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乳大地

水乳大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稳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自然写作
  • 土地伦理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保护
  • 环境哲学
  • 田园生活
  • 自然观察
  • 人文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73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79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564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藏地三部曲作家范稳代表作

当代文学有关命运与信仰的重要书写

俯瞰大地,守护灵魂的赞美诗

《水乳大地》:一部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神魔混杂的大地史诗

如果《百年孤独》是一道标杆,《水乳大地》就是一次漂亮的跳跃。

——北京大学教授、西语文学专家赵德明

内容简介

范稳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以西藏东部边缘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为背景,讲述了卡瓦格博雪山之下,澜沧江大峡谷之中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厚重的历史,鲜明的人物性格,复杂的民族、宗教与文化冲突,动人的故事,不但震撼了读者,也震撼了文坛,“给疲惫萎靡的文坛一记重拳”。

作者简介

范稳,男,1962年11月生于四川,毕业于西南师大(现西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云岭文艺名家获得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各类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近600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6部。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已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翻译成英文出版。另一部反映滇越铁路修筑史的长篇小说《碧色寨》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吾血吾土》和《重庆之眼》是其新近出版的反映抗战历史的两部长篇小说。曾获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等诸多重要文学奖项。

目录

第一章世纪初

1叩开西藏的大门003

2学习009

3第一个受洗者017

4大辩论027

5世仇家族035

6建在牛皮上的教堂046

7向天主开战055

第二章世纪末

8法兰西的天使075

9神话与现实085

10转世灵童092

11教堂的地道100

第三章第一个十年

12出埃及记109

13雪山下的殉情115

14“野蛮人高尚的战斗”130

15借悬崖六百尺137

16活佛的箴言143

17让脑袋去晒盐,让脚好好睡觉148

18盐的颜色152

19大瘟疫155

20纳西人的魂路161

第四章八十年代

21扎西门巴169

22梦里生长出来的寺庙177

23阳光下的耶稣184

24求学与敬畏193

25桃花盐200

26“宗教庇护一切”212

第五章二十年代

27九头喇嘛221

28济贫就是借贷给天主227

29探寻与迷失235

30来来往往的军队245

31虹化253

32昂贵的烦恼261

33让迥活佛的智慧274

第六章七十年代

34魔鬼的造访291

35澜沧江边的魔术299

36英雄迟暮311

37送给孩子的好运323

第七章三十年代

38劫婚339

39风中的危险351

40红色军队357

41会飞的粮食366

42打冤家372

第八章六十年代

43峡谷的秽气383

44丢失时间392

45受困399

46纸片的法力407

47诸受都是苦413

第九章四十年代

48天主的早餐431

49强盗一家435

50耶稣的蜜蜂443

51仁慈的白杜鹃455

52土司的地狱与天堂462

53葡萄园中的原罪467

第十章五十年代

54蒙难481

55末日审判495

56个人的失败504

57拯救517

58叛乱528

59最后一枪538

最后的晚餐557


《水乳大地》 引言 《水乳大地》并非一部简单的自然科学读物,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潜入地心、又触及万物生灵的宏大叙事。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诗意的方式,描绘了地球这颗星球的演变过程,从其炽热的熔融状态,到如今生机勃勃、水乳交融的万象景象。它试图解答那些最古老、最根本的问题:生命如何诞生?文明如何兴起?我们与脚下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样深沉而不可分割的联系?《水乳大地》并非直接罗列科学数据,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将复杂的地质学、生物学、气候学乃至人类学知识,编织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带领读者一同感受地球的脉搏,倾听大地的呼吸。 第一篇:混沌初开——地球的黎明 故事的开端,并非我们熟悉的蓝天白云,而是宇宙深处一片翻腾的尘埃与气体。作者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触,描绘了太阳系形成之初,原始地球如何在一片寂静与狂暴中诞生。这里没有生命的痕迹,只有炙热、熔融的岩浆翻滚,火山喷发如同一场永不停歇的盛宴,释放着原始的能量。本书细致地剖析了地球内部的结构,从炽热的地核到地幔的对流,再到地壳的初步形成,层层递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地球最深处的熔炉之中,感受其剧烈而缓慢的“呼吸”。 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物质的堆砌,而是深入探讨了地球早期大气层的形成,以及那些至今仍未完全解开的谜团:第一滴水的起源,它是来自遥远的彗星,还是地球内部的化学反应?这本书以开放性的视角,呈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而非提供一个僵化的答案。它讲述了生命萌发的“概率游戏”,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为何生命最终能够以某种形式出现。从简单的有机分子,到复杂的第一批细胞,作者以一种近乎“仰望星空”的姿态,描绘了生命的微小却伟大的开端。 第二篇:生命的潮汐——演化与繁荣 当生命在原始海洋中悄然孕育,地球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本书的第二篇,将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年时光,见证生命的壮丽史诗。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到恐龙的统治时代,再到哺乳动物的崛起,《水乳大地》以生动的故事性,展现了地球上生命形式的不断演化与多样化。作者并非简单列举物种,而是深入探讨了驱动演化的力量——自然选择、基因突变,以及那些改变历史的“大灭绝”事件。 想象一下,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曾经在地球上叱咤风云的巨兽?它们是如何生存的?它们的灭亡又揭示了怎样的地球法则?本书会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对古生物基因的推测,将这些早已消失的生命带回到读者眼前。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单个物种的兴衰,往往与整个环境息息相关。从最早的藻类到茂密的森林,从海洋到陆地,生命不断改造着地球,也受制于地球。 这一部分还探讨了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例如板块构造的运动如何塑造了大陆的轮廓,气候的周期性波动(冰河时代与间冰期)如何影响了生命的分布和演化。作者用一种“宏观微观结合”的手法,既能描绘大陆漂移的宏伟图景,也能聚焦于一个微小的孢子如何在恶劣环境中求生。 第三篇:文明的回响——人与土地的契约 当智人的出现,地球的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本书的第三篇,将焦点从自然界转向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与大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并非简单叙述历史事件,而是着重探讨了农业的兴起、城市的出现、以及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的面貌。 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到灌溉农业的出现,人类学会了如何“驯服”土地,并从中获取赖以生存的资源。本书会描绘那些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发明,如犁、水车,以及它们如何引发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同时,作者也会反思,当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时,我们对土地造成的压力也日益增加。 本书会深入探讨不同文明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例如,古埃及文明对尼罗河的依赖,中国文明对黄土高原的开发,以及近代工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作者会以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展现人类活动对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造成的长远影响。 