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传输与交换》主要介绍宽带传输及分组交换技术,由电子科技大学胡明副教授编著。他曾在先后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飞搏创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事光通信产品的开发及管理工作,2003年起,在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从事信息传输与通信网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以及丰富的产业经验。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将构建宽带通信网的传输及分组交换技术纳入同一本书,使读者对我国信息高速公路所采用的主流支撑技术有一个整体认识和了解。
?在传输方面,依次介绍PDH、SDH、DWDM,包括其中的关键技术及网络构建方式等内容,帮助读者了解我国骨干网传输技术的发展过程,同时为从事技术开发、网络维护的读者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
?在分组交换技术方面,通过缓存策略、多级交换结构、队列调度算法等内容的分析介绍,使读者从总体上了解大规模分组交换结构的同时,能初步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在分析介绍各项关键内容时,均按照由浅入深、迭代改进的方式进行,有利于读者了解和掌握各项关键技术的发展脉络,为读者预测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路借鉴。
第5章SDH网络的主要设备
第4章介绍了指针及其处理方式这项SDH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从本章开始,将逐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观察SDH设备的构成以及SDH网络的工作方式,以便对SDH有一个全面认识和了解。
本章将首先介绍几种常见的SDH网络设备,然后以终端复用器(TM)为例,详细介绍它的逻辑功能构成,特别是各种信号的产生及处理过程,最后用典型的逻辑功能模块去构建不同的网络设备。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与前面两章的内容联系起来,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5.1SDH网络的常见网元
SDH传输网是由不同类型的网元通过光纤连接而成,通过不同的网元完成SDH网的传送功能,包括上/下业务、交叉连接业务、网络故障自愈等。下面介绍SDH网络中常见网元的基本功能。
1.终端复用器:TM
终端复用器用于网络的终端站点,例如一条链路的两个端点,如图5��1所示。
图5��1终端复用器(TM)模型
TM的作用是将支路端口的低速信号复用到线路端口的高速信号STM�睳中,或从STM�睳的信号中分出低速支路信号。它的线路“输入/输出”端口仅为一路STM�睳信号,而支路端口却可以“输入/输出”多路低速支路信号。在将低速支路信号复用到STM�睳帧时,有一个交叉连接功能,可将支路的一个STM��1信号,复用到线路侧16个STM��1中的任一个位置上,也可以将支路的2Mb/s信号,复用到一个STM��1所包含的63个VC��12中的任一个位置上,等等。
2.插分复用器:ADM
插分复用器用于SDH传输网络的转接站点,例如链路的中间节点或环上节点,是SDH网上使用最多、最重要的一种网元,它是一个三端口器件,如图5��2所示。
图5��2插分复用器(ADM)模型
ADM有两个线路端口和一个支路端口。两个线路端口各接一侧的光缆(每侧收、发共两根光纤),为了描述方便将其分为西向(W)、东向(E)两个线路端口。ADM的作用是将低速支路信号交叉复用到东向或西向线路上去,或从东侧、西侧线路端口收到的线路信号中分离出低速支路信号。另外,还可将东、西向线路侧的STM�睳信号进行交叉连接,例如,将东向STM��16中的第5个STM��1与西向STM��16中的第9个STM��1连接在一起。
ADM是SDH最重要的一种网元,它可等效成其他网元,完成其他网元的功能,例如,一个ADM可等效成两个TM。
3.再生中继器:REG
光传输网的再生中继器有两种,一种是纯光的再生中继器,主要进行光功率放大以延长光传输距离;另一种是用于脉冲再生整形的电再生中继器,主要通过光/电变换、电信号抽样、判决、再生整形、电/光变换,以达到不积累线路噪声的目的,保证线路上传送信号波形的完好性。这里介绍的是后一种再生中继器。REG是双端口器件,如图5��3所示。
……
不得不说,《宽带传输与交换》在“技术前沿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仅涵盖了宽带传输和交换的基础理论,还触及了一些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例如,书中对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兴技术进行了介绍,虽然篇幅可能不是最详尽的,但其引入和概述,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了解到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提前了解这些前沿技术,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此外,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关于网络安全在传输和交换层面的防护措施,以及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网络设计考量,都非常贴近实际工作需求。例如,在讲解VoIP(网络电话)传输时,它会强调对延迟和抖动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QoS来保证通话质量,这都是我们在设计和部署网络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书中穿插的一些代码片段或者伪代码,虽然不是重点,但也能帮助理解一些协议的实现细节,显得更加真实和可操作。
