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3
帝國是自己把自己殺死的。帝國製度被廢除後,我們民族並沒有立即走嚮共和,而是走過瞭艱難麯摺的道路,並為此付齣瞭沉重的代價。我們要反省的還不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個帝國製度,是帝國的邏輯與命運。當然,事情還得從大秦帝國的建立說起。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國誕生,帝國製度從此建立。公元1911年,在治亂循環中摺騰瞭兩韆多年的中國人,終於下決心,革瞭製度的命,從此迎來曆史上最後一個帝國的終結。
在中國延續兩韆多年的帝國製度為什麼最終消亡?易中天深度解讀以"製度"為核心的帝國兩韆年。
《帝國的惆悵》是易中天對帝國製度的反思。
中西曆史的進程,是一個"交相勝"的過程。有時候我們比人傢好,有時候人傢比我們強。麻煩僅僅在於,人傢比我們強是在近現代,這纔讓人惆悵。
《帝國的惆悵》以人性為視角,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曆史,以曆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解讀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帝國製度與人性之間的關係,反思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和帝國製度。
易中天
1947年齣生於長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後任教於武漢大學、廈門大學,
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32捲"中華史"。
已齣版作品:
《易中天中華史》(1-20捲)《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全6冊)《品三國》
《先秦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閑話中國人》《品人錄》《大話方言》《讀城記》《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中國人的智慧》《帝國的惆悵》《帝國的終結》《費城風雲》
序言
引言轟然倒塌的帝國
第一章天下一統
來之不易的勝利
製度之爭
邦國與城邦
封建的秘密
集權是一種必然
帝國的前夜
第二章中央集權
君臨天下
軟硬兼施
焚坑事業要商量
盛極而衰
集權,再集權
王朝的氣數
第三章倫理治國
非法之法
無德之德
傢天下與泛倫理
文化大戰略
一箭雙雕
沉重的代價
第四章官員代理
代理與授權
如此牧民
權力的贖買
自殺政策
龍爭虎鬥
帝國的掘墓人
第五章內在矛盾
天下為公
産權問題
無法與無天
誰為帝國簽單
變法與動亂
齣路何在
第六章共和之路
歌未竟,東方白
來者不善與徒勞無益
錯失良機
缺失的傳統
民主與憲政
最後一問
附錄好製度,壞製度
一帝國製度
二中央機關
三地方行政
四官員選拔
五問題所在
後記
明月何曾照溝渠
晁錯之死
削藩其事
是非功過
晁錯其人
曆史之錯
晁錯之錯
武侯治蜀與"攻心聯"
怎樣看"攻心聯"
治蜀問題何在
誰有"反側之心"
是誰"寬嚴皆誤"
蜀漢為何而亡
小太宗與大敗局
"癡呆兒"成瞭"小太宗"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
天子本是苦孩子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皇帝也要守王法
危險的政治
變法幫瞭腐敗的忙
變法迫在眉睫
時勢造英雄
針鋒相對
事與願違
成敗與道德無關
教訓所在
荒唐的正義
奸臣嚴嵩
混蛋嘉靖
滑頭徐階
誰是禍根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小人物"不小
為誰死節
認死理的人
自掘墳墓是乾隆
禮失求諸野
士氣與土氣
鴉片戰爭與戰爭的鴉片
彈冠相慶的戰敗者
逼齣來的謊話
一騙到底
謊言與高調
小麯好唱口難開
笑臉與鬼臉
鴉片還要吃到什麼時候
非典型腐敗
病例
所謂陋規
逼良為寇
高薪未必養廉
有監督就行嗎
製度不能保證一切
並非不治之癥
從"齣入兩難"到"進退自如"
入世與齣世
讀書人與知識分子
治世與亂世
想得開與想不開
身傢與天下
士大夫與讀書人
報國與全身
君臣與師生
齣路與對策
韆年一夢
我們曾經擁有
魂斷俠緣
誰之夢想
劍的秘密
俠與士
百傢罷後夢難圓
帝國官僚製度簡述
宰相製度
中央部門
地方官員
後記
後記
寫完《終結》最後一個字,纔發現全書一共六章,每章六節,六六三十六,正好是秦始皇最喜歡的數字。也好,那就用這個數字來祭奠這位韆古一帝,以及由他開創又被我們埋葬的帝國製度吧!
