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民国前期的法律与政治

革故鼎新:民国前期的法律与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天宏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法律史
  • 政治史
  • 宪政
  • 近代中国
  • 法制史
  • 政治改革
  • 社会变革
  • 历史学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9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65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9
字数:4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民国前15年北洋政府时代是民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奠基期,很多基本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很多根本性的变化也在这一时期发生。本书从民初标志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人手,探索民国创立之初的制度建构及运作,力图对民国政治史上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探寻和廓清。比如,中国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经历了由“帝国”而“民国”等的嬗变?为什么被描绘得较为黑暗、较无法律秩序的北洋时期却成了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设颇具成效的时期?为什么人们历史记忆中军阀肆虐的北伐前]0余年却呈现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教育较为自由多元的现象,作为“科学、民主”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能在这一时期出现?

作者简介

杨天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历史学博士。曾任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2003年9月起受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领域跨政治、法律、宗教、民族、外交。出版学术著作7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27篇在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刊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

目录

绪论: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位置

上编:“法统”建构与法政体制革故鼎新
“清帝退位诏书”与“五族共和”构建——中华民国主权承续的“合法性”问题
一、“主权”与“统治权”:作为立论基础的概念辨析
二、“禅让”抑“逼宫”:清帝降诏退位的政治背景
三、革命与法统:清帝“授权”说辨析
四、主权与疆域:政制转型与多民族国家的维持
五、主权与邦交:中华民国的外部“合法性”问题
六、结语
比较宪法学视域中的民初根本法
一、政体设计: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不同选项
二、“国体”建构: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取舍歧异
三、制衡机制:立法与行政的权限设置
四、宪法原则:国权与民权的“主义”选择
五、结语
曹锟“贿选”控告的法律证据研究——兼论中国第一部宪法废弃与“贿案”的连带关系
一、关于“出席费”与“冰炭敬”的问题
二、关于直系以五千元支票“贿选”的问题
三、关于检方的态度及控方与“贿选”的关系
四、关于舆论对曹锟“贿选”指控的法律效力
五、余论:“法统”存废的两难选择
北洋政府撤废“治外法权”的努力——基于法权会议所做历史考察
一、法权会前以务实为特征的“修约”外交
二、“以废除领事裁判权为确定之政策”
三、法律文本审察及司法调查阶段的对策
四、法权调查之结论与北洋政府的反应
五、结语
民国前期司法职员的薪俸与司法内生环境
一、审检职俸的制度设定
二、与“文官”薪酬的横向比较
三、国家拨款与部门“创收”
四、司法职员的生活实态
五、余论
北伐期间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人问题
一、基督教会所受损失的历史记录
二、在华基督教会受损程度的估量
三、关于反教暴力事件的责任人问题
四、结语

