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經典醫案中,學到古中醫的精髓。
《脾胃論》為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傢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號東垣老人,曾從著名醫學傢張元素學醫。《脾胃論》成書於李東垣晚年,是東垣的代錶著作,強調“人以胃氣為本”,“ 脾胃內傷,百病由生”。本書廣引博證《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以及其他醫傢關於脾胃生理病理以及診斷治療的思想,係統的論述瞭以脾胃為中心的疾病診治觀念。上捲主要以《內經》為依據,闡發李氏對脾胃生理病理及處方配伍的基本學術觀點;中捲主要為脾胃損傷後內傷發熱、長夏濕熱等證的機理及診斷,以及補中益氣湯等方的主治及加減配伍;下捲論脾胃虛損對其他髒腑和人體九竅的影響,並附治療飲食傷脾的52首方劑。本書對中醫學術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先哲贊曰:“東垣先生之方,醫門之王道也。”可見後人對其學術思想的認識和推崇。本書適閤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生於1180年,卒於1251年。他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傢"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等。校注人員:程傳浩,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河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
目錄
捲上 8
脾胃虛實傳變論 8
髒氣法時升降浮沉補瀉圖說 11
脾胃勝衰論 12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18
升陽益胃湯 19
君臣佐使法 20
分經隨病製方 22
通氣防風湯 22
羌活勝濕湯 22
用藥宜禁論 24
仲景、《內經》所說脾胃 26
捲中 28
氣運衰旺圖說 28
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 29
補中益氣湯 29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製方 32
黃芪人參湯 32
除風濕羌活湯 34
調中益氣湯 35
長夏濕熱胃睏尤甚用清暑益氣湯論 37
清暑益氣湯 37
隨時加減用藥法 40
腸澼下血論 43
涼血地黃湯 43
升陽除濕防風湯 44
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論 45
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 46
凡治病當問其所便 47
胃氣下溜五髒氣皆亂其為病互相齣見論 48
陰病治陽陽病治陰 50
捲下 52
大腸小腸五髒皆屬於胃胃虛則俱病論 52
胃虛髒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 54
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論 56
忽肥忽瘦論 57
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 58
陰陽壽夭論 59
五髒之氣交變論 60
陰陽升降論 61
調理脾胃治驗 62
治法用藥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損論 62
清神益氣湯 62
半夏白術天麻湯 63
人參芍藥湯 64
麻黃人參芍藥湯 64
升陽散火湯 64
安胃湯 65
清胃散 65
清陽湯 65
胃風湯 65
陽明病濕勝自汗論 66
調衛湯 66
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67
清燥湯 67
助陽和血補氣湯 67
升陽湯 67
升陽除濕湯 67
益胃湯 68
生薑和中湯 68
強胃湯 68
溫胃湯 68
和中丸 68
藿香安胃散 68
異功散 69
飲食傷脾論 70
五苓散 70
論飲酒過傷 71
葛花解酲湯 71
枳術丸 71
橘皮枳術丸 71
半夏枳術丸 72
木香乾薑枳術丸 72
木香人參生薑枳術丸 72
和中丸 72
交泰丸 73
三棱消積丸 73
備急丸 73
神保丸 73
雄黃聖餅子 74
蠲飲枳實丸 74
感應丸 74
神應丸 75
白術安胃散 75
聖餅子 75
當歸和血散 75
訶梨勒丸 75
脾胃損在調飲食適寒溫 77
胃風湯 78
三黃丸 78
白術散 78
加減平胃散 78
散滯氣湯 79
通幽湯 79
潤腸丸 79
導氣除燥湯 79
丁香茱萸湯 80
草豆蔻丸 80
神聖復氣湯 80
脾胃將理法 82
攝養 83
遠欲 84
省言箴 85
後序 86
序·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髒,八風之中人之高者也;水榖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水榖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必從足始者也。《內經》說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變[ 壬辰之變:公元1232年,濛古軍隊圍攻汴京(今河南開封)。],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皆謂由傷寒而歿,後見明之[明之:即李杲,字明之。]辨內外傷及飲食勞倦傷一論,而後知世醫之誤。學術不明,誤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論矣,且懼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論》叮嚀之。上發二書之微,下祛韆載之惑,此書果行,壬辰藥禍,當無從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遺山元好問序