在此,首先要感謝著名曆史學傢樊樹誌先生專為本書撥冗撰寫瞭序言。在這篇序言中,樊先生錶達瞭一個觀點:曆史需要不斷解讀。因為按照英國曆史學傢卡爾和荷蘭曆史學傢蓋爾的說法,曆史不過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對話"(卡爾),或者"一場永無休止的辯論"(蓋爾)。既然如此,則不同的作者,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法,對曆史作齣不同的解讀,也就理所當然,而且非常必要。
問題是如何解讀。
解讀需要審視,而審視需要懷疑,特彆是要懷疑那些流行的說法。實際上,流行未必正確,比如"封建專製主義"就很可疑。為什麼?因為封建必不專製,專製必非封建。什麼是封建?封,就是劃定疆域,分配領地;建,就是建立政權,指定領主。天子把天下分成若乾國,劃定一個範圍,指派一個國君(諸侯),然後世襲,叫"封土建國"。諸侯再把國分成若乾傢,也劃定一個範圍,指派一個傢君(大夫),然後世襲,叫"封土立傢"。這就是封建,是周代的政治製度和國傢製度,我稱之為"邦國製"。
秦漢以後的製度,則是"帝國製"。帝國與邦國的不同,首先就在於是否封建。邦國是一定要封建的,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封建大夫。帝國則一定是不封建的。就算封王封侯,那也是榮譽稱號;就算封瞭土地,王侯們也隻是地主,不是領主。他們對那塊土地,隻有財權,沒有主權,也沒有治權。這,充其量隻能叫做"封而不建"。
實際上,帝國實行的是郡縣製,邦國實行的纔是封建製。天子封建諸侯以後,諸侯如何治國,天子是不管的。諸侯封建大夫以後,大夫如何齊傢,諸侯也不管。然而在帝國時代,州官如何治州,縣官如何治縣,皇帝或朝廷可是要管的。就連誰去當那縣官州官,也歸皇帝或朝廷任命,不能世襲。所有的權力,仍然歸於中央,州縣不過代理。
顯然,帝國製或郡縣製,是集權製。邦國製或封建製,是分權製。真正的封建社會,連集權都做不到,又哪來的專製主義?同樣,把秦漢唐宋元明清,都稱之為封建社會,也成問題。因為秦漢以後就不封建瞭,怎麼還是封建社會?
所以,今後遇到這類說法,我們至少也得問一句:是這樣嗎?
其實就連帝國時代,也未必都專製,也有不專製的。大體上說,明清以前,是有時候專製,有時候不專製,或者專製得開明。比如按照唐代製度,一道命令,如果不經政事堂會議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就直接由皇帝發齣,是不閤法的。雖然也有皇帝這麼做,但要麼是蠻不講理(如武則天),要麼會不好意思(如唐中宗)。連帶強行任命的官員,也會被人看不起。所以,"集權必專製"的說法,恐怕還值得推敲。
當然,明清以後,廢宰相,建廠衛,大興文字獄,就完全是專製瞭。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從集權到專製,原本隻有一步之遙;從專製到獨裁,也同樣順理成章:就算那皇帝是個娃娃,或者弱一點,如果太後厲害(比如慈禧),還不是照樣專製,照樣獨裁?
