文化的發展和人類智慧修身養生奠定瞭堅實的實踐和理論基礎,以至韆百年以後的人們,以此而領略到中華古人非凡的哲學智慧和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內丹修煉亦稱煉己築基之學,是以“天人閤一”古哲學為指導思想,以人體元氣為鼎爐,並以精氣神為基本物質,而至體內凝煉結丹的修行方式(道傢設假修真之道法)而修身養生。故道傢倡導:“煉丹自有真爐竈,何必區區去求人。心若靜時身自定,身心靜定見丹頭。”武林聖祖張三豐雲:“予知三教歸一之理,皆性命學也,皆以小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 永有精氣神也。有精氣神纔能文思安安,武備動動。安安動動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聖神也。”
  二 、能量流與精氣神之關係
  人體“能量流”的形成和不斷充盈,是遵循一定(傳統)方式,按照一定的(傳統)要求,經過曠日持久之修練而漸漸形成的。隨著人體“能量流”之日積月纍, 人體精氣神就自然錶現得更為充實。“精氣神”為宇宙萬物本源之古哲學思想, 該思想滲透到醫學領域後,對中醫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起到瞭極其重要的作用, 故古人雲:“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中醫學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所以保養和充實精氣神是修身、養生、祛病延年之關鍵。為此,要修練好“心悟錘”就務必先懂得修身,養生之道法, 要明瞭其道法,就務必從中醫學理上,深刻領會精氣神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是至關重要的。《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精”,又稱“精氣”。“精”是由氣血、津液組成。“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與身俱來,一方麵秉承於父母的生殖之精,另一方麵來源於水榖精氣。胚胎形成後,直至胎兒發育成熟娩齣,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依賴於母體汲取的水榖之精的養育,這種先天之精主要藏於腎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腎中藏有先天之精。後天之精又稱為“水榖之精”,人體生命的維持既要依靠先天之精為基礎,還要依靠各種飲食的“水榖之精”不斷充養,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精依賴後天之精的培育充養,後天之精的化生又需要先天之精的資助。脾胃功能的強健是保養“精氣”之關鍵,西漢時期劉安所撰之《淮南鴻烈》曰“得榖者昌,失榖者亡”,就說明瞭這個道理。
  “精”能化氣,氣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人體之氣依據部位和功能特點不同,故有不同名稱,主要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 四種。
  “元氣”根源於腎,由腎精化生。“元氣”的盛衰既取決於先天之稟賦, 又依賴於後天脾胃運化的水榖精氣充養,培育,並且隨依三焦循行,布散至全身而無處不到, 發揮其生理功能。“元氣”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以及激發和調節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充沛,各組織器官經絡功能即旺盛。《醫權初稿》雲:“人之生死, 全賴此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
  “宗氣”,是肺所吸入自然界清氣和飲食中的水榖精氣,在肺的氣化作用下結閤而生成的。其積聚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上齣於肺,循走息道,嚮下注入於丹田,貫於心髒,推動血液運行。因此“宗氣”行呼吸,貫心脈,行氣血, 與人體的視、聽、言、動的機能相關而密切。《靈樞? 邪客》曰:“宗氣積於胸中, 齣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讀醫隨筆? 氣血精神論》曰:“宗氣者, 動氣也,凡呼吸、言語、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者,宗氣之功也。”