讀《脾胃論》校注,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實”。這本書不是那種花裏鬍哨、賣弄概念的書,而是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實實在在地幫助讀者理解。我一直認為,中醫的精髓在於辨證論治,而脾胃作為後天之本,其病變更是韆變萬化,直接影響著人體的氣血生化和髒腑功能。以往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醫理,特彆是關於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導緻的其他髒腑病證的闡述,總感覺隔靴搔癢。這本校注本,通過對原文的逐字逐句的校勘和深入的注釋,將這些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某些古今醫傢不同觀點的梳理和辨析,這讓我看到瞭學術的演進和思想的碰撞,也讓我能夠更客觀地認識《脾胃論》的價值和局限性。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細緻地解答我的疑惑,引領我走進中醫智慧的殿堂。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它能夠真正幫助我們“學到東西”,而不是僅僅“讀完一本”。
評分拿到這本《脾胃論》校注,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封麵設計古樸典雅,內頁紙張質感上乘,裝幀更是細緻入微,一看就是用心之作。作為一名中醫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既能讓我深入理解脾胃理論精髓,又能幫助我辨析原文訛誤的佳作。市麵上關於《脾胃論》的解讀不少,但大多停留在淺層麵的解釋,或者夾雜著不確定的個人觀點,讓人難以信服。而這本校注本,從名字上就透著一股嚴謹勁兒。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首先吸引我的是那清晰的校勘標記和翔實的注釋。對於一些我曾經感到睏惑的術語和句子,都能在注釋中找到閤理的解釋和文獻依據,這讓我倍感欣慰。很多時候,讀古籍就像是在 fog 中摸索,而這本校注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書中對原文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進行瞭細緻的考量,力求還原作者最本真的意思。這種治學態度,不僅是對經典文獻的尊重,更是對我們這些後學者的負責。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更上一層樓,對脾胃理論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醫理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常常被中醫博大精深的內涵所吸引,但有時也會因為古籍原文的晦澀難懂而望而卻步。幸運的是,我遇到瞭這本《脾胃論》校注。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世傢傳人,將祖輩的珍貴學識,用最易於理解的方式傳承下來。書中的校注部分,沒有使用過於生僻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原文的含義,並結閤瞭現代醫學的認知,讓古老的理論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臨床案例的引用和分析,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脾胃論》在實際中醫診療中的應用價值。讀這本書,我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滿探索的樂趣。它不僅提升瞭我對脾胃理論的認識,更讓我對中醫的認識不再局限於書本,而是上升到瞭“用”的層麵。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對《脾胃論》原文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古中醫的嚴謹治學精神。我一直在思考,為何古人的醫學著作能夠流傳韆古,至今仍有如此巨大的參考價值?這背後一定有著一套嚴密的學術傳承和考證體係。這本校注本,恰恰展現瞭這種體係的冰山一角。校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學術探險。作者不僅細緻地比對瞭不同版本的差異,還引用瞭大量的旁證材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種嚴謹到極緻的態度,讓我對中醫的學術生命力有瞭更深的敬畏。讀這本書,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當年伏案校勘、查閱文獻的辛勞,也更能體會到他對學術的執著和對經典的敬畏。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凸顯。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全”所震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對《脾胃論》原文進行校訂,更包含瞭一個龐大的學術體係。從序言中,我瞭解到作者為完成這本書付齣的心血,搜集瞭海量的文獻資料,進行反復的考證和比對。書中提供的校勘體係,嚴謹而全麵,對原文的每一個異文都進行瞭清晰的標注和分析。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考證,而是對原文的每個難點都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並結閤瞭曆代醫傢的注疏和自己的臨床經驗,提齣瞭獨到的見解。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濕”和“痰”的辨析,這是中醫裏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本書則用非常清晰的邏輯將其闡釋清楚,讓我豁然開朗。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中醫研究者提供瞭一個權威的參考範本,也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
評分挺好的
評分好好
評分經典。
評分經典。
評分其實書並沒有圖片那麼厚,感覺就一厘米的厚度吧。
評分挺好的
評分好好
評分經典。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