同时,作者也并非悲观论调。本书会关注那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它会讲述那些在逆境中寻求平衡的努力,以及人类如何通过科技和意识的觉醒,试图修复与大地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未来的脉动——地球的未来与我们的责任 《水乳大地》的结尾,并非简单的总结,而是将读者带入对未来的思考。作者以一种审慎但充满希望的笔触,描绘了地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未来走向。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本书会以一种“预警”而非“恐吓”的方式,呈现科学研究对未来趋势的预测。 然而,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强调了改变的可能性。作者会深入探讨人类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从新能源的开发到生态修复的实践,从全球合作的倡议到个体生活方式的改变,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 最终,《水乳大地》回归到了最根本的主题: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我们与这片土地,如同水乳般交融,休戚与共。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大地的敬畏与热爱,激发一种责任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地球的关系,并为创造一个更可持续、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它不是一本冰冷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曲献给地球的赞歌,一封写给未来的情书,一则关于我们共同家园的深情告白。 结语 《水乳大地》是一次心灵的远航,它穿越了地质的漫长岁月,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也审视了人类文明的足迹。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去倾听大地的低语,去感受生命的脉动,去思考我们与这颗蓝色星球的深层联结。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融为一体,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获得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深爱。它是一部关于地球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初读这本书时,我对于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感到有些吃力。信息量太大,各种历史背景、文化符号密集地抛出来,像是一张过于复杂的地图,需要我不断地翻回前面的章节去对照确认。但这股“难懂”劲儿,恰恰是它最迷人之处。它拒绝迎合读者,要求你付出努力去理解它所构建的那个复杂而自洽的体系。等到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深入到故事情节的核心时,才发现这种前期积累的“障碍”是多么值得。作者的笔触冷峻而精确,尤其擅长描绘权力结构的腐蚀性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的无力感。场景的描摹精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那种末日废墟的荒凉,还是宫廷内部刀光剑影的压抑,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言的运用,那种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语感完美结合,读起来有一种奇异的节奏感,像是在听一首宏大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停顿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让读者在紧张的阅读过程中,也享受到一种纯粹的文字美学上的愉悦。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丰沛”。这种丰沛体现在每一个角落:人物的群像塑造、世界观的细节填充,乃至情绪的层次变化。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试图勾勒出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宇宙。我特别喜欢书中几位女性角色的刻画,她们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附属品,而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力量,她们的智慧、她们的软弱,都被描绘得无比真实和立体,没有脸谱化。举例来说,其中一位配角为了维护家族的秘密所做的隐忍和最终的爆发,其复杂性远超许多主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默默回味几段对话,因为那些看似平淡的对白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这本书的结构是极其扎实的,像是一栋精心计算过的建筑,从地基到屋顶,每一个支撑点都严丝合缝,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踏实和信服。它提供的阅读体验是深度和广度兼具的盛宴。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对我来说是灾难性的。有那么几章,情节推进得极其缓慢,感觉就像是在看一个冗长、没有重点的纪录片,人物的心思反复咀嚼,重要的事件却迟迟不发生。我一度想放弃,觉得作者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但是,当我耐着性子读到中段,情节开始加速、人物关系彻底爆发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慢悠悠的前奏,是为了积蓄足够强大的势能。这种“厚积薄发”的叙事策略,虽然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一旦成功,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平铺直叙的小说无法比拟的。书中的悲剧色彩非常浓厚,但它并非一味的煽情,而是将那种宿命的悲凉写得很有质感,像是一块被时间打磨光滑的石头,冰冷但自有其光芒。它探讨了“牺牲”与“救赎”的界限,让人思考,为了一个更大的、也许是虚无缥缈的目标,我们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这种付出是否真的能带来救赎。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讨论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故事闭环。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似乎更偏向于“文学实验”而非大众娱乐。我必须承认,某些章节的叙述角度变化之快,跳跃性之强,让我有时需要暂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绘制叙事的时间线。作者似乎沉迷于探索意识流的边界,将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回忆片段,乃至是对未来的预感,以一种近乎拼贴画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挑战了传统阅读习惯,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它迫使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你不能指望作者把所有东西都喂给你,你必须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破碎叙事结构下的线索和主题。尽管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最终拼凑出完整的图景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不是一本能让人放松的读物,但它绝对是一次对思维敏锐度和理解深度的绝佳训练。

评分

这本小说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情节设计得极其精巧,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我很少读到能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编织得如此天衣无缝的作品。故事的开端或许略显平缓,但随着人物命运的层层展开,那种宿命般的张力便如同山涧暗流般涌现出来,让人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尤其是主角在面对那些无法逆转的抉择时,那种挣扎、那种隐忍,通过作者那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我几乎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千回百转。书中的一些哲思性讨论,比如关于时间、记忆和存在价值的探讨,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地融入在角色对话和内心独白之中,读起来丝毫没有阅读负担,反而像是跟随智者一同在广袤的知识田野上漫步,时不时还能发现一些被自己忽略的智慧火花。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作品,它不提供廉价的刺激,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触及我们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