  “營氣”,主要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榖精氣,由水榖精氣的精華部分所化生。營氣分布於血之中,隨血液循環營運全身。《素問? 脾論》曰:“營者,水榖之精氣,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腑也。”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兩個方麵:營氣在血管中,通過微循環而營養全身,營氣可以化生血液,水榖精微中的精專部分是營氣的主要部分,是髒腑經絡等生理活動所必須的營養物質,所以《靈樞? 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之於血。”
  “衛氣”是運行於脈外,具有防衛功能的氣。“衛氣”同“營氣”來自於脾胃所汲取的營養而化生的水榖精氣,是水榖精氣中的性質慓悍、運行滑利、反應迅速的部分。正如《素問? 脾論》所曰:“衛者,水榖之氣也,其氣慓疾滑利。”衛氣不能入脈,故循環於皮膚之中,護衛肌錶,防禦外邪。肌膚腠理是機體抗禦外邪的屏障。“衛氣”溫養髒腑肌肉和皮毛等,在正常的情況下, 體溫相對恒定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衛氣”是産生熱量的主要來源,體溫的維持依賴於“衛氣”的溫煦作用。如《靈樞? 本藏》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習開閤者也。”衛氣的運行與睡眠有關,當衛氣行於內髒時,人便入睡;當衛氣齣於體錶時,人便醒窹。
  “神”是指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一種機能。“神”産生於先天之精,又賴後天水榖之氣的充養。“神”是五髒六腑所生之外榮,其內涵概括瞭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以及生命活動的外在體現,其中包括:意、思、慮、智等。腦神是人體指揮之首。人的言行舉止都離不開腦神,也就是廣義之神。廣義之神是西方醫學所缺少的。而狹義的神是指心神,心藏於神。《靈樞? 大惑論》曰:“心者,神之捨也。”“神”可以調節人體的動與靜,精神的興奮抑製 ,喜、怒、哀、樂、個性等,這是“神”之調節與控製功能所至。“神”可以調節人體陰陽, 而調節陰陽就是調節人體生命物質運動之平衡。《靈樞? 天年》曰:“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由此可見,生命的維持還依賴於“神”的健康,“神”是生命存在之保證。《素問? 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齣焉。”“藝高人膽大”是中國一句人盡皆知,而且頗有哲理性的諺語,“藝高”體現其精氣神之充實,身體之健壯。其精氣神的充實, 不但錶現在五髒六腑之外榮,而且思維敏捷,智慧過人,舉重若輕,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之氣概。
  三、 能量流與髒腑、經絡之氣之關係
  人體除瞭“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之外,髒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同樣是構成髒腑和經絡的基本物質,是髒腑和經絡的靈魂,他們相互聯係, 互為錶裏。這些經絡在人體解剖中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它們熔聚著中華民族幾韆年的大智慧。髒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像一條條特殊的能量運輸網絡而布散全身,並且各自發揮其能量運輸之使命,從而充實五髒六腑,以至資助著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每一條經絡運輸綫都有其起點和止點。如:手厥陰心包經, 起於胸中,齣於心包絡,嚮下穿過膈肌,絡於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胸中分齣, 齣脅部當腋下三寸處之天池穴,嚮上至腋窩下,沿上肢內側中綫入肘,過腕部, 入掌中,沿中指橈側至下端中衝穴。另一分支從掌中分齣,沿無名指側端行, 其經氣於關衝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這條經絡上的每一個穴位就是經絡綫上的站點。這些經絡綫上的特殊能量隻能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的陰陽平衡,如果按照一定的(傳統)程序和特殊(傳統)方法呼吸修練,就能增強經絡運輸之能量。這種呼吸修煉之法則,就是中華武術的傳統內丹修練之道法——氣功(古人稱其為“導引”、“吐納”,“胎息”。)。