评分拿到这本《宽带传输与交换》之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硬核”程度。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我深知理论基础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扎实的一线知识。它系统地梳理了宽带传输的各种物理层技术,从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如光信号的产生、传输、衰减、色散,到各种光通信器件的工作机制,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关于光纤接入技术的部分,详细介绍了EPON、GPON等几种主流技术,并通过对比分析,让我对它们的架构、优势和局限性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未来在运营商或者通信设备厂商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交换技术的部分同样精彩,书中对各种交换方式,如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帧交换、分组交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对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如MAC地址的学习、转发、过滤等流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的QoS(服务质量)部分,了解了如何通过流量控制、拥塞控制、优先级调度等机制来保证不同业务的传输质量,这在如今网络应用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部分内容涉及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算法,但整体逻辑清晰,循序渐进,通过例题和习题的辅助,有助于读者巩固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个人认为更多体现在它对“交换”这个核心概念的透彻讲解上。以前我对网络交换的理解比较浅显,总觉得就是“打包发送”。但这本书却把交换机的内部工作机制,比如MAC地址表是如何建立和维护的,不同类型的交换机(如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的功能区别,以及各种交换算法(如存储转发、直通转发)的工作流程,都讲解得淋漓尽致。它还深入探讨了各种网络协议在交换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如ARP协议如何实现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IP协议如何进行路由选择,以及TCP/IP协议栈在数据传输中的分层处理。最令我着迷的是关于网络拓扑和冗余设计的部分,了解如何构建高可用、高性能的网络架构,如何通过STP(生成树协议)来防止网络环路,以及如何利用链路聚合来提高带宽和可靠性,这些知识对于任何从事网络工程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书中对数据包在交换机内部的处理流程,例如查找MAC地址表、判断端口、封装/解封装等步骤,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解,配以精美的流程图,让我能一步步地理解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穿梭的。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从物理层面的信号传输,到数据链路层的帧交换,再到网络层的分组交换和路由,最后到传输层的端到端通信,它如同一个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层层递进,条理分明。每介绍完一个概念,作者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配以恰当的图示,让我即使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协议时,也能抓住核心要义。尤其是对TCP/IP协议栈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个层次的功能,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数据在不同层次是如何被封装和解封装的。书中关于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的章节,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将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变得容易理解,例如对TCP的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等机制的讲解,让我对网络是如何自我调节以应对拥塞有了全新的认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构建一个关于网络运作的完整认知体系,这种感觉非常充实。
评分这本《宽带传输与交换》实在是让人惊喜连连。一直以来,我对通信网络的技术细节都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敬畏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光纤、路由器、交换机背后是怎样一套精密的逻辑在运作,着实令人着迷。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从最基础的信号传输原理讲起,它没有直接跳到高深的技术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信号是如何在介质中传播的,不同传输方式的优劣势,以及如何克服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噪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码元”和“比特”的区分,以及它们与“波特率”和“比特率”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概念的清晰阐释,让我瞬间茅塞顿开,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模糊概念。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十分生动形象,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比如讲解多路复用技术时,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让我明白了时分多址(TDMA)和频分多址(FDMA)的工作原理,这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穿插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比如提到宽带接入技术在家庭网络中的应用,让原本理论化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看到了这些技术是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我甚至觉得,即便不是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只要对现代通信技术感兴趣,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