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三部曲作家范稳代表作
当代文学有关命运与信仰的重要书写
俯瞰大地,守护灵魂的赞美诗
《水乳大地》:一部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神魔混杂的大地史诗
如果《百年孤独》是一道标杆,《水乳大地》就是一次漂亮的跳跃。
——北京大学教授、西语文学专家赵德明
范稳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以西藏东部边缘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为背景,讲述了卡瓦格博雪山之下,澜沧江大峡谷之中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厚重的历史,鲜明的人物性格,复杂的民族、宗教与文化冲突,动人的故事,不但震撼了读者,也震撼了文坛,“给疲惫萎靡的文坛一记重拳”。
范稳,男,1962年11月生于四川,毕业于西南师大(现西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云岭文艺名家获得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各类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近600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6部。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已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翻译成英文出版。另一部反映滇越铁路修筑史的长篇小说《碧色寨》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吾血吾土》和《重庆之眼》是其新近出版的反映抗战历史的两部长篇小说。曾获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等诸多重要文学奖项。
第一章世纪初
1叩开西藏的大门003
2学习009
3第一个受洗者017
4大辩论027
5世仇家族035
6建在牛皮上的教堂046
7向天主开战055
第二章世纪末
8法兰西的天使075
9神话与现实085
10转世灵童092
11教堂的地道100
第三章第一个十年
12出埃及记109
13雪山下的殉情115
14“野蛮人高尚的战斗”130
15借悬崖六百尺137
16活佛的箴言143
17让脑袋去晒盐,让脚好好睡觉148
18盐的颜色152
19大瘟疫155
20纳西人的魂路161
第四章八十年代
21扎西门巴169
22梦里生长出来的寺庙177
23阳光下的耶稣184
24求学与敬畏193
25桃花盐200
26“宗教庇护一切”212
第五章二十年代
27九头喇嘛221
28济贫就是借贷给天主227
29探寻与迷失235
30来来往往的军队245
31虹化253
32昂贵的烦恼261
33让迥活佛的智慧274
第六章七十年代
34魔鬼的造访291
35澜沧江边的魔术299
36英雄迟暮311
37送给孩子的好运323
第七章三十年代
38劫婚339
39风中的危险351
40红色军队357
41会飞的粮食366
42打冤家372
第八章六十年代
43峡谷的秽气383
44丢失时间392
45受困399
46纸片的法力407
47诸受都是苦413
第九章四十年代
48天主的早餐431
49强盗一家435
50耶稣的蜜蜂443
51仁慈的白杜鹃455
52土司的地狱与天堂462
53葡萄园中的原罪467
第十章五十年代
54蒙难481
55末日审判495
56个人的失败504
57拯救517
58叛乱528
59最后一枪538
最后的晚餐557
我得说,初读这本书时,我对于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感到有些吃力。信息量太大,各种历史背景、文化符号密集地抛出来,像是一张过于复杂的地图,需要我不断地翻回前面的章节去对照确认。但这股“难懂”劲儿,恰恰是它最迷人之处。它拒绝迎合读者,要求你付出努力去理解它所构建的那个复杂而自洽的体系。等到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深入到故事情节的核心时,才发现这种前期积累的“障碍”是多么值得。作者的笔触冷峻而精确,尤其擅长描绘权力结构的腐蚀性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的无力感。场景的描摹精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那种末日废墟的荒凉,还是宫廷内部刀光剑影的压抑,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言的运用,那种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语感完美结合,读起来有一种奇异的节奏感,像是在听一首宏大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停顿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让读者在紧张的阅读过程中,也享受到一种纯粹的文字美学上的愉悦。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丰沛”。这种丰沛体现在每一个角落:人物的群像塑造、世界观的细节填充,乃至情绪的层次变化。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试图勾勒出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宇宙。我特别喜欢书中几位女性角色的刻画,她们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附属品,而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力量,她们的智慧、她们的软弱,都被描绘得无比真实和立体,没有脸谱化。举例来说,其中一位配角为了维护家族的秘密所做的隐忍和最终的爆发,其复杂性远超许多主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默默回味几段对话,因为那些看似平淡的对白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这本书的结构是极其扎实的,像是一栋精心计算过的建筑,从地基到屋顶,每一个支撑点都严丝合缝,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踏实和信服。它提供的阅读体验是深度和广度兼具的盛宴。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对我来说是灾难性的。有那么几章,情节推进得极其缓慢,感觉就像是在看一个冗长、没有重点的纪录片,人物的心思反复咀嚼,重要的事件却迟迟不发生。我一度想放弃,觉得作者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但是,当我耐着性子读到中段,情节开始加速、人物关系彻底爆发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慢悠悠的前奏,是为了积蓄足够强大的势能。这种“厚积薄发”的叙事策略,虽然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一旦成功,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平铺直叙的小说无法比拟的。书中的悲剧色彩非常浓厚,但它并非一味的煽情,而是将那种宿命的悲凉写得很有质感,像是一块被时间打磨光滑的石头,冰冷但自有其光芒。它探讨了“牺牲”与“救赎”的界限,让人思考,为了一个更大的、也许是虚无缥缈的目标,我们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这种付出是否真的能带来救赎。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讨论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故事闭环。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似乎更偏向于“文学实验”而非大众娱乐。我必须承认,某些章节的叙述角度变化之快,跳跃性之强,让我有时需要暂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绘制叙事的时间线。作者似乎沉迷于探索意识流的边界,将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回忆片段,乃至是对未来的预感,以一种近乎拼贴画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挑战了传统阅读习惯,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它迫使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你不能指望作者把所有东西都喂给你,你必须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破碎叙事结构下的线索和主题。尽管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最终拼凑出完整的图景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不是一本能让人放松的读物,但它绝对是一次对思维敏锐度和理解深度的绝佳训练。
评分这本小说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情节设计得极其精巧,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我很少读到能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编织得如此天衣无缝的作品。故事的开端或许略显平缓,但随着人物命运的层层展开,那种宿命般的张力便如同山涧暗流般涌现出来,让人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尤其是主角在面对那些无法逆转的抉择时,那种挣扎、那种隐忍,通过作者那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我几乎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千回百转。书中的一些哲思性讨论,比如关于时间、记忆和存在价值的探讨,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地融入在角色对话和内心独白之中,读起来丝毫没有阅读负担,反而像是跟随智者一同在广袤的知识田野上漫步,时不时还能发现一些被自己忽略的智慧火花。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作品,它不提供廉价的刺激,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触及我们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