  經絡係統分為“經脈”和“經絡”。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彆、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二經脈又包括手三陰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即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陰經(即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三陽經(即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十二經彆、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包括在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絡脈包括:十五絡脈,以及孫絡、浮絡等。這些經脈和絡脈各司其職,相互關聯。當人體受到風寒濕邪之侵襲,並至其陰陽失衡,氣血不暢從而造成髒腑功能失調,以至産生疾病時,這些經絡運輸綫的相關部位就會齣現“阻塞”,從而導緻所有經絡運輸綫之“失衡”。這種“失衡”隻能在經脈“阻塞” 解除後,人體機能纔會逐步的恢復正常。而解除這種“阻塞”所依賴的,就是被激發瞭的髒腑之氣和經絡之氣的能量。韆百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種被激發瞭的能量對於調整人體機能確實産生許多神奇效果。《靈樞? 經脈》曰:“經脈者, 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所以,人體經脈的平衡與通暢是人體健康之根本。
  四 、“子午流注”與養生、治病之關係
  中醫經絡學,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極徐鳳所著《針灸大成》曰:“剛柔相配,陰陽結閤, 氣血循環,時穴開闔。”古代先賢聖哲們在其漫長的醫療實踐中,探索齣人體氣血經絡,順應子、午、卯、酉,晝夜朝夕之運轉規律現象。即根據太陽與地球之鏇轉變化的位置不同,其所産生的引力亦不同,從而總結齣治病、養生“天人相應”之道法。如月亮初生時,血氣開始流行,衛氣開始暢行。月亮正圓時, 血氣充實並肌肉堅強。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衰。中醫古哲學主張:“天人閤一,道法自然。”對此,國學大師季羨林認為:“天就是自然,人就是人類,閤一就是相互理解,結成友誼。”兩韆多年前的古聖賢們對於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協調以無比之大之智慧,潛心探究齣富有其獨特見地的自然科學理論:人生活於天地之間,而天、地、人三者則各有其道, 並且相互對應、相互聯係,可謂休戚相關。如果人類能夠遵循大自然的客觀發展規律,整個世界將是陽光明媚的嶄新天地,這就是“道法自然”之必然。因為天之道能始萬物,始萬物因其天曰陰陽,有瞭陰與陽,世界纔會有春夏鞦鼕之四季,因此萬物纔有瞭天道有序的生長基本環境,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接而變化起”,故此,天成就瞭“始萬物”,所以說萬物始於天。地之道能生萬物,因為生萬物在於地曰剛柔,山川湖海之剛柔, 具備瞭生萬物的自然環境,而萬物生長的美好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瞭生活、繁衍、生息之不可缺失的基本環境,故天地閤而萬物生,《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曰: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人之道能成萬物,因為,擁有無比智慧的人類,其本性即充滿著仁義之胸懷,隻有充滿無比智慧與仁義的人類,纔能十分理性而科學地珍視大自然的客觀發展規律,從而推動曆史不斷前進,以緻使人類無盡之享受著風調雨順所帶來的五榖豐登、百花鬥艷之氣象萬韆。正如老子所雲:“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傢認為:“天是自然,人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即天地是一個大宇宙, 人則是一個小宇宙。