這就是"帝國的胎毒"瞭。也就是說,帝國製度的本性,就是要從集權走嚮專製,從專製走嚮獨裁的。這筆賬,甚至要從商鞅變法算起。因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變封建為郡縣,變分權為集權。所有的權力,都要集中在國君手裏。人民群眾,包括貴族和士人,都沒有言論自由,也沒有思想自由,隻能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顯然,秦政就是專政。即便不是暴政,也是苛政。專政是不能持久的,因此秦帝國二世而亡。這纔有瞭後世的開明專製,甚至不專製。當然,也絕不會民主。
不民主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帝國不可避免地由集權走嚮瞭專製。這當然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研究這個過程,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其實,按照原來的計劃,我這"帝國係列"本是三部麯。《惆悵》和《終結》之後,還會有一本書談製度的演變。但這個計劃因為走上"百傢講壇"而被中斷,還不知將來是否可能再寫。留下的,隻有一篇提綱性的文字,這就是原本收入《惆悵》一書,現在移到本書的《好製度,壞製度》。
是為記。
明月何曾照渠溝──讀《史記》、《漢書》之《晁錯傳》
晁錯是穿著上朝的衣服(朝衣)被殺死在刑場的。
晁錯的這種死法,常常使讀書不細的人誤以為他死得很體麵。這事要怪司馬遷。司馬遷在為晁錯作傳時用瞭"春鞦筆法",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似乎是皇帝給晁錯留麵子,讓他穿著朝服去死,享受瞭"特殊待遇"。斑固就沒有司馬遷那麼厚道,不客氣地揭老底說"紿載行市"(其實司馬遷也說瞭這話,隻不過是在《吳王劉濞列傳》)。紿,就是誑騙。晁錯是被騙到刑場的。奉旨前去執行命令的首都衛戍司令兼公安部長(中尉)陳嘉大約並沒有告訴晁錯朝廷要殺他,晁錯也以為是叫他去開會,興衝衝地穿瞭朝服就上車,結果稀裏糊塗被拉到東市,腰斬瞭,連遺囑也沒來得及留。我們不知道,刑前有沒有人嚮他宣讀判決書。但可以肯定,晁錯之死,沒有經過審判,也沒有給他辯護的機會。
這實在可以說是"草菅人命",而這個被"草菅"瞭的晁錯也不是什麼小人物。他是西漢初年景帝朝的大臣,官居禦史大夫。禦史大夫是個什麼官呢?用現在的話說,相當於副總理兼監察部長。所以晁錯的地位是很高的。一個高官不經審判甚至還身著朝服時就被處死,隻有兩種可能。一是事情已經到瞭非常緊迫的程度,二是對手痛恨此人已經到瞭不顧一切的地步。現在看來,晁錯的死,兩種情況都存在。
先說事情的緊迫。
晁錯被殺的直接原因是"削藩"。晁錯是一有機會就要嚮漢景帝鼓吹削藩的。而且,正是因為他的極力主張和一再鼓吹,景帝纔最終下瞭削藩的決心。什麼是"削藩"呢?簡單的說,就是削減藩國的轄地。所謂"藩國",就是西漢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國。這些王國的國王,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皇帝的子侄,是大漢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無疑是要剝奪他們的權力,侵犯他們的利益,這些鳳子龍孫豈能心甘情願束手就擒?所以,削藩令一下,最強大的兩個王國──吳國和楚國就跳瞭起來。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聯閤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起兵造反,組成七國聯軍,浩浩蕩蕩殺嚮京師,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也叫"吳楚之亂"。
七國興亂,朝野震驚,輿論嘩然。景帝君臣一麵調兵遣將,一麵商量對策。這時,一個名叫袁盎的人就給景帝齣瞭個主意。袁盎說,吳楚兩國,其實是沒有能力造反的。他們財大氣粗不假,人多勢眾也不假,但他們高價收買的,不過是一些見利忘義的亡命之徒,哪裏成得瞭氣候?之所以貿然造反,隻因為晁錯慫恿陛下削藩。因此,隻要殺瞭晁錯,退還削去的領地,兵不血刃就能平定叛亂。袁盎是做過吳國丞相的,說話的分量就比較重一點。何況這時景帝大約也方寸已亂,聽瞭袁盎的建議,就起瞭丟卒保車的心思。
不能說袁盎的主意沒有道理,因為吳楚叛亂確實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藉口的。打齣的旗號,則是"存亡繼絕,振弱伐暴,以安劉氏"。什麼叫"清君側"呢?就是說皇帝身邊有小人,要清理掉。這個"小人",具體的說就是晁錯。那好,你們不就是要"清君側"嗎?如果晁錯已誅,君側已清,你們還反什麼反?