下编:政治诉求与不断趋新的政改“尝试”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提出论起
一、口号的提出及内涵意蕴
二、异曲同工的思想主张
三、改建“政党”的艰苦努力
四、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
五、授人以柄的政治后果
六、“政党”政治立场的最终离弃
七、余论
袁世凯的“去北洋化”与“北洋正统”幻灭
一、北洋渊源与袁世凯的“去北洋化”
二、北洋体系裂变与“北洋正统”幻灭
三、余论:两种“正统”的角力
北洋政府和平统一中国的尝试
——善后会议再研究
一、“和平统一”政治语境的形成
二、地方实力派及社会各界的立场
三、会员的派系构成与议案处置
四、“和平统一”议题下的政体之争
五、善后会议自身的“善后”问题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格局及变化趋向
一、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
二、地方意识兴起与中国政治的区域化
三、外交与内政混一的政治格局
四、结语
逻辑家的政制建构逻辑——章士钊对两方政制的理解与个性表达
一、“名正理从”:严格的政治概念界定
二、“为政有本日在有容”:政党政治要义阐释
三、“造法与立法分离”:国会之设置及权限
四、“通立法行政之邮”:内阁政治精义发微
五、结语
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生运动
一、北洋时期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
二、亚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对学生运动的影响
三、师生纠葛与北洋时期学潮起落
四、学生运动中的“政党运作”
五、结语
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代跋)
变革之潮:民国初年的法律重塑与政治新局 辛亥革命的炮声唤醒了一个沉睡已久的国度,也开启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在告别帝制、迎接共和的巨大变革浪潮中,法律与政治犹如车之两轮,驱动着近代中国走向前所未有的转型。本书并非着眼于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某个特定事件,也不是聚焦于某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在推翻数千年帝制的基础上,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套全新的法律体系,以及这一过程如何深刻地影响并重塑了中国政治的版图与运作模式。 一、 告别旧制:从成文法到习惯法的断裂与衔接 长期以来,中国的法律体系深受传统礼教与皇权思想的浸润,虽有律例,但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仍有距离。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是对政治制度的颠覆,更是对旧有法律思想的根本性挑战。本书将首先梳理民国建立前夕,清末新政时期已经开始的法律革新尝试,包括引进西方法律概念、修订刑律、民律草案的起草等,分析这些零散但具有前瞻性的努力为后续的法律建设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随后,我们将重点考察民国初年,在政治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如何处理旧法与新法的关系。旧有的法律制度,例如《大清律例》,在新的共和体制下已难以为继,但其惯性与社会接受度又使得完全废止变得不切实际。本书将详细阐述当时的立法者们是如何在“循旧”与“革新”之间寻求平衡,例如,是否保留了部分旧有法律条文,如何解释与适用这些条文,以及在这种衔接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法律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种“断裂与衔接”的模式,如何塑造了民国初期法律的初步面貌,以及其中蕴含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张力。 二、 现代法律框架的构建:民法、刑法、商法的曙光 告别了帝制时代的法律框架,民国初年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便是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规范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现代法律体系。本书将聚焦于这一时期核心的几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审议与颁布过程。 民法: 作为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基本法,民法的制定尤为关键。我们将探讨,在吸收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经验的同时,如何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例如家庭制度、婚姻习俗等,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体系。这其中涉及到的对私有财产的承认、契约自由的原则、继承制度的变革等等,都将是本书深入分析的对象。我们将考察不同学派的观点,立法者之间的争论,以及最终颁布的民法草案(或部分颁布的民法)所带来的影响。 刑法: 刑法的改革意味着对犯罪的定义、刑罚的种类以及刑事诉讼程序的重新审视。本书将分析,在废除酷刑、强调罪刑法定原则的过程中,如何界定新的犯罪行为,如何改革刑罚制度,以及如何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司法机关来执行刑罚。我们将考察民国初期在刑法领域的进步与局限,例如,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如何避免对人权的侵犯。 商法: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一套健全的商事法律体系成为必需。本书将重点研究商法的起草与实践,包括公司法、票据法、破产法等,分析这些法律如何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有效监管新兴的民族工商业,如何处理外国资本的涌入等。 三、 法律的实践与挑战:司法体制的重建与地方性法规的演变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条文的梳理,更将深入考察这些新创设的法律在实际社会中的运作情况。 司法体制的重建: 在废除旧有司法体系的同时,如何建立一个独立、公正、高效的司法机关是民国初年面临的巨大难题。本书将分析,法院系统的建立、法官的选拔与培训、律师制度的引入等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例如,官僚主义的侵扰、地方势力对司法的干预、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等。我们将探讨,司法独立在这一时期是如何被挑战和捍卫的。 地方性法规与中央立法的博弈: 在中央政府权威尚不稳固的情况下,地方势力对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往往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本书将分析,在中央层面制定法律的同时,各地是否出现为了适应地方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特殊规定,以及这些地方性法规与中央法律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冲突与协调。这种中央与地方在法律领域的博弈,将揭示民国初期国家治理的复杂性。 法律的社会接受度与执行困境: 新的法律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关乎社会观念的转变。本书将探讨,民众对于这些新法律的认知程度,以及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例如,腐败、人情关系对司法的干扰、以及一些法律条文本身与社会现实脱节等。我们将分析,在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弥合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 四、 法律重塑与政治新局的互动:法治理想的探索与现实的交织 法律的变革与政治的转型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本书将深入分析,民国初年法律的重塑是如何为政治新局奠定基础,反之,政治格局的变化又如何影响了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法治理想的塑造: 共和的建立,本身就蕴含着对法治的追求。本书将分析,在民国初年,知识分子、政治精英如何倡导法治精神,将法律视为国家现代化的基石,以及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践行的。 宪政思潮的涌动与法律的约束: 尽管宪政道路充满坎坷,但宪政思潮在民国初年已经开始涌动。本书将考察,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宪政原则,例如,公民权利的保障、权力分立的理念等,以及这些原则在政治实践中是如何被运用和挑战的。 政治权力对法律的影响: 另一方面,政治权力的格局变化,例如,袁世凯称帝的尝试,护法运动的兴起等,都深刻地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废止。