從本質上看大小宇宙是相通的,即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中包含有二十四個節氣,而人體脊椎則由二十四節椎骨所組成(不包含腰底椎和尾骨)。每天有十二個時辰,人體卻有十二條經脈,故此把人的髒腑在十二個時辰的興衰聯係起來,並且與天乾、地支、陰陽五行、花甲環周之歲次有機地相互綜閤運用。氣血應時而至為盛,過時而去為衰,逢時而開,過時為闔, 因人施治,因時施治,辯證施治,泄則乘其盛,即經所謂刺實者刺其來;補者隨其去,即經所謂刺虛者刺其去,刺其來迎而奪之,刺其去隨而濟之。以此而獲取最佳療效和最佳養生效果。按照這個法則點穴治病和養生就叫“子午流注療法”。因此“子午流注療法”是經絡學之最高境界,並且深受曆代醫傢所青睞。西方人懷著玄乎之心態稱其為“生物鍾”學說中的“時間醫學”,是中華民族極為寶貴之古醫文化遺産。
  吾在長時期臨床實踐“子午流注”之法則,並將其與醫療、養生有機地相結閤時,其神奇之處,不得不深為祖國古醫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欽佩不已。古醫文化之玄妙,在於能解決許多讓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的難題,能給那些長時期在逆境中掙紮的患者,帶來新生活的希望和久違的愉悅,並且讓他們能夠深刻領略到祖國傳統醫學的神奇。“子午流注”善於治療疑難雜癥和特殊的禁藥性、抗藥性、耐藥性之患者群體,曆代的臨床實踐證明其療效十分顯著,應用科目極為廣泛且無副作用,並且能讓患者在輕鬆舒適的氛圍中享受治療頑疾的效果, 因此頗讓廣大患者樂於接受。“子午流注”是一門整體觀的全科醫療及非常科學而充滿大智慧的修身、養生之傳統道法:有病即能醫病,無病亦可養生。長時間的實踐證明,修練“心悟錘”時,如能和“子午流注”經絡學之法理有機地結閤起來,其修養心身之效果尤為顯著。幾韆年前古人倡導醫治未病,就是今天現代人所追求的“修身”、“養生”之道法,將各種疾病隱患消滅於萌芽狀態之中的最佳法則就是智慧“修身”和“養生”。《素問? 陰陽印象大論篇》曰: “能知七損八益,則兩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齣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五 、五輸穴與治病養生之關係
  “上工治未病”之方法頗多,如:現代醫學所開創的疫苗、預防藥物的實施, 以及傳統的傢喻戶曉的空氣殺菌等等。韆百年來的實踐證明,最便捷、最廉價、最環保之最佳方法,還是智慧而科學的利用人類取之不盡並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質——空氣,從而達到增強人體免疫機能,抵禦外邪不至:即按照一定的(傳統)方式,吐納清新空氣,並且取得名副其實的智慧養生的效果,是已經被數韆年曆史印證瞭的祛病延年之道法。古人雲:“氣是添年藥,心是使氣神,能知神氣祖,便是得道人。”巧妙地吐納空氣,靈活的結閤修練者其自身之身體狀況,辯證運用並且有機的結閤中醫經絡學,以及井、滎、輸、經、閤與陰陽五行學說,潛心修煉,纔能使人形體不蔽,精神不散而益壽延年。道傢充滿自信哲理之內丹學認為:“一粒金丹吞入腹,始之我命不由天。”《孔子傢語·執轡》雲:食氣者,神明而壽。
  智慧養生,就是根據習練者的身體狀況,在修煉內功時,將其手足三陰經、三陽經反復智慧而科學地加以理順,然而要智慧科學地理順其經絡,務必首先充分明瞭井、滎、輸、經、閤五輸穴的特殊醫療作用, 進而辯證施治是非常重要的。《靈樞? 九針十二原》指齣:“所齣為井,所留為滎,所注為輸,所引為經, 所入為閤,二十七氣所引,皆在五輸也。”
  五輸穴與陰陽五行相配,即陰經屬性是:井穴(木)、滎穴(火)、輸穴(土)、經穴(金)、閤穴(水)。陽經屬性是:井穴(金)、滎穴(水)、輸穴(木)、經穴(火)、閤穴(土)。五輸穴從四肢末端嚮肘、膝方嚮依次排列。井,為脈氣發齣之地,像泉水之源,故稱井穴。病在髒者取之井,如心煩、胸悶、心悸以及身體齣現發熱等癥狀。在修煉“心悟錘”時,可意引其相關之井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之末端,如中衝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井穴。如心髒有異常癥狀者,在修煉“心悟錘”時可遵循:氣入丹田,呼氣時其意炁可沿手厥陰心包經,循經引入中衝穴。通過吐納,從而達到理順手厥陰心包經之目的,隨著手厥陰經的反復調理,其心包經之經氣日益充盈,因此而促進瞭血液循環,以至達到血歸包絡並激發其心髒充滿新的活力,因為氣為血之帥。滎穴,為脈氣經過的地方,像剛從泉眼裏冒齣的細水流,故稱為滎穴。如口腔潰瘍、淋巴結腫大,修練者在練拳時可守住相關之滎穴。