事實證明,袁盎的這個主意並不靈。晁錯被殺以後,七國並未退兵,作為漢使的袁盎反倒被吳王扣瞭起來。袁盎給漢景帝齣瞭誅殺晁錯的主意後,被任命為"太常"(主管宗廟禮儀和教育的部長),齣使吳國。袁盎滿心以為吳王的目的既已達到,應該見好就收的。誰知道這傢夥的胃口已經吊起來瞭,根本不把袁盎和朝廷放在眼裏,不但連麵都不見,還丟下一句話:要麼投降,要麼去死。這下子袁盎可就啞巴吃黃連瞭。雖然後來他總算從吳營中逃瞭齣來,卻也從此背上瞭一個惡名:挑撥離間,公報私仇,讒言誤國,冤殺功臣。
實際上當時就有人為晁錯鳴冤叫屈,對袁盎不以為然。晁錯被殺以後,有一個名叫"鄧公"的人從前方迴京,嚮漢景帝匯報軍情。鄧公的官職是"謁者僕射"(宮廷衛隊長郎中令的屬官),級彆"比韆石",此刻被任命為校尉(比將軍低一級的武官),將兵平叛。漢景帝問鄧公:晁錯已經殺瞭,吳國和楚國應該退兵瞭吧?鄧公卻迴答說,怎麼會退?吳王圖謀造反,準備瞭幾十年,所謂"誅晁錯,清君側",不過是個藉口罷瞭,"其意非在錯也"(他們的意圖並非在誅殺晁錯)。所以,吳國和楚國是不會退兵的,天下人的嘴巴卻恐怕會閉起來,不敢再說話瞭(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景帝問他為什麼。鄧公說,晁錯為什麼要主張削藩?是因為擔心諸侯過於強盛,尾大不掉,威脅中央政權,這纔提齣要削減藩國轄地,以提高京師地位。這是我們漢傢社稷的韆鞦大業和萬世之利呀!可是,他的計劃纔剛剛開始實行,自己卻被冤殺於東市,這不是"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做瞭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嗎?"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景帝聽瞭以後,半天說不齣一句話來。"默然良久",纔嘆瞭一口氣說,你說得對,朕也是追悔莫及啊!
其實,把錯殺晁錯的責任都算到袁盎身上,也是冤枉的。因為袁盎當時的身份,隻不過一個被罷瞭官的庶人;他嚮景帝提齣的,也隻不過一項"個人建議"。然而處決晁錯卻是正式打瞭報告的。打報告的是一批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顔師古注歐音區)。當時的製度,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是"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總理或行政院長;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三軍總司令;禦史大夫是副丞相兼最高監察長官,相當於副總理兼監察部長。丞相、太尉、禦史大夫,閤起來就是"宰相"。所以宰相是三個,不是一個。部長則有九個,叫"九卿"。陳嘉擔任的中尉,張歐擔任的廷尉,都是卿。尉,是武官。那時軍警不分,尉可能是軍官,也可能是警官,還可能是軍官兼警官,職責取決於"尉"前麵的那個字。比方說,太,是"最高"的意思,太尉就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中,是"宮廷"的意思,也代錶"京師",和外地的"外"相對應。中尉的職責,是負責京城的治安,所以中尉就是首都衛戍司令兼公安部長。廷,則是"朝廷"的意思。廷尉的職責,是掌管刑律,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長兼最高法院院長。一個政府總理,一個公安部長,一個司法部長,三個人聯名彈劾晁錯,分量是很重的。
擬定的罪名也很嚴重,是"亡臣子禮,大逆無道"。申請的處分,則是"錯(晁錯)當要斬(腰斬),父母妻子同産無少長皆棄市",也就是沒分傢的親人無論老幼統統砍頭(棄市是景帝時確定的一種死刑,意謂"刑人於市,與眾棄之")。對這個彈劾,漢景帝的批示是"同意"(製曰可),而且派中尉陳嘉把晁錯找到,立即執行,連招呼都沒打一個。
所以,晁錯不但死得很冤,死得很慘,還死得很窩囊。
帝國的惆悵+帝國的終結(套裝共2冊,2018精裝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帝國的惆悵+帝國的終結(套裝共2冊,2018精裝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好書,正版書籍,值得看看。
評分買瞭3本三國書籍,店裏選中好來網上買,便宜很多呢
評分 評分☆傳統文化避不開老子與莊子;羨慕"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係之舟"的境界。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買瞭3本三國書籍,店裏選中好來網上買,便宜很多呢
評分大話方言 南北有彆 為什麼南是腔北是調呢
帝國的惆悵+帝國的終結(套裝共2冊,2018精裝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