本书将分析,在政治动荡时期,法律如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以及权力对法治理想的冲击。 法律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随着共和体制的建立,法律成为了维系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本书将探讨,在法律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巩固新的政治秩序,以及法律的权威性如何受到政治现实的考验。 总结 《变革之潮:民国初年的法律重塑与政治新局》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在从帝制迈向共和的关键历史时期,法律与政治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我们不仅仅是在梳理法律条文的演变,更是在探索一个民族在寻求现代化道路上,如何以法律为基石,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的转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探索、碰撞与成长。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理解近代中国法律与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历史河流中溯游而上,每翻一页,都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新式法律体系建立的篇章,那些模仿西方国家制定的民法、刑法、商法等,在当时的中国究竟面临着怎样的阻碍?是传统观念的抵触,还是社会基础的薄弱?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相信会非常深刻。我一直觉得,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它更是社会肌理的反映,是权力运作的规则。民国前期的法律改革,无疑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次重要尝试,它承载了多少理想,又遭遇了多少现实的困境,这些都让我十分期待。书中提到的“司法独立”,更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在那个讲究人治的社会,想要实现司法独立,无异于天方夜谭。书中是否有对这条艰难道路的细致描绘?对当时司法体系的独立性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有没有具体的分析和案例?这些都将是我阅读的重点。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但从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学术术语的运用以及论证逻辑的清晰程度上,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特别是在涉及一些复杂的法律概念时,作者都能用相对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非常友好。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改革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民国时期,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又饱含现实困境的时代。书中对“革故鼎新”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努力挣脱旧的束缚,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和法律秩序。我对书中关于“民国前期的法律”这一部分的内容尤为期待,我想了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律是如何被制定、被解释、被执行的,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地约束权力,又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书中是否有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解读,或者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这些都会让我对那个时期的法律实践有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分析问题时,往往能够从多个维度切入,既有宏观的国家制度层面的梳理,也有微观的社会现实层面的观察。比如,它在探讨政治变革时,不仅仅关注政府的权力结构如何调整,还深入分析了社会阶层的变动、新思潮的传播以及民众的反应。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泛的历史叙述,而是充满思辨和洞察力的研究。对于民国时期的政治,我一直觉得它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张力的时期,各种力量相互角逐,既有革新者的激情,也有守旧者的阻力。书中如何展现这种复杂性,如何平衡不同派别的观点,如何呈现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都令我十分期待。我对书中关于“法律与政治的互动”这一核心议题的展开尤其感兴趣。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然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反过来,法律也可能成为制约政治权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书中在这方面是否有深入的案例分析,比如法律在处理重大政治事件中的作用,或者政治势力如何干预司法审判,这些都值得我仔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惊艳,封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民国时期特有的宋体印刷风格,瞬间就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拿到手中,沉甸甸的分量也暗示了其内容的厚重。我特意翻阅了目录,看到一些章节的标题,比如“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博弈”、“司法独立的前景与挑战”、“宪政思潮的激荡与实践”,这些都极具吸引力,让我对民国时期政治法律体系的演变充满了好奇。书中所引用的史料来源也相当广泛,从中可以想见作者在资料搜集上花费的心血。我个人对那个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比如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等,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似乎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来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尤其是他们如何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条出路,如何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播撒现代法治的种子。我期待着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那些法律条文是如何从纸面走向实践,又在怎样的政治漩涡中起伏跌宕。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简单地将民国时期的法律与政治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置于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这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特有的“南北议会”、“五权宪法”、“军政、训政、宪政”等概念感到好奇,但又觉得理解起来有些碎片化。这本书似乎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政治”的部分,它如何梳理民国前期不同政治派别的权力斗争,不同政治思潮的碰撞,以及这些政治因素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同时,我也期待书中对“法律”的探讨,它如何展现新式法律体系的建立过程,遇到的挑战,以及这些法律在当时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标题“革故鼎新”,本身就充满了时代的力量感,我相信书中一定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在变革与转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希望。

评分

满减加优惠券,非常划算,减了不少

评分

评分

京东的书非常好,买书非常好,物流非常快,客服非常好

评分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

书不错,全新的,就是包装差点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不错,配送迅捷。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很好很不错非常满意,非常好,非常不错

评分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