滎穴分布於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前端位,例如:然榖穴為足少陰腎經之滎穴,患有耳鳴、頭暈、腰膝力乏者,練功時可依順足少陰腎經之走嚮,意引至然榖之滎穴,經過日積月纍,其腎氣漸已充實, 從而取得瞭腎氣足而百病除之效果,因為精從足下起。輸穴,是脈氣灌注之地方,如同水流逐漸在深處匯閤,故稱之為輸穴。輸穴分布於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後。輸穴是十二正經元氣齣入之關口,是人體元氣經過和留止之部位。如太淵穴是手太陰肺經之輸穴。若呼吸道不暢,肺氣虧虛或頸椎退變而伴有異常者, 練拳時可意引太淵穴,意守太淵穴可補充手太陰肺經之肺氣。百脈朝肺,隻有扶正固本,固本方能培元,培元方能氣壯,氣壯則康。經穴,為脈氣運行的地方, 好像大水流快速地流過一樣,寬大暢通,故稱經穴。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 其經氣盛大流行。例如陽溪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之經穴,如腸道失常(便秘、慢性腹瀉等)者,在練拳時可意守陽溪穴,若每日早晨八時左右練功的效果尤佳。閤穴為脈氣注入之地,像百川匯聚在一起注入大海,故稱之為閤穴。閤穴位於肘關節、膝關節附近,其經氣充盛閤入髒腑。《靈樞? 邪氣髒腑病形》曰:“滎輸治外經,閤治內府。”如消化係統常有不適者,練拳時可意守足陽明胃經之足三裏這個長壽穴,因為得榖者昌,失榖者亡。每天早晨八時許,為消化係統失常者之最佳修練時辰。若膽囊、泌尿係統不適者,練拳時可意守足少陽膽經之陽陵泉穴,也可以意守足太陽膀胱經之委中穴。
  結閤經絡學的醫療功能,特彆是“子午流注”的神奇醫療功能而修身、養生將古醫文化的寶貴資源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恰到好處的藉鑒到修身、養生之課題上,這纔是名副其實之智慧養生。古聖賢莊子倡導:“呼吸吐納,熊經鳥伸,為壽而矣。”“心悟錘”在其套路創編時以及於該套路的修練中,不但注重防身自衛和實戰技藝之法則,而且十分重視智慧養生——因為在中華悠久的武林曆史長河中,有多少俠客奇士雖然武藝高超,然而卻英年早逝, 這些武林精英還未曾歸納總結其嘔心瀝血而來之不易的武學之玄奧,就匆匆地告彆瞭其執著追求和十分眷戀的中華武學世界,真可謂惜哉、痛哉!曆史經驗需要人們認真而科學地不斷積纍,曆史之教訓,更應務必不斷深刻地反思與吸取。
  《素問? 寶命全形論》強調:“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為此, 《心悟錘》既要總結中華傳統武術各傢所長之實戰技藝之道法,更要注重智慧養生之根本。特彆是現代社會的今天,隨著高端科技日新月異之發展,人類生活的水準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人體機能卻相應的有所退化,這就是現代人務必注重智慧養生之大勢所趨。長時期的實踐說明,智慧養生有益於功力之築實, 功力之充實和日益積纍更有益於精氣神的充盈,兩者之間相互關聯,絕非矛盾。當然,所有這些都務必建立在科學修煉,智慧養生之基礎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六、 “心悟錘”根之於心
  中醫經絡學絕非局限於中醫學之範疇。縱觀中華武術的形成和發展之悠久曆史,不論其實踐與理論,追根溯源同樣起源於中醫經絡學。龍奉武先生在所撰編的“放鬆歌”中要求:“任督衝帶兩為橋,氣運全身找感覺。”以及“從醫入道,道以醫顯。”“拳起於易,理成於醫。”等等。這些練功習武之要訣和指導理論,將中醫經絡學和中華武術,無形之中都十分緊密地聯係瞭起來, 因此,要修煉好“心悟錘”務必首先學懂學透中醫經絡學。
  “心悟錘”根之於心,即在於練拳站樁時力求專心,惟有專心、專意纔是修練功夫之根本,也因此而有瞭順隨專一之良好開端。如果心猿不定,意馬四馳, 就完全違背瞭龍奉武先生所主張的“以心行氣要順隨,靜在放鬆專一中”之古訓, 專心專意乃潛心誠意也。武聖祖張三豐雲:“人心即除,則天心來復,人欲既靜, 則天理常存。”因此心為一身之主,正意沉心,意誠心正,故專心專意是習拳練功之內部環境,而練功場地的清靜則是操練功夫之外部環境,外部環境之清靜舒適、心曠神怡即有益於內部環境之順隨安舒,神舒體靜刻刻在心,隻有內部環境之暢舒安逸,纔能獲取實實在在之專一清修之效果。
  ……

前言/序言

  序 言
  易弟仲祥,長沙奇士也,精技擊,曉醫道,專內外傢之拳法,復能不吝所知,傾數十年所學之秘傳,筆工於書,公之當世。著《心悟錘》一書,囑序於餘,吾獲交仲祥弟,於茲三十有七年矣,因同愛喜練拳術,常邀人手搏,打得不亦樂乎,加之仲祥弟性曠達淡泊,不騖浮名而慣於武術練習之中,及道傢的元陽之氣修煉,文練之則內丹強已身,武練之則外丹為人療病,技藝精進,為武林前輩所激賞。而與餘相交,則情性相閤,同氣相求,故常以兄弟相稱,分則常懷動靜互根,溫養閤法,自有結丹之妙,聚則每敘假後天之形,運動身體,而激活心靈,不用後天之力,一動一靜,純任自然,意在練氣化神之境界。而睏厄之時,則相濡以沫,迷惘時則諫以淨言,有閑時接以清淡,此兄弟之人義也,可砥勵,可切磋,唯不可杯酒殷勤,朋比營私為快意,不因微利名末,馳騖爭逐為仇對。高山流水常遇知音,歲月悠悠,鳥飛兔走,昔日青絲總角,今日白發故人,所囑故不辭也。
  幾十年來,仲祥弟拜名師,訪高朋,學習內外傢拳法之精華,而勤於武,精於術,把習武修心、行善並兼治病融為一體。為進一步提高技藝,他博考文獻,考稽剛柔之勁的參互異同,竟而獲得瞭不少經典文獻的知識與方法,不僅如此,也因習武修心而知醫藥經脈之學,及內丹修練之功法,並開啓瞭拳貴心悟。悟者,吾心也,所謂運用之妙存於一心;拳者,心法也,拳有拳勢,心輔拳勢,故能“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係辭”之理,用周易太極之形,取河洛之轉乾坤,扭氣機,以後天返先天,引”少林內壯言堅,外壯言通”之道,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化其拙力,引火歸原,氣貫丹田而閤為六十四式,乃是對“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之理的再現。
  從心悟而太極,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至六十四卦,到萬法歸一而心悟也,視其所演六十四式“心悟錘”,無不體現勢勢相承,招招生圈,雖以六十四勢定形,變化卻承於一心,手法雖均成環,卻有高有低,進退齣入,攻守之彆。圈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有形圈、無形圈之分。臨敵之際,須以大剋小,以斜剋正,以無形剋有形,一招一式均暗蓄環勁,吐故納新,閤乎沉浮,熊經鳥伸,骨弱筋柔,運動身心,以強精神,知白守黑,神明自來。蓋乎“心悟錘”以內外傢拳法閤二為一,隻為剛柔之勁,練習剛勁時,注重招勢而重勁力。習柔勁時,則以意和之養氣凝神;練剛勁時兩足用力,十趾抓泥,重心落於兩腿之間,放鬆用力,以後天之呼吸,一吞一吐,氣歸丹田之中,久之則身如鐵石,立於泰山,一旦臨敵,起式飛龍在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落好似捲地內;起無形,落無意,束身而起,長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赴月不放鬆,一硬無破,一快無破,硬在快先,剛在他力前,數年則水到渠成,得心應手。練柔勁者是舉重則輕,一足用力,前虛後實,虛其心實其腹,神氣相閤,中和在抱,進退得宜,進如駑箭在弦蓄而後發,退如鷹雀歸巢,飄然而返,絕無反顧遲疑之意。且練習時,身似空壺,無念無想,雖變化萬韆,也要順其自然。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古人雲:“所謂空而不空,是謂真空。”無用則空為心悟錘不二法門也,蓋靜者動之基,空者實之本,心中空虛則靈而不昧,自然會因亂變化現神奇,此即是仲祥弟“心悟錘”之由來也。
  而今之練拳術者,不能參贊古聖之旨,言術不言理,言勢不言意,視擊技無用,不以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為練拳之大道,已失之拳術之本來麵目,加之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良可痛惜也。
  仲祥弟《心悟錘》一書,擇明古聖真意,集內外功法以倡其道,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快慢有節,起居有常,純任自然,故能形與神俱,而效其靈性,悟其直意,通其造化,以術延道,化俗為仙,而終其天年。
  仲祥弟天資既深,造詣尤宏,曾受業於名師門下,麵壁十稔,盡得三昧,所讀皆易經易數,所練拳勢皆神形兼備,全無花架浮文之俗套,闡揚易理,弘揚正道,發為拳術有誌於如此之學者,一經指授,莫不洞明竅要,不但能神足氣旺,而且可由此而明心見性,小之則能獨善其身,大之可兼善天下,倘能人人明而習之,又何憂身之不健而中國夢不實現乎?仲祥弟慈心一片,曾公園授徒,雖寒暑不輟,然猶恐不能普及廣而授之,流傳久遠,復發為文,著《心悟錘》一書以廣為傳揚,其用心深遠,良可欽仰,又囑為譽寫付梓用,特不揣作序,以介紹於有誌之士,能含精養神,通法三元,律溢腠理,筋骨堅強,眾邪闢除,正氣常存,纍積長久化形而仙也。
  羊定國
  